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始末是怎样的,真的是铁饭碗吗?

在清朝,自皇帝下,如果说有什么爵位是万分荣耀的话,那非“铁帽子王”莫属。当然,千万不要理解为是戴这“铁帽子”的王爷。铁帽子王指的是世袭罔替的王爵,而且比普通亲王有着更大的特权和更优厚的待遇,所以称之为“铁帽子王”。

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始末是怎样的,真的是铁饭碗吗?


清朝建立后,为了压缩宗室中有爵位的人数比例,同时也为防止出现明朝宗室成为经济累赘的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分封制度,包括: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功封指的是因战功而受封的宗室,恩封指在治国期间作出突出贡献收到封赏,袭封指子孙承袭父辈爵位,考封指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爵位。

在整个清朝时期,共产生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立国时有过突出功绩而受封,这八人中有六人为和硕亲王,分别是和硕礼亲王代善、郑亲王齐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赛,另外两人是封为多罗郡王,分别为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另外四位铁帽子王则是恩封,均为和硕亲王,是在清朝中后期所封,分别为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整个清朝仅仅产生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可见这个名头还是很有含金量。

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始末是怎样的,真的是铁饭碗吗?


不过,铁帽子王这个称号并不是从清朝一立国就有了。努尔哈赤时期根据军功一般将宗室封为大贝勒、和硕贝勒、旗主贝勒,不过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称呼以及待遇都不统一。直到皇太极建立清朝,分封了各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之后才逐渐统一了制度,同时也奠定了“八大铁帽子王”的基础。

到了顺治时期,因为权利更替,实际上之前那些铁帽子王的位置做的并不稳当,比如豪格因争权失败而被削爵并死于狱中,多铎也因事连坐被降为郡王,直到多尔衮死后才被平反复爵。而多尔衮死后又被顺治削爵鞭尸,而代善系同样被牵连,直到乾隆时期才为其平反。

所以在清朝前期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复杂的形势使得铁帽子王这个称号实际上成了朝不保夕的代号。一直到乾隆时期,大概这位喜欢盖章的皇帝觉得四海承平,应该“大赦天下”,于是把清朝前期诸王中有爵位变迁的,无论是削爵还是降爵,除了有重大错误的,都被恢复了爵位。同时还给他们缕清了世系,明确来了世袭罔替的的制度,同时还可以配享太庙,可以说很是殊荣了。而“八大铁帽子王”的称号也就此形成。

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始末是怎样的,真的是铁饭碗吗?


当然,铁帽子其实一点都不“铁”。虽然铁帽子王的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但是戴帽子的人却是可以随时更换。

除了清朝早期一不小心就直接被对手削爵治罪外,其他一些时候也不太稳当。

比如顺治时期岳托的儿子在皇帝妃子丧期内搞娱乐活动而被削爵;康熙时期,还是岳托的后人,因无故殴打他人致死,被削去爵位转给他人;嘉庆时期,礼亲王昭梿因凌辱大臣、滥用私行等原因被削爵并圈禁一年。此种情况不胜枚举。

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像恭亲王之类的,因为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有功,所以被封铁帽子王,似乎含金量就降低了好些。另外像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居然是当时的醇亲王载沣为平衡势力而封的,其含金量更是无法和之前的相比了。

不过,铁帽子王除了是一项尊荣,更多的还是在于稳固清朝皇权。

清朝铁帽子王的由来始末是怎样的,真的是铁饭碗吗?


自周朝分封制度以来,诸侯王叛乱的情况数见不鲜。远的不说,就清朝前面那位,作为诸侯王兼叔叔的朱棣,直接把他侄儿赶下台,最后搞得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显然,清朝统治者这方面就聪明很多了。被封赏的诸王除了有封号,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封地,没有属国,还只能住在京城,不能随意出京,更不能到地方担任官职。即使到了地方,也不能干预政务,更不能接触军队。至于王府一切人员配置以及花销用度都有国家统一安排。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事情发生。

除此之外,最“坑”的不是没有接触实权的机会,而是连俸禄都一代不如一代。除了八大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不用降爵减俸,其亲王、郡王没传一代都会降一级爵位,俸禄配给也相应减少,简直就是剥削阶级既视感。不过有一大好处就是国库花销减少了,倒是利国利民。

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朝覆灭后,这些亲王、郡王、铁帽子王们自然也就随之消失,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