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選科不同但成績按總體排名合理嗎?

軒轅境飛


其實在新高考出現的伊始,就有人在質疑這個改革。A選擇了物、生、地,B選擇了物、化、地,倆人綜合都考了260分,那價值能一樣嗎?


如果兩考生所選擇的科目不同,但是最後的綜合賦分結果是相同的,那麼二者在志願填報的過程中將會處於同樣的一個起點和水平線。但是由於科目不同所造成的影響在該過程中便不會體現出來。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和考生所在意的問題。


但是在新高考中引入了賦分制度,即代表著每個不同學科但是賦分結果相同的考生所超越的百分比是相同的。也就意味著在客觀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二者在該學科的學習能力方面的體現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才會導致即便不同選課組合但是分數相同就意味著能力相同的情況。


對於以前的結果,很難說80分的學生就會比81分的學生實力弱,但是對於現在的賦分制(如下表)

我們也很難說,B1(85分)的考生就比A5(88分)弱,但是實際結果卻是實打實的少了3分。


但是我們仔細看清楚賦分制之後就會發現,無論是那一個科目能考到91分都意味著你超越了90%的人群,也就是說雖然超過人數不完全相同,但是百分比是相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一個公平的制度。


當然不同學科超越相同百分比的考生人數也不是不盡相同的,同樣不同學科的學習難度和所需能力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才會導致高校針對專業提出科目限制。在整體比較和部分限制的情況下綜合衡量考生的能力和未來發展基礎。


不過其中一些細節確實存在不夠公平的現象,也是當前教育體制下難以更改的事實,只能通過考生自己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了。



1. 為更好地服務廣大學生及家長,本答案所涉觀點歡迎大家評論和商榷!

2. 所涉信息、圖表等內容歡迎大家轉載,但必須註明出處,並明示原答主(七星導學)。

3. 答主保留對篡改本文內容及圖片,或對文中觀點進行歪曲性解讀等行為的法律訴訟權利。


七星導學是國內領先的新高考選課、高考志願填報的專業測評、大數據服務平臺。


七星導學


  我在招考部門工作,談談對此問題的看法。

  3+3新高考模式,雖然保障了考生的選擇權,但是也衍生了很多新的問題,就如本題所問——考生選科不同,但成績按總體排名是否合理?

  6選3的制度讓考生的選考模式達到20種之多,但所有考生成績是綜合排序的。如選考物理、化學、地理的600分考生,與選考化學、生物、歷史的600分考生,他們的考試科目並不相同,分數之間是否具備可比性確實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其實新高考制度設計時,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了的。賦分制的目的就是為解決不同學科分數沒有可比性的問題。下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賦分表:

  按照賦分制度,考生卷面分數並不直接計入總分,而是將考生的學科成績從高到低排序,按比例重新賦予一個新的分值。如排名前1%的考生為100分,排名2%-3%之間的考生為97分,如此類推。如A考生選考了物理卷面85分,B考生選考歷史92分,假設A考生的物理成績排名5%,B考生的歷史成績排在8%,則A考生的物理賦分就比B考生的歷史賦分要高。

  由於不同學科之間的學習難度並不相同,賦分制對於解決不同學科之間成績沒有可比性的問題確實具有較大程度的修正作用。

  但是,賦分制也有很多爭議的地方。首先是如何將考生成績分段並確定賦分值(如將前1%還是前2%的考生賦100分?),完全是由人為設定的,其有多大合理性就值得探討了。

  其次,考生人數的多少也會嚴重影響賦分制度的公平性。浙江改革中物理遇冷,賦分制的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由於學習難度大,很多低分考生不願意選物理,由此造成了選考物理的高、中分考生十分吃虧。尤其是中分考生吃虧很嚴重,假設在10萬人選考物理時,考80分的考生能排在40%;而低分考生大部分逃離物理後,假設只有5萬人選考,則80分就很可能被排到了70%以後甚至墊底,必然導致其賦分值大大降低,也必然會讓更多的中低分考生放棄物理。

  浙江物理遇冷後,當地採取對物理學科實行保障機制,當選考人數少於6.5萬人時,以6.5萬人為基數進行賦分,這也是對物理遇冷現象的一種人為干預。雖然人為干預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公平,但畢竟是人為干預,其干預的合理性、以及干預力度的大小本身就是個爭議性話題。就如浙江最近爆光的加權賦分問題,其加權調整的行為是否合理公平,就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新高考雖然在保障考生選擇權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進步,但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種種問題,今年過半省份爽約推遲高考改革,箇中也是必有原因的。個人認為,對於高考此類社會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重大事項,任何改革都應該在充分試點,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才進一步推廣。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我是從事招生考試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歡迎大家關注!


高考志願梁老師


不合理!所以專家研究出了“等級賦分”這一方式,但是似乎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了。

一、為什麼新高考選科後不能按原始成績排名?

我以北京大學在山東的學科要求為例,說明一下:

通過這張圖片,大家可以看到,北京大學有很多專業,是不限制學生考試科目的,也就是說,只看學生的總分。假如一個學生選擇了理化生組合,一個學生選擇理化地組合,結果化學的題目比地理題目難,這樣的話,選擇理化生組合的學生成績就會下降,而選擇理化地組合的學生就會成績更高,而兩個人假如同時包括了北京大學的法學專業,那麼理化地的同學因為分數更高而可能被錄取,這對於選擇理化生組合的學生是不公平的。

為了防止這種因為試卷難度而產生的差異,所以新高考按照等級賦分,看學生在選擇同一科目的學生中的位次,相對更加公平一些。

二、按照等級賦分,就合理了嗎?

顯然不會!學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辛辛苦苦考出的分數,結果被賦分賦低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各科選擇的同學和試卷質量是不同的,而這直接會影響學生的賦分。

還是以北京大學為例,假如一個學生選了理化生組合,一個學生選了地化生組合,因為高中物理更難,所以選擇物理的學生,成績往往會更好,而選擇的人數也較少;而選擇地理的同學,成績往往要低一些,而且人數更多。那麼,加入該同學物理學的比地理好,但是比起其他學生來說,不是太好,這樣的話,他選擇物理,賦分就會比原始分低,而選擇地理,由於大量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存在,他的等級就會更高,賦分會更高,這種情況下,他就會棄物理,選地理,雖然他並不一定喜歡地理。

假如他選擇了理化生組合,結果賦分後就比原始的卷面成績低了很多,這就產生了新的不合理現象。

所以,有人甚至說,在新高考下,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這也一定程度是指出了這種賦分制度的不合理之處。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工作,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獲得更多指導!


贏在高三


十年物理、五年化學、三年生物、兩年地理啊,政治歷史看看新聞聯播三國演義覺悟就上來了,老了都能讀史記。而這些文理科目分值居然是一樣的?用腳趾頭想都不合理。

賦分制看似精妙卻違背基本原則!問題在於理科科目可以賦分但文科科目不能賦分!

理科科目可以賦分,因為按原始成績排名優中選優無可厚非,多一分就是更優秀,因為沒有其他參考數據只能看分值。但是文科不能賦分啊,因為文科類課程不差就是好!文科課程答題和評卷主觀影響太大,政治歷史80分和85分什麼區別?是水平問題嗎?大家都考的很好的時候,比如都在80分以上,那麼前30%跟後30%能力上就有差別嗎?僅僅是學生多背一段話少背一段話的差別,或者評卷老師多抽一支菸少抽一支菸的區別。

高考選拔的正確標準是什麼?理科課程優中選優可以賦分,而文科課程不差就是好,成績90分哪怕他是最後一名也是可以的。比如物理100分政治90分但是政治排名倒數第一,你能說他不是一個優秀學生嗎?這樣的理科優秀文科不差的學生不正是我們最想要的人嗎!?

除了賦分問題,科目組合上,高考為什麼一定要湊齊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學不合理不公平的3門課程呢?

最佳方案:初高中全科教育。高考除翻譯和藝術體育專業外,語文數學物理必考150,然後生化、計算機、政史哲地三選一,英語自由選擇僅對成績前10%的學生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統招時按對口專業和規劃比例錄取!

因為從科目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的人才,就是接受過初高中全科教育,有較強的溝通能力(語文)邏輯思維(數學)和科學素養(物理),又在專業領域和專業交叉領域(如計算機、生化、政史哲地)有較強技能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成長為大師,才能擔當重任。


火狐520


作為一個經歷過新高考的考生,新高考在傳統的文理分科上將7個科目含技術中任選3個科目。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考慮學生的興趣。因此糾結於文理分科的現象也不在出現。但是現在的新高考(以浙江為例子)按照賦分制進行獲取高考分數。就出現某些重點高中強勢的科目一些普通學生不好選(如物理在浙江選擇的考生人卻不到5萬)而許多學生為了高分強破自己選擇自己不喜歡的科目。當然,物理也有保障機制,這也是高考改革完善的一項措施。但是新高考的施行也讓不少同學產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最公平的一次選拔,高考還是公平的,每一項措施都是有其實際意義的。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儘量選擇自己的優勢科目,如果自己都不行,選擇2文一理比較適合你。


鹿角向985


新高考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是新高考最不合理的地方,是目前沒有辦法的辦法。新高考中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六門科目選考,沒有具體分數,而是按照一定比例分為A、B、C、D四個等級,從目前高考錄取操作的方法來看,3分一個檔,進行賦分。

從錄取手段來看,高考選考科目賦分形式,會不會有高考總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總分一分一檔表還是會有的,但不同選考科目無法進行比較,大學不可能按照總分從高分到低分排名來錄取。例如A考生的選考科目是物理、化學和生物,A考生總分是610分,B考生選考科目是物理、地理和歷史,總分是609分,那麼,高校在錄取時肯定還是會按總分來錄取,否則沒有其他標準來錄取。

但不同選考科目的考生之間如何來比較?這是不科學的,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在沒有其他更好辦法,高校只能用這種方式進行錄取。


編外教育參謀


之前我就說過,教育的事不是隨便一個普通人說改就能改的,本來之前分文理,個人認為相當公平。為什麼後來會教改了呢?還不是輿論造成的,什麼減負啦,什麼要讓學生挑自己喜歡的學啦,什麼要按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啦。因此有人開始說了要這種6選3的話方法,當時我就是持反對意見的,當然我當時沒那麼厲害,能預測到有什麼問題,但是按照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教育的事不能輕易聽某些沒有經驗的人覺得怎麼好就怎麼改。但是當時你們不是這麼講的,你們說的是高考就是要在不斷改革中進步的,不能做一成不變的保守派。然而,我認為,高考改革的事,沒經驗的改革一旦實行是必然會造成混亂的,處理得好可以成功,處理不好可能就要重走老路了。可是這段時間,國家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不可計數的,當然這只是小事,大事是被耗費的孩子的青春和未來,誰來買單?


小先生林


6選3有20種選科組合,7選3有35種選課組合,不同組合的同學如何做對比,賦分制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方法。賦分是將考生按原始成績排序後由高到低重新給分;選物理的群體以學霸為主實力最強,而有的學科以差生為主實力很弱,賦分後兩相對比,顯然是不合理的。賦分是許多學生棄考物理的直接原因!6科中物理最難,其次是化學,餘下4科難度相差無幾。如果理化作為一個小組合、政史作為一個小組合,這兩個組合按原始分計入總分;考生選定一個組合後,在另外4科中任選1科,這一科採用賦分制,這樣就比較合理了。


王學森高中物理


選科、總分、排名、錄取,真的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嗎?

高考錄取人們最看中什麼?不出意外的話第一選項應是公平。人們最敏感、最忌諱、最怨恨的是摻雜了人為因素引發的不公平,哪怕你是出於善意並且為此挖空心思也不領情。

傳統的高考錄取被詬病,主要在於一考定終身。發揮欠佳或失常,學有所長而科目成績強弱明顯,都會導致落榜或未能進去理想學校。高校也在呼籲招生自主權,於是自主招生的加試之風愈演愈烈。

新高考的突破點或創新點,就是瞄著舊高考的弊端去的。學生在必考之外有了選考,英語有了兩考,高校有了選錄科目。按照當下的思路,想通過人才選拔形式的變革,促進基礎教育改革,進而使結果與教育目的更加契合,這個想法最終有多大的實現可能姑且不論,而由此造成的各種困局,解局之艱難、爭論之紛擾,就擺在面前。有過半的省份今年停擺,僅僅是準備不充分嗎?

舊高考留下了一個思維習慣,高考要有一個統一的分數線,於是新高考就想盡辦法,搞出一個統一的分數線。科目不同、難度不同、選科不同、兩考不同,就用標準分折算,用加權賦分,再出新問題,就不斷的調整修補。比如選科出了問題,物理告急,就規定個參考生分數折算基數;英語二考難度大了,就想著加權賦分。

有考生的家長想的很簡單,權衡利弊之後,為孩子量身定做一個最得利的應對方案。凡是對自己孩子不利的就反對,有利的就主張;對自己孩子既公平又有利欣然接受,不公平又不利,強烈反對。

人為因素的介入,外加理想化的理論論證做佐證,往往達不到預設的目的,甚至會引發新的更不好應對的問題。

能否考慮一下,統一命題、分省錄取,按高校選考科目組合,劃定分數線的辦法呢?比如,所有選定了歷史、物理、生物的高校專業,就按必選加這三科的總分排名統一錄取,考生想考這個院校專業,你就選這三科。考生可以選自己擅長的學科考,再選可選的院校;也可根據想考的院校,再考慮選考的科目。選擇的主動權在考生,高校也有了科目選擇的主動權。即便院校專業有多種選科組合要求,也可按這個思路,分別在不同的選考組合分數線內錄取。

這個想法會出現有多少組合就有多少分數線的局面,但各個組合的分數線之間不存在可比性的問題,也不需要摺合標準分的問題。考生先是有了選擇權,而且在選擇組內分數線是統一的,錄取程序照舊,也更符合人們對高考錄取的習慣認知。按這個思路技術上是否可行,還有待詳細論證,但可能更客觀、更公平。是否想的太天真了呢?


田家大院田老大


不管如何調整制度,總會有人同意,也總會有人反對啊,高考的目的,就是分層,新的制度更提倡專業性而已。不管怎麼還支付,去好學校的永遠是少數。

至於不同地區不同分的情況,我個人不能說支持,但認為是有情可原的,並不反對這樣。中國地大物博,但每個地方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排外心裡的,這個不用否認,小到村莊部落,大到城鎮都市,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罷了。

眼觀現在的大學校園,從211.985到普通大學,從本科到專科,家庭背景分佈其實是均勻的,沒有存在好學校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不同高度的高校中有不同階級的人分佈,但是這其中家庭條件困難的階層偏少了許多。導致這些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甚至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有完成就開始步入社會,而在家教嚴明的家庭中是不被允許的。

中國的教育相比前40年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下一代的教育水平起決定性的不是教育機構的絕對優勢,而是父母對後代的影響,父母的文化水平,道德觀念是直接影響到子女後代的。早些年中國大陸還有許許多多的文盲,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世界觀十分的簡單,隨著時代的變遷,老一代和新一代必然會產生代溝。而未來新的一代為人父母時候,他們與子女的代溝會越來越小,教育水平也自然越來越高,試想,未來的00後,10後做了父母,他們的對事物的包容性決定了他們後代的教育水平。

最後說一句,教育機構的素質教育永遠不會影響到一個人的道德水平,無論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影響道德水平的是從小成長環境影響的,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