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佳寧:區塊鏈誕生了三種通證,它們內在價值分別是什麼?

火幣大學校長、經濟學博士於佳寧詳細介紹,究竟什麼才是有價值的數字資產,以及如何避免自己其他資產的損失。

於佳寧:區塊鏈誕生了三種通證,它們內在價值分別是什麼?

火幣大學校長、經濟學博士於佳寧

互鏈脈搏您如何理解數字資產的內在價值?

於佳寧:非常高興有機會與互鏈脈搏的社群成員,探討數字資產內在價值的相關問題。這個問題相當重要,因為價格總是圍繞著價值進行波動,理解內在價值非常重要。

而且所有投資數字資產的朋友,其實都會遇到一個天大的難題,就是總會遇到很多人質疑數字資產,說它完全就是一種泡沫,是一種龐氏騙局。但是很多朋友會發現,這種觀點又不是那麼容易反駁,甚至被質疑多了,也會產生自我懷疑。所以,從根本上理解數資產的內在價值,對於堅定長期投資,獲取長期收益至關重要。

數字資產是一個非常龐雜的概念,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今天討論範圍侷限於,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也就是Token通證。

但僅僅是Token,也分了許多類別,很多國家的監管當局,嘗試著進行分類,但是標準差距非常之大。可以說在對Token的分類這件事情上,人類社會並沒有一個最基本的共識。

因此我不得不引用我自己的一些觀點,澄清今天討論的標準和範圍。一般來說,可以將Token分為支付型通證(PT)、實用型通證(UT)、證券型通證(ST)這幾類。各類別之間的界限確實非常模糊,因為一個Token往往是具備支付能力、實際使用價值,以及一定的證券屬性,所以說,要想嚴格區分,並不容易。

我個人將區塊鏈產業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1.0,這個階段的通證往往沒有什麼特定使用場景,其價值來自於社群的共識。但是往往是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所以我將在區塊鏈1.0時代出現的Token,比如比特幣、萊特幣,以及各種各樣的比特幣分叉幣、替代幣,姑且定義為支付型通證(PT)。

2.0的代表是以太坊,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公鏈加上智能合約,Token成為了系統內進行結算的一項工具。Token由於有了明確的使用場景,因此它的價值,不僅僅依賴於社群的共識,而是與整個生態的邊界息息相關。這一類Token的數量很多,我們姑且將其定義為實用型通證(UT)。

區塊鏈3.0,是即將來臨的產業區塊鏈時代。這個時代的Token,往往是在政府監管下發行、交易,而且往往錨定實物資產,具有較強的投資金融屬性,我們姑且將這一類稱之為證券型通證(ST)。

而這三種通證,其內在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

互鏈脈搏:可以先介紹一下區塊鏈1.0時代的支付型通證(PT)嗎?

於佳寧:對於比特幣這樣的PT,實際上,我認為源於一個金融發展出現的內在矛盾,那就是資產的獨立性與支付的便利性存在的衝突。

什麼叫資產的獨立性呢?就是資產的持有人,不依賴於其他人承諾,而掌控資產的程度。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真正的財富是金銀貨幣,但是由於金銀估價難、分割難、攜帶難,所以往往使用標準化的銅錢來作為實際的支付手段。但是在這個時期,雖然支付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但是不管是金銀還是銅錢,都是完全被所有者掌控的。

演進到了國家信用貨幣紙幣時代,情況就發生了一些變化。雖然說儲藏、支付成本大大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效率和交易成本都有所優化。但是紙幣的實際購買力,並不是由所有者來決定,甚至不是由一個公開的競爭性市場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財富所有者對財富的掌控力實際上就下降了,財產的獨立性也實際降低。

再到後來的電子銀行時代,財富變成了金融機構賬戶上餘額的一串數字,甚至在便捷的第三方支付的推動下,連支付都不再採用紙質的貨幣。在這個時代,錢確實都變成了數字。

儘管在這種技術推動下,交易成本進一步大幅降低,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對於財產的掌控力實際上是在下降的,財產的獨立性大幅降低。我們的財富,甚至是生活,都依賴於各種各樣機構的承諾,一旦個別機構因為特定原因沒有辦法履行承諾,財產就很可能憑空消失,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所以我們希望找到一種,即能夠低成本、高效率進行支付和存儲財富的手段,同時,能夠保證財富的獨立性。幸運的是,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資產就具備這一特性。

實際上,區塊鏈1.0時代的PT,就是這樣一類數字黃金,既具備極其優秀的獨立性又能夠很方便的進行支付和存儲。這種特性決定了這類資產,只要有足夠多的人認可,就有足夠的價值。

因此我們會發現,在區塊鏈1.0時代的那些PT,往往是資歷越老,存在時間越長,知名度越高,認可程度越廣,交易量越大,價值也就相對來說更穩定。而那些即便具有相似特性,但是知名度和認可程度不夠的數字資產,往往價格波動會比較嚴重,炒作的成分也會相對比較大。

互鏈脈搏:區塊鏈2.0時代的UT的內在邏輯和價值是怎樣的?

於佳寧:以太坊首創的GAS燃料模型,可以被認為是UT的核心邏輯來源之一。

而以太坊中的以太幣到底是什麼屬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可以找到一些類似的對標的資產。比如,我認為可以認為是“預付卡”,餐廳預付費的充值卡、加油卡、預付費電話卡等。

要使用以太坊網絡的算力,那麼必須使用以太幣,其實就類似於我們去一些會員制的餐廳吃飯,不接受現場付賬,僅接受預先儲值辦理儲值卡,用儲值額支付賬單。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儘管會員通過這種方式為餐廳貢獻了大量發展需要的資金,實質上對餐廳的發展壯大有重要的貢獻,但是餐廳的價值增長與會員無關,會員難以餐廳價值成長的收益。同時餐廳也沒有好的辦法,鼓勵大家辦卡,無法激勵大家為餐廳的發展多做貢獻,充值卡也很難成為裂變增長的工具。

但是如果這種儲值卡發行數量恆定,而定價由市場決定,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發行數量恆定,只要這家餐廳足夠受歡迎,顧客對儲值卡的需求量增加,充值卡的市場價格就會上漲,這樣早期買入儲值卡為餐廳貢獻資金的會員,實際上就可以通過使用儲值卡餐廳整體價值增長。

同時,如果儲值卡又是可以自由流通的,那就意味著權益之間可以依據市場價格自由互換。各個餐廳的儲值卡體系就很容易實現打通,用戶不必擔心因為口味變化不再願意去某家餐廳,而浪費掉儲值的金額。

在基於UT的分佈式商業體系中,各方面的利益均統一映射在產業通證上,推動產業通證價值的增長,將成為各方面的核心訴求所在。

在UT價值的催化下,我們甚至會發現企業的財務報表邏輯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個企業完全不需要獲得收入和利潤,就能實現權益價值的增長,因為通過UT的市場定價,可以使得業務量的增長直接映射到資產價值的增長,進而使各方面的價值貢獻者財富同步增加。

互鏈脈搏:區塊鏈3.0時代的ST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於佳寧:到了區塊鏈3.0時代的ST,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些ST,一方面是在政府的監管下合規發行、交易和投資,但是整個的交易體系和定價方式,與傳統的股票證券差異很大:

由於傳統的股票證券等,都是非獨立資產,所以往往侷限在一兩家交易所內進行交易,因此定價效率實際不高,往往價格容易被交易所內的大戶操縱。

但是ST的一個核心特點是,由於資產是獨立的,所以交易不會侷限在某一個交易所,優質的資產,甚至可以形成全球化7*24小時的類外匯交易體系。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360為了從美國退市,回到中國上市,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非常的折騰,損失巨大。而如果是ST的話,絕不會對某一家交易所有如此強的依賴性。

而我們構想一下比特幣的交易體系,實際上全球上萬家交易所,共同構成了一個比特幣的交易網絡,任何一個交易所都不是定價中心,全世界無數的搬磚套利者,將各個交易所的價格緊密相連,這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是另一種去中心化的定價體系。當然其中每一個交易所確實是中心化的,但是就像區塊鏈上每一個節點也是中心化的一樣,我們應該關注整個大的網絡是否會被人控制。

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數字金融市場的定價能力和效率都高於傳統的金融市場。只不過由於市場規模等限制,這種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以此來看,ST的內在價值一方面與傳統的證券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因為較高的交易效率和定價質量,以及優質的流動性,溢價顯著。

本文轉自互鏈脈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