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引子

1653年(順治九年),南明永曆政權發動了東征北伐。

李定國率軍八萬,從貴州鎮遠直撲桂林,滿清定南王孔有德扛不住,舉家自焚。李定國繼續北上湖南,勢如破竹,相繼斬殺滿清辰常總兵徐勇、敬謹親王尼堪,清軍在湖南全線潰敗。

劉文秀率軍六萬,揮師入川,蜀人群起響應,駐軍四川的滿清平西王吳三桂屢戰屢敗,後雖反敗為勝穩住了戰線,但是南明仍收復了包括成都、重慶在內的川南、川西和夔東地區。

東征北伐拉開了第三次抗清高潮的序幕。受東征北伐影響,活躍在湖北的原大順軍餘部李來亨、袁宗弟等,也乘勢攻城略地,東南的鄭成功集團也聞風而動,頻頻出擊,此外,其他小股反清鬥爭更是風起雲湧。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南方戰事焦頭爛額,北方地盤還未鞏固,軍事連連失利,財政極其空虛,清廷內部甚至有人建議放棄楚、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南明媾和——滿清遭遇了入關以來的首次政治危機。朝鮮小朝廷甚至認為滿清已經撐不下去了!(危亡之兆已現)

面對南明的強勁反擊,清廷啟用了被雪藏已久的洪承疇。

滿清議政王大臣會議認為:洪承疇同志在幹部和人民群眾中有崇高的威望,工作經驗豐富,駕馭全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很強,善於以科學的發展思路,創造性的工作方針,推動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此次定能肩負起朝廷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不斷開創西南新局面。

(夙望重臣,曉暢民情,練達治理,克當斯任)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洪承疇


就這樣,61歲的洪承疇被被授予太保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餉。

作為明清之際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洪承疇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戰功卓著,十幾年的剿匪平叛經驗沉澱,使得洪承疇看問題的眼光十分犀利,處理事情的手段極其老辣。

洪承疇在長沙大本營裡做了三件事:軍事上以守為戰,積極整軍備戰,構築了一條從湖北到廣西,穿過湖南常德、寶慶的千里防禦線;政治上大搞統一戰線,籠絡漢族士紳,分化瓦解南明勢力。最後一件事就是等待,等待南明內部生變,然後一戰定乾坤!

四年後,南明內部果然發生了鉅變,最高領導人孫可望與李定國火併,戰敗後投降了滿清。李定國一邊收拾內部爛攤子,一邊對付滿清戰略進攻,顧此失彼,給了滿清可乘之機。

在洪承疇的統籌下,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徵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寧南靖寇將軍羅託自湖南,三路進軍貴州,之後轉攻雲南。

1659年(順治十六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西南基本平定。南明永曆皇帝和李定國率殘部撤往緬甸。

平定雲南之後,洪承疇上疏清廷:雲南天高皇帝遠,民族情況複雜,維穩任務艱鉅,建議留兵鎮守。

議政王大臣會議認為:平西、平南、靖南三藩,應該有一個王鎮守雲南,一個王鎮守廣東,一個王鎮守四川,至於哪個王鎮守哪個地方,請皇帝陛下裁決。

順治皇帝一錘定音:平西王吳三桂駐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駐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駐鎮四川。

不過,耿繼茂最後沒去成四川,吳三桂卻實實在在開藩雲南了。

據劉健《過庭錄》記載,吳三桂接到命令後,向老領導洪承疇請教自固之策,也就是自我保全策。

洪承疇: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


01滿清的“二次革命”


三藩之亂,是大清帝國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前的兩百多年裡,遭遇的最嚴重的危機。

從表面上看,三藩之亂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因不滿康熙皇帝撤藩,而發起一場大規模叛亂。實際上,三藩之亂可以看成是滿清的“二次革命”。

在滿清征服中國的過程中,作為合夥人的三藩在革命成功後獲得了巨大的分潤,這種分潤破壞了滿清中央政府的政令統一和軍令統一,對滿清政權構成了威脅。

其次,第三次反清高潮雖然被鎮壓,但漢人對滿清的不滿情緒並沒有消除,尤其是那些遭受滿清暴政傷害過的人。仇恨和不滿總得解決,三藩之亂為這種情緒宣洩,提供了契機。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所以,從滿清的角度講,三藩之亂是踢走合夥人、獨享革命果實的戰爭,是中央政府打擊地方獨立、實現對地方絕對控制的戰爭,是滿清對漢人反抗勢力的終極碾壓戰爭。

平定三藩之亂,不僅使滿清徹底在中國站穩了腳,還打出了之後近兩百年的和平。

從“二次革命論”的角度看,三藩之亂有類美國獨立戰爭,都是解決建國時沒有解決的問題,積累的問題一旦解決,國家迅速發展,蒸蒸日上。


02不該死的毛文龍


在說三藩之亂前,為了方便理解,先簡單說說清初三藩的來歷。

三藩原本應該是四藩,即平西王吳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這四個都是在滿清入主中原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而被封為王爵的漢人。從時間上看,孔有德和耿仲明最先投奔滿清,尚可喜次之,吳三桂最後。

大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孔有德生於遼東,早年是一名礦工。

孔有德當礦工的年月,正值後金崛起、遼東戰端開啟的年月。

遼東雖大,已容不下一把安分的鎬頭。孔有德和礦工兄弟們被迫轉行,參軍入伍。

耿仲明與孔有德是老鄉,生年不詳,其經歷與孔有德差不多。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大舉進犯遼東,明軍一觸即潰,後金席捲了遼陽、瀋陽等遼東大小70餘城。

隊伍潰散後,孔有德和礦工兄弟們逃往皮島,投奔了皮島練兵遊擊毛文龍;耿仲明則隨眾人投降了後金。

這年七月,毛文龍率領197名敢死隊偷襲後金鎮江堡,俘虜了後金守將佟養性。在這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孔有德驍勇善鬥,一馬當先,勇冠諸將,毛文龍大喜,收了孔有德當孫子,取名毛永詩。

耿仲明投降後金之後,雖然混成了千總,但過得並不如意,當聽說毛文龍皮島整軍抗金後,毅然率部來投。毛文龍見耿仲明處事果斷,富有謀略,也收了耿仲明當孫子,取名毛有傑。

就這樣,孔有德和耿仲明成了毛姓兩兄弟,二人同為毛文龍孫子兼親信將領。

在毛文龍的領導下,皮島的盤子越搞越大,戰略地位和影響力也節節高升。

手握幾萬大軍,又孤懸海外,毛文龍難免自行其是,對領導袁崇煥不尊重。

袁崇煥無法容忍部下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親自登臨皮島,用計逮捕了毛文龍,宣佈其十二大罪狀,斬殺之。

毛文龍是皮島奠基人,在皮島很有人望,毛文龍被殺後,皮島人心渙散。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孔有德雖然性情粗悍,但為人中介耿直,知恩圖報。毛文龍對孔有德有知遇之恩,孔有德自然視毛文龍為人生導師。

毛文龍被殺,孔有德感到很心寒,很絕望,很恐懼,人生沒了靠山,沒了方向,沒了希望。

與孔有德把憤憤不平寫在臉上不同,耿仲明把不滿和仇恨深深埋在了內心。

03吳橋兵變


失意的孔、耿二人合計後,渡海投奔了登萊巡撫孫元化

孫元化是一個奇人,用現在的話說,此人像一個穿越人物,對西方科學很來感,精通幾何學和西洋火器,是當時中國罕見的火炮製造和彈道學專家。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作為傳統儒家文化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孫元化卻信奉天主教,其授業恩師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師徒二人常常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談笑風聲,交流先進自然科學和在華傳教問題,是西學東漸的代表性人物。

後金攻佔遼東後,登萊地區由於緊靠渤海灣、毗鄰京畿,戰略地位凸顯,明朝在這裡駐有重兵。

孫元化接任登萊巡撫後,開始大規模研製和生產火炮,並招攬葡萄牙炮兵,以科學方法訓練炮兵部隊,這對當時的大明而言,不啻為一場影響深遠的軍事技術改革。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在孫元化的苦心經營下,登萊地區發展成了大明的火炮基地,技術牛人云集。

1631年十月,後金圍攻大淩河,祖大壽苦撐待援,朝廷命孫元化調孔有德率部前往支援。

孔有德率領800騎兵走到吳橋後,突然發動叛變,從吳橋回師,一路攻城略地,直逼登州城下。

關於吳橋兵變,目前有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是一隻雞引起的兵變,也有人說孔有德部軍紀敗壞,亦兵亦匪,根本就不想去遼東打仗,所以故意磨時間,找機會造反。

吳橋兵變的細節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暫且不提,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孔有德的叛變引發了連鎖反應。

孔有德在城外,耿仲明在城內,裡應外合,登州拿下,巡撫孫元化及其手下將士全部被俘。

就這一下子,孔有德擄獲了舊兵六千人、援兵千人、馬三千匹、餉銀十萬兩、紅夷大炮二十餘位,西洋炮三百位。這就等於說孔有德完全接管了軍事重鎮登州,掌握大明王朝規模最大的火炮基地。

不久,旅順副將陳有時、廣鹿島副將毛承祿也叛明來投,孔有德實力大增,不斷進攻周邊城市,山東半島形勢危急。

1632年二月,孔有德猛攻萊州,崇禎急調保定、天津、昌平等地軍隊前往圍剿,卻仍無法擊退孔有德。

此時,天津副將孫應龍自告奮勇,說自己和耿仲明有交情,可以說服耿仲明擒孔有德來降。

耿仲明將計就計,給孫應龍送了一個腦袋,聲稱這是孔有德的腦袋,還說自己佔據了登州,請孫應龍快來接應。

孫應龍信以為真,帶領2000人乘60艘戰船來到了登州,耿仲明擺下鴻門宴,擒殺了孫應龍,並殲滅那2000明軍,俘虜了所有戰船。

火炮配戰艦,誰能擋得住?

很快,山東巡撫徐從治被叛軍火炮轟死,新任登萊巡撫被活捉,萊州岌岌可危。

崇禎只得使出殺手鐧,命祖大弼、吳襄率數萬關寧鐵騎趕往山東平叛。

在關寧鐵騎的打擊下,孔有德撤圍萊州,退守登州。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登州火炮太猛,關寧鐵騎一時也啃不下來,雙方陷入僵持。

半年後,登州城中糧食吃完,孔有德和耿仲明集中戰船,率部突圍,亡命海上。

吳橋兵變,孔、耿二人把山東半島打了個稀爛,登萊防線瓦解,數萬關寧鐵騎被牽制半年之久,嚴重影響了明軍在遼東的戰略部署,這一切,對後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支援。

而奇人孫元化,卻因此被錦衣衛虐殺,其軍事改革的宏圖大志,也隨之走進了歷史的墳墓。

04叛國投敵,統戰旗幟


孔有德和耿仲明下海後,時不時被明軍水師追殺,多次死裡逃生,惶惶不可終日。

天地之大,幾無二人容身之地。既然為大明所不容,就容於大明的對立面吧。

三月二十日,二人逃到廣鹿島後,迫於明軍追兵漸近,派人給後金皇太極送了一封信。

信的大意是:明朝黑暗腐敗,我們被逼反叛,聽說你心胸廣闊,欲網羅天下英豪,我有馬仔數萬,戰船百艘,大炮火器應有盡有,你我聯手,縱橫天下,誰能抵擋!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搞事?

信發出去後不久,明軍水師和朝鮮援軍就圍追上來了,孔有德再次扯呼,直奔鎮江堡,派人向後金通知了啟程日期。

皇太極接到孔有德的信和通報之後,激動得沒昏過去:天助我也!當即命令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三大貝勒率軍接應。

四月十七日,鴨綠江口,後金軍隊成功攔截了追擊的明軍和朝鮮軍隊,掩護孔有德部登陸。

為了表示投降的誠意,叛軍登陸後,自孔有德、耿仲明以下,全軍都換了金錢鼠尾髮型,稱皇太極為皇上並誓言效忠。

對於孔有德、耿仲明率部來降,皇太極給予了最高禮遇,不僅率領滿洲勳貴出城門十里迎接,還親自為二人倒酒,慰勞有加,各種賞賜自不必說。

在人事安排上,皇太極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官兵,級別與八大和碩貝勒等同。和碩貝勒是什麼級別?類似於政治局常委。

此外,根據相關規定,凡是歸順後金的人,都要編入八旗,但是皇太極說了,孔有德和耿仲明例外,其軍隊獨立,稱作天佑軍,仍由二人統領。

不得不承認,皇太極的戰略眼光很準。

之所以給孔、耿二人這麼高的待遇,是因為他們值這個價。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西洋火炮的鑄造和使用技術,上百艘水師戰船和大量火炮,熟練的工匠和水手,幾千能征善戰的精壯士兵,哪個不值錢?

僅僅火炮和戰船,就讓後金軍隊擁有了強大的攻堅能力和海軍,具有全天候的兩棲作戰能力,逼格瞬間升級。而在此之前,後金軍隊只擅長野戰,攻堅和海戰都是其短板。

此外,孔、耿二人的歸順,還是皇太極統一戰線的一面旗幟,有巨大的示範效應。

尚可喜的歸順,就可以說是這兩面旗幟引領的結果。

05尚可喜其人其事


尚可喜,生於大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遼左人,善弓馬。

1621年後金的大舉進犯,不僅改變了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命運,也改變了尚可喜的命運。

母親死於戰亂,兄弟姊妹離散,尚可喜隨父親尚學禮流落松山,為了活下去,父子倆先後參軍。

尚學禮起初跟遼東巡撫王化貞混,後來跟隨總兵毛文龍去了東江,駐紮於皮島。尚可喜則於1623年參加了明軍水師,並在一年後與父親相遇與皮島。

尚學禮比較會混社會,不僅是皮島遊擊(從三品武官),還和領導毛文龍結成了把兄弟,所以毛文龍把尚可喜當義子看待,非常倚重。

1624年,後金再次攻明,在遼陽樓子山戰鬥中,尚學禮戰死,毛文龍令年僅21歲的尚可喜統領其父舊部。

毛文龍被殺後,其親信部件沈世魁唆使部下兵變,逮捕了朝廷任命的新總兵黃龍,皮島局勢危急。

此時,屯兵海上的尚可喜聽到消息後,立即率兵趕往皮島,冒著生命危險對兵變將士曉以利害,促使他們反正,平息了叛亂,解救了總兵黃龍。

黃龍平時沒少噁心尚可喜,但尚可喜不計前嫌,毅然趕來平定叛亂,令黃龍大為感動。很快,尚可喜就被提拔為遊擊,成了皮島的紅人。

孔有德、耿仲明從登州突圍後,曾計劃從旅順登陸投奔後金,恰好此時黃龍已從皮島移駐旅順,擋住了孔、耿二人。尚可喜多次帶領水師堵截叛軍,迫使其遠走鎮江,並因此被提升為廣鹿島副將。

好景不長。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帶領後金軍隊突襲旅順,尚可喜救援不及,旅順陷落。是役,總兵黃龍戰死,尚可喜一家老小包括侍婢僕人幾百人全部投海自盡。

基地丟了,尚可喜不得不再次回到皮島。巧的是,黃龍死後沈世魁繼任了總兵官。

當初沈世魁暗中策劃兵變,就是尚可喜平息的,現在尚可喜落到了沈世魁手裡,結果可想而知。扣不完的帽子,穿不完的小鞋,甚至還動了殺心。

尚可喜不禁仰天長嘆:投身行伍以來,血戰十幾年,父母兄弟妻子滿門死絕,都是為了朝廷,如今竟還要受這等小人欺壓!大丈夫應當掃除天下,怎能以堂堂七尺之軀,任人宰割?

明朝已非棲身之地,還能去哪兒呢?

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組織元旦茶話會,趁機逮捕了副將餘亮泰、仇震泰,然後率軍掃蕩了廣鹿島、大小長山島、石城島、海洋島,然後滿載所部將士和百姓,揚帆起航,歸順了後金。

尚可喜率部來投,皇太極大喜,又把迎接孔有德、耿仲明的全套流程走了一遍。

尚可喜被封為總兵官,其軍隊被稱為天助兵,與孔、耿的天佑兵一樣,獨立於八旗之外。

尚可喜的歸順,徹底撕開了明朝在遼東海防線。


三藩之亂:大清開國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為何降請?

明末遼東形勢圖


明朝恢復或者說防禦遼東的佈署分為海陸兩線:陸地方面,在廣寧佈署重兵,正面對抗後金;海上方面,由登州、萊州、旅順、以及鴨綠江口外的一系列島嶼組成海上防線,阻止後金經海路進攻關內,同時還可以襲擾後金大後方。

結果,經過一系列兵變,登萊、旅順以及鴨綠江口外的小島都廢了,遼東海防洞開。不久,在尚、孔、耿、三人的協助下,阿濟格率軍攻陷了皮島,擒殺了總兵沈世魁,遼東海防徹底被摧毀。

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清初三順王誕生。

三順王死心塌地追隨皇太極,參加了清初幾乎所有的大戰役,包括征服朝鮮、松山之戰、山海關之戰、千里追殺李自成等等,為滿清鼎定中原出了死力。

三王的故事暫且告一段落,接下來該請最後一個王了——吳三桂。

下篇分解(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