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20世纪,美国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文学谜案,并困扰世人几个世纪。

1787年,为了加速新宪法的批准,汉密尔顿、麦迪逊和杰伊三人各自撰写文章,并形成共识以笔名“普布利乌斯”刊登在纽约的报纸上。共写了85篇文章,后来收录在《联邦党人文集》。

之后几十年都未曾出面认领这些文章。等到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分别列出作者是谁的时候,产生了矛盾不一的情况,12篇文章被两人同时认领了,均认为著作权是自己。

对于这12篇文章到底属于哪位开国元勋撰写?历史学家们喋喋不休150多年,于是在这个圈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他们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趣搞这些文章到底是谁干的。

直到1963年,两个统计学者莫斯特勒和华莱士为这件事带来转机来。对,这并不是一派胡言,不是历史学教授,也不是文学教授将这个问题解决,而是统计学教授利用概率方程解决了这个长达两个世纪的争论。

此前,定性分析一直未能奏效,两位统计学教授通过对比写作风格比如汉密尔顿会使用那些高频词,而麦迪逊不会,由此

进行量化,运用概率进行分析验证。可以看出,他们最大的突破便是改变对文字的传统思维方式,原来文字也可以像硬币一样,当确定唯一不变条件,剩下的就交给统计。

这种大数据分析方式,引起美国作家本•布拉特的兴趣,他以专注的调查精神、令人意想不到的揭示能力和洞察力探索了文学标准,最终得以出版《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虽然书名尽显文艺风,然而数据式的创造却十分新颖,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但却用“数字”写成的。

书中收集了大约1500部的作品,利用数学技巧、图表形式验证文学风格的问题、研究成功作家的写作模式、以及提出梳理各种妙趣横生的观点,比如海明威副词是否真的更少使用频率?男性和女性作家写作方式有何不同?作家提出的创作建议是否有用?等等。

其实这些观点或是准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只不过比起课堂上语文老师将经典文学片段化分析,而这里科学性采取数据分析大量文本的手段,更具说服力,也更探究出黄金写作手法。例如副词率减少使用的作用是使得文本简洁明了、少用感叹号是为了更专注挑起读者情绪,而不是简单粗暴生硬套入情景中。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下面我们可以看看,本•拉布特在大数据的分析,验证哪些经典或畅销作品的写作准则?借此,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都应该花点时间思考自我的写作风格。

01.验证一: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均较少使用以ly结尾的副词

斯蒂芬•金在《论写作》一书中批评副词,将它们描述为“通常以ly结尾的副词”,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界,教师们要求的首要写作指南就是精简,只留核心部分。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同以ly结尾的副词是违法简洁原则的罪魁祸首。

众所周知海明威一直以来以文辞简洁而闻名,他认为,写作和飞行、数学、物理一样有章可循,遵循的法则不可动摇。最好的作品中,副词真的都用得比较少吗?减少副词率,真的符合高效的“写作法则”?

为了检验“副词率”这一准则,本•布拉特分别验证了三个类别的作家作品,第一类是经典作家作品,他抽取了15位公认的伟大西方作家中,对他们的167部小说,通过统计来量化,包括海明威、马克•吐温、简•奥斯丁等知名作家;第二类是同人作家作品,本•布拉特也对9000部长篇同人小说,每部小说字数均在60000字上;第三类畅销作家作品,包括2000年以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畅销排行榜上的作品。

通过对三组数据的分析,它们之间副词使用率排位是经典作家<畅销作家<同人作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越伟大的作品,越容易被人们记住的作品确实较少使用ly结尾的副词,也就是说专业作家的副词率,要小于业余作者。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以偏概全产生刻板效应,认为数据可以证明副词越少,作品也就伟大的论点,但往往有例外。本•布拉特发现海明威最经典的作品《老人与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副词使用率都要高于他们的其他作品。其实这也是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他无法绝对说明一个观点,但这并不妨碍更新我们的一个认知,写作过程中应思考如何避免那些会带来麻烦的词,这是有益无害的。

诚如,斯蒂芬•金说的那样:“副词不是你的朋友”。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2.验证二:“风格指纹”让每个作家的作品独一无二

法医科学家能够通过指纹类识别人,是因为手指的皮肤纹理是不变的。但如果引用在文学创造中,这个理论是否还可行?是否还成立?即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风格是一致的,包括他们使用的词语也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自身“风格指纹”。

解开20世纪文学疑案的两位教授认为,只要作家写东西,就一定会留下用词规律的痕迹。

为了验证关于文学指纹的假说,本•布拉特先小范围进行测试,他把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作为未知作品,与其他49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每一次结果都一样:《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紧接本•布拉特扩大量化样本,搜集了50位伟大作家、600部畅销书籍。通过采取250个基本单词作为子单位,进行将近290000检验次数,发现只有176次是错误的,最后概率算出成功率超过99.4%。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犹豫百家齐放,极具特色,它们就像你的指纹直指你的作品风格。

同样在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是一部合著作品,通过专家和读者的分析,即便过了100多年后,仍然能分析出前80部是出自曹雪芹之手,而后40部则是高鹗所写。

作家可以改变作品的类型,试图隐藏真实身份,但难以隐藏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创造文学中,我们可以分析吸收优秀作家的写作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全盘复制他人的风格,这并不利于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也对塑造自我写作风格有一定障碍。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3.验证三:有所保留听取专家的写作秘诀

如果你看过《决战犹马镇》或是《危险关系》这两部电影,也许你对埃尔默•伦纳德便有一定的了解,这两部电影正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而来的。埃尔默是个高产作家,他的一生写有40多部小说。

曾经在他的《埃尔默•伦纳德的写作十则》一书中有一条关于感叹号的写作规则,他声称:“作品中,每10万字的感叹号不能超过3个。”另外他的第六条规则也写明“绝对不要用‘突然’这个词”。

若是有人问起埃尔默的写作秘诀,我想上述的写作十则便是埃尔默要告诉世人的。但是埃尔默在写作过程中到底有没有遵循自己的写作准则呢?哪些听取准则的人有谁获得了成功?每一个要听取建议的人应当在心中打下这两个问号。

对此,本•布拉特对埃尔默的45部作品一共340万字,进行量化对比,要是埃尔默遵守规则的话整个职业生涯他只能用102个感叹号以及放弃使用“突然”这个词。而实际上,他用了1651个,是他自己建议的16倍;“突然”这个词在2001年前他也是使用过的。

另外,本•布拉特通过职业作家和业余作家对比,发现同人小说作家用的感叹号远比职业的要用的多,由此可知埃尔默这个规则是站得住脚的,统计出来的数字亦能支持成功的作品普遍较少使用感叹号,学习写作的人应该正视这一点,学习注意细节的写作态度。

但需要区分的是,研究数据显示,有些建议只是作者的个人偏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就像埃尔默的“突然”,自规则提出后就被杜绝,当然这是有趣而值得思考的写作习惯,但无须让每个人都具体落实到自己的写作在中去。

通过上述分析,本•布拉特更揭示一个更为重要的真理:成功的作家会注意每个词和每个标点符号的作用,打磨自己的作品。不管是经典作品还是畅销书,最终能让留在每一页上的语句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的因素,可能还是坐着的写作态度。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4.验证四:“首语重复”是陈词滥调还是创新?

所谓“首语重复”在专业术语可解释为‘连续句子的开头都是同一个单词或是短语’。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要在连续的两个句子中,使用同一个词开头。包括现在很多写作指导也提出同样的建议。主要是因为,一旦语言组织力不强,很容易造成词语累赘,读者越读越尴尬,比如说“然后他接管飞机,然后他看见草地,开启自动降落系统,然后他带着飞机所有跳下飞机,然后到底一个不知名的无人岛”这种行文看起来像流水账。

但这并不是否定首语重复会损害文章的质量。

狄更斯便是此中大师,比如在《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个开头,横跨亚欧大陆依然能选上被人们最喜欢的句子之一,故而这段可以看成英语文学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首语重复的句子。另外,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着魔的人》,连续适用26个首语重复的句子作为开头。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是有规则的,但每一条好规则都会被一个好作家打破

。这句话与我们常说的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径相似,规则可以防止初入茅庐的人犯低级错误,而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则可以游刃有余打破规则,创新自己的文章,渲染感染情绪引起读者兴趣,增强文章目的,建立自己的写作原则,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5.验证五:伟大的开头都是简短的吗?

斯蒂芬•金在《大西洋月刊》采访中引用了他最喜欢的三个开头,平均只有六个字。另外凭借着《使女的故事》获得星云奖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声称最喜欢的是《白鲸》的开头“叫我以实玛利”。

从这两个事例来看,似乎简短的开头具有吸引力。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写的长些还是短些。

本•布拉特从统计学的角度,为我们说明长短孰优孰劣。经过查阅8份不同的榜单,从中挑选出20部伟大作品最优质的开头,包括《傲慢与偏见》《洛丽塔》《双城记》等等。这些作品开头字数差异十分巨大。有几个开头特别短,也有几个七拐八弯的,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是63个字的开头。

相反地,一般糟糕的开头模式均是一些套路已久,并且陈词泛滥。例如:这是一个黑暗的暴风雨之夜。以天气情况作为开头的模式是许多作者的备用方法,但许多人并不买单,觉得这个梗已经被玩坏了或是过时了,连埃尔默•伦纳德关于写作的第一条规则就是“绝不要用天气来开头”。

是不是以“天气”为开头就会预示着作品已经失败了一半,其实也并不是,比如乔治•奥尔威《1984》的开头“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就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开头之一。

由此可见,统计得出的数据并不能说明“短即好”这个结论,也不能肯定“天气”就是一个坑,但是可以窥伺到一个事实,好的开头并不在于句子的长短,也不局限情景的设置,而是一定的创造性,让人难忘,让有迫不及待的欲望,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的是具有震撼力,看到文章的张力与爆发力。

20世纪轰动美国的文学疑案,到150年后才解开,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6.写在最后

读完本•布拉特《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在大数据的分析与辩证中,我们应该能感知到,在文学写作中,并没有万能钥匙,也没有金科玉律、不二真理。在此,我想分享三个想法。

1、客观看待写作指导书的观点,或者是写作高手知名作家的建议,可以作为参考,或是入门指南以此避免自己踩坑踏雷,在一些框架下,或许我们不会一鸣惊人,但亦能逐渐成长。

2、认真审视自身写作特色,急于成功,急于证明自己的人切记盲目激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分析出独一无二的自我,再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准则,往往事半功倍。

3、主观意识要强烈。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写作也是如此,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均是用时间堆出来的,用文字推进去的。好比林清玄大师,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可见笔耕不辍、持续学习、经常练笔,保有对写作的热情,专注对待自己的每篇作品。

寻求写作规则,亦同样要寻找规则的例外,两者的结合,让作品实现了创作目的,或许也让作品更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