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都挺好》里面,苏明玉超市门口派单碰到老蒙,老蒙问她的打算,她说想存钱去美国。

但老蒙帮她算了一笔账,按照在超市打工的回报率,苏明玉可能还没存到去美国的钱,就已经三十好几了。

然后老蒙告诉她,自己公司的员工,做得好半年提成就有三十万。

我能理解苏明玉当时的那种震惊。

本文作者陆JJ。十八线编剧、影视行业从业者、正能量博主。写过很多不知名的剧与阅读量惨淡的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陆JJ”(id:tiyan818),分享关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打工者心态不可取

读大学有段时间我也一直深陷“打工者心态”的恶性循环,即通过希望付出一段又一段的单位时间,来换取线性的短期回报。

其实想法挺单纯的,甚至有点低幼,怎么讲,幼儿园级别的。

此类想法的底层思路很简单:我要赚钱,所以钱是唯一重要的事,所以我只需要每隔一段周期,获取固定的回报就可以了。

在大脑的任务设定端,这个目的是能够被完美执行的,所以人能够被满足。

但背后由此产生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既然这回报是定期的、线性的、可能还是定额的,那这段回报的成长性在哪里?

我得到了当下的回报,是短期利益。

但从长期来看,我是输的。输掉了回报的成长性,输掉了未来的潜力。

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很典型的“短工诅咒”。

我越需要钱,就越要用更多的单位时间赚钱,我一旦用了更多的单位时间赚更多的钱,那就失去了未来赚大钱的可能性。

获得稳定的线性回报,是以牺牲非线性回报为代价的。

读大一大二最后悔的一件事,是太多时间拿去打零工了。

什么发传单啊、擦盘子啊、超市收银啊、仓库管理啊,钱收得开心,但当时的我是意识不到这个局限的。

因为我没有考虑一件事的回报模型,即我做一件事的根本逻辑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好的模式一定遵循“不对称性原则

一头极小,一头极大,这是最好滴。

低投入,中回报,能接受。

中投入,高回报,能接受。

低投入,高回报,能接受,不仅能接受,我还喜欢死了呢。

但是刚才那种“短工思维”之下的回报模型是:高投入,低回报。

就像在2012年的上海,一个普通大学生在上海的KFC打工的时薪水是11元。需要全天候上满至少8小时,投入8小时的整块时间,你才能获得88元的回报。

这对学习能力极强,素质普遍较高的大学生来说,绝对是血亏的生意。

你在图书馆呆上8小时,哪怕在其中一分钟你发现了一条足以启发你的知识点,或者未来有助于你开发新产品的技能点,这份潜在价值就已经远大于88元了。

除非是少数创业天才,不然以大部分学生的资质,回报率最大的还是好好学习。

别整天给我想些有的没的。把专业能力达到精深水平,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它的回报尺度远大于单位时间的固定收益。

“静静等待”也是一种作为

那很多人就要问了,那我不赚钱我干着急啊。

就像有的孩子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了,辞职后空窗期两个月,在家里躺着,有些老母亲就急了:

“你去工作啊!哪怕端个盘子也好啊!也是份收入啊!”

除非是少部分混吃等死无作为那种,但多数时候沉淀是极其必要的。

甚至某些时候看上去的虚度光阴,也是实度。

因为空窗期的时刻,对未来的目标是不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你在沉淀时摄入的信息,都会对日后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换句话说,一个整天躺在家里沙发上看书的人,看上去窝囊、宅、没能力赚钱,但他其实已经在赚钱了,只是目前还看不到。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因为真正的资本与成功的关键原因,不是外化的,不是具象的。它对短视者来说,是虚的,但对明理者而言,是最实的实物。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直取长安,哥舒翰守潼关,唐玄宗要哥舒翰出关打叛军。

哥舒翰心知肚明自己的军队几十年没打过仗,守关容易出关必败,但唐玄宗硬要他出去打,不出去就要斩首哥舒翰。他没办法,最后痛哭出关,全军覆没。

这件事说明有时候表面上的“无作为”并不是真的无作为,“静静等待”也是一种作为。

因为当你本不应该作为的时候作为了,说不定走向死亡的速度会更快。

《孙子兵法》说“胜可为而不可强求”,说的是:

如果不具备胜利的条件,没有胜利的形势,你还偏要强求,偏要勉强,你说“我偏要赢”,那结果就是狗带。

现在假设一个长得像巨石强森一样的流氓拦住你,你怎么办?你不可能和他刚正面啊,也不可能意气用事说,那我打打看???那样你会死得更快。

你只能等,等内部形势和外部形势的变化,等到形成了胜的“势”再行动。

比如你说强森来吃个橘子吧,可以哄他开心然后趁其不备给他一击。比如强森累了打会儿瞌睡,这也是你“胜势”来了的时候。

在明明不可胜的时候,不要强求,要等。

赚不到钱不要干着急,要等。

不要因为干着急产生了许多浪费成本的动作,胡乱作为。不乱动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极大程度上避免犯错的概率,堵住犯错的通道。

有作为,有动作,就有成本,有成本,就意味着犯错。

虽然如今人们常说试错是好的,但在没有极度明确的目标规划之前,去试错,只是在大量浪费时间成本。

俗话说得好:你别瞎折腾了,老老实实提升自己吧。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输入”给人生带来长期回报

那可能又有读者要问了:你说不作为,那我应该干嘛呢?

在人生的每一个等待阶段,在人生的每一段看上去虚度光阴的阶段,应该弄啥嘞。

其实答案就一个字:输入。

输入,输入,还是输入。

尤其是,建立和某一项人或事物深度连接的能力。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广义上的深度连接,可以是专注地培养一项核心技能;

可以是专心地去维护一段亲密关系,比如和一位爱人保持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

也可以是去一个新地方,在那儿进行深度体验,去立体地了解一种文化。

在和不同人或事物深度连接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闪光点,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事。

如果能立足于真诚的热爱去干一件事,那么它在长期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将是无穷的。

当然也有人在深度连接过后,依然无法找到那个能长期驱动自己的、催人奋进的方向。

然而,即使迷茫依旧,但在不断输入的过程中,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都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些发于细微处、一开始很难感知的提升,就像手机充电时那每一小格增加的电量。

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通过不断的积累、输入,最终能为你的人生带来更持久的续航,更长远的回报。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你认为哪些事情属于“短期回报”呢?

LinkedIn领英招聘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新媒体”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领英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作者陆JJ。十八线编剧、影视行业从业者、正能量博主。写过很多不知名的剧与阅读量惨淡的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陆JJ”(id:tiyan818),分享关于个人成长的思考。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和原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短期回报 ”正在慢慢毁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