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敦儒:一个农民的青山梦

中国绿色时报5月3日报道(记者 李致远) 程敦儒是云南西畴县一个小学未毕业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他最擅长的事,是种树。30年,他种树种草,带着一方百姓走向富裕。

1981年,程敦儒向银行借款5万元开办了砖厂,挣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私人买摩托车、买汽车,我是全县第一人!”程敦儒说。

有了第一桶金,他将目光转向了当时火爆的三七产业。“我把砖厂卖了,又向银行贷款70万元,在文山开始专心种植三七。”3年后,程敦儒喜滋滋地将辛苦种出来的三七烘干入库保存,不料当晚烤房突然起火,价值近500万元的三七瞬间化为灰烬。看着一片废墟,程敦儒直接昏了过去。

一场大火让程敦儒血本无归,但他并没有放弃,靠着手里剩下的少量三七籽条,东山再起,5年后终于还清了债。

1988年,程敦儒不顾妻子苦劝,执意把老家的房子卖掉,重新种三七。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文山三七价格暴跌,程敦儒又一次血本无归。

苦熬着还债。1992年,程敦儒决定上山栽树。他和妻子来到西畴县与砚山县交界处的把独村,租了500亩荒山。“刚上山的时候没有地方住,我们就用木板夹着泥巴作墙,用两卷油毛毡铺屋顶,搭了个10平方米的土坯房。后来冰雹把油毛毡打破了,穷得都没钱补。”请不起工人,程敦儒和妻子自己挖坑栽树。40厘米的锄头,磨平整整20把,5公里的山路,背肥料来回不知多少遍。

“我从不亏别人的钱,那是犯罪。”为及时还债,程敦儒还种了400亩阳荷、30亩烤烟,搞起了林下种植。上世纪90年代末,种植基地的立体栽种模式效益初现,每年阳荷能卖20多万元、烤烟能卖10多万元,昔日的荒山也绿了起来。

经济压力减小后,程敦儒开始思考今后的发展路子。“我爷爷是中医,我从小就对中草药很熟悉,并且发现种在山旮旯里的中草药材,长得更好。”于是,2001年左右,程敦儒开始在基地移栽、培育各种中草药,尤其是重楼和苦参,逐步取代了阳荷和烤烟,成为基地的核心产业。仅2014年,基地中草药的经济效益就达到了400多万元。如今,程敦儒拥有砚山、西畴共1500亩种植基地,每年仅支付工人工资就达130余万元,成为当地“腰包鼓鼓”的生态种植大户。

“我是个重情义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程敦儒说,当时经济最困难、没钱发工资的时候,跟他做工多年的工人都没有离他而去,所以当他手头宽裕的时候,就免费给这些干活踏实的工人、帮衬自家的亲戚发放中药材苗木,后来逐步扩大到周边群众。这几年,程敦儒共发放总价值50多万元的种苗给100多户群众,还带动周边乡镇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中药材,并承诺如果他们自己卖不出好价钱,将以保底价收购。今年,程敦儒又计划在长箐片区发展500多亩中药材,吸纳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药材基地做工,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我虽然年近70,牙齿是假的,黑发也是染的,但手上磨出来的老茧却是真的。”程敦儒说他还要继续干,“让这一片山都绿起来,让周围的群众都富起来,是我此生最大的心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