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与刘秀,李世民对待功臣名将会不同?

南雷霆峰


自古君王建国后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功臣大将”。由于创业过程过度中的过度倚任和培养,往往导致功臣集团势力的膨胀和尾大不掉。那么如何保持平衡有序,确认利益均等就成了关键所在,其中刘邦、朱元璋、刘秀和李世民对待功臣的手段恰足以说明这些问题。

一:君臣相得的后面是利益的分割

在楚汉之际,刘邦和诸位异姓王之间,即是君臣又是盟友,基于这个定位,所以即便彭越反复、英布贪求、韩信胁迫,刘邦都不得不温言以待,和颜悦色不敢撕毁同盟协议。

而在垓下之役,项羽自刎之后,原先的秩序制衡被打破,刘邦和异姓王的关系也由之前的盟友和君臣,转化为单纯的君臣关系。一旦诸侯王有所异动,那就是叛乱,刘邦有十足的理由对其进行征剿的。即便,诸侯王尚无异心,刘邦也可以制造矛盾以便进行军事打击。事实就是,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正是以这样的手段逐渐削平异姓王侯,奠定汉室江山的。

如果要深究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利害关系”四字而已。在盟友阶段时被胁迫的经历让雄才多疑的刘邦坚定的认为这些异姓王侯始终是大汉朝的肘腋之患,再加上太子刘盈生性仁弱,刘氏宗族势力薄弱。基于这个先入为主的成见,铲除异姓王侯自然也就势在必行了。

而与刘邦情况较为类似的则是朱元璋,不过就前期而言,朱元璋应当是没有剪除功臣的想法的,只是后来国之储贰的太子朱标溘然长逝。一时间,堂堂大明王朝变得主少国疑,再加上当年随同自己出生入死的元勋巨将,老成持重的已经垂垂老矣,不堪负荷;韬略盖世的又年少骄横,悍不畏死。在反观朱允文柔弱温仁的性格,如何能够驾驭得了这批骄兵悍将?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不得不大量诛除功臣名将。因为勋贵集团的势力并不是朱允文所能把控的。

此外,就我看来,朱元璋屠戮功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群穷极饿怕的角色,心中只有荣华富贵和权势地位,丝毫没有道义可言,一旦触及他们的切身厉害,举兵造反并不是没有可能。

二:迫不得已而又无可奈何的光武帝刘秀

虽然刘秀和李世民一样都不曾屠杀功臣,但两者之间依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光武帝刘秀是“非不愿也,是不能也”而唐太宗则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可以说,光武帝是被人太上皇位的,在西汉末年这样一个大乱之世,刘秀凭借着出色的个人才华,依托汉室宗亲的名义,假借社会舆论的巨大优势,连结各地实力雄强的地方豪族,通过联姻和各个击破方式,一举破败割据势力,成为一统天下,奄有四海的君王。

所谓仗势者比为势所限,建国后,刘秀准备彻底清查全国土地田亩数量和天下人口户籍,但就是这样一件在正常不过的小事,却引起了南阳勋贵集团和河西勋贵集团的巨大反弹,几乎因此而酿成巨大的动乱,此事最终胎死腹中,由此,也就可见东汉初年的政治格局如何了。

今人每每谈及光武帝善待功臣之事,无不赞不绝口,称其人才杰出,建国以来大小战役大抵遥控进行,听之则胜,不听则败。再加上后继之君也是精明强干,所以完全不必担心功臣为乱之时。殊不知光武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国后的南阳勋贵集团和河西贵族集团之间的争斗日益尖锐,两边都不能得罪的光武帝只能充当和事佬和稀泥。而在斗争白热化阶段,为了实力平衡,稳固天下。光武帝不得不罢黜皇后郭圣通和太子刘强,进而册命南阳勋贵的代表人物阴丽华为皇后和立刘庄为太子。

形势如此,以光武帝之英明神武岂能不知这些勋贵豪族日后必成大汉的肘腋之患,不过形势所迫,他也是无可奈何罢了。而后来东汉果然亡于贵族豪强。

三:世代豪门,军权在手,何惧天下英雄?

严格说来,李唐王朝的建国和刘邦、朱元璋、刘秀有着本质的区别,唐朝的建立更像是上层阶级之间的权利的和平转移和过渡。并没有刘邦等人艰苦创业百战生死的过程,自然也就不存在特别出类拔萃、权势过重、威名素著的功臣巨将。

再者,老奸巨猾的李渊打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外姓将领,由于李氏家族本身就是累世公卿、钟鸣鼎食之家,所以在整个建唐战争中,李渊大量运用同宗同族之人,以其统帅一方然后配以异姓偏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目的。李道宗就是这一行政角色的典型代表。

所以,相对于李世民而言,所谓的功臣,并不是参与了建国之战的将领,而是参与了他与李建成“兄弟阋墙”之争的,只追随了他个人的将帅谋臣。换言之,李唐的功臣并非社稷国家之功臣,而是李世民个人的功臣而已。

对李世民而言,当这群追随者随同自己走上“玄武门”时,他们的命运就已和自己密切相关,荣辱与共,原本就已杀兄杀弟、逼宫迫父背上不义之名的历史名,如果在举起屠刀砍向这群难兄难弟,即便是素有明君令主之称的历史名怕也要背上百世骂名吧。只此一点,就足以使李世民多番克制了。

此外,在功臣们选择加入“玄武门之变”时,就注定了他们会“众叛亲离”“万劫不复”。他们的人生也就成了单项选择,除了依附李世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外,别无他法,就此而言,他们绝无背叛李唐的胆量和资本。

四:百世英雄百世梦,是梦到头一场空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盛行于传统外交场合的话,又何尝不同样适用于古代的君臣关系呢?三角板是最稳定的组合,历观中国古代政权,往往能够找到类似“三角关系”的组合,一旦组合关系破裂,势必导致政局动荡。至于刘邦、朱元璋、 刘秀和李世民等人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因地制宜,进而做出在当时环境下的最优选择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这个问题谈起来有点复杂,准确的讲刘邦和朱元璋并不能归为一类,刘秀和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每个人对待功臣名将的态度都有所不同,下面就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拙见:

游侠刘邦

很多人将汉高祖刘邦说成是流氓,这种说法是极不客观的。汉高祖刘邦少有大志、游学四方,是真正意义上的游侠,正所谓“侠者之风、学者之姿”。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张良将自己的《太公兵法》拿给很多人看,他们都看不懂,只有刘邦看了之后大为赞赏,于是张良认为刘邦不同于常人。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所减除的是和他一起合伙争雄天下的异姓王,对于大多数的功臣名将并没有动手,反而是因公受封的侯爵,就有将近两百人之多。对于跟自己南征北战,且能为我所控的功勋之臣,刘邦是相当宽容的。

苦孩子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苦孩子,他又叫朱重八,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七个哥哥和父母都被饿死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选择当和尚也不太成功之后,朱重八果断的选择了另外一个行当,一个掉脑袋的行当—造反。



从社会的底层经过努力打拼,和一众兄弟的扶持,朱元璋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而在这个时候,看到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这些兄弟,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些人的能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在可以操控自如,自己若是不在自己的儿子恐怕难以服众。

对于这件事,在朱标和自己父亲争论的时候,朱元璋曾说过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朱元璋把这些功臣名将比作一个棒子上的刺,如果不把刺除掉,怎么能真正握住权柄呢。朱元璋所采取的对策非常直截了当,全清除掉就可以了,这也是他屠戮功臣的原因。

位面之子刘秀

很多人说刘秀是位面之子,说王莽是个穿越的人。因为在这段历史中,有很多故事近乎神话。如刘秀率领几千之众,竟然能在昆阳击败王莽的百万之兵。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有杜撰和凑数的嫌疑,如二十八将之首被誉为“萧何”的邓禹,就属于典型的名不副实之人。


事实上,东汉初年最出色的将领非光武帝刘秀本人莫属。他故意夸大手下的能力,而贬低自己的水平,这就是典型的屈己服人。刘秀手下的这些人不仅没有造反的心思,更没有造反的能力。且刘秀建国之后,对这些人授予高官厚禄,但去其权柄及兵权,做到了“扬其名,表其功,虚其位,宽其罪”,称刘秀为“柔术治天下之君”并非虚言。

唐宗李世民

“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历朝历代的君王中达到了顶峰。大唐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出名的谏臣魏征,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死党,但其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所折服,甘心为其驱使而成为一代能臣。


所谓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只有在李世民为君的时候,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李世民在位时,唐军歼灭了东突厥,名将李靖更是达到了战神白起的高度,一生战无不胜、无一败绩。

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达到多高的高度。李世民就是靠自己的胸怀,才得到四海宾服、万国来朝。如名将侯君集曾协助太子谋反,对这样一位功臣,李世民念及其功劳,并未将其牵出凌烟阁,仅将其处死并将其族人迁居岭南。

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但在对待功臣名将的态度上,表现得十分克制能忍。容不下几个能人,怎么能治得了天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我来哔哔几点。

1刘邦,朱元璋,史书写的,得位最正,刘邦到处蹭饭,喝酒欠账,实在木有钱啊!朱元璋更苦逼,当过要饭的和尚,家里大饥荒饿死了好几个,爸爸死了 ,连埋葬的地和棺材板都没有,号称淮右布衣。说白了,就是两穷鬼。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从小被人瞧不起,长大有阴影。和他打天下的,都是穷哥们,知根知底。木有安全感。刘邦死后,吕后怀疑,诸将与帝为编戶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想杀尽群臣。被郦将军 ,申食齐劝阻。吾闻帝已崩,四日不发喪,欲诛诸将。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此闻帝崩 诸将皆诛 必连兵还乡以攻关中。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这反映了当时的形势。现在有人,不愿意嫁凤凰男,也有这点意思。

2刘秀是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南阳豪强,手下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南阳的大地主。老婆阴丽华管仲之后,家里几百顷地。李世民更是赫赫有名的关陇军事贵族出身,父亲李渊是杨广的姨兄弟。出身高贵,自信心爆棚,有天然的优越感。

3刘邦和朱元璋年纪比较大了,死的时候,接班人,比较小,难以掌控功臣。朱元璋传给孙子,更小了。韩信掌兵,多多益善。刘邦带兵最多十万,何况刘盈。朱元璋有次把一条棘杖扔在地上,叫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朱元璋说:“我今天诛杀功臣,就是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皇太子回答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不过打归打,骂就骂,朱元璋还是很喜欢朱标这个胖儿子的。李世民和刘秀则正值壮年,完全可以熬死功臣。

4刘邦其实主要杀得是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臧荼不是直属部下。可以说是盟友,为了国家的统一不得不除掉。沛县的萧何,夏侯婴,曹参,周勃,军师,张良,陈平都没有事。朱元璋是真正的杀了功臣,杀了徐达,傅友德,蓝玉,冯胜都是古今名将。只留下一个耿炳文,外号守城将军,因为他善于守城,短于进攻。最高纪录,曾经在张士诚的包围下,守长兴守了十年。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也杀了李善长,胡惟庸,以及一大批人。

5刘秀和功臣,子女结为亲家。退功臣用文士。让他们做地主,享清福去。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点像,做得比较仁义。

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与刘秀,李世民对待功臣名将会不同?

首先这四个开国皇帝的出身就不一样,决定了建国后对待功臣名将的方式方法也不同。

刘邦,朱元璋是什么出身?刘秀、李世民是什么出身?出身决定了他们的见识,胸襟气度,由此对待功臣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刘邦,草民一个,出生在丰邑辖下的一个村落,和他爹和兄弟相比,好吃懒做,整个就是一个流氓混混,书都没读过,能有什么见识?要不是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底层需要大量的乡村治保主任一类的官员管理基层,都三十好几,没有任何学历、文凭和资历的刘邦能混个亭长?就这个亭长还是乡亲们为了治安需要,怕老实巴交的村民干不好,才把刘邦这个混混举荐上去的。

也是时势造英雄,混混出身的刘邦最后竟在秦末乱世中出人头地,混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当了皇帝虽然不是混混了,但其身体里还是有混混的基因存在,刘邦就是靠着混混的那一套讲义气,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法则,在弱势的时候为了联合各路诸侯共同对抗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封官许愿,承诺共分天下,才能够联合燕王藏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Ⅹ,赵王张耳等组成统一战线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混混出身的刘邦当然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包括韩信在内的这些异姓王都获得了分封。但不久之后,刘邦发现这样不行啊,这些异姓王都手握重兵,占有广大地盘,完全是国中之国。更何况彭越、英布这些人原来就是项羽分封的十九路诸侯之一,个个封疆开土,手握重兵,对汉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构成严重危胁,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小命就不保了。刘邦为了中央集权,自然要一一铲平。

草根出身的人最怕什么?当然是害怕失去获得的一切,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着想,铲除这些异姓王势在必行。刘邦几乎杀尽了功臣,七年时间,先后解决了七王中的六个: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其中杀英布时,刘邦还抱病亲征,以至于中了箭伤病重驾崩。有人说刘邦主要对异姓王动手,萧何、曹参、周勃、樊哙还是善终的。但不要忘记了,刘邦曾一度猜忌萧何,萧何吓得自污名节才免一死;刘邦临死前甚至要杀樊哙,只不过自己死的早了,不然严重怀疑这些人能否善终。

朱元璋比起刘邦来出身更加不如,就连名字都叫朱重八,而且家里穷的没饭吃,这一点刘邦比朱元璋强。朱元璋的老爹饿死了,大哥饿死了,大哥的儿子饿死了,老娘也接着饿死了,放牛娃也当不成了,成了孤儿的朱元璋无奈去做了和尚,接着云游四方化缘。说好听是化缘,说难听点就是要饭。也是命运使然,历史选择了朱元璋,元末乱世给了这个幸运儿机会,最终开创了大明王朝,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

朱元璋的经历比刘邦还不堪,也许就是这些经历,使得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更加心狠手辣。杀起开国功臣来毫不手软。从胡惟庸、蓝玉开刀,两个大案子把开国元勋株连得人人遭殃,数一数: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除了汤和和郭英,当年和他一起扛过枪的元老功臣全部杀光了。开国功臣几乎被他杀了个一干二净,这里面虽说有些人是定鼎江山后,当了大官,便横行无忌,多行不法该杀,但大部分还是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的。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奉行家国天下,为了老朱家的天下,为了防止别人染指,威胁是不能存在的。正如他对孙子朱允文所说的:我是在为你拔刺!

李世民就比上面两个出身好多了,关陇贵族出身,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自有有很好的环境供他读书习武,因此养成的气度和胸襟见识不是草根能比的。李世民征战四方,可以说唐朝的建立有他一大半的功劳,再加上李世民不是第一任皇帝,经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时除了个别地方,已经基本平定,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没必要再去杀功臣来搞得人心惶惶。

刘秀出身也不错,地主家庭出身,首先生活条件就比前两个好,而且刘秀是汉朝宗室,父亲刘钦还做过县令。这样的出身保证了其能够不为衣食担忧,而且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李世民一样,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见识、胸襟刘邦、朱元璋是比不上的。而且刘秀能成功只是借农民起义起家,后来还是靠地主官僚集团才最后统一天下,成为皇帝。贵族出身有知识有素养的刘秀知道不能滥杀,所以刘秀不但没杀一个功臣,相反,对辅佐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功臣,给以最高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赐予丹书铁券,让功臣世无绝嗣,“传于无穷”;赐予大量田产、珠宝、钱帛、御马,东汉的开国功臣全部善终。

其次是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了建国后或当上皇帝后对待功臣名将的态度不同。

西汉刚定,经过多年征战,可以说是千里无人烟,民心初定,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可是刘邦为了自己的诺言,大封群臣,使得整个西汉王朝中出现了许多国中之国,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封国,都是手握重兵,而且这些兵还是是经过秦末汉初征战的百战之士。再加上这些王侯都是当时为了对付楚霸王项羽刘邦联合起来的地方军阀势力,并不是从始至终一起打天下的人,其对汉王朝的忠诚可想而知,再加上这些诸侯在封地是可以自行收税和设官的,中央对其控制力很弱。为了西汉王朝的稳定,为了能够实现中央集权,这些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的势力是一定要铲除的。

朱元璋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让其他人不能也没有机会染指老朱家的天下,再加上太子朱标朱标英年早逝,自己的孙子没什么威望,老朱在时还没人敢动,可担心的是自己死后那些骄兵悍失去了自己的威慑而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为稳妥起见,老朱不得不痛下杀手,为自己的孙子除去隐患。

刘秀是借助农民起义起家的不错,但最后却还是靠的地主豪强才最终获得的帝位,在这其中,刘秀和这些人已经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利益关系,他明白自己是怎么做到这个位子上去的,如果大肆杀戮,可能会导致自己也跟着被这些人抛弃,最终是自己建立的王朝分崩离析,自己也会死于非命。因此,见识过人的刘秀没有采取血腥暴力的杀戮手段,而是用温和的手法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用最高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赐予丹书铁券,让功臣世无绝嗣,“传于无穷”;赐予大量田产、珠宝、钱帛、御马等来解除这些人的军政大权,稳固统治。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其时形势已经很平稳了,各种势力已经盘根错节,贸然采取杀戮手段还会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稳定局面,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以李世民的见识当然不会去做。再加上其威望在经过玄武门之变后正是鼎盛时,也能压制那些人,何况军权还在手中,也没有人不识趣去触霉头。为了好不容易形成的安定局面,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后来的凌烟阁一出,更使得那些文臣武将对其顶礼膜拜,没有了威胁,加上自身修养和胸襟,杀戮已经没必要了。


历史的沙滩


刘邦

1. 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刘邦和朱元璋,一个是泗水亭长,玩世不恭的小混子,虽然算是秦朝的小吏,但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一个是给地主放牛的娃,受地主剥削,日子过得很苦,就连自己的父亲去世都没有钱去下葬,处处受欺压,他们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又没有读过书,不懂得书中的大道理,所以,他们都对这个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所以,在他们掌握权力以后,尤其是当上皇帝成为万人之上的时候,这种不信任的感觉再一次呈现,怕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被他们夺去,所有,他们都采取了对功臣名将进行血洗的策略。而刘秀和李世民,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虽然西汉瓦解了,但是其作为皇室的余脉,虽然生于小吏之家,但其到长安学习《尚书》,李世民出生时,其父李渊在隋朝当官,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所以,他们能够对忠臣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能够以理智的态度和方法处理与功臣名将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都采取厚待功臣的做法。

刘秀

2. 与继任者能力有关。这个听起来好像不搭嘎,对待功臣良将的态度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是有很大关系的。刘邦立的太子是刘盈,其始终生活在母亲吕雉的阴影里,虽然是一个好孩子,但是就是太羸弱,朱元璋立的太子是朱标,朱元璋之所以大开杀戒,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 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 ,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朱元璋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而刘秀立的太子刘庄,十岁时就通晓《春秋》,聪颖好学,对于政治了解甚多,在朝中口碑也很好,李世民立的太子李治,好学而善良,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经过提前培养,其已具备继任的能力。所以,对于后继者自身的能力,决定了几位皇帝对于功臣处置的结果,后继者羸弱的,多采取杀戮功臣,扶植新的力量,以便继任者位置稳定。太子强大的,则笼络有功之臣、肱骨之臣,更好地辅佐继任者。

李世民

3. 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不同。刘邦、朱元璋建国后,都大肆分封,有的封为王,有的分封为侯,分封后,一方面本来作为功臣他们都具备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当然他们自身的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刘邦和朱元璋看到了王侯等势力发展的迅速,以及个别王侯不安分的举动,从中嗅出了危险的信号,所以,为了保证自家江山社稷,采取大肆杀戮。刘秀建国后,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 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李世民则继续重用各位功臣良将,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朱元璋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意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出身不同,底气不同!

当然,说到底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同!

刘邦流氓出身,但说到底他大杀功臣是基于剪除异姓王、维护刘汉王朝稳定出发的,这是一个出色政治家都会干的事!

朱元璋是穷人家苦孩子出身,他的大杀功臣就显得有点变态。当然,有些人该杀是事实,却株连太狠。

当然,对比刘邦,朱元璋敢于大开杀戒的原因,还因为老朱有实力废了丞相,帝权高度集中,换刘邦的西汉、刘秀的东汉以及李世民的初唐都是不一样的政治环境。

再说刘秀、李世民,这两个均是贵族出身,刘秀还是皇族,有自信御下治国。

但,刘秀很少动功臣的原因和李世民又有不同。因为,东汉的光武中兴,说到底是几个豪族拥刘秀上位的,门阀势力支撑下的皇权本就多有水分。

李世民起于征战,杀伐四方,兼有玄武门之变在前,杀功臣那种落人口实的事儿那肯定不能干了。不过,李世民的帝王术却堪称历代帝王中少见,大气服人、用人,这点是少有皇帝能及的。


左述子


他们所选择的道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素质有直接的联系。

刘邦的才华在他的小伙伴们中间并不是出色的,不要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也不要说汉初三杰,就是当时的一些异姓诸侯王,若论军事才华也是吊打刘邦,所以在刘邦的江山稍稍平定之后,他就不敢再留着这些能人酣睡在他的睡塌之侧了。

其次,刘邦出身平民,泗水亭长这样的官职和贵族出身的部下相比肯定会给刘邦很大的压力,让他自惭形秽,要想老大身份做的牢就得把这些碍眼的家伙都除掉。

而朱元璋呢,他的军事才华在农民起义领袖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在他的弟兄中也是威望颇高,在他有生之年应该是没人敢造反,甚至他的儿子太子朱标也是众望所归,文臣武将都臣服于太子,看起来似乎朱元璋可以安枕无忧。

但世事难料,朱标英年早逝,老朱白发人送黑发人,皇太孙人小威望轻,和那些久经沙场的武将比起来真是不值一提,本就心狠手辣的老朱动手了,他要为心爱的孙子铺平道路,杀掉功臣,并且让儿子辅佐这位皇太孙,可他想错了,反叛之人就出在自己的儿子中,真是让人唏嘘。

李世民并没怎么杀功臣,除了后来站错队谋反的侯俊杰,李世民并没有杀过任何人。其实他是有杀功臣的动机的,当年玄武门兵变,李世民虽然夺得了皇位,却也留下了弑兄杀弟的恶名,这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他完全可以像有些皇帝那样,把责任推给臣下,说他们擅自行动,自己是无辜的。这样就可以洗脱责任。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是一个有心胸的皇帝。

他甚至能容忍臣下当面指摘自己的过失,也能容忍少数民族来中原生活,正是他的兼容并包才开创了贞观盛世,名垂千古。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害怕功臣,当年他南征北战,打下了大唐江山,既有退敌的计谋,又有冲杀的狠辣,李世民本身就是军事的佼佼者,他没有必要杀功臣。

最后再说光武皇帝刘秀,毛主席评价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他出身平民,靠着自身的才华和品行吸引一群文臣武将,共同开创了东汉二百年基业。

在平定叛乱中,各位将领的作战部署都要送回洛阳经刘秀审批。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司马吴汉带兵入蜀,作战计划报来,刘秀顿时大惊,预言吴汉将败,结果情况果然如刘秀所料,吴汉差点丧命,当时刘秀并不在四川,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洛阳,仅凭地图就这样料事如神,真可谓神人也。

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部下的智慧不如刘秀,他可以安枕无忧。

刘秀的继承人汉明帝刘庄同样才华出众,国家在他们父子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国泰民安,君臣相安无事,时不时在一起聚聚餐,还可以开个玩笑,这真是理想的君臣关系啊!








历史可以这样学


刘邦,刘秀,李世民和朱元璋四人都是开国皇帝,文治武功都非常历害。刘邦和李世民军事经历相似,常常率军在一线作战,作皇帝后还御驾亲征。刘秀和朱元璋足智多谋,除了早期亲自上阵外,以后则在后方排兵布阵,运筹帏幄决胜千里,军事上更加自信和余刃有余。对待功臣上,四人处事风格也不尽相同。

汉高祖刘邦同项羽争夺天下时,联合燕王藏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Ⅹ,赵王张耳等组成统一战线。刘邦当上皇帝后,这些异姓王手握重兵,占有广大地盘对汉王朝构成严重危胁。刘邦铲除异姓王是大势所趋,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会同样做,这和刘邦个人品质没什么关糸。周勃,陈平,周昌,雍齿等没什么军权的都得到了善终。

光武帝刘秀是天纵之材,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学问最高,修养最深是最完美的皇帝。刘秀一个文弱书生,昆阳之战以少胜多,率三千精兵捣毁王莽四十万军队,巡河北,建都洛阳,运筹帏幄决胜千里,收窦融,收西蜀,平江南统一天下,能够驾御云台二十八将。刘秀依靠豪强地主立功,和他们共享荣华富贵。

李世民少年得志,秦王府中文官武将云集,他依靠关东武将集团平定天下,又依靠他们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地位。李世民武功高强,军事能力出众,手中牢牢掌握军队。手下众将全都效命于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除了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叛乱被处死之外,其他人都得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他最痛恨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朱元璋用严刑重法治理贪官,共杀了十五万贪官。开国将领中有些人居功自傲,目无国法,违法乱纪严重,朱元璋杀了一批武将,大将军兰玉还被剥皮示众。这件事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所以,刘邦,刘秀,李世民和朱元璋在对开国元勋态度上是由当时政治,军事形事决定的,当然也和他们个人修养也有一定关糸。





关东侠客


一、出身不同,思想上对皇权的需求更为严苛。刘邦与朱元璋都是草根皇帝出身,生于草莽他们付出了太多,他们打下来的江山非常不易。皇权思想比刘秀和李世民更重。如果想江山久远,必须为子嗣除掉荆棘与潜在危险。

武将威胁,作为皇朝的创始人,刘邦和朱元璋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有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他们。他们在尚且能控制住,可是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孙未必能压制住功臣。刘邦有韩信、英布、彭越等大将,都是从项羽处投诚而来,对安定的天下而言,武将的威胁更为恐怖。

朱元璋手下李善长、徐达、蓝玉等文韬武略各有所长,太子朱标仁义。朱元璋恐天下为他人所得,也是常理之中,只是他的杀伐过于残酷,牵连太广。

二、刘秀与李世民对待功臣方面,刘秀对待功臣要比很多皇帝好太多,他基本上没有屠戮功臣。对功臣哪怕是有反叛的功臣,也给予了妥善安置。

李世民对拥护自己夺取帝位的臣子,都画上图像,有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图。李世民在位时间比较长,他去世时有小舅子长孙无忌在,还有很多贤臣,通过联姻关系巩固。他相信自己的安排比较妥当。

刘秀与李世民在一定程度上更为自信。而这些与他们的出身息息相关。


老鸭说历史


这不是个人决定的,是根据形式决定的。最根本在于创业的起点不同。当上皇帝后,做事情也不同。就比如刘邦,朱元璋等,他们起点低,一旦身居高位,尤其是至尊无上的皇帝,下边人难免会有不敬的地方,或多或少可能说漏了嘴,把当年的糗事说出来,那是犯大忌讳的。而且大家基本上也都是知根知底的,都知道大家都是一块穿开裆裤长大的,凭啥你做皇帝,我觉得我也可以。也会有这种想法!而刘秀李世民则是贵族血统,创业之初就有阶级尊卑划分,不会出现前者的情况,所以没必要通过杀戮来解决。

另一方面,像刘邦朱元璋起身草莽,跟随一同创业的人起初的身份也高不到哪里去,还没多少文化,没见过大世面,他们一旦身居高位,也更容易嚣张跋扈。新天子出于对江山社稷长久计,必然也会才去措施!

开国的形式也不一样,汉建国是在一片废墟之上建立的,秦二世的压榨,秦末动乱,秦亡之后的后战国时代列国战争,生灵涂炭,刘邦创业的时候跟下属之间大多是松散的联盟关系,谁也不服刘邦,再加上匈奴虎视眈眈,这种形式下,国家经不起再折腾,所以必须杀戮来换取和平。明初情况大致相似。而刘秀。李世民则不同,两汉之间王莽窜过短暂动乱,中华大地没有到元气大伤的地步,下属也没有造反的可能,国家形式总体是好的,还有唐初,虽然隋末动乱,但是隋朝短暂经营积累的财富不可估量,隋到唐也只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国家形式依然是比较可观的,发生再次动乱的条件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