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才子解縉,為何最終被朱棣處死?

楚小神


說起解縉,很多不大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些陌生,甚至還會理解成大導演謝晉。

但如果我說《永樂大典》的話,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部明代鉅著。


而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就是這部鉅著的主編。

當然我們後世來看,解縉最大的成就應該是編輯這部《永樂大典》,但如果你問解縉:你這輩子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大概他會說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不是編書,而是做了大明朝的首輔——明朝不設丞相,但是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因此可以說宰相解縉。(畢竟古人觀念裡,當官的成就最大,尤其是做大官,位極人臣那種)。

換句話說,對解縉來說,最大的成就,其實是政治上的成就:做宰相。

一個人既能當宰相,還能編書,這樣的人才,用大明第一才子來形容,是沒問題的。


而這位大明第一才子,晚景卻非常不好——因此他是被明成祖朱棣給處死的,而且死相難看。

那麼,解縉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觸怒了明成祖,導致明成祖非要殺了他不可?

個人感覺,解縉之死,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解縉遭遇的皇帝不是建文帝那種比較仁諾的君主,而是明成祖這種鐵血帝王。對於明成祖來說,是最容不得讀書人和自己意見不同的。

明成祖是一個篡位君王,而篡位者在篡位以後,首先要做的是開邊功,然後利用邊功為自己篡位正名——舉個例子,金朝的皇帝完顏亮,靠篡位上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對南宋的戰爭,理由就是想通過戰爭正名自己比前任強。


明成祖也是如此:上臺以後吞併越南,通過這點來彰顯自己的能力比廢柴建文帝強。

這時候明成祖需要文人拍馬屁,誇自己戰功顯赫,歷朝歷代無人能及之類的話。

但是解縉明知道明成祖想聽什麼,但是他卻說:明朝吞併越南以後,越南當地土著肯定會全面反抗明朝,而明朝再越南得到的,遠不及付出的,最終明朝付出巨大代價以後,會被迫撤離越南。

這就好比打工的看老闆上新項目,不說新項目好,反而吵吵得賠錢一樣,這不是討打麼?

這是解縉該死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參與繼承人鬥爭。

明成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朱高熾,明成祖的長子(就是後來的明仁宗),另一個是朱高煦。

明成祖喜歡朱高煦,但是不喜歡明仁宗,因此早就有讓朱高煦接班的念頭——其實在明成祖的角度來說,朱高煦確實討自己喜歡——因為明仁宗有殘疾,但是朱高煦健全;並且在明成祖造反的過程中,朱高煦也有不少功勞。



而明仁宗有的,僅僅是嫡長子的身份,如果不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都有嫡長子繼位的慣例,那麼,明仁宗沒有任何理由能當繼承人。

但是解縉則公然表示支持明仁宗,理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是慣例。

當然這話你跟別的皇帝說沒毛病,但是不能和李世民這樣的君王說。

更不能跟明成祖這樣的帝王說。

解縉這就再一次犯了明成祖的忌諱:一來作為大臣,尤其是強勢君王的大臣,是最不能扯皇帝的家事的,二來,明成祖就不是嫡長子繼位,而且還是在篡奪嫡長孫的基礎上登基的,你支持嫡長子繼位,這話在明成祖耳朵裡,是有多刺耳?

沒準還會讓人解讀出諷刺明成祖甚至質疑明成祖皇位的意思出來。

因此,明成祖殺解縉的理由,又多了一分。

結語:

當然,不可否認,解縉是個聰明人,但是,他沒能剋制自己愛瞎說大實話的性格,最終,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因此說,性格決定命運,解縉就是因性格而導致殺身之禍的典型代表。


藤樹先生


明朝著名文學家解縉(1369~1415),一字大紳,又字縉紳,自號春雨,別號喜易,曾官至內閣大學士。

解縉生於育水鑑湖(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戶,自幼便接受了優良的教育。傳說他從小就聰慧過人,記憶力很強,過目成通,七歲便會通詩作對;十歲可每天詠讀幾千言而終生不會忘記;十三歲讀完《四書》和《五經》,且完全掌握了書中的含義和觀點,人皆贊其為神童。

解縉1387年參加了江西鄉試,考得第一名;第二年參加南京會試,考得第七名;經過殿試考取三甲進士,被委以翰林院庶吉士之職,因為才華卓絕,解縉很受明太祖的賞識,經常侍立於其身邊,明太祖曾經親口對他說道:

“朕和你有君臣之義,如父子之恩,你對我有何諫言,理應毫無保留啊”

此後,解縉果真呈上《萬言書》,對洪武期間的政治局面發表了看法。見到奏疏後,明太祖接連誇讚他有拯救時世、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



由於敢於直言勸諫,解縉在同僚中擁有很高的聲譽和名望,他往往不顧個人的生死安危去為他人伸張正義,所以他仕途不順,忽升忽貶。連他最後被害慘死,也是因這一點造成的。

朱元璋於1390年下令處死丞相李善長,解縉受虞部郎中王國用所託,為承相李善長寫了申冤的奏疏。沒過多久,他又替御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歷數御史袁泰藐視朝廷法度綱紀、徇私枉法、迫害賢良的罪行。袁泰因此被懲處,解縉也因此冒犯了左都御史陳英和錦衣衛帥紀綱。

朱元璋覺得解縉尚缺少修養,應陶治身心、涵養德性,不然會成為群臣進攻的對象,於是他以“大器晚成”為由,命解縉回家讀書,還說“十年後再來不晚”。

直至朱元璋去世後,通過禮部待郎董倫的舉薦,解縉才被建文帝召回朝廷擔任翰林待詔。

永樂年間,明成祖十分信賴解縉,曾經對大臣們說道:“國家不能一天沒有朕,朕卻不能一天沒有解縉。”解縉於1404年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那時,明成祖正因立太子的事而發愁,因其長子朱高熾身上有殘疾,缺少帝王的威儀,他想將曾在“靖難之變”中建有大功的次子朱高煦立為太子。但是終歸朱高熾為長子,因此明成祖總是拿不定主意。所以,明成祖把解縉召進宮中,徵求他的意見。

解縉說道:“皇長子仁愛孝順,會受到百姓的擁戴,當立為太子。”成祖聽了默不作聲。接著,解縉補充道:“好聖孫。”明成祖聞言大喜,便拿定了主意。解縉提到的“好聖孫”指的是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他生來聰穎絕倫,很受明成祖的疼愛。明成祖於1404年將朱高熾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將次子朱高煦封為漢王。

傳說朱高熾得知這件事後非常感激解縉,便跛著腳來至解縉住的地方,親自表達了對他的感謝之情。

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後,漢王朱高煦便將解縉當作眼中釘、肉中刺,對其十分厭惡和痛恨。一些“靖難之變”中的功臣也經常以朱高煦功大為由,勸成祖將他立為太子。

朱高煦原來被封在雲南,做漢王后便不願去雲南上任,於是,他在跟隨成祖北巡時請求返歸南京。與此同時,太子朱高熾辦事經常不能令成祖滿意,而朱高煦卻更加受到成祖恩寵。



因此解縉便勸諫成祖道:

“過於寵愛漢王卻冷待太子會引發事端,皇上不要這樣做了。”

成祖聞言大為不悅,覺得解縉是在挑撥離間,盛怒中便把解縉貶作廣西布政司的右參政。

1410年解縉回京述職,恰逢成祖北伐,太子被留下處理國事。解縉在京停留了幾天,拜見了監管國事的太子朱高熾,之後便坐船南下。

沒想到這件事被錦衣衛帥紀綱打聽到了,並偷偷告訴了跟隨成祖北伐的漢王。於是漢王在成祖面前誣陷解縉,說他私覲太子,定有陰謀。成祖聽後非常憤怒,便命人緝拿解縉,把他關進獄中。

1415年,明成祖在翻看錦衣衛登記因犯的名冊時,看到了解縉的名字便問道:

“解縉還活著呢?”

平日善於揣摩聖意的紀綱,這時也拿不準皇帝的意思,自已留了活口是對還是錯?

於是紀綱想出一條毒計:宴請解縉喝酒,將其灌醉,之後將他埋到雪堆裡,如果皇帝是想要弄死解縉,自已就是領會了聖意,如果不是,那是解縉貪杯醉倒雪地自己凍死的,與己無干。

就這樣年僅四十七歲的解縉被生生凍死在雪地裡。

正直、敢於直言勸諫的解縉,原本深得成祖賞識,但卻不慎捲入朱高熾與朱高煦的鬥爭中,沒來由地成了政治犧牲品。

申報七十七載


解縉很有才華,但是才華對於帝王們來說,他覺得有用就有用,覺得沒用就沒用。

有沒有才華,不重要。

是不是帝王的奴才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才華的人常常想要獨立的人格,但是在“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時代,你又不得不依附帝王,這就成了悲劇。

他很有才華,年少成名。雖然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年少成名,如果缺乏磨礪,就自以為自己身上有光環,有榮耀。就會少城府,就會口無遮攔。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的解縉以三甲第十名的成績中舉,為翰林學士,深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在私下說:“咱們道義上是君臣,恩情上是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這話從權謀林中穿梭過來的朱元璋而言不過是籠絡人心,栽培私黨的話。

但不到二十歲的解縉完全當真,第二天就上了萬言書,主張簡明律法。朱元璋讀後誇獎他。

這是一個鼓勵。

解縉又上《太平十策》,這回朱元璋沒說什麼。

再後來朱元璋殺李善長,解縉完全看不懂朱元璋的政治佈局,竟然為李善長鳴冤。

要說朱元璋對他真不錯,對他說:“你回家好好再讀幾年書”

解縉就這樣被罷官回家。

年少輕狂,此為其一。如果他在朱元璋手下繼續幹下去,以朱元璋的性格早晚也會殺了他。

但是朱元璋把他放回去了,這就給了一個錯誤的信號:他對帝王的兇惡估計不足。

所以在朱棣手下,這就成了致命的缺點。

朱棣也很欣賞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這就讓解縉飄起來了。

他可真是啥話都敢說。

皇帝問他立哪個孩子,他也不揣測意圖,直接就諫言立長子。

後來朱高煦雖然是漢王,但架不住朱棣喜歡,給他的各種規格超過了太子。

解縉還要進言。

結果朱棣說他離間骨肉,對他很有意見。

後來朱棣找了個理由就把他貶到越南去了。

朱棣說離不開他,看來解縉是信了,結果人家離開你,人家照樣是君主。

解縉後來回京奏事,朱棣帶兵遠征沒有回來,他見了一下太子就走了。

他自己壓根沒當回事,但架不住帝王的心思過重,再加上朱棣本來就不喜歡太子,結果他就被下到詔獄裡去了。

詔獄的人特別多,朱棣早就忘了。

有一次在翻閱詔獄人員名冊的時候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錦衣衛的指揮使當晚就把解縉灌醉扔到雪地裡凍死了。

其實說起來,解縉有罪嗎?沒罪!

這麼多人說解縉為什麼會死?

其實應該批判為什麼有這麼混蛋的帝王。

因為帝王殺人一句話的事,因為帝王喜怒無常。


錦翼


民間也有很多關於解晉的故事,其中有兩個比較逗。一個是他提前買通太監,在金鑾殿放了一坨像大便一樣的事物。第二早朝,包括皇帝和眾大臣非常吃驚,有人說了,肯定是解晉乾的,叫他吃掉!皇帝拿眼睛看著解晉,解晉於是很委屈的吃掉了。第二天,他真的拉了一泡大便在金鑾殿,但是在頂部做了一個假的頭。上朝時大家又是吃了一驚,又有人說是解晉。解晉委屈的說,大便那麼好吃啊,我吃這麼大的虧還敢這麼作?大家起鬨,說就說他。解晉說不然這樣,昨天我全吃了,今天我帶頭吃,但是大家都要吃一點,為皇上分憂。接著他就把頂上那一點吃了,其他大臣只好每人吃一點。時間有限,今天先說這一點。說明解晉這個人非常狂妄,耍小聰明,得罪了群臣。


興海亭


朱棣對於繼承人這國家大事上拿不準主意,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厚,但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朱棣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相貌堂堂,英武過人,善於騎射,有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而唯一的毛病是性格暴烈。

但自古有立長不立幼的傳統,這讓朱棣猶豫不決,就尋問解縉的看法。

好的下屬應該領會主子的意圖,而解縉對於官場的規矩一竅不通,態度鮮明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內心不高興,雖然否定了自己的意願,又覺得他說的有理,沒有出聲,望著解縉。

這解縉又耍了一個小聰明,朗聲吐出三個字:“好聖孫。”

這一下讓朱棣笑了。這“好聖孫”是指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因為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卻喜歡這位皇孫。

解縉在朱棣立太子之事上起了決定作用,就更加自負,膨脹起來,公開站在朱高熾之面,時不時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煦的小報告,說朱高煦壞話,分明犯了大忌。

因為解縉,朱高煦沒能當上太子,就狠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化人,暗暗用勁要給他顏色看看。朱棣也越來越反感解縉來摻和他的家事,未等《永樂大典》完工,就找了一個“廷試讀卷不公”的藉口,把他貶到廣西去了。

這解縉並沒有因此好好反省,問問自己為什麼?而是依舊“天真”,以致幾年後的一件事,引來殺身之禍。

他趁進京彙報工作之機,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情況下,私下拜訪了皇太子朱高熾,更重要的是見了朱高熾之後,未等朱棣徵韃靼回來,就打道回府了。本來疑神疑鬼的朱棣對這個太子不信任,常常懷疑其有不軌行為,如今解縉又私會朱高熾,這還了得?

這件事讓朱高煦抓住小辮子,朱棣一回來,第一時間就稟報瞭解縉“可疑”行徑。

朱棣勃然大怒,認定這個解縉勾結太子,圖謀不軌,下旨逮解縉下獄。

一晃,又過了幾年,朱棣聽話解縉還在獄中,就冷冷地說:“怎麼?這個解縉還活著?”

深諳心理學的錦衣衛頭領紀綱自然聽出朱棣的弦外之音,便熱情地地招待了解縉一把,把他灌醉,埋進厚厚的積雪中凍死了。

可憐的解縉,聰明誤了小命,人生,難得糊塗呀!


跪射俑


解縉自幼聰穎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解縉年少出名,雖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是沒有經歷磨難,往往會目中無人。解縉初入仕途時,就呈上萬言書,受到朱元璋的讚美。解縉沒有弄明白朱元璋處死李善長的原因,就直接上書為李善長辯冤,朱元璋還是很看重他,讓他回家著書,閉門思過免得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

永樂二年,解縉成為內閣首輔,朱棣也很欣賞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解縉所提出的建議均被朱棣虛心採納,就這樣解縉就慢慢飄起來了。解縉錯就錯在,輕易相信皇帝的話,並參與冊立太子的事,受到朱高煦的記恨。

永樂八年,解縉上北京奏事,正好朱棣北征還沒有歸來,所以解縉只好拜見太子朱高熾。於是朱高煦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


永樂十三年,朱棣在囚籍上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主要是參與到立太子上的事,加上平時直言得罪了一些人,輕易相信君王的話,殊不知伴君如伴虎,君王的心思不可測。


品史君


解縉被下詔獄的罪名是“無人臣禮”,起因是永樂八年(1410),入京的解縉沒有遇到正在北征的朱棣,只好覲見太子朱高熾而返,早已被解縉得罪的漢王朱高煦乘機舉報解縉無人臣禮,朱棣聽聞之後大為震怒,就按照這個罪名處置瞭解縉,若干年後又將他處死。

朱高煦還誣告過另一位文臣黃淮,但是也入了詔獄的黃淮卻沒有被處死,後來仁宗也就是太子朱高熾繼位官復原職,還當到了大學士,相比之下,解縉的結局還在於他得罪了朱棣本身。

帝王最為忌憚太子交通大臣,解縉之前多次為太子說話朱棣可以理解為站在自己的立場為皇朝的長治久安計,但是私下覲見太子朱棣就會理解成拉幫結派,甚至是在皇帝本人還活著的時候提前下賭注打算賺取未來的大富貴,這是朱棣不能容忍的。

解縉是才子,永樂朝的時候也不像他本人在洪武朝時候那麼情商低一根筋,但是相對而言他還是比較衝動愛表現自己,在官場人緣也不是很好,朱高熾後來評價解縉:

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

這還是因為朱高熾地位的鞏固解縉是有功的,他對解縉有好感,而朱棣老是看到這麼一個叨逼叨的才子,可能本身就有反感吧。


談古論金


作為明朝大才子的解縉,不懂遵守官場規矩,敢直言的性格得罪很多人。連皇帝立太子的事都敢管,最終的下場,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解縉的一生,文采飛揚,敢於直言,但是他的文人特性註定了他不被皇帝所喜歡,結局肯定是悲慘的。


茶靡微涼66


一個文人,就該潛身縮首,苟圖衣食,皇帝不用你們,估計連大糞都吃不上熱,還該跳出來表演,被殺都是活該。


神樣男子


解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算是大明第一才子,但其政治覺悟不高,並且太把自己當回事,干預立褚,我最終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