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和安徽等省份農村房屋的馬頭牆有什麼作用?

老艾葉


馬頭牆,也就是傳統民居建築山牆的牆頂部分。房屋的左右兩面側牆被稱為“山牆”。傳統民居的屋頂被高聳的屋脊一分為二,形成兩個線條流暢的斜坡,山牆通常被壓在斜坡底下,成為上面等腰三角形加下面長方形的形態。有時,山牆會打破原本的規矩,修得遠遠超出屋頂,形成高高的牆垣,以起到防火的作用。這種山牆的牆頭就像高昂的馬頭,因為被稱為“馬頭牆”。

房屋兩側的山牆修成馬頭牆的形狀,是江西、安徽一帶民居的典型特徵。徽派建築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的說法,很有詩情畫意。那麼,馬頭牆是怎麼產生的呢? 明代弘治年間,徽州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


當地人習慣建造木質房屋,並且把房屋與房屋連在一起。這種建築方法常常會引起火災。一且起火,往往會燒掉成百上千家。火災成為當地難以治理的社會問題。弘治十六年(1503),知府何歆剛到徽州上任,就遇到了一場可怕的大火。大火本來只燒著了一戶人家,可因為中間沒有建築物阻斷,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到了一大片豐富的漢字入進去。 理的反映,也是北方民街區。面對慘狀,何歆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把兇猛的大火擋住呢?

於是,經過細心研究,他設計了這種把山牆抬高的“封火牆”。遠遠高出屋頂的山牆可以隔斷大火,有效防止火勢的擴張。經過幾次測試,何歆發有什麼關係呢? 明的封火牆果然起到了極好的消防作用,於是人們紛紛仿效,高聳的封火牆成了徽州民居的一景。後來,人們又對封火牆做了美化,使它的頂部像高昂的馬頭形狀,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馬頭牆。馬頭牆高低錯落,沿著屋頂的坡度呈階梯型疊落而下,一般為兩疊式、三疊式,最多可達五疊,稱為“五嶽朝天”。馬頭牆的頂部通常鋪著精緻的青磚小瓦,白色的山牆,青色的牆頂屋瓦,在顏色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錯落有致的疊式形態,又使馬頭牆有了動感,給高大粗笨的山牆增添了幾分輕盈和別緻。


馬頭牆的馬頭形狀不僅僅只有修飾意義。明清兩代,徽商聞名天 下不少安徽人遠離家鄉,外出經商,家中的馬頭牆便飽含著希望遠行的家人馬到成功的美好祝願,也有盼望家人早日歸來的熱切期待。

徽州一帶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牆好像萬馬奔騰,自有一種昂揚向上的積極氣象,象徵著整個宗族、整個鄉村、整個地域的蓬勃而旺盛的生機,因此頗受人們的喜愛。馬頭牆的馬頭形狀寄寓的是古徽州人民的美好願望,是一種頗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尚武先生


贛派古宅,古廟,善堂在有著2300年開建的豫章城,在上世紀九十年前小街老巷佈局不少,星羅棋佈大多為明清建築,那年代城市格局沒什麼變遷,拆遷的衝鋒號還剛剛吹起。

洋行巷,黃家巷,李家巷,醋巷,白衣庵,南海觀音,普賢寺,千年萬壽宮外牆…都伴隨古老歲月悠存在市中心區域。

我出生在孺子亭西湖畔高士橋旁一條幽曲久古的一條長長麻條石板路小巷深處大屋,出北巷口過螞蟻巷至中山路不到百米,巷子兩壁間隔三米,牆高都在四五丈不等。

我住的是一座三進四庭的遠清木式結構古宅,二樓半閣四圍都是防火牆。牆高於木簷,青磚灰瓦。

每一進有一庭,進大門有陽天井,過一庭又有一玻璃明瓦蓋遮約18平方天井。,二樓四邊圓腰木圍欄,很是氣派。西窗可直觀到江西大旅社一雄偉的四層西式高摟"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

聽老輩講,在廾年代無產階級革敏家方誌敏在省農協會工作之時來過此小巷,巷內還有明朝秀才進士考院,還有一操場,操場巷內有一口正方水井,可為南昌最大一眼井,四鄰街坊都在用這口井擔水洗衣煮飯。

"防火牆"也為叫高山牆,隔火牆,牆基為大麻石或大紅磚打底多,也有用眠磚實砌磚到半丈多高,上徹大薄一點厚的青磚防火牆,防火牆青磚內是空心,砌一行後添實碎磚石灰磚灰渣渣。

古老防火牆大屋建築,不能有用木樑砌進牆內,高牆大都是得木屋建好後再砌牆圍建,二層以上都隔有距離二三尺不等,上屋都用寸粗鐵棒彎固在木粱和牆體內連接,也有兩大屋同建,本板地直接靠著牆壁壁板或大多數為粉上粉石灰牆面。

我大屋於九一年夏天拆遷,拆遷因三連大屋有東至西四面又高又長防火牆,巷內四幢古宅,在餘干人拆西邊一大屋時,上多百年大梁歪倒壓死一民工,其木屋與防火牆無論先拆其一,其必會垮塌掉,那歲月,都是拆遷房屋人賺不到拆遷費,都是賺百年大屋大木橫樑,頂梁圓柱木料,送運農村建新房。


易家巷


每每看到粉牆黛瓦的馬頭牆,自然而然就流露出一種親切感,勾起一絲對家的眷念,是的,馬頭牆是以古徽州為中心,皖南、贛南一代典型的古建築特徵,以前只是內心莫名的感覺它的清秀、典雅、簡潔、大方,後來通過慢慢的認知,原來馬頭牆還有故事,它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結晶。

馬頭牆源於政府一紙政令


明代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記載著這樣一件軼事,大意是古徽州多山,地形狹窄,村莊集鎮集中在山腳有限的平緩地帶,相依而建,且山區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某年天氣乾旱,各地多火患,且互為牽連,損失頗重,當時的徽州知府何歆親自督辦此事,經過悉心調查,認為是建築結構上的缺陷,導致一戶著火,四鄰遭殃,如是一紙政令,強行要求相鄰每五戶共同籌資興建青磚防火牆,砌於房屋隔牆之上,以便阻止火勢蔓延,減少火災損失。於是便有了馬頭牆的雛形。

後來隨著徽州經濟的發展,加之這種防火牆確實實用,家家戶戶在建房時都會在相鄰處砌上防火牆,同時對其進行藝術加工,便形成了高低錯落有致的景觀牆,因側視酷似高昂的馬頭,馬又是成功的象徵,有“馬到成功”之一,便稱之“馬頭牆”。

馬頭牆的作用

其實馬頭牆的實用性並非僅僅是阻隔火災蔓延,徽派建築都是陶瓦,雖然密密疊加,但其縫隙還是很大,住過這種房屋的人都知道,一到雪天,屋外大雪,屋內小雪紛飛,都是風吹飄雪透過瓦縫吹進屋內的,所以徽派建築封閉性不好,易鑽風、鑽灰,而高大的馬頭牆可以有效的阻止側面的冷風,所以兼具防風、防塵、防寒、防雨雪的功能。


贛派建築與徽派建築

其實贛派建築與徽派建築非常的相似,由於風兒是皖南人,對徽派建築耳濡目染更加熟悉,所以就以徽派說事來談馬頭牆了。

其實也有學者認為贛派徽派同宗同源,它們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建築方面都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講究“開天門、閉地戶”的風水文化,建築結構“四水歸堂”,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平面結構基本一致,甚至有人認為贛派歷史更為悠久,只是迫於徽派的崛起,影響力超越贛派,使得贛派建築黯然失色。

不過有一點需要明白的告訴朋友們,徽派建築是“白牆黛瓦”,而贛派建築是“青磚黛瓦”,以後看見白牆黑瓦那是徽派建築,而青磚黑瓦可是贛派建築哦,不要鬧出笑話哦!您認為說的對嗎?


基層林業


馬頭牆是徽派和贛派建築的重要特點之一。古時候,房屋大部分是木結構,而且各家房屋彼此互連,家家都要生火做飯,為了防止火災就逐漸有了這種建築,又因為這種建築牆外觀精美,高矮錯落有致像馬頭一樣,後來就有了馬頭牆。

馬頭牆還有一個象徵意義,就是盼歸,有望夫石的涵義。在徽商誕生的年代。家住徽州,十三,四五向外一丟,古徽州地區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辛,十三,四五就要獨自謀生。每有家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就扶馬頭牆遙盼親人早歸。所以馬頭牆有思念親人的象徵意義


家鄉的小葵花


在安徽、江西等地,老百姓按照傳統習慣,把建築中平直的牆體改造成馬頭型,酷似馬頭,人稱馬頭牆。

這是有原因的,早先建築木製多,一旦著火不好撲滅。老百姓在實踐中,發現安了馬頭牆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

所以,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由於作用明顯,而且非常美觀,就流傳下來,成為民俗文化。


生態瞭望者


山牆:建築物兩端的橫向外牆。古建築常見,依房子用途有不同形狀。主要作用就是與鄰居房子隔開和防火的作用。

馬頭牆:山牆的牆頂部分,形狀為馬頭🐎。江南古建築常見,牆頭高於屋頂一尺五以上。輪廓為階梯狀,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牆頂覆蓋青瓦兩坡牆簷,磚牆以石灰粉刷。在傳統式馬頭牆外還有挑鬥式馬頭牆,坐鬥式馬頭牆,鵲尾式馬頭牆等。

馬頭牆🐎作為山牆,同樣有防火等作用,古人取名多含有寓意,馬到成功,眾多建築交錯佈置,萬馬奔騰……



鄧煒定


古時候房子都是木結構,據說,早先的當地居民為了節約石料木料,幾戶人家的房子連在一起,一旦一戶人家失火,火勢蔓延到一旁的人家,一連幾戶都要遭殃。聰明的老百姓在每戶人家中隔了一道“防火牆”因外形像“馬頭”,所以俗稱“馬頭牆”!馬頭牆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防火的!!!



蘇州我祥哥


古時候民間防火意識強,尤其是寒冬臘月,空氣乾燥,容易失火。所以當地老百姓把建築中平直的牆體改造成馬頭型,酷似馬頭,人稱馬頭牆。安了馬頭牆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另外馬頭牆就是萬馬奔騰、馬到成功的寓意,故而馬頭牆又稱之封火牆。


湘村喜哥


以前老房子基本都是木結構,馬頭牆主要為了防火,現在磚瓦房了,農村就不做那麼高甚至不做了。

去江西安徽農村,新建的傳統徽派建築並不多,很多的是現代甚至歐式風格,倒是鄉村馬路邊的房子因為政策關係塗抹了白牆黑瓦,馬頭牆也很少見了


蒼蒼雲山


這種牆明顯是起防火的隔離作用,當然也有點房屋的風格及美觀作用,我們這地方就叫"防火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