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考作文命題的總動向

梳理和歸納全國各考區100多道作文命題,我們發現,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更加多元化,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凸顯時代主題,也更有利於考生寫出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成長、生活的思考。綜合來看,中考作文命題整體上穩中求變,但也表現出了一些新的命題動向,個別考區的作文題目新意迭出,特點鮮明。

解讀:中考作文命題的總動向

一、命題形式:穩中求變,材料豐富。

中考作文在命題形式方面穩中有變,在變化中體現了應用性、靈活性。命題作文繼續“穩坐江山”,半命題作文再受命題者青睞,材料作文、微作文持續“升溫”,且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現新的題型變式,話題作文有所減少。具體表現在:

1.命題作文“穩坐江山”。在命題作文中,寫實型與詩意型題目平分秋色。其中,詩意型命題的隱喻性、象徵性增強,富含哲理,考生須對題目做出正確理解,找準角度,再對接自己的生活。如江蘇南通題“善,潤了華年”,題目本身富有詩意,再加上一段情理交融、充滿詩意的引導語,更加凸顯了這道題目的詩意特質。此類題目還有山東菏澤題“心中一片月”、江蘇揚州題“我心雀躍”等。福建題“充電”富含哲理,我們不能停掘“充電”留在“充電”的本義上。可以實題虛寫,挖的引中義,如掌握新知,提升技能,年展箱城務,然後從中感信人生的道理。對於這樣的題目,挖掘其內涵。我們應先讀懂題目的多義性,挖掘其內涵。

2.科作文持續“開溫”。與前兩年相比,今年材科作文在數量上略有上升。尤其是浙江省,半數考區採用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而且,今年材料作文的材料來源廣泛多樣,內容更豐富,不但有名言詩句、寓言故事、熱點人物、統計圖表等材料類型,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也有所體現,如湖南長沙題關於“寫作要不要說真話,抒真情”的討論。材料作文持續“升溫”,說明中考作文命題在思維深度方面逐漸和高考作文接軌,考查初中生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3.“小大”的命題形式更受青睞。自從北京中考作文命題引入“小作文+大作文”的命題形式以來,不少考區都嘗試了這種命題形式,今年則明顯增多。僅浙江省就有寧波、義烏、衢州、金華、麗水、嘉興等考區採用了這種命題形式。未來幾年這種命題形式可能會逐漸增多,甚至成為主流。一旦中考語文的總分提高,那麼,“一小一大”的作文命題形式很可能成為首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作文的命題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新意不斷,突出了寫作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性。

解讀:中考作文命題的總動向

二、思想動向:立德樹人,發展核心素養

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好的作文命題不僅要最大限度地考查考生的作文水平,而且要以作文為依託和媒介,直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目標。因此,今年的中考作文特別注重對考生的品德修養和成長品質的考查。

1.唱響時代主旋律,注重立德樹人。中考作文題和時代貼合得比較密切,一些時政內容、社會主流價值觀、時代熱點話題等在中考作文題中有所體現。如湖北武漢材料作文題“德不孤,必有鄰”,從小的層面看,是引導考生注重自我道德品質的培養;從大的層面看,又契合“一帶一路”的熱點,體現的是大國的擔當。江蘇泰州題“拼在一起”引導考生思考人類共同的遠景或使命,書寫新時代的正能量。此外,浙江寧波題“幸福的約束”、山東淄博題“我是一個稻草人”、江蘇鹽城題“走過,才明白”等,都是引導考生在回味生活、發現和感悟成長的同時,注重對自我成長的思考,達到提升自我的目標,實現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

2.發展核心素養,注重成長品質。立德樹人,關注的是中學生的自我成長。中考作文命題旨在引導考生結合自我成長的經歷,思考如何提升自我品質和修養,進而達到成長、成人的要求。

我們不妨對照著(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來梳理中考作文命題。

在“文化基礎”板塊,體現人文積澱和人文情懷的,有北京題1“讓我心生敬意”等;體現審美情趣的,有山東德州題“擴寫王安石的《生查子》”等;體現理性思維的,有重慶B卷題1‘敢與不敢”等;體現勇於探究的,有山東東營題“解密”、四川成都題“答案”等。

在“自主發展”板塊,可以說每一個發展點中考作文命題都有所涉及。如甘肅蘭州題“這真是讓我著迷”、福建題“充電”等體現的是樂學善學;安徽題“原來,我也很 ”、河南材料作文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重慶A卷材料作文題“反省”等體現的是勤於反思;浙江金華作文題“00後遇到困難向誰求助”、浙江嘉興材料作文題“小華的煩惱”等體現的是健全人格的要求;四川達州題“今天,我終於管住了自己”體現的是自我管理。

在“社會參與”板塊,山東青島題1“這也是一種榮譽”、山東泰安材料作文題“偉人先哲的話語”、四川內江題“我心中的英雄”等,體現的則是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類型豐富的微作文,體現了敢於探究、信息意識、技術應用、問題解決等發展點。

解讀:中考作文命題的總動向

三、內容動向:強調理性思辨,鼓勵個性表達

可以說,中考作文命題考查的範圍,覆蓋中學生成長和生活方方面面,並向外延伸到社會和時代層面。這就需要考生在抒寫成長經歷和生活感悟之外,也要對傳統文化、時代生活、家國情懷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整體來看,中考作文命題加強了理性色彩,更強調思辨性,在命題導向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傳統文化,突顯人文精神。今年有不少中考作文題通過名人名言、歷史文化、古典詩文、典故等,引導考生關注傳統文化,深度思考歷史。如北京題1引導考生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讓歷史與現實對接,考生要能從一處古蹟或一件文物中產生對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敬意,進而產生傳承優秀文化、承擔歷史責任的自覺意識。如河南題2以關於修身養性的古文名句為材料,讓考生思考傳統思想之於現實的價值,在表達中增強內省、自律意識,修養品行。此外,山東泰安題、湖北武漢題、湖北荊門題等,均與傳統文化或傳統精神、思想相關。

2.注重思辨感悟, 提升思維品質。今年的中考作文題增加了思維的容量,考查考生辯證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哲理思辨的深度和力度拉開得分差距。如重慶B卷題1“敢與不敢",在“敢”與“不敢”兩個選項中,"敢”是基礎,“不敢”是比“敢”更進一步的追求,“不敢”可能是因為有些事不能去做,也可能是因為不屑去做,思辦能力強的考生就要寫出“敢”與“不敢”矛盾產生時的糾結情緒,以及最終做出的選擇及其原因。

3注重讀寫結合,提升語文素養。讀和寫本來就密不可分,命題人又巧妙地把閱讀的內容引入作文題,打通了閱讀與寫作的聯繫。如山東濱州題從魯迅、史鐵生、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中擷取“留在記憶裡的芬芳”,浙江湖州題以冰心的小詩為材料,江蘇南通題從《七顆鑽石》《明天不封陽臺》中提煉出了“善,潤了年華”,這些命題都不約而同地從教材課文中選取內容作為命題材料。山東煙臺題“ 不能缺席”、湖北宜昌題“別樣 的情”則來源於語文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江蘇南京題從經典名著閱讀的角度考查考生的閱讀視野、理解深度和再創造能力。這就啟示我們要重視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從閱讀中吸取豐富的營養。在閱讀中尋找、提煉話題,然後嘗試著闡釋話題,表現話題,有效地做到讀寫結合。

4.注重想象與創新,鼓勵個性表達。

想象與創新,是重要的思維品質。中學生處於想象力最旺盛的階段,一些考區的作文命題為考生提供了一個平臺,讓考生盡情地發揮想象,用別樣的形式抒寫感悟與思考。如江蘇南京題“ 在2018”,要求考生選擇文學名著中的一個人物,發揮想象作文,編寫故事。北京題2要求考生以“在幽深的峽谷裡”為開頭,發揮想象,用上“夥伴”“困境”“成長”三個詞語寫一篇故事。山東淄博題要水考生以“我是一個稻草人”為題想象作文,浙江街州題要求考生以物品的口吻敘寫故事,這兩道題都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讓考生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感悟成長,寫出具有自我個性的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