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發飆”女副局長道歉之後

近日,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教育局一女副局長的“原生態”工作視頻引起了圍觀。

視頻中,女副局長怒斥就“劃片入學”問題來訪的群眾“聽不懂話”,還揚言要記下發言群眾所在的小區,“官威”一抬頭,瞬間激起“反彈”千萬丈。

4月28日,南關區官方回應稱,已對該副局長在全區範圍內通報批評,責令其本人向來訪群眾道歉並作深刻檢查;至於這兩天有家長表示見不著隻言片語的道歉,今天媒體證實,當事人確已“正式坐下來”給了說法、承認了錯誤:

“咱們小區業主4個小區,當時能有100多人。我這塊也是急躁了,態度也不好,希望你們能理解。在這也正式跟你們道個歉。”

坦白說,在島叔長年的調研經歷中,官員在接待群眾來訪過程中情緒失控、態度蠻橫的現象,並不少見。有基層幹部跟我說,“幹部也是人,又不是鋼鐵戰士,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人之常情。不過,共產黨人就是共產黨人,幹部就是幹部,出了錯就得受處分,這沒什麼好說的,也無需辯護。相信經過這件事後,當事官員和當地政府在面對群眾訴求時,會有更好的作風。

不過,從這件事引申出的話題倒是值得探討:對待群眾來訪時,幹部該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氣?


【解局】“發飆”女副局長道歉之後


幹部

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島叔有一位好朋友,在東部某發達鎮政府擔任多年城建副鎮長。去年,該鎮啟動了小城鎮改造工程,任務重、時間緊,鄉鎮幹部壓力特別大。工程改造的5個月內,這位副鎮長平均每天走4.6萬步,走破了16雙鞋,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點。

一日,因對多次阻擾施工的“釘子戶”動了手,此君背了紀律處分。從工作進展層面,他是該鎮“功臣”;到了年底,因背了處分,反而被扣了幾萬元津貼。縣組織部領導跟他談話時說:“你是個有個性的幹部,卻總給我添麻煩”。

“有個性”這個詞很值得琢磨。正面說是表揚,差不多就是“李雲龍式幹部”的意思;反面說,就是不懂“為官之道”,不守規矩。儘管那位“釘子戶”是當地有名的“賴皮”,給點“教訓”某種程度上也算“為民除害”。但不管怎麼說,幹部怎麼能打群眾呢?

所以,雖然背了處分,此君也覺得處分來得並不冤枉。但他感到遺憾的是,繼任者竟然準備對這位“釘子戶”退讓——那不是助了惡人的氣焰麼?

這些年,島叔訪談過很多上世紀90年代成長起來的鄉鎮幹部,他們至今還是鄉鎮工作的“中堅幹部”。

大家知道,世紀之交是鄉村治理任務最繁重、情況最為複雜的時代,鄉鎮工作主要是“要錢、要糧、要命”,盡是“與民爭利”之事。但這也迫使那個時代的鄉鎮幹部必須學會群眾工作、和群眾打成一片。

久而久之,“中堅幹部”也成長得具有鄉土性,無論溫和或暴躁,總歸是“有脾氣”的。島叔在很多鄉鎮的綜治和信訪部門走訪,發現主持這些部門工作的也多是“中堅幹部”。

島叔和一位鄉鎮的信訪辦主任有過深聊。這位信訪幹部嗓門特別大,平時也是政府大院裡出了名的愛說道的人,“鄉鎮領導都敢罵”。但在他治下,當地信訪工作卻極為出色,事無大小,都處理得妥妥當當。

島叔好奇:“你這種脾氣怎麼搞信訪?不製造矛盾才怪。”但這位信訪辦主任卻很是自信:“信訪工作沒了我,還真不行。”

我們可以聽聽他的說法。畢竟,在信訪一線工作的履歷不是誰都有,而這種工作的繁重甚至瑣碎,一般在輿論場中又很難見到。


【解局】“發飆”女副局長道歉之後

長春市政府信訪辦與部分業主代表的座談現場,副局長譚某已在會議上做出道歉


經驗


這位經驗豐富的信訪幹部是這麼說的。

第一,信訪的第一原則是合法合規。他自己定了一個接訪流程,所有來上訪的群眾,先登記一個表格,要把信訪人的信息、反映的內容和訴求都寫清楚,還要簽字畫押。

別小看這個登記表格的過程,這基本上是確定幹群之間“支配關係”的過程。也就是說,主動權在信訪幹部手中,“白紙黑字,哪怕是反映到更上一級,也有個憑據”。因為程序到位,“脾氣”反倒是次要問題了。

第二,信訪說白了就是“磨”。凡是接觸過信訪工作的都知道,現如今,但凡政府能解決的,有政策依據的,基本上不用到信訪部門就可以解決。哪怕是到了信訪部門,也好辦,把政策解釋清楚,到相關部門去辦理就好了。而多次到信訪部門要求解決的,要麼就是沒有政策依據,要麼是“無理上訪”,對信訪部門來說,確實沒有相應資源和辦法。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解決此類棘手問題時的“磨”字訣。

脾氣好有脾氣好的“磨”法——上訪群眾來了,泡一杯茶,聽對方訴說,說一些好話。可能最終還是沒解決,很多上訪群眾本來是氣沖沖來找,但在信訪幹部的陪聊下,竟然連任何結果都沒有也就回去了。下次來,別人還是和顏悅色對待你,能怎麼辦呢?

脾氣壞也有脾氣壞的“磨”法,比方說“吵架”。以這位幹部為例,聲音比上訪群眾大,又熟悉政策,還熟悉地方情理,經常佔上風。

第三,對群眾也講分類。現如今社會分化很大,群眾也分很多類。就實際工作而言,一般會分“講理”和“不講理”兩種類型。很多老上訪戶、纏訪戶,幾乎都是性格要強、“認死理”的,甚至還真出現了一部分“謀利型上訪”者。

經驗豐富的“中堅幹部”都有一個本事,就是識人看相的能力特別強,只要一接觸群眾,就大致可以判斷對方是什麼來頭。遇到有可能“難纏”的,總歸要留個心眼,至少說話要小心,程序要到位。絕大多數上訪群眾都是講理的,把政策耐心解釋到位,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對方,都會有一個不錯的結果。


【解局】“發飆”女副局長道歉之後

南關區關於此次事件的情況通報



“脾氣”

照這麼說來,幹部“有脾氣”,在現實中是很常見的。關鍵在於,在面對群眾時,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這是作風,也是思維習慣和觀念問題。

小事小節看全貌,當年四川的“嚴書記”,本人倒是沒露馬腳,家裡人在微信群裡頤指氣使,讓這一家子違法違紀的事實得以順藤摸瓜。當然不是說只要脾氣大就是如此,有脾氣很正常,關鍵的評判標準還是看問題解決的怎麼樣,工作完成度如何。

一個有群眾工作經驗的基層幹部,不僅應該控制自己的脾氣,甚至還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脾氣開展工作。其中的關鍵是,得對工作情景有深入瞭解。

比如,辦公室環境和會議室,乃至於開放空間,接訪工作就是兩碼事。大概說來,辦公室接訪是一個可控制的環境,且往往是一對一,幹部可以充分利用“程序”來確定對上訪群眾的關係。這種情況下,只要程序到位,脾氣好壞倒是其次的。

但會議室和開放空間,則是一個不太容易控制的環境,且往往是一對多。這時候,程序倒是其次的,接訪幹部的表現則是最重要的: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贏取群眾的信任,平復他們的情緒,才可能展開後續的說理工作;千萬不能激起上訪群眾的反感,進而導致情景崩潰。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

就此次新聞事件來看,長春的這位副局長,恐怕群眾工作經驗相當不足。至少她對情景的判斷出了問題:會議室這個接訪環境,顯然是為“群訪”準備的,官員並不佔據權力優勢。但這位副局長不僅從語言上挑釁上訪群眾,還當著群眾的面對下屬發出指令,無一例外都是在製造“情景崩潰”。可以想見,自此以後,這位副局長几乎算是失去了“接訪”的資格,因為很難再有群眾信任她。

但話又說回來,這位副局長雖情緒失控,但恰恰是在試圖解決群眾訴求的過程中情緒失控的。如果她完全沒有群眾意識,就犯不著去回應群眾訴求,大可以打個官腔、“太極推手”——比如對群眾訴求聽之任之,至於怎麼處理,“回去研究研究再回復”。

所以,這次該副局長工作出了錯,是客觀的、無可袒護的;但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因為據新聞事實觀之,群眾此次反映的學區房“多校劃片”政策,恐怕也非一日之寒。

因此,以此副局長為鑑,做群眾工作時改進作風、端正態度,是應當的;但光有態度也還不夠,怎麼實打實地解決群眾反映的現實問題,更考驗政府部門工作的能力。

文/呂德文(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