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好的教育,面向未來

程红兵:好的教育,面向未来

程红兵:好的教育,面向未来

本文整理至程紅兵校長在第三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發佈會上的講話

程紅兵:深圳明德實驗學校總校長

我們的教育必須創新,這是社會變化的必然。

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哥頓·布朗曾經說過:

要當一名教師,首先要做一個預言家。你的教育不是為了今天,而是要為學生們想象不到的未來作準備。

曾經有人和我說過,未來20年,60%的職業將消失,我當時不相信,但現在對此也深信不疑。

我們的未來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那麼我們作為老師,需要預言什麼?我認為,我們要知道未來社會需要具備什麼素養,這是對歷史方向的洞察,這不僅僅是修辭,是真切地走到我們身邊,我們必須真實地面對。

核心素養:如何定位教育

教育創新,關鍵在讀懂這幾個重要的方面,一、政府的教育政策;二、社會的教育期許;三學校的發展方向。

國家可以做什麼?在國家戰略方面首先要做的,是定位核心素養,強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種品格和能力,在時間跨度上是終身發展,不是著眼於今天的;在內容跨度上是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個核心素養概念對於我們的創新有著很強的的指導意義。

程红兵:好的教育,面向未来

美國核心素養提到了“6C”,包括創造力與想象力;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溝通;合作;品質教育;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面對這“6C”,作為校長,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怎麼落地,怎麼實踐?

我曾與一所美國學校的校長提出一個方案,兩所學校20多名師生一起完成。在三個星期內,除了音樂、體育課保留,其他的所有課都停了,大家用這些時間去製作一部智能手機,也就是一種項目式學習。三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美國和中國的學生。兩週之後,孩子們真的製造出了這麼一部手機,而且是一部帶有個性化色彩的手機,在市面上獨一無二。

第三週,大家用所學的物理、計算機知識來解說這一部手機。這三週的學習讓學生和老師們受到很大震動。這個學習方式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們也覺得很有意思。

今年我們打算繼續這一項學習,計劃讓大家生產一部3D打印機,在這個過程他們不僅是創造力和想象力中得到很大釋放,還要學會小組合作,以及溝通能力,和市場上的零件銷售商販有著較好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之中,這“6C”都能充分體現。基於核心素養我們學校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

那麼社會在做什麼呢?我們認為社會正在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教育,有新的概念和趨勢,我們必須瞭解。關於知識的新定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發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一書中提出,知識包括了:信息、理解、技能、價值觀和態度。我們過去經常把他們分割開來。

何謂學習?何謂教育?

去年,世界銀行發佈了旗艦報告《2018世界發展報告》,其中第一次針對教育發展展開專項討論——《學習以兌現教育的承諾》,討論內容包括如何確保學校教育帶來真正的學習,也就是說,現在很多學校的學習並不是真正的學習,這裡指的不僅僅是中國,世界很多國家的學習都存在這個情況。

那麼什麼叫真正的學習?很多專家提出,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從分科的學習轉向綜合的學習

  • 從文本的學習轉向實踐的學習

  • 從單一的學習轉向混合的學習

但我認為,這些觀點還不完整,我們應該既有分科學習又有綜合的學習,因為分科學習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年的實踐,並不是這麼容易抹殺掉的,把兩者相結合才更加適合我們的具體情況。同樣的道理,文本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完全忽視,完全的實踐學習也會帶來新的問題。同樣的道理,基於課本的學習與基於標準的學習也要相結合;概念離散的學習與觀念聚合的學習也同樣是並重的;符號記憶的學習與深度理解的學習也要結合。這幾個方面,只重視一點而忽略另一點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何謂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世界經合組織2017年7月20日發佈了報告《2017影響教育的趨勢聚焦》,提出在這個背景、文化、語言與宗教日益多樣化的“超級多元化時代”,教育系統面臨兩個重要責任。

一、必須調整教學與學習,以反映並回應多樣化,滿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

二、作為個體初始社會化的主要社會空間,教育在培養跨文化技能中必須發揮重要作用。

現在社會是多樣化的,教育如果還在單一化,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應該和還有不同文化和不同特點的人交流,走進他們。讀懂對方。

那麼如何實現兩個責任?這份報告支出,首先,教育內容必須適應種族、宗教和文化多樣化;

其次,學校要通過明確的教學,培養接納多樣文化的態度和價值觀,認可學習和認知的多樣化並調整教學策略;

再次,在知識構建中要考慮多個視角,以體現多樣化。

我到加拿大去就發現,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超過我們很多學校的學生,他們對世界的的理解更為廣大,而不是僅僅侷限在某個國家、某個種族,這點上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要做什麼?

程红兵:好的教育,面向未来

杜威

100多年前杜威就說過: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

換句話說,學校必須要創新,才不會被社會唾棄。那麼教育創新的路徑在哪?戰略佈局、核心素養、技術創新、課程變革、學校校園上都要有變化。

創新路徑和學校發展息息相關,從戰略佈局上講,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無論怎麼創新,一些基本的思想不能變,例如,既要有社會化又要有個性化,二者不可偏廢,只強調一點忽略另一點都是會存在問題的。此外,我們還要把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和諧統一,要讓科學精神與人文思想實現統一,等等。

從寬廣的國際視野上講,現在的大數據大大加速教育變革,互聯網大大推進學生髮展,但我們最終是要讓人類智能勝人工智能,而不是唯技術論,人工智能至上。這一點上,我們要用深邃的戰略眼光去審視未來學校的教育生態。

未來的學校要更換跑道,這與教育技術也息息相關,以後我們不需要太多競爭,而是讓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道路;我們可以自選空間,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喜好,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中進行學習;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還要做到低評價,不要一切圍繞著考試轉,今天上課明天測試,這樣功利化嚴重打擊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我們要拉長時空來看我們的學生、學校與教育。

從目標的角度來講,對學生的智能目標,我們要依據未來社會對孩子技能的要求,我們要強化知識整合能力,強化概念間的聯繫、信息分類整合、知識有效遷移等等,我們要提高孩子的高階思維能力,也就是批判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創新能力,這是面向未來社會必須要有的能力。

從理解力上來講,孩子要有跨文化的視野,要在不同文化空間自由穿梭,實現不同價值思想自由調頻,要讀懂對方的價值思想,在不同思維方式自由切換。

從技術上說,我們能不能撬動教學現代化?當然可以!例如,我就提出要從從經驗性教學走向實證性教學。為什麼一些學校不放心青年教師?還是因為老教師有經驗,都是憑經驗教學。

但現在,我們可以打破唯經驗的方式,實時採集教學動態數據,借用數據化的手段進一步瞭解學生。例如,以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提出問題,一般都是優秀的學生回答,他們答對了老師就誤以為全班都掌握了,但客觀上不是這樣,很可能有大部分學生還不懂。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實時統計,即時統計分類分析數據,我們就能準確掌握課堂上學生的接受度,可能還有三個知識點大家沒有掌握,由此解決夾生飯問題。

此外,我們能否從標準化教學走向個性化學習?我們現在班級授課制,只能是標準化。但就有測試表明,同樣是剛走進學校的6歲孩子,有些已經有8、9歲甚至更大的心智,有一些卻是3、4歲的,教學卻並沒有實現因人而異。我們可以通過每一次課堂表現情況、作業、測驗等的情況,綜合分析,實現智能標準化,讓學習內容因人而異,基於個體學習檔案這樣的孩子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實現學習方法上的因人而異;基於學生行為數據,實現學習情境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喜歡自己學習,有些喜歡小組學習,有些喜歡在教室學習,有些喜歡在實驗室裡學習,我們可以針對孩子不同的情況進行調整。

程红兵:好的教育,面向未来

智慧課堂

我們要實現從傳統式教學走向現代化教學,可以做很多的嘗試,例如人工智能技術(AI),可以實時採集學生生物模態信息,讓教學更精準;可以通過智能診斷推送學習資源,基於孩子自己的方式學習,讓孩子的學習更個性;同時,實現評價及時多元客觀全面,這樣評價更科學;又比如虛擬現實技術(VR),它具有高沉浸度,讓教學更入心;它還具有自主性,學習更方便,可以把血細胞、分子結構這些微觀世界無限放大,孩子可以快速地掌握;同時還能讓天體運動、萬有引力這些宏觀世界可以無限縮小;同時還更有交互性、更安全,讓一些無法在現實中進行的實驗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但這些技術在課堂運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一些課堂上,VR技術與教學的分裂,怎麼將二者更好的結合,這是很多學校和老師在課程設計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又如VR眼鏡可能會損傷學生眼睛,這一點上我們要用推進全息技術代替VR眼鏡;以及,VR內容製作比較複雜,我們要推動企業、學校、政府三方合作。這樣一步一步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在課程現代化,很多學校都進行了嘗試。包括:

從群體式課程走向個體式課程——必修課程分層走班、選修課程分類走班、特需課程定製走讀,從面向群體走向面向個體。

從分科式課程走向整合式課程——例如學術課程要以主題為依據;實踐課程要以產品為依據;生涯課程要以人生為依據,都可以展開,進行嘗試。

從閉合型課程走向開放型課程——例如聯合大學雙向開放,實現你來我往;走向社會立體開放,學校只是社會的模擬,必須讓學生進入真實情境中學習;面向世界互動開放,噓聲學會協同合作,和世界探討問題。實現跨文化的理解和接納。

開放的課程,才是未來的課程,課程不僅僅是幾個學科,要讓孩子面向豐富多彩生活;不僅僅是知識系統,應該讓孩子關注複雜社會系統;不僅僅是解題能力,通過課程要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僅是學科能力,要以此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更不僅僅是為了分數,必須要著眼於未來的學習。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校園建設也可以創新。我們可以從工業化校園走向智能化學園,建設綠色、智能、泛在互聯基礎設施,隨時隨地共享優質資源,集成智慧的新學習場景。校園要從靜態化走向動態化,增加校內空間的靈動性,我在倫敦就看到這樣的學校,教室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切換成實驗室性、圖書館式等等,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當然學校還要從訓練式營園走向成長性樂園,建設促進交流的人文環境、優美和諧的自然場景和充滿詩意的藝術空間。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個預言家,不僅僅是為了現在的教育,更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我們共同發展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