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音樂教育功能不僅表現在思想品德的教育目的上,而且對人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有著巨大的,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文聯原主席、著名文藝理論家周揚同志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曾說過:“美育和智育也是相互促進的。要提高審美能力,就需要文化,增進科學知識。科學與文化的修養越高,審美能力也會越高。反過來,優美的審美情趣必然導致並表現為對科學事業的熱愛,對知識和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良好的審美活動可以使人們情緒飽滿、積極向上,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都有很大益處。”①創新的音樂教育也就是以建立在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必要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的審美功能進行教育的,從而促成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0世紀前中期,西方相繼產生了瑞典達爾克洛茲的“體態律動學”、匈牙利柯達伊的“柯達伊教學法”、德國奧爾夫的“奧爾夫教學法”、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日本鈴木鎮一的“鈴木教學法”和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等五個至今仍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洛茲的教學哲學是喚醒天生的本能,培養對人體極為重要的節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諧,使感情更臻細膩敏銳,使兒童更加健康活潑,激發想象力,促進各方面的學習。柯達伊教學法著眼於整個民族的利益,把提高全民族音樂文化素質作為音樂教育的目標,通過學習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樹立民族文化意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唱歌、讀譜,隨音樂動作欣賞音樂、即興作曲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普遍獲得音樂表演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觀。奧爾夫教學法注重教學過程,強調讓兒童自己去做,認為音樂教學體系不是單純音樂的形式,而是動作、語言和音樂一體化;還認為兒童在其中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音樂創造的積極參與者。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鈴木教學法側重於早期教育和良好學習環境的創設,選擇最優秀的師資和教材,並通過讓兒童適應外部刺激來發展他們的才能。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又稱美國綜合音樂素質教育或發掘創造力教學法,它包括音樂共同性因素原則、音樂實踐性原則、綜合性教學三大原則。它是通過構成音樂的共同性因素進行音樂教學的一種從總體、從綜合性出發的教學法,強調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應當相互聯繫,對於各種程度不同的學生,通過綜合各種出自歷史各時期的世界各民族的音樂資料和文獻以及通過表演(演唱、演奏)、聽賞、分析、創作等獲得知識和技能。我們之所以要學習這些先進的教學法,是因為它們以教育人,培養人為目的;從兒童心理出發,以兒童為主;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發掘學生的創造力;以教學實踐活動為主,重視節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曲式、和聲、調式等表現手段,並強調高標準的師資質量。音樂是人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一種人類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自我流露的方式。我們只有通過學習先進的音樂教學法,並加以總結,以美育人,在人性教育的過程中進行“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怡情”、“樂以促體”,才能使大面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基本素養和因材施教發展個性音樂特長相結合,在博的基礎上專,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能力的“通才”中的“專才”。下面僅就本學科教育談幾點看法:

1. 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鑑賞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感受和鑑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教師應該採取引導學生在欣賞優美作品的音樂表現要素、音樂情緒與情感、音樂體裁與形式和音樂風格與流派的氛圍中,對庸俗的音樂進行有效的審美判斷和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在走出課堂時,對不同文化具備一定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判斷力,使他們吸收好的文化精髓,不讓壞的東西壞得可怕。音樂欣賞能夠使學生在直觀的把握基礎上達到情感的認同,進而上升為一種文化的、理性的、道德的價值判斷和取向。如果這對學生進行先天素質發掘和後天素質培養的嘗試成功,那是具有很大意義的。素質教育活動中,選用高品味的優秀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樹立他們的審美理想;採用民族化的傳統音樂和通俗音樂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取用多種民族音樂藝術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對激發他們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協調教育和學生心理、生理的全面發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同樣,多元化的音樂藝術實踐的參與和審美觀照的鑑賞,對學生的意志力、專注力、記憶力、理解力、感受力、聯想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諸多因素的形成和提高具有特立獨行的效能。

2. 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和識讀樂譜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受到美的合作、協調和愉悅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聲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逐漸掌握演唱的正確姿勢與呼吸方法及變聲期嗓音保護知識,並能夠利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爭取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通過對不同類別的歌曲的學習,使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音樂知識,並逐漸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其他學科教育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聲樂是用人聲表演的音樂。往往由於聲樂作品的題材與體裁的不同,而要求聲樂表演的音色、音域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如只符合成人演唱的抒情歌曲,就不能強行要兒童來演繹和接受;取材於幼兒的敘事歌曲,就不宜由高中生廣為傳唱。但,我們要通過音樂知識教育和審美教育,讓學生去發現“不宜”的“為什麼”?引導孩子們對和諧美的追求。這樣,他們也就會自覺地去利用所學習過的科學文化知識,或懷好奇心理去創造新的東西。從而促使學生在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各個學科教育的獨立價值,又要重視各門學科教育之間的互促性和互補性的影響與作用。

在器樂訓練中,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各種表演活動,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演奏進行有效評價。採取不同樂器的演奏,使學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和操作教育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美的薰陶,且通過不同音色的樂器去感受和創造器樂美。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由於樂器在音域、音色、品種等方面比人聲要寬廣、豐富得多。因此,器樂作品在創作手法、配器技巧、表現風格、表演形式有一個新的高度。其所反映的文化水準、精神面貌在音樂中獨樹一幟。如在民族樂器的學習中,可以使學生感知民樂器和民樂曲的風格,增進對民族音樂文化遺產的瞭解,用民族民間音樂的美的思想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把器樂引進教室,進行強化的技能訓練和操作訓練,不是為了使學生成為單一的音樂“專才”,而是想通過器樂教學來加強審美教育。“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只有充分引導學生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用不同音色的樂器試奏器樂曲,從中感受和創造音樂美。

3. 在創作與表現中,根據教材並結合學生心理,激發他們的創作慾望,引導他們有意識地進行創作嘗試,充分給予他們表現的機會

當學生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藝術特點和基本技巧,瞭解美的規律後,會對音樂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趣。音樂教師應首先從創作簡單旋律入手,提供一句旋律,讓學生接著進行發展,只要學生能創作出來,我們就應及時給予鼓勵。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創作基礎後,我們就可著重訓練學生的多維多向的變通思維,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要求學生從音樂表情要素的各個方面考慮,使音樂主題得以發展,得以豐富,比如:旋律的加花、刪減,旋律的向上、向下移位模進,節奏的擴展、緊縮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他們從生動的審美體驗上升為對美的本質規律的理性認識與創造。而一切創造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識或技術成果基礎上的,所以,創作教學能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運用,強化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學生會自覺地學習調式調性、結構框架、旋律組織與和聲織體等音樂創作知識和其它學科知識,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往往讓孩子們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音樂語言與表現手法創造出來的作品,是新穎別緻,獨具風采的。

4. 音樂教育有利於學生的生理、心理素質教育,對勞動素質教育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經常唱歌的人,呼吸系統、發音系統以及血液循環系統可以得到鍛鍊;演奏樂器的人,大腦、眼睛、耳朵、手腳並用全身心的投入,進行協調的運動,在集體合奏時,更需要和他人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才能獲得最佳的聲音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實踐證明經常參加器樂演奏,有助於培養協調能力,拓展學習音樂的空間。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調治學生的不良行為,克服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並調節其過於“內向”或“外向”的性格;還能使他們的創新潛能充分得以開發。“絃樂樂器演奏都需要頻繁地使用左手的四個手指,適應這種需要,腦子就會增大,以幫助他們完成這項需要手指靈活性的任務。”②“大腦皮層的機能定位不僅與音樂的認知和感知能力有關,也和樂器演奏的動作操作能力有著重要的聯繫。”③以手、口、眼、耳、腦的密切配合提高勞動技能訓練,就是一種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綜合。如此一來,音樂教育不但促進了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增強了他們熱愛勞動的觀念,益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和造就。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新的音樂教學體系,更加突出了教學的教育性,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完美的人格。質言之,所謂音樂學科素質教育就是音樂學科的創新教育。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創新教育的基本要義,是完全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的。作為一種藝術教育,音樂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從這一層面上講,音樂教育中的許多內容就不應該變成機械惟一的符號堆砌,而是內涵豐富的美的因子。音樂教育是通過自身的藝術美與自然美、社會美而進行的一項素質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創新的音樂教育對其它學科教育有著獨特的影響和作用,只有通過互補和互促,才能有效地推動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發展,

深具國際影響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改革有何啟示價值?

使得音樂教育從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操作教育真正上升為審美教育。因為音樂審美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一種有機的和整體的反應方式的教育。”④“在審美活動中,主體之所以感到審美愉快,是因為他把握到了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性的完整形式,這種形式積澱了人的感情和理想,具有特定的社會內容,所以會同時作用於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諸心理能力,使他們處於極其自由和和諧狀態。”⑤只有通過這種音樂審美教育,以美育人,才能促進創新意識的增強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走出舊的教育誤區,實現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創新,使學生在全面發展過程中成為“開放性”的創造型“通才”。

主要參考文獻:

①轉引自李泯《音樂欣賞教師用書》㈠,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

②《中國廣播報》,1995年12月28日

③王朝剛《演奏思維和腦科學》,《中國音樂》1997年第3期

④⑤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