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故宫,旧名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堪称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更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

驻足于皇城之内,游览于宫舍之间,无一例外的不会惊叹故宫的庄重与威严,而一根根高耸直立的宫柱、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家具、一扇扇精雕细琢的门窗,更是体现了皇家的典雅与华贵,让人惊叹不已。

然而,故宫在初建之时,所有木料取材均来源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南地区,为了将这些最珍贵的木料运到北京,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更是有不少人会为之献出了生命。

在这份庄重与华贵的背后,蕴藏着的是无尽的悲凉与辛酸。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金丝楠木,故宫初建时唯一指定的木料选择。

关于金丝楠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之中。

到了唐宋时期,金丝楠木已经开始用作于建筑材料,而这个时期,也涌现了许多赞叹古金丝楠木建筑的文学作品,其中最有代表的性的,便是唐朝诗人史俊的那首《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金丝楠木之所以能够成为最为上乘的建筑材料以及木制品原材料,与其非凡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金丝楠木木质坚硬,耐腐蚀,防虫蛀,有特殊的香味,还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于金丝楠木就有这样的描述:

“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之状,枝叶不相碍,茂似豫章,而大如牛耳,一头尖,经岁不调,新陈相换。干甚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气甚芬芳,为梁栋器物皆佳,盖良材也。”

其次,金丝楠木木质温和,冬天触之不凉、夏天不热,且木身纹理细密瑰丽,精美异常。

在清朝修著的《博物要览》也曾记载:

“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但是在明朝之前,金丝楠木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皇家,都没有的到非常广泛的使用。

一方面,由于金丝楠木在中国的分布范围非常的局限,其主要分布于四川灌县、雅安、乐山、宜宾一线等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地区阴湿山谷、山洼及河旁,云南、贵州的少部分地区也有金丝楠木的分布,这就使得金丝楠木的采伐与运输非常的不便;另一方面,其树木本身成长周期非常长,从幼苗到成材至少需要200年,因而金丝楠木也就变得异常的珍贵,价格也就变得非常的高昂。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这份珍贵,再加上金丝楠木本身独有的特性,使之为明朝皇室所钟爱,成为了明朝皇室宫殿、陵寝内所用的专属木料,金丝楠木也就此大规模的被采伐及应用。

故宫,也就此成为了金丝楠木最为重要的使用地。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明朝的三次大规模的采伐,使得金丝楠木资源几近枯竭。

明朝时期,一共对四川、贵州地区的金丝楠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采伐行动,而无一例外的是,每一次采伐都与故宫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是在永乐年间。

这一次是明朝规模最大的一次采伐,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前后共经历了11年的时间。

此次采伐的金丝楠木,不仅全部用于了故宫的初建,剩余的木料还用于了故宫建成之后的修葺工程,其中包括永乐年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以及天顺年间营建西苑的工程,这批木料共维持了明朝皇室近120年的使用。

第二次是在嘉靖年间。

由于在此前太庙及故宫三大殿全部被烧毁,嘉靖皇帝下令对金丝楠木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采伐行动,这次采伐持续了近三年的时间。

第三次是在万历年间。

为了修葺被烧毁的乾清宫、坤宁宫等宫殿,同时为了营建自己的定陵,万历皇帝先后分两批对金丝楠木进行了采伐。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经过明朝这三次大规模的采伐,使得离水源较近,便于开采和运输的金丝楠木几乎被采伐殆尽,特别是树干周长过丈的优质木材,早已绝迹。

到了清朝时期,已经无法再就近获得金丝楠木,只能向更为险峻的深山之中进行探索,其采伐和运输的成本更是直线飙升,清朝的统治者们不得不只能以从民间购买的方式获取金丝楠木,或者选择用东北的松木进行替代。

而乾隆皇帝为了满足自己对于金丝楠木的需求,也只能将目光盯在明朝陵寝上,进而用“拆大建小”、“拆旧盖新”的方式“置换”来了金丝楠木,足可见清朝统治者对于金丝楠木使用上的捉襟见肘。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在金丝楠木所创造的辉煌建筑的背后,是无数底层官员与劳工的苦难与辛酸。

一棵完整的金丝楠木的木材从产地运到北京,需要极为艰辛的付出以及极其漫长的旅程。

首先,是木材的找寻。

前文中说道,金丝楠木的生长于阴湿山谷、山洼地带之中,瘴气环伺,自然环境本就非常的恶劣,加上金丝楠木数量非常的稀少,使得整个勘探和找寻过程就可持续数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有不少人因此丧命,明朝正德年间的工部右侍郎刘丙就因“及膺采木之任。亲入山谷,冒岚瘴,遂致疾卒。”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其次,是木材的砍伐与运送。

为了砍伐树木,会先营建一个山厂,山厂内各类人等往往会超过一千人,这些人需要在山中呆上数年之久。而在砍伐过程中,除了本身的安全风险外,这些工人还要担心深山老林中的猛兽袭击。为此,在砍伐之前,工人们需要先用树立火把、搭建火堆,以此来驱赶野兽,但是为野兽所伤或者受到瘴气影响而毙命的工人也不在少数。

而在完成树木的砍伐,需要完全通过人力将树木运送到水边,这个时候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更高。

“乃一木初卧,千夫难移。隔涧作桥,越山引纤,每日一祭神明,每行不过数步。倘遭艰难之处,跌伤压死,常至百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四川民谣,唱出了整个砍伐与运送过程的残酷与艰辛。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在这之后,便是漫长的水路运输。

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详细记载了金丝楠木运输旅程的漫长与艰苦:

“通过运河人们把大量的木料,如大梁、高柱、平板,运到京城,这些木料是用于皇宫的建筑,尤其它们遭到火灾时据说当时三分之二的皇宫被烧毁。整个旅途中,神父们看到沿岸几千名纤夫步履艰难地拖着长蛇般的木筏,木筏是由一根根的大梁扎成的,后面还拖着其它木料。他们有的一天要走五六哩路。木料是来自中国遥远的四川省,将它们运到京城有的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木筏中的每根大梁要耗金三千之多,有的木筏长达两里。”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就这样,木材经过找寻、采伐,运输到河中,之后转运到长江之中,然后顺着长江运输到下游,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将木料最终送到北京,在当时的生产和运输条件下,所有工作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

整个过程前后共历经四五年的时间,期间耗费的是大量的人力、武力、财力,更是给产地和沿途的百姓与劳工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嘉靖年间,当时还只是礼部尚书严嵩就上疏嘉靖皇帝:

“今独材木为难。盖巨木产自湖广、四川穷崖绝壑,人迹罕至之地。斧斤伐之,凡几转历,而后可达水次,又溯江万里而后达京师。水陆运转岁月难计。”

朝堂之上的群臣更是以“三省之民,暴露三年,无有休息。恳乞兴工罢采,以休荆蜀之民”为由,劝谏嘉靖皇帝中止采伐。

万历年间,工部的王德完和御史况上进再一次将民间的疾苦上奏给了万历皇帝:

“采运之夫,历险而渡泸(水),触瘴死者积尸遍野。木夫就道,子妇啼哭,畏死贪生如赴汤火。风岚烟瘴地区,木夫一触,辄僵沟壑,尸流水塞,积骨成山。其偷生而回者,又皆黄胆臃肿之夫。”“一县计木夫之死,约近千人,合省不下十万。”

这些都是对于皇家对于金丝楠木的采伐与运输,对当地百姓们带来的沉重灾难的真实写照。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

也正是因为看到采伐金丝楠木带来了民生疾苦,也或许是因为其采伐及运输所带来的高昂成本支出,清朝的康熙皇帝下旨:

“著停止采取,不足部分,酌量以松木凑用。”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在这之后,故宫中金丝楠木的使用逐渐变少,这也是使得故宫之中,而这也使得现存的真正使用金丝楠木的建筑变得屈指可数。

但我们仍可从太和殿上的六根蟠龙金柱、六十六根朱红大柱,以及文渊阁、乐寿堂等诸多宫殿的家具及配饰中,感受着金丝楠木所带来的独有的典雅与华贵。

而就在我们感受这份华贵的同时,也应该对于当年故宫的建造者们,以及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木料运送到北京而辛劳付出的底层官员和劳工们,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

故宫一棵金丝木,沿途万名劳工泪——记华贵背后的辛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