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人不遵守斑马线信号灯的时候,机动车有必要“礼让”吗?

九马路tv


个人觉得不管红灯与否都应该礼让行人,凡事都应该尊重以人为本的这一准则。毕竟闯红灯只是少数人,再者现在新修的马路都很宽,路口绿灯15秒,正常步行时间根本不够,年轻人都要小跑才能走过,如果是老年人只能走一半。比如我每天早上都在马路对面买早点,这里只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车流量比较大,大部分车子都是呼啸而过,偶尔也有车子主动礼让,有时候我要等好几分钟看两边都没有车才能过去,平时还好,特别遇到下雨天还没有伞的时候,真的很烦心,曾经看到过一个大概60岁左右的大叔,走路有点慢,我来的时候他正好站在路中间,路上车子根本没有停的意思,几分钟之后最边上一条车道有个小车停下了,中间车道没有一个让的,大概3分钟左右小车找个空插进2个车道中间,这时候大叔才敢缓慢过去,嘴里不停的说谢谢,小车的人应该听不见。这中间后面的车子喇叭不断。当时看了这一幕真的是很感慨,这里给这俩小车点个赞先!我想这种事很多。再比如淋着雨在路口等通过或者等红灯,等了几分钟还是有车好像车子永远过不完的那种,有红绿灯还好,特别是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这是小时候经常经历的事。这是要是找个空跑到对面,然而有辆车正呼啸驶来,那么悲剧就发生了。所以希望大家遵守交通规则,路口减速慢行。可能那个站在风中雨中烈日下路口等车的人也是你的亲人。


哥阳顶天


需要让。

这是法律规定,法律规定机动车遇到正在经过人行道的行人需停车让行,并不区分其闯灯与否。因为避免交通事故是一切交通规则制订的根本,并不是说对方闯红灯了就可以不让。

一些人错误认为什么”路权”问题,需要指出没路权这个法律概念,避免交通事故才是道路机动车或者行人的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义务。

如果行人闯红灯发生无机动车碰撞事故,则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双方责任,双方责任根据具体情况,从全责到无责,都有可能。




风语者4587


古代车乘有马匹之分。现代交通法规完善。

平心静气,礼让行人。行人抢道,固有怨气。

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得理让人,得理饶人。

先看、先让、先停。不斗气、不抢行、想想家庭众亲人。

在强大的机动车动力面前,人类的生存能力是多么懦弱,甚至是那么不堪一击。

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人类中有另类的不遵守法规的极少数人,车主恼怒之下私自驾车冲撞让其失去健康,肯定不包括有正常理智和行为的人,司法肯定会界定此点。

闯红灯灯、违法超越斑馬线,直至超越至交通肇事,肇事逃逸,以危险方式驾驶……法规时时刻刻警醒人类不得以何种方式伤害他人身体,不得失误、更不得以非对非、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在大事大非面前,可能人类自身是第一位值得关注的对象。

在常理下,人类的生命权、健康权是要高于言论自由权、迁徙权的。


用户8647568152125


有信号灯的 斑马线当然以信号灯为准,无需礼让行人。礼让行人主要是以无信号灯的斑马线要求司机必须遵守的规则。有人确混为一谈。无信号灯的斑马线如不礼让行人,由于车速快,极易造成交通肇事。如反过来让行人礼让司机,那么基本上斑马线就形同虚设。当然有红绿灯的斑马线,行人闯红灯过斑马线,交通肇事行人负全责。


星帝11


个人认为必须让!

理由1,机动车的效率往往高于行人的效率,赶时间差不了那几分钟。

理由2,只有机动车形成了车让人的习惯,行人也就慢慢的会遵守交通规则。

理由3,生命第一,尊重生命。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是你不让行的理由。



未宇星辰


不必‘礼让’,但是不等于故意‘撞人’,让就可以了,不必大过‘礼’!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故意撞人’,这是底线更是车德!


文武珍藏


礼让是必须的要不真的出事故了大家都不好。行人是犯规了,难道你开车看见人家犯规就要撞死他。所以你礼让了也是为自己积德。不过为什么交管部门为什么就不制定法规约束行人呢,行人闯红灯一次罚款二十到五十。罚款不是目的,是至于让行人知道是为了社会和谐,为了交通安全。不罚行人,就是交管部门故意让交通混乱。


奇石共赏155069038


这个问题太荒唐!哪个驾驶员也不愿意发生交通事故!就是“礼让行人”没有,谁去撞行人了?都是能让就让了!不能让就停车等待!至于交规“礼让行人”要罚司机,那是拿着枪与所谓法律耍流氓!


YGQYLRC


人的素质不是靠开车人来提现,而是要大家遵守,包括行人,驾车人,如果只要求驾车人来礼让,那就是瞎执行,长期以往,行人都不顾车,都习惯了!这还是文明社会吗?所以所有斑马线都应该设有红绿灯,不要只盯着车不让人就要违章罚款,遵章守纪,各司其职才能提高社会效益。

个人认为,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一味的车让人是片面的吧!


阿强39946357


人们常说的路权,机动车常年交费己获得道路通行权力!而行人路权,只有等待绿灯亮相,才能通过权力!否则,硬撞红灯,就是违法,不受法律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