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治國

這是位於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蕭梁佛寺—同泰寺,寺裡生活著幾千名僧人,這一天,寺裡來了一個看起來身份高貴的人,他來這裡,一不為遊玩,二不為燒香拜佛,而是要捨身為奴,他就是統治蕭梁長達48年之久的梁武帝蕭衍。梁武帝一生中曾四次捨身同泰寺,而每次都是大臣用重金把他贖回去,而四次一共花了四億萬錢,那麼這位動不動就捨身寺院的梁武帝是靠什麼統治蕭梁如此之久的呢。

公元499年春天,南齊雍州治所襄陽城外,一夜春雨潤無聲,無數新筍破土而出,當地農民像往年一樣,在山上挖竹筍。不過,與新筍一同冒出來的,還有一群士兵,他們看起來訓練有素,但不像是衝著農民的竹筍來的,這讓農民提著的心安了下來,但疑問隨之也在農民心中冒了出來,沒聽說要打仗,這些士兵是要幹什麼呢。其實,士兵自己的疑問也並不比他們少,他們只知道是奉命來砍伐竹子的,然而,這卻是個不適合砍伐竹子的季節。主語砍伐竹子做什麼用,他們一概不知,一同被砍伐的還有山上的樹木。被士兵們砍伐的竹子和樹木扛下山後打成捆,又被奉命扔到幽深的湖裡,士兵們扔下去的是一捆一捆的木頭,激起來的卻是心中一波又一波的疑惑,湖水漸漸恢復了平靜,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正是下命令的人所期望的,他就是當時的雍州刺史蕭衍,也就是後來的梁武帝。

然而此時的南齊都城建康(南京),卻並不是平靜如水,前一年剛剛即位的南齊皇帝蕭寶卷聽信小人讒言,他誅殺了他父親在位時的很多功臣,其中就有蕭衍的哥哥,致使南齊政權人心惶惶,動盪不安。雖然雍州距離建康十分遙遠,但作為前任功臣,蕭衍感受到了陣陣殺氣,更何況雍州的治所襄陽,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蕭寶卷早想讓自己的親信來取代蕭衍,重兵在握的蕭衍當然束手就擒,但不想先挑起事端,他要以靜制動。雙方暗自較量,就像平靜的水面下湧動的暗流,尋找噴發的突破口,果然沒過多久,耐不住性子的蕭寶卷,便派人突襲雍州,沉寂在湖底的謎團終於要付出水面,這關乎著蕭炎此舉的成敗,蕭衍發動了反攻,他命令士兵將沉入湖底的一年的木頭打撈上來,召集事先安排好的幾千名工匠,夜以繼日的勞作,很快就把準備好的3000艘船隻裝備成戰船,這3000艘戰船,連同新招募的一萬多名士兵和一千匹戰馬,組成了一支討伐蕭寶卷的大軍,在蕭衍的帶領下,一路東進,直搗建康,浩浩蕩蕩的蕭衍大軍很快攻陷了建康,建康境內臺城全部落入蕭衍手中。

樓勁:深謀遠慮,伐竹沉木那就是深謀遠慮的人,他能夠仔細的策劃一個事情,能夠在早在數年之前,很長時間以前就預料到這個事情可能會到哪一步,做出適當的謀劃,這個肯定是梁武帝深謀遠慮的一面。

公元502年,齊帝蕭寶融禪讓帝位的典禮在舉行,蕭衍在群臣固請,並獻出天意文書後,蕭衍當上了皇帝,改國號為梁,蕭衍成了梁武帝,南朝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然而,梁武帝的皇位還沒有坐穩,一場危機就不期而遇,一天深夜,一群幾百人組成的運柴隊伍,得到允許後進入臺城皇宮,誰知,運柴只是他們的幌子,想把皇宮付之一炬才是真正的目的。一片火光之中,這群人抽出攜帶的兵器闖入衛軍府,直奔梁武帝而來,後來京城的軍隊趕來解圍,叛亂才得以平息。

梁滿倉:政權交替,新朝建立,舊朝倒臺,都是一種常態,在這種變換當中,很多人就沒有什麼忠的觀念,反而讓對這個政權更替進行推波助瀾。

東漢末年以來,中國相繼出現了數十個政權,這些政權之間的更迭,很多都是篡位實現的,一些帝王的位子,也不是合法繼承的,刀光劍影中,君臣和父子兄弟之間的禮數被戳得千瘡百孔,導致儒家忠孝觀念支離破碎,而宋、齊時期,宗室內部為了爭權奪利,展開的互相殘殺,也讓孝悌觀念在皇族中搖搖欲墜。南朝宋、齊一共延續82年,而死於宗室互相殘殺的就多達64人。

樓勁:一個人的忠義觀,一個人的基本的原則,一個社會應該崇尚的一些最基本的品格都遭到了挑戰,在經常的踐踏過程當中,它原有的價值無法凸顯。那麼,梁武帝登臺之初,這個社會就處在這樣的一種動盪和混亂之中。

時局的動亂和儒家思想的衰落,使老百姓逐漸向佛教靠攏,到了東晉以後,社會成佛風氣更加興盛,據史料記載,東晉有僧尼兩萬多人,到南朝宋齊兩代達到三萬多人,到了梁代則一下子翻了兩倍多,人數猛增到8萬多人。

樓勁:北方地區當時佛教已經非常興盛了,因為北方地區經過太武帝滅佛以後,快到梁武帝的時候,那麼已經是北魏後期了,真是被北方佛教發展到頂峰的時期,那麼雙方是在爭奪,南北雙方現在在爭正統,爭天下,他們那兒那麼崇尚佛教,那麼去宣揚佛教的光明,佛教對人間的救贖,對於很多信眾是有吸引力的,我這要是一打壓,那不是把人口都趕到北方去了嗎,所以有很多因素導致梁武帝崇尚佛教,當然作為一個皇帝,他未免也要利用佛教,這兩個都是真實的,他的利用是真實的,他的崇尚也是真實的。

即位不久,深謀遠慮的梁武帝修建了很多寺廟,其中有兩座格外引人注目,這兩座寺廟的出名,不僅是因為豐美華麗,它們是梁武帝以自己父母的名義建立的,大愛敬寺建造得非常華麗,宛若天宮一樣,從中院到大門,就有七里之遠,兩旁是36院,裡面供養著一千多名寺僧。大智若寺也是殿堂宏偉寬敞,有一座七層寶塔,房屋和走廊相接,中間不時點綴著花果,寺院有500尼姑,不時講訟。寺院建成後,梁武帝為父母舉行了盛大法式,每月初一十五,還要親自祭拜,梁武帝這樣的行動不僅感動了身邊大臣,也震撼了全國百姓。

梁滿倉:以父母的名義,實際上它體現了一種儒家的孝,孝的精神,他做了一個賦,專門就是講他建這個寺院,他表示對他父母深切的思念。

為父母建寺廟,只是梁武帝為儒家思想披上佛教外衣,之後他走進當時的佛教重鎮—棲霞精舍,領悟佛教真諦。並且於即位後的第三年四月初八,也就是釋迦牟尼誕辰之日,在佛像前頒佈了一道詔令,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熾,同共成佛,並號召,公卿百官侯王宗室信佛,就等於說定佛教為國教。但是,梁武帝心裡有數,他並不是要讓蕭梁變為佛國,他另一項重振儒學的大業已經拉開了大幕。這一年的春天,掠過湖面的春風吹進建康城,給寒門子弟帶來了一條溫暖的消息,梁武帝要在建康設立主要招收寒門子弟的五經館,並且免除他們的生活的費,考試及格就給官做,這條消息吹開了寒門子弟深鎖許久的眉頭,不幾日,每個館就各招收到數百名學生。五經館是梁武帝按儒家五經設置的學校,由當時最為著名的五位儒家學者分別負責,以教授學生學習儒家經典,隨後推廣儒家教育的學校,在各州郡遍地開花。

梁滿倉:因為以儒治國,光靠佛教去撬動一些概念,佛教只是起了一個撬動的作用。真正興起、真正發揚,還是要靠儒教、儒學本身的建設。

緊接著梁武帝又把學校開到自己身邊,下詔成立國子學,讓皇太子、宗室、王侯,學習儒家經典,授課的老師中,時不時還會出現梁武帝的身影,而學校輔助教材中,孔子正言、五經講疏等儒學著作,也署著梁武帝的大名。梁武帝以儒治國,繞不開對古代禮儀制度的傳承,但古代的禮儀制度裡,偏重於對民的教化,沒有把禮與國家制度完全融合起來。漢末以來禮與國家政治之間的關係逐漸強化,原來的禮儀制度和一些國家大禮,一起被重新歸類,一種新的五禮體系正在醞釀和走向成熟。

梁滿倉:在以前禮是修身,比較強調修身、個人修養,到魏晉南北朝,這個治國的這個方面強調的比較重要。

梁武帝從朝代更迭和權力紛爭中,深切感受到禮的重要性,他需要重新確立禮的權威。於是建國後不久,就下詔建立一個強大的制禮班子,制定一部能夠以為永準的禮制,要求之高前所未有,並且梁武帝親自過問,很快一個強有力的制禮班子就建立起來了。

陳蘇鎮:南朝的這個五禮之學,主要是為這五種禮做儀注,就是把各種具體的禮和這個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具體的儀式和一些規則,把它聯繫起來,具體化。

制禮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但再大的艱難也阻止不了梁武帝制禮的決心,在他的帶領下,制禮班子從禮儀典籍中國查找,從禮學專家處詢問,從百姓生活中取證,最終用時十一年,制定出一部多達1176卷8019條的五禮體系,它包括了吉、兇、軍、嘉、賓等五種禮儀,基本上涵蓋了國家、社會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此,五禮制度終於成熟起來。

陳蘇鎮:簡單的說呢,吉禮主要是祭祀方面的禮儀,凶禮主要是喪葬方面的禮儀,賓禮呢,是這個大家在各種場合見面的時候,所遵行的一些禮儀,這個嘉禮,就是婚姻、喜慶這方面的,軍禮就是軍隊中的一些禮儀。

梁武帝對儒家禮儀制度規範的同時,也在對佛教的戒律進行著規範,制禮班子組建幾年後,規範佛教戒律的班子也組建了起來,這個班子被研究者稱為建康教團,由高僧、佛學專家和一些官員組成,他們的任務是編纂在家受菩薩戒。

樓宇烈:這個菩薩戒的核心內容,是歷史上常常講的,叫作三聚淨戒,所謂三聚淨戒就是有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要遵守戒律,第二個就是要做善事,第三個的就是要一切都為了眾生。

在梁武帝看來,編撰在家受菩薩戒和編撰五禮制度一樣重要,它們都是和國家治理息息相關,只不過作為對人的規範,五禮制度規範的是人的社會行為,而在家受菩薩戒規範的是人的心靈。

樓宇烈:從佛教這個角度來講,比較強調菩薩見這個理念,大家都去守戒律、做善事,要做利於眾生的事情,那麼另外的一方面,他也非常推崇儒家的、尤其是孝道,中庸思想。

梁武帝領導編撰在家受菩薩戒,他也身體力行,切切實實按照戒律行事和生活,他很勤政,無論春夏冬秋,總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甚至冬天把手都凍裂了,還依然勤於政務,他很節儉,平時穿布衣,一頂帽子帶了三年,蓋的棉被兩年才換一次,他吃素食,而且每天只吃一頓,梁武帝的這些行為,感染了身邊大臣。今天在中國漢地僧人的飲食中,看不到葷腥,這個獨特的現象就源自1000多年前的梁武帝所倡導的吃素理念。當年,他為了修養心性,曾撰寫斷酒肉文,下令所有佛教徒斷絕酒肉,並召集1000名僧人宣唱此文,在他不斷的推動下,逐漸演變成漢地僧人吃素的獨特傳統,這一傳統一直延續至今,演化到社會各階層中國的素食文化。

梁武帝以身行戒,加速了在家手菩薩戒的編撰進程,歷時七年之後,建康教團完成了編撰工作,而在當年的四月初八,即釋迦牟尼誕辰的這一天,梁武帝又親受菩薩戒,法名冠達,並大赦天下,全國同賀,菩薩戒弟子皇帝的誕生,自此梁武帝有了另外一個稱呼—皇帝菩薩。

魏道儒:梁武帝推廣菩薩戒,就是要讓社會各階層,遵守佛教的戒律,不做惡事、做善事,這當然就能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當時的佛學家蕭琛就評論說,梁武帝此舉,妙策神機,發揮禮教,實足使淨法增光,儒門敬業,物悟緣覺,民思孝道。在佛儒的不斷融合中,儒家思想隨著佛教的發揚光大,慢慢播撒在老百姓的心裡,周禮也由此得到了傳承,孔子重又被捧上高高的祭壇。帝王祭孔始於漢高祖劉邦,之後的漢代帝王一直遵循,但是隨著漢末亂局的開始,忠義觀念日益消漠,祭孔也不再被嚴格遵循。到蕭梁時,梁武帝以儒治國的理念,必然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最前面的則是梁武帝,每年國子學開學舉行的祭孔典禮中,都可以看到梁武帝虔誠的身影。對於文化,梁武帝也有著同樣的虔誠,在自己醉心琴棋書畫的同時,也培育出一個文質彬彬的蕭梁朝,誕生了像昭明文選,玉臺新詠,文心雕龍,詩品等光耀千古的著作,這是自西漢之後難得的文化奇觀,因此,梁朝被稱頌為陰雨連綿的南北朝時期,猶如乍晴的朗朗天空。

梁滿倉:這幾個大名著,像文心雕龍,詩品,昭明文選,都是在梁梁朝出現,這一方面是因為文學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了,自然而然地要產生這些成果;另一方面這也是由於梁武帝本身重視文化教育。

據史書記載,南朝陳初有戶60萬,而它的前代蕭梁版圖以及繁榮程度,都比陳朝大得多,已此估計,蕭梁人口戶數在一百萬左右。人口的昌盛,帶來的是經濟的繁榮,尤以秦淮河最為矚目,它的光芒就像今天秦淮河的夜景那樣璀璨。據記載,當時僅秦淮河北岸就有大小市場一百多個,連接兩岸的浮橋在成為往來兩岸通商必經之路的同時,也造就了秦淮河的盛名,而建康之外的吳郡、會稽,也發展成為繁華的大城市,整個三吳地區,皆是一片盛景。建康的盛景讓很多國家都仰慕梁朝的繁華,紛紛派人前來朝貢,據史書記載,當時向梁朝進貢方物的國家多達29個,這一盛況,在梁武帝的兒子蕭繹所畫的《職貢圖》被真實地在現出來。

源源不斷來到蕭梁的還有很多外國僧侶,其中就有來自南天竺的菩提達摩,當年漂洋過海來到建康,和梁武帝有過一席交談,後來成為中國禪宗的創始人,外國僧侶到蕭梁不斷交流,也促使了佛教的空前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江南春》的兩句詩,讓人們對南朝佛教的盛況有了真切感受。不過據資料統計,單單梁武帝統治下的蕭梁就建有佛寺2846所,僅京城建康一地,佛寺就超過五百多所,其中最大的寺廟就是梁武帝與公元527年在皇宮旁邊為自己建的同泰寺。據南朝寺考古記載,同泰寺有一座9層的寶塔,大殿6所,小殿及堂10餘所,東西有般若臺各三層,大佛閣7層,璇璣殿外,積石為山,蓋天儀激水,隨滴而轉,所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都極為壯麗。同泰寺建成後,梁武帝為此舉行了盛大的典禮,但的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梁武帝也就此捨身寺廟。

魏道儒:僧人是出家人,捨身並不是出家,是把自己捐獻給寺廟,為寺院服務,做一些雜役。

梁武帝捨身同泰寺後,住的是破屋爛床,乾的是粗活累活,但他毫無怨言,為什麼梁武帝放著好好的皇帝不當,非要捨身同泰寺呢。

魏道儒:梁武帝晚年的佞佛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他的家族裡面,他的兄弟,包括他的子女方面,都出現了一些令他痛心疾首地,不守倫理道德規範的事情。

治理國家梁武帝無疑是成功的,但管理家事,他屢受打擊,為了江山永固,他倡導忠義,能讓臣子誓死效忠,但卻無法讓家人團結,他重視孝行,反對宮廷殺戮,卻偏偏被一次次地捲入進來,這樣的反差讓一向足智多謀的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束手無策,他想不出所以然來,他覺得也許是自己的修行不夠。所以,便來到寺院,捨身為奴,懺悔自己的罪過。

魏道儒:梁武帝捨身寺廟是在晚年,這個時候由於他個人的原因,還有其他許多原因,他已經成了一個佞佛的皇帝了,已經迷信佛教。

65歲的梁武帝有了捨身的念頭後,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佛教上,並且,在他的餘生中四次捨身到同泰寺。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到寺廟散幾天心是可以的,但時間長了,國家終將亂套。於是,每次在大臣苦苦相勸無果後,都用重金把他贖回來,四次算下來,光贖他的錢就多達四億萬錢。在梁武帝捨身同泰寺期間,並沒有出現大臣篡權和部下叛亂的事情,可見梁武帝以儒治國取得的成功。在寺廟裡,梁武帝在幹活和唸經之餘,有時還迫不得已的處理一些奏章,因此出現了在寺院裡批閱奏章的奇特場景,而他也真正成了菩薩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魏道儒:梁武帝捨身同泰寺,最主要的他是想樹立一個信佛的榜樣,他認為自己捨身寺廟就是虔誠信仰佛教的一個標誌。

梁武帝最後一次捨身被贖回來的當天晚上,同泰寺被大火焚燬,他再也去不了他想去的地方了,後來的朝代不斷在同泰寺的故址上重建寺廟,幾經變遷後成了今天的南京雞鳴寺,寺廟樣貌改變,但梁武帝的故事依然在這裡流傳。

心法:梁武帝他是一個非常信佛的一個皇帝,喊他為菩薩皇帝,大家也知道他曾四次捨身同泰寺,這個原因也主要是說他非常信佛,所以他自己身體力行的來,學習佛法,踐行佛法,弘揚佛法,傳播佛法。

在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期間,他接受了落難的北方魏人侯景的投靠,卻節外生枝地演變為歷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公元547年,魏人侯景在東西魏都不受歡飲之後,投奔敬重已久的梁武帝,想依靠梁武帝的國力,幫他奪回大權,而梁武帝一直未完成統一北方的夙願,也被侯景重新點燃。然而,一片佛光之下的蕭梁,早以今非昔比了,老百姓大量地進入佛門,使社會生產力受到極大削弱,國力日漸萎縮。

樓宇烈:估計很多情況下,批評佛教主要是這個問題,佛教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造成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問題。

但統一南北的激情顯然模糊了他對當時形勢的認識,貿然決定和東魏交戰的後果,就是大敗而歸,並且,侄子蕭淵明還落入東魏人手裡,之後東魏人以歸還蕭淵明為條件,要求梁武帝,趕走侯景。

梁滿倉:這個東魏採取這個策略想達到這個目的,或者接南梁之手去消滅侯景,或者是借侯景之手削弱南梁。

大臣們和侯景多次阻止,但是親情氾濫的梁武帝竟然答應了東魏的要求,無奈之下,侯景起兵反叛,很快攻入建康,包圍臺城,這時的梁武帝和當年被自己圍困的蕭寶卷,何其相似,然而幸運的是,梁武帝的人頭沒有被部下割掉獻出去,相反,之前曾反對梁武帝做錯誤決定的一些大臣,在面對侯景大軍的時候,卻舉族殉忠,成為他以儒治國取得成功的最好註腳。這讓深陷困境的梁武帝在痛心之餘,也為此感到些許的慰藉,當侯景攻陷臺城見到梁武帝時,見到的不是一個可憐的梁武帝,而是威嚴有加,神聖有餘的梁武帝。

作為叛軍的侯景,似乎意識到這是對梁武帝倡導的忠義的褻瀆,於是按照梁武帝制定的禮儀,行了君臣之禮。這一拜顯然是形式上,雖然如此,他要用這種形式來掩蓋自己亂臣賊子的本質,侯景沒有像前朝那樣殺君篡位,而是將這位八十多歲的皇帝軟禁在他自己的宮殿裡。梁武帝失去了自己打造多年的江山,屬於他自己的領地,只剩下軟禁他的宮殿,然而,在他手裡獲得新生的儒家思想,並沒有隨著失去的江山遠去,而是為後人所接受,並隨之發揚光大。

歷史是一面鏡子,梁武帝曾用這面鏡子汲取前朝的教訓,取得治國成就,時間把梁武帝推向歷史深處,他也變成了一面鏡子,生動地反映著政權之所以興,之所以亡,千古身後事,自有人評說,這些身後事,梁武帝無從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自己此前還是成功的,現在終於安心修行了。以前,他捨身同泰寺,為的是不受打擾地修行,但卻不時被大臣打擾,現在,他想去的同泰寺沒了,然而卻在皇宮裡,走入他嚮往的地方,公元549年五月初二這一天,兩個月未進食的梁武帝坐化在宮殿裡,終年八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