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发改委: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5月6日,国家发改委就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处长刘春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收入问题。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发改委: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发布会现场 苗露/摄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的富裕起来。因此,《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里明确提出,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勤劳致富,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四个方面的收入。

第一是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减少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另一方面是对没有落户城镇的农民工,要从优化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第二是在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方面。既要完善财政、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收入;又要提高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第三是在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方面。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并且把经营性资产量化到集体成员,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第四是在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方面。要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财力保障,实现城乡间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补充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实是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目的,但缩小差距或者增加农民收入其实也是一个结果,既是目的,也是结果。”

其实整个城乡融合发展的五大体制机制改革都是有利于农民增收的。除了刚才说的四个渠道之外,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关键靠分子和分母联动,一个方面要做大分子,另一方面要缩小分母。

陈亚军指出,因为现在农业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27%左右,农业产业增加值占GDP7.2%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经济学上有一个刘易斯曲线,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不一样,因此要持续转移农业就业人口,也就是减少农民,主要是通过城镇化来减少农民。

一方面是缩小分母,就是减少农民。这样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能够占有更多农业生产资料、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另一方面是增大分子,也就是提升农业的价值链。通过农业农村新业态的培育,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拓宽或者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这样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持久稳定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