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

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1]

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下辖10区、2县,代管1县级市,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4万人(2017年)。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南部、辽宁中部,是中国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2]、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驻所,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枢纽城市。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作出部署,选择沈阳开展试点工作。

人口

沈阳——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

沈阳铁西万达广场

根据《沈阳市201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沈阳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为8106171人。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95172人,占50.52%;女性人口为4010999人,占49.48%。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65290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46571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343252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1364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2%。户籍人口737万人,增长0.3%。其中,市区人口591.1万人,县(市)人口145.9万人;男性人口363.5万人,女性人口373.5万人。人口出生率8.79‰,降低0.69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6.7;人口死亡率11.31‰,提高3.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53‰,降低3.71个千分点。

就业

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29.3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9%,其中在岗职工119.3万人,下降12.6%。在岗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52.9万人,减少7.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3.3万人,减少0.4万人;其他经济单位63.1万人,减少9万人。在岗职工产业分布,第一产业0.13万人,增加0.01万人;第二产业50.1万人,减少10.6万人;第三产业69.1万人,减少6.6万人。

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68万人,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1.46万人。20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2%。[17]

民族

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汉族是自沈阳建城(侯城)以来就开始定居沈阳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和蒙古族。沈阳是满清王朝发祥地,自1625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自辽阳迁至沈阳,满族人口大量聚居在沈阳。朝鲜族是二战时期日本从朝鲜半岛强迁过来的移民,经过吉林和辽宁的其它市、县陆续迁至沈阳,主要聚集在沈阳西塔地区。回族早在蒙古元朝,就有先人在沈阳活动,明末清初由关内陆续迁居而来,形成了小集聚区,以后大部分是从内蒙古、阜新、朝阳等市迁入沈阳。[18][19]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沈阳有41个少数民族成份。即: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达斡尔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黎族、畲族、瑶族、土族、高山族、羌族、鄂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俄罗斯族、赫哲族、傣族、哈萨克族、仫佬族、鄂伦春族、水族、纳西族、珞巴族、毛南族、景颇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京族、拉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

沈阳——辽宁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

沈阳三好桥

截至2015年,沈阳少数民族人口为70504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9%。其中,满族38337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54.38%;朝鲜族94600人,占13.42%;蒙古族94530人,占13.41%;回族72811人,占10.33%;锡伯族54628人,占7.75%;其他36个少数民族5099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0.72%。全市有7个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街道、8个民族乡(镇)和256个民族村。

沈阳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截至2015年,其中满族主要聚居在东陵区、于洪区,共有113119人,占全市满族总数的29.51%。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和平区、于洪区、东陵区和苏家屯区,共有65259人,占全市朝鲜族人口的68.98%。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新民市、法库县和康平县,共有58652人,占全市蒙古族人口的62.05%。回族主要聚居在沈河区、皇姑区和铁西区,共有34266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47.06%。锡伯族主要聚居在沈北新区和于洪区,共有29503人,占全市锡伯族人口的54.01%。

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8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4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3335.4亿元,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0722元,比上年增长3.4%。[17]

2018年4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17年全国26省会城市GDP排名,沈阳以5865亿元排名2017年全国省会城市GDP第15位。[20]

第一产业

2017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250.3亿元,林业产值12.8亿元,畜牧业产值222.7亿元,渔业产值27.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4.8亿元。

201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4.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5万公顷。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粮食总产量384.1万吨,其中水稻产量105.4万吨,玉米产量261.3万吨。水果产量30.8万吨;蔬菜产量387.3万吨;肉类总产量67.8万吨;禽蛋产量19.6万吨;牛奶产量50.3万吨。

2017年,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3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3%,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93.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0.3万吨,地膜覆盖面积4.6万公顷。

2017年,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4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4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个。全市农民合作社7980个。“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806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176万亩。建成万亩粮食作物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园25个。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17个项目竣工。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处,解决4.7万农民饮水安全。[17]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60.4

#水稻

万吨

102.3

玉米

万吨

244.2

小麦

万吨

0.6

大豆

万吨

3.3

油料

万吨

10.7

蔬菜

万吨

371.3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肉类总产量

万吨

64.5

#猪牛羊肉

万吨

47.7

牛奶产量

万吨

48.4

禽蛋产量

万吨

19.3

生猪出栏数

万头

484.9

牛出栏数

万头

53.6

羊出栏数

万只

81.3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216.5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52.3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76.1

水产品产量

万吨

24.1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046.1亿元,增长2.7%;轻工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3.2%。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01亿元,增长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6%,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24亿元,增长23.4%。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利润总额283.6亿元,增长21.7%。工业产品产销率98.5%,下降1.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汽车

1052859

#中华牌

168868

#宝马牌

305845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7471.6

金属切削机床

53171

#数控机床

37154

采矿专用设备

257258

金属冶炼设备

24508

工业锅炉

蒸发量吨

10961

空调器用压缩机

万台

241.9

彩色电视机

万台

145

轮胎外胎

万条

985.6

铝材

29766

化学原料药

29405

啤酒

千升

932464

软饮料

1662409

乳制品

578053

2017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44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339.7亿元。[17]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84亿元,比上年下降9.0%。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42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181亿元,民间投资876亿元。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21.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05.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57.3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87亿元,增长103.7%。

201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住宅投资620.5亿元,增长26.5%。房屋施工面积6967.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2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88.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300.2万平方米,增长9.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191.2万平方米,增长8.4%。

国内贸易

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9.8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196.6亿元,增长37.4%。按地区分,城镇零售额3645.4亿元,下降1.2%;乡村零售额344.4亿元,增长16.0%。

2017年,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8个,交易额1452.5亿元。

对外经济

201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8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进口总额549.9亿元,增长17.4%;出口总额317.7亿元,增长13.4%。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78个,合同外资额105.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合同金额9.4亿美元,实现营业额7.4亿美元,外派人员0.5万人次。

旅游

2017年,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111家,旅行社257家,星级饭店70家。全年旅游总收入660亿元(按照省考评口径调整),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37.2亿元,增长13.2%,外汇收入3.5亿美元,增长2.1%;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234.5万人次,增长13.0%,其中,国内旅游者7165万人次,增长13.1%,入境旅游者69.5万人次,增长1.9%。全市在建旅游项目113个,当年投资112亿元。

金融

2017年,全市新增抚顺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等各类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3家。到2017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及网点1445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752.9亿元,比年初增长9.0%;本外币贷款余额13160.6亿元,比年初增长2.8%。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2017年,全市证券营业部及网点118个。全年证券交易额402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股票交易额17076.3亿元,下降13.6%;基金交易额1003.3亿元,增长45.3%。

2017年,全市保险机构及网点707家。全年保费收入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国内财产险保费收入83.4亿元,增长3.4%;人身险保费收入285.2亿元,增长28.8%。全年赔付及给付支出100.9亿元,下降0.6%,其中国内财产险赔款支出45.3亿元,增长3.7%;人身险赔付金额54.2亿元,下降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