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死,去了南京,南明会不会和南宋一样,再坚持几百年?

橙爸讲历史



不好说,如果崇祯帝历经帝都被攻陷的耻辱,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说不定可以再兴大明江山。如果还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那么半壁江山马上就要拱手相让清朝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以历史资料来说说崇祯帝这个人,崇祯帝宁死不屈的风骨我们是肯定要敬仰的。但他的驭人之术,说不好听的,真是一塌糊涂。

就以明朝名将卢象升和孙传庭来看,卢象升是看似崇祯帝信任他,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却派太监高起潜还有大臣杨嗣昌牵制卢象升,结果卢象升只有五千老弱病残,力战清军而亡。

孙传庭是崇祯帝一再催促他出战,结果孙传庭战死。更让当时天下将士寒心的是,崇祯帝竟然认为孙传庭炸死潜逃,不予给其追封和家人抚恤。

崇祯帝就是这种老套路,自己瞎指挥不说,经常性派太监监军,对于忠心耿耿的大将根本没有信任可言。

所以李自成进军北京之际,崇祯号召天下勤王,点名诸如刘泽清和左良玉这些实力派勤王,结果他们各种推卸不过去勤王,只有一个唐通率领八千兵马勤王,还是过去就被崇祯帝派了一个太监去监军,就这样明朝亡国了。

以明末历史来看,崇祯帝实际上已经使武将失去对朝廷的信任,地方已经开始军阀化,也就是说朝廷已经对地方军队达不到行之有效的控制了。

所以如果崇祯帝逃到南京以后,如果依旧还是以前的老样子,那么对外是清军和李自成虎视眈眈,对内是地方军队军阀化,自己控制不了,加上他猜忌武将,又喜欢杀大臣,那么内忧外患之下,南明是根本坚持不了几年的。

当然如果崇祯帝经此大难,大彻大悟痛改前非,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且是赏罚分明,会亲忠臣远小人的话,别说南明坚持一百多年,就是复兴大明江山都是有可能的。


宋安之


南宋在退居江南之后,还是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这是因为南宋的财政和军事体系还没有完全崩溃,南宋最大的威胁还是外部的金朝,内部农民起义并不严重,很快就镇压下去了。


但是明朝不同,明朝末年的财政体系已经崩溃,而且朝廷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名存实亡,这些人大多数并不忠心明朝,而且明朝内部爆发的农民起义问题十分严重,在这些问题的制约下,即使崇祯去了南京,也很难维持国家。

此时明朝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而且中央也失去了对各路军阀的控制

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在明朝内部攻城掠地,尤其是在明朝的被李自成攻占后,明朝对于地方的掌控彻底失去控制。

地方上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已经在李自成和满清两头摇摆。拥兵二十余万的左良玉就是个兵痞,手下人马虽多,但是既不听明朝调令,而且打仗更是一触即溃,用不了也不堪用。

此时的明朝能打仗,而且忠心为国的武将基本上都已经殉国,明朝在军事上已经一败涂地。


崇祯勤政但是能力却不出众,国家此时也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有的话崇祯也不会重用

看看崇祯早期的执政风格,有能力有作为的大臣基本上都不受他重用,他重用的大臣大多是能力一般,但是打击政敌的手段卓越,基本上都是这类人。

像是孙传庭、卢象升这样的大臣最后却只能殉国,守卫山海关的袁崇焕被杀,崇祯虽然勤奋,但是却是真的无能。

要知道在崇祯执政十多年内,就换了十六位内阁首辅,基本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按照崇祯的执政风格,即使到了南京也很难会有好的发展。


此时的明朝经济也已经崩溃

南宋之所以能够延续,这是因为南宋的经济还没有崩溃,南宋靠着海贸以及各类商税还可以维持国家的稳定。

但是明朝不同,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体系已经崩溃,朝廷的税收基本上都要靠着加重百姓身上的赋税,这样导致百姓的负担不断加大。

明朝的权贵阶级基本上都在逃税,尤其是明朝的各地皇族,这些人就是回家的蛀虫,基本上不收商业税,不开海禁,只是一味地从农民身上获取利益,明朝的经济很难维持。

总得来说,崇祯即使去了南京,也很难继续维持明朝。


东方大史


提到崇祯,你的脑子里面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少年登基,铲除魏党余孽,大快人心,一生勤勤勉勉,却终究灭国,自缢而死的皇帝形象。

崇祯这个人真的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可以评说的地方,那么假如当时他没有吊死在那颗歪脖子树上,而是选择南逃,那么他能否再为瘸腿的大明朝续命百年呢?

我的答案是很有可能,且看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如果崇祯南渡的话,那么凭借长江的天险,他可以以此为防线,组织军队进行防御。历史上很多次战争都证明,只要把长江守住,那么南方基本上可以安然无恙。

而如果崇祯真的这么做的话,努尔哈赤短时间内很难突破防线,毕竟他也要休整军队。而且坚船利炮的准备也是需要时间的,努尔哈赤的北方军队适应南方的作战环境也是需要时间的。

再看兵力的补充。崇祯帝仍然为大明朝正统的皇帝,对天下人就还有约束力,那么他就可以发动南方各地官员招募军队,赶紧练兵。兵力可以得到有效的补充,而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将帅之才。反观努尔哈赤,脱离建州大本营,他的军队死一个就少一个,很难从征服的地方得到补充。长久下来,努尔哈赤肯定会着急速战速决,那么肯定会露出破绽,崇祯帝就可以趁机抓住战机,绝地反胜。

还有一个就是补给线。努尔哈赤如果占据北方,固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补给,可是北方连年灾祸,粮食很大程度上要靠南方供应,自给自足都很费劲。而崇祯帝在南方则就没有这个顾虑,占据天下粮仓,补给不成问题。

当然这是最理想化的局面,崇祯帝也面临着很多要命的局面。

最大的隐患就是农民起义军,南方也有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分,怎么解决他们这是摆在崇祯帝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解决不好,估计农民军再把他的老窝给捅了,估计也不是什么难事。

还有就是他自身的问题,用人不疑是他最需要学会的。可以看他执政期间,官员大臣因为他的疑心被弄死的不在少数。比如袁崇焕,这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如果他学不会这一点,很可能面临虎落平阳,无人可用的局面。如果这样,等待他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他够聪明的话,他可以想办法团结南方的大商人和大地主,在政治上给予他们优厚的地位,团结了他们可以解决军费开支等钱财问题。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即使这一切崇祯帝都做到了,也不过是为大明朝续命百年,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明朝的穷途末路。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气数将尽。”此时的大明朝就已经是气数将尽,穷途末路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假设,水平多有不足,大家多多发表意见,我们一起讨论。


听历史说话


个人以为可能性很小。

第一,内部问题。即便是崇祯朝没有废除皇家鹰犬锦衣卫,太监集团,明朝也不过是延缓了衰落,实际上明朝二百多年,文官,勋贵后人,士绅等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这些人势力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根本不是皇家可以左右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明朝中后期无数皇帝尝试从文官手里夺权,结果不是年纪轻轻没命,就是莫名暴死。联想到明末几个大案和文官集团在明朝最后一刻表现的前因后果,我觉得十有八九就是文官搞鬼,后宫也好什么也罢,他们形单影只没人撑腰能如何?典型的例子就是嘉靖时期宫女想谋害嘉靖,最后审讯结果就是背后有人,而且不是半夜采甘露干活这么简单。

第二,储君问题。南明时期内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名分之争,隆武和鲁王,隆武和永历都因为名分闹得不可开交。在这些宗室眼里自己的地位和荣华富贵,一直是比民族利益和团结大局重要的。弘光,永历是万历的孙子,是天启,崇祯的叔伯兄弟,按照血缘他们比其他宗室都比正统近,他们一样没人认。何况隆武和鲁王?即便你是所谓的正统,其他宗室也一样有理由不认。最有把柄的一点,崇祯祖先是朱棣,不是朱标,不是朱允炆,这个默认的君臣名分也一样有人会不承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的是借口。你皇帝被打的落花流水,大不了其他王爷和他们底下的势力闹着说你是无道昏君。

第三,钱的问题,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钱,即便抛去官僚士绅人等,明朝还有好几万宗室,连这些人见到自己家摇摇欲坠都一毛不拔,何况别的人呢?有一句话,法不责众,也有一句话,官官相护,这些人团结起来,你能奈何得了吗?而这些少数人占有的是天下大部分财富,不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就是从皇帝手里中饱私囊。你不能让他们掏钱,即便你抵挡得了李自成和野猪皮,还有张自成,王自成,家猪皮,到时候还是剜肉补疮。

第四,小农思想的老百姓没有觉悟。当年宋朝被金朝和元朝困扰的时候,最北边反抗的时候,中部和南部老百姓没当回事,同样,在明朝末年,东北汉族人被屠杀,西北,华北和南方的汉族人也没有同仇敌忾。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束缚在土地上,根本就没啥眼界,更别提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等到剃发易服和屠杀这样的民族压迫浪潮兴起的时候,为时已晚。野猪皮和蒙元能多厉害?过去人口不如汉族百分之一,如今也不足百分之十,结果他们靠皇协军取得天下,多数汉族人全部高高挂起,这值得反思。要是所有人都团结一致对抗野猪皮,不多说,一亿多人,一人一口吐沫野猪皮他们都要被淹死了。

第五,南明内部对主要问题,按照哲学说法主要矛盾,认识错误,在南明和满清半壁江山对峙的时候,作为弘光政权的两个领导者史可法和马世英,他们提出了联虏平寇的荒唐主张,即借满清攻打张献忠,李过。甚至幻想满清劫持一番就会偃旗息鼓,很可惜当初北宋灭了辽朝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先不说官逼民反,大家都是汉族人,满清是异族,而且张献忠和李过已经管南明政权示好。幻想满清劫持一番滚蛋?赵匡胤说过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人家吃都吃了你指望人家吐出来?啥叫一山不容二虎?南明内部更有人举例子石敬瑭的例子告诫史可法,马世英。结果他俩不听,我不知道他们俩眼里自己所谓的名节比民族利益重要还是真的大脑缺氧,而且不仅仅他俩,这个荒唐可笑的主张南明大多数人都支持,除了张煌言,堵胤锡等少数人觉得奇葩。整个南明都是这种认识不说,到了后来,不仅仅李过,张献忠大局为重,李定国,郑成功也这样做了,甚至不计前嫌的付出,结果内部还是排挤他们,大大的贼寇帽子扣在他们身上,郑成功和李定国会师被搅和黄了,李定国两厥名王,满清也抵不过猪队友内讧拆台损害大,都是这种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之辈,南明怎么可能不灭亡?


放学后的teatime


因为明朝没有清除蒙元留下的遗毒!特别是蒙元灭亡前三年任用汉奸岳飞后人所写《宋史》,宋史完全照抄南宋大贪官岳飞孙子岳珂美化岳飞家史!

一代南宋汉人开国元勋明相、大书法家、大文豪、谋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秦桧,被抹黑成奸臣汉奸世所罕见!在金国灭亡辽国、北宋,淮西之战中消灭南宋杨祈忠御林军六万精锐!而秦桧展开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使南宋二十年缓冲孝宗时期得以恢复国力北伐!延长国祚一百五十三年!一代明相秦桧无愧死后谥号“忠献”,顾国而忘家是为忠,文学有成是为献!圣人封号!封申王!

而南明将才再多也没有一代明相、谋略家、战略家、政治家!奸贼当道南明被消灭时间问题!


泰山情侣


如果崇祯帝朱由检不自杀,而迁都南京,明朝很有可能延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众所周知,崇祯帝朱由检的个人品德非常好 ,胸怀大志,勤政爱民,兢兢业业,节俭自律,不好女色,甚至后来改变国家命运的绝代佳人陈圆圆被送到崇祯帝面前,崇祯帝也能坐怀不乱,最终将她拒之宫外。

崇祯帝的人品甚至让他的对手都非常佩服,满清皇帝皇太极虽然多次长驱直入进攻中原,却只是烧杀抢掠,而从来没有全力进攻北京推翻崇祯帝,在崇祯帝自杀以后,满清的多尔衮甚至打出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大顺皇帝李自成虽然已经在西安称帝建立政权,在包围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却出人意料地向崇祯帝提出向明朝称臣,要求崇祯帝封李自成为西北王并帮助明朝平定满清。无论满清还是李自成都没有讨伐崇祯帝的檄文,像李密讨伐隋炀帝,徐敬业讨伐武则天那样慷慨激扬的檄文。因为在满清与大顺首领的眼中,崇祯帝还算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好皇帝。

如果崇祯帝迁都南京,由于崇祯帝的威望比较高,无论李自成的大顺还是多尔衮的满清应该都不会对崇祯帝穷追猛打,吴三桂也不会投降满清引狼入室,崇祯帝保住半壁江山问题不大。

另一方面,崇祯帝朱由检刚愎自用多疑残暴的性格让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犯了太多低级失误,可以说崇祯帝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比如崇祯帝自毁长城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比如崇祯帝冤杀明朝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比如崇祯帝重用奸臣太监造成抗清名将卢象升战死,比如崇祯帝弃用抗金名臣孙承宗导致孙承宗被清军俘虏自杀,比如崇祯帝除掉劫富济贫的大太监魏忠贤 重用劫贫济富的东林党,造成官逼民反天下大乱。

这样治国无能残杀忠臣能臣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崇祯帝,即使偏安江南,也很难中兴明朝,最多让明朝苟延残喘的时间比后来的南明政权长一些。


厚德载物49847


"厚"文确实。祟祯名"检"不自检。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迂腐不堪,很像朱元璋头子朱标。如接受李自成西北王之"降",南迁国都,与永历合力,高官笼之"三桂",清狼敢长驱直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雷霆唬住"东林党,努而哈赤己死,皇太极那内斗,多而滚乃一勇夫也。就是满那文有范同程,武有洪同畴等汉叛,也只能观望驻足自保一段時间。之后,朱王朝得以自新,改革,与大顺联合,共同抗金,用不了"八年",还会有满清误我中华"六佰年"?


用户1007348997316树


不可能,仍会灭亡。

一、江北四镇形同军阀,不听指挥;

二、崇祯决不肯招安郑芝龙集团和闯、献余部,无法组成新军;

三,财政困难仍无法解决,到南京后他的威信更低了,即使筹集到一笔钱,也会被军阀抢走;

四、吴三桂仍会降清,和清兵联手打败张献忠、李自成后会渡江南下,江南军力无法抵抗北方雄师。

所以,仍会灭亡。也许崇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坚决不肯南迁,宁愿自尽煤山吧!


阿斌270202161


一,不会。

1,民心几无。

2,军心已散。

二,也不希望它会。

1,分裂的中国,会遭列强分割支解。

2,统一的中国,虽然弱小,会遭列强欺凌,但它一口吃不下,会给华夏仁人志仕,一个猛醒,一个疗伤,一个奋起的机会…


六福雅士


崇桢不死,最起码明王朝的主心骨还在。吴三桂可能不反,能保住山海关。满清不能入关,内只剩李自成与明王朝的较量了。此时,卢象升,史可法等战将还有,兵力也多,上下一心,灭李自成也有可能。然后徐图进取,撑几年问题不大。是否能延喘多长时间,关键就看崇桢的民心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