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唐玄宗无心政事,为何不让位太子,做太上皇?

任性的多愁善感


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就算唐玄宗愿意让位,他身边的许多人也会出来阻挠。

唐玄宗李隆基通过政变夺权,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是一个强势的帝王,这类君主是不会主动让权的。

具体到唐玄宗这里,他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四年,登基之初,他也算是年轻有为,创造了所谓的开元盛世,我们且不管这个盛世的实质如何,起码看起来还不错。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在皇位上已经坐了三十年,早没有了锐气和新鲜劲儿,沉溺享乐,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去陪着杨贵妃洗鸳鸯浴了。

一般的理解认为,既然唐玄宗做腻了皇帝,年纪也大了,为什么不主动把皇位让给儿子,自己安心去做太上皇?

这种事情其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有这样几个因素,决定了唐玄宗不会主动让位。

第一,他对皇太子不放心,不满意。

唐玄宗李隆基有过三十个儿子,长大的有二十多个,但没有嫡子。大儿子李琮的脸被猛兽抓伤,面容残破。所以开元三年唐玄宗把二儿子李瑛立为皇太子,生母是赵丽妃。

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给他生下儿子李瑁之后,武惠妃开始谋划让李瑁为皇太子,并诬陷李瑛谋反。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把皇太子李瑛和李瑶、李琚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在一天之内将三人处死。此外,唐玄宗还听信谗言,把四儿子李琰关到鹰狗坊里,致使李琰早早死去。可以说,唐玄宗是一个极其冷酷的父亲。

废掉皇太子李瑛之后,唐玄宗按照长幼的顺序,在开元二十六年选立三儿子、忠王李玙为皇太子,改名为李亨。但这并不意味着唐玄宗赏识李亨,李亨这个皇太子做得提心吊胆,几次险些被人算计,地位极不稳定。正常情况下,唐玄宗根本不会主动让位给他。

第二,唐玄宗身边的亲信是他让位的最大障碍。

唐玄宗宠信宰相李林甫,而李林甫支持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百般设计,要换掉李亨。李林甫知道皇太子不喜欢自己,担心皇太子登基后对自己不利。李林甫、武惠妃死后,杨贵妃、杨国忠为首的杨氏家族成为唐玄宗的新宠,他们与皇太子的利益也有冲突。

天宝十四年底,安禄山在范阳反叛,率领叛军南下,渡过黄河,攻占东都洛阳,一路杀向长安。唐玄宗看到局势难以控制,曾经提出要把皇位让出来,由皇太子监国。

但反对最强列的就是杨氏家族,杨国忠明确地明白告诉大家:“太子监国,咱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由杨贵妃出面,跑到唐玄宗面前,口中衔满泥土,请求把她处死。她的可怜样子让唐玄宗看得心酸,赶快收起逊位的念头。

第三,为了自己的安全,唐玄宗也不会让位。

历史上,唐朝皇帝的皇位是最没有保障的,弄不好就被儿子或者老婆架空,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到了后期,皇帝甚至成为太监手里的傀儡。

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禁军大将陈玄礼与皇太子联手,趁乱杀死杨国忠,逼迫唐玄宗勒死杨贵妃。皇太子李亨主动离开父皇,奔往灵武,并在那里登基,就是唐肃宗,遥尊父皇为太上皇。

唐玄宗到底还是在生前失去了皇位。唐军收复长安之后,太上皇李隆基被迎回长安。最初,李隆基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自己还是皇帝,但唐肃宗的亲信太监李辅国很快就让他明白过来。李隆基的亲信太监高力士被流放,陈玄礼也失势,最后太上皇在孤独寂寞当中抑郁而死。

这样的结局,明眼人都能预见得到,唐玄宗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决不会主动让位。


于左


如果要从中国历代的帝王中找出一个人来把皇位让给太子,那个人最不可能的就是唐太宗了。为什么?因为唐太宗最懂得做太上皇的滋味了。当年就是他亲手逼宫,把他父亲送上了太上皇的位置。

权力就像是春 药,让人欲罢不能。在皇帝的位置上,你呼风唤雨、指点江山,一切都是你说了算。好也罢,坏也罢,轻松也罢,累也罢,你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和天下的命运。一旦成了太上皇,便也跟囚徒无疑,你没有行动的自由,说话的自由,原来那些亲近你的人,围着你转的人,也都远离了你,新皇帝不可能再让那些人留在你身边。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到失去人生自由的阶下囚,这其中的滋味大概只有太上皇自己懂得,还有把他亲自送上阶下囚位置的人懂得。

那时候李渊大概每天都过着胆颤心惊的日子,不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什么时候会对他下手,说不定脑袋随时会被搬家,李世民的个性李渊是太了解。有自己老爸的这种前车之鉴,李世民还会走他的老路吗?怎么可能?

不但是有着亲身体会的李世民不会当太上皇,放手将权力交给儿子李治。同样,李治后来当了皇帝,中年以后就身患严重风疾,也不会当太上皇,把权力交给儿子。这个原本在大臣们眼里看似懦弱的雉奴,其实在权力问题上一点也不含糊,武则天的崛起,某种程度上就是李治在执行权力制衡过程时所导致。他要靠武则天制衡儿子,同时又放任太子东宫,成为制衡武则天的力量,说到底就是他自己不想放权,武则天慢慢算是看明白了。而武则天就是在这种权力制衡中学会成长,成为一代女皇。等到武则天老年,又出现同样的问题,耄耋之年的武则天,几乎是谁想劝她放权休养生息她就会杀了谁,同样是权力这个好东西,只有抓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当然,历史上也有皇帝年纪轻轻就耽于享乐不想处理政务将权力交给儿子自己做太上皇的,但那个人绝对不会是李世民。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这是因为玄宗本人就是靠政变上位的,所以他本人对这个很敏感。其次李林甫和安禄山都通过得罪太子取信玄宗。

当年安禄山之所以敢得罪太子也是因为安禄山知道玄宗忌惮太子。安禄山去朝拜时故意不拜太子,装作自己是胡人不懂礼仪,只知道皇帝,不知太子,以此讨好玄宗。

李林甫为了拔掉朝中大臣,污蔑太子和边将密谋。(李林甫精心策划了一场)从此玄宗更加忌惮太子。

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他接玄宗回来时。肃宗就一个劲儿的让玄宗,(在礼仪方面)。玄宗当然知道这是太子再演戏,可惜玄宗已经失去对朝堂的控制,于是玄宗就配合肃宗在百官面前演好了这场戏。


我给您说点趣史


农村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儿”的俗语,权力这个东西有时能让人很痴迷,欲罢不能,在其位人就笑脸相迎,不在其位就人走茶凉。

唐玄宗开创了大唐盛世,一派繁荣景象,在安史之乱暴发前,作为太平天子的他,顺水顺风,内无内忧,外无外患,朝政不用他费心,做事不用他安排,听听汇报,做做决定就行了,整天在宫庭里吹拉弹唱,妃嫔绕膝,悠游自在,如此安适的生活,他怎肯退下来?如果他当了太上皇,还能得江南美姝梅妃江采苹?还能从寿王手里夺来儿媳杨贵妃?太上皇恐怕不能如此作吧?朝堂挥洒自如,指指点点的他,退下来恐怕很难适应。虽说最后免强确定了太子李亨,但他心里始终还在犹疑未定,因为他有很多儿子可选,究竟哪一个更合适呢,他还想再等一等,再观察观察,本来要让寿王做太子的,结果因武惠妃一死,寿王没了优势,更何况自己又霸占了他的妻子呢,真对不住这孩子啊!玉环还很年轻,万一她能添个儿子呢?所有这些,都让玄宗不愿提前让权给太子,有再等等的想法。玄宗是通过政变上位的,包括自己的太爷、爷爷等,都是靠夺权上位的,现在的太子会不会这样呢?为什么宰相李林甫说他交结边将呢?为什么安禄山不说他的好呢?种种疑忌让玄宗更无心让位太子了。

悠扬的梨园歌声让玄宗着迷,纤纤的美人让玄宗痴醉,王公大臣们的唯唯喏喏让玄宗享受,身边下属们的献媚讨好让玄宗欢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权势让玄宗开怀,多么美妙绝伦的帝王生活,玄宗怎肯轻退?因此玄宗虽年过古稀,无心政事,也不愿退位做太上皇。不是“渔阳频鼓动地来”,玄宗仓慌西逃,太子又怎能称尊坐得上皇位呢?


sunjin72976689


在玄宗之前的当太上皇的有几种情况,1.自己没当过皇帝,儿子当皇帝了,刘邦的父亲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2.权利被儿子夺了。唐玄宗的曾祖唐高祖就是这种情况,后来唐玄宗也是这种情况。而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很明显不符合这两种情况。更何况,唐玄宗当时虽然无心政事,但是还想要权力啊,有他的我曾祖父作为反面教材 怎敢当太上皇啊。

何况,唐玄宗对当时的太子并不满意。自己在位,还可能重新选择太子。先退位成太上皇了,后悔就晚了。


佩皮二世的春天


主要是唐玄宗想到头条平来找开心,寻快乐和解忧愁;他怕皇位被儿了夺位,所以他不敢立太子。😛😛😜


勇士微笑


他江山要,美女多更好。还要爬灰越加好。


萧湘居士__


绝大多数男人的梦想是:行掌天下事,醉卧美人膝。

即使无心政事,掌握权力的感觉是会让几乎每个男人都无法割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