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认为:中医之论脾,包含胃肠之机能

施今墨认为:中医之论脾,包含胃肠之机能

施今墨认为:“中医之论脾,包含胃肠之机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巢氏《诸病源候论脾胃病候》云:“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实不等,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所以谓之脾胃气不和不能食也”。李东垣《脾胃论》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所著文献,凡治疗胃肠病,每多兼及于脾。施今墨根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脾胃生理特点,归纳出治疗脾病十法——温、清、补、消、通、泻、涩、降、和、生。具体如下:

(1)寒宜温:辛开温散,故此类药物多为辛温之品,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类,均属习用。另荜拨、吴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荜澄茄、草豆蔻、天竺黄等药均适于温散寒凝。

(2)热宜清:胃中实热,必以寒折,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可用,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均为常用药。

(3)虚宜补:健补脾胃,常用四君子汤化裁诸方,药物如党参、黄芪及山药、莲肉、芡实、薏米、扁豆等。

(4)食宜消:食积不消,必须予以帮助消化之药,保和丸为常用之方,药味如枳实、枳壳、槟榔、神曲、采云曲、霞天曲、沉香曲、内金、厚朴、陈皮、山楂、谷麦芽等。

(5)痛宜通:“通则不痛”。有通气通血之别。气分药如木香、伽南香、檀香、藿香、沉香、乌药、青皮、陈皮、厚朴、砂仁、豆蔻等,方如正气天香散、消导宽中汤、沉香升降散等。血分药如延胡索、丹参、五灵脂、乳香、没药、血竭、桃仁、红花、三七、蒲黄、郁金、三棱、莪术、香附等,方如手拈散、九气拈痛散等。

(6)腑实宜泻:可用诸承气汤类或番泻叶等,但体虚大便结燥者,宜用润下之药,如郁李仁、火麻仁、瓜蒌、杏仁泥、薤白、肉苁蓉、晚蚕砂、皂角子等。

(7)肠滑宜涩:常用药如赤石脂、禹余粮、石莲子、诃子肉、苍术炭、血余炭、罌粟壳、海参、龙涎香、五倍子、椿根皮、金樱子、白头翁、秦皮等。

(8)呕逆宜降:胃以下行为顺,呕吐呃逆,宜用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旋复代赭汤等。芳香化浊诸药,亦可止呕逆,如紫苏、代代花佛手花、藿香、扁豆花、佩兰叶。

(9)唷杂宜和:吴萸与黄连、干姜与黄连、黄芩与半夏,均以寒温并用,胃和则嘈杂即除。

(10)津枯宜生:牌胃弱,津液枯,食欲毫无,宜养其阴以生津,如西洋参、石斛、生谷芽、生内金、荷叶、绿萼梅。叶天士用乌梅肉伍木瓜养胃阴,临床用之甚效。

此外,升阳益胃用柴胡、升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