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生前荣华,死后抄家的帝师——张居正

张居正,别称张太岳,籍贯是湖广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明朝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兼老师,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死后却被万历清算抄了家。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作为皇帝的授业恩师,张太岳生前荣华与死后清算这样判若云泥的待遇,却也是历史少见的了。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形象

张居正向万历传道授业的时候,都教了些什么呢,学生万历为什么要抄张居正的家,又是如何变成一个20多年不上朝的怠政皇帝呢?其实,这一切都和年少时对万历的教育有关系。


为了引发小万历学习兴趣编撰的图文教材——帝鉴图说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老朱继位的时候,才10岁,这放到现在,就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初中以下学历,突然就提干成为了国家元首,出道即巅峰的水平。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大明王朝1566》中的小万历形象

张居正这个时候多大年纪呢?48岁左右,小学生朱翊钧登基这一年,老张在冯保,万历生母李太后的支持下,扳倒了高拱,提升为内阁首辅,成为官场最有话语权的人,一时风光无两。

一个10岁的小学生,和泥巴的年纪,突然当皇帝,对于国家元首应该干点啥,那绝对是有点懵的,总不至于天天骑竹马?放风筝?转陀螺?所以,没人教书授业自然是不行的,成为首辅的张居正,自然也就成了教导小皇帝朱翊钧读书的不二人选。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少年万历皇帝、生母李贵妃与冯保

张居正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打小就有江陵神童之称。48岁的张居正早已是学富五车,而且从政经验丰富,教小万历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的了。即便如此,为了引导万历的学习兴趣,更有效率地教授万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国家的Leader,已过不惑之年的老张头也是煞费苦心,更亲手组织有学识之人,如嘉靖进士马自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等,编撰了一本供万历学习的图文教材——《帝鉴图说》。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帝鉴图说》局部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可以说是专供皇帝学习的教材,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为圣哲芳规,从上古的尧舜禹汤,一直讲到宋朝的仁宗、神宗,都是些皇帝中的道德楷模,圣贤明君。下部为狂愚覆辙,从太康(夏朝第三位君主)、夏桀、商纣王一直讲到宋徽宗,都是些当皇帝当到丢掉江山,毁了祖宗基业的反面教材。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帝鉴图说》目录部分

为了能让小万历更容易,更感兴趣的学习,张居正编的这部教材没有直接选用大量晦涩的史料,而是将历代皇帝的事迹都编成简短易懂的小故事,并特地为每篇故事都配了一幅木刻版画插图,例如:为了告诉小万历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讲述了任用三杰的故事,即汉高帝刘邦与张良、萧何、韩信的立国故事,以及任用六贼的故事,即宋徽宗赵佶任用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和李邦彦的覆国故事。张居正通过圣贤明君与荒淫昏君的事迹对比,图文并茂的向小万历传达了什么是励精图治,什么是倒行逆施,希望万历皇帝可以“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可以说是明朝的帝王最佳启蒙读物了。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帝鉴图说》局部

张居正编撰这部帝王启蒙教材,甚至连每篇故事的题目都是言简意赅,均以四字为题,如丹书受戒、入关约法,十侍乱政,主明臣直等等。在故事的编排上,上部圣哲芳规共有八十一则故事,下部狂愚覆辙共有三十六则故事,暗合术数中至阳与至阴之理,以昭示至善与至恶之别。可见张居正为了小万历读书,真的是操碎了心。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学到疲惫不堪的少年皇帝——万历

张老师教书这么用功,作为学生的万历,表现怎么样呢?和我们熟知的怠政、懒惰的万历皇帝不一样,小万历这一阶段的表现异常的好,学习非常刻苦。

登基初的万历,虽然只有十岁多,但面对内有生母李太后、外有老师张居正的严苛教育,仍能顺从的坚持下来,实属不易。那个时候万历上朝,用起的比鸡早来比喻,一点不夸张。我们经常感叹现在小学生的功课之多,学习之累。万历又何尝不是呢?小朱同学,作为一国之君,天生就注定了童年的不幸福。《帝鉴图说》只是小万历学习功课的一个缩影,小万历虽然不用学什么数学,英语等课程,但以儒家礼学为核心的日讲与不定期的经筵课,也不是能容易坚持下来的。现代人大可以想象一下,每天给你讲孔孟,四书五经会是怎样的感受,何况小万历每日还要练习书法,学习之余还要理政,学习看奏折,并提出处理批改意见。这样繁忙的童年,可以从《春明梦华录》卷九中找到些许记载。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万历皇帝朱翊钧像

例如,据《春明梦华录》中说,张居正曾要求小万历“日出时早膳”、“每日先读《大学》10遍,次读《尚书》10遍”,“讲读毕,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近午初时,进讲《通鉴》节要”、“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等等。

也就是说,万历自十岁登基后,每日的行程就被张居正安排的紧紧张张,服服帖帖,早上五点多就要起床用膳,完了就开始上课,下课就要看奏折,好不容弄熬到了中午,老张又安排人来午讲,讲历史啥的,午课完了,万历还宫后得空还要再练练书法。这些只是日课,还不包括不定期的经筵课与节庆时繁复冗杂的礼仪活动,如果有一项犯错,张老师就要责令万历检查过失。这一天不打紧,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是个成年人都会累,更不用说一个孩子。

因此,与其说万历是皇帝,一国之君,到不如说是一部国家机器,在以老张头为首的一帮公忠体国的官员安排下,少年万历从本应无所不能的君主活成了一部循规蹈矩的机器。这也就为日后的怠政、懒政埋下了伏笔。


严师未必出高徒——万历恨死了这位首辅老师

年少的万历,对张居正还是很有好感的,不仅亲手调制汤面给张居正喝,就连有人弹劾张居正,万历也是将弹劾的人驳斥一顿,有的甚至被廷仗、充军。

而后来的万历为什么不再信任,而是恨张居正,甚至在这位“元辅张先生”死后,对其抄家清算呢?

这是因为在“倒张”官员的不断弹劾下,万历逐渐发现对自己教育严加管束,甚至亲自编撰教材的“元辅张先生”,私生活却并不是那样检点。他教万历要克勤克俭,自己却私生活奢华;他教万历不可沉迷于书画、女色,自己却有许多朱玉雅玩,书画珍宝,以及绝色佳人。自己爱戴的老师,心中的偶像居然是个知行不一,蔽主欺上的人,作为一个皇帝,他越来越觉得年幼时的自己受到了巨大的欺骗,张老师的严厉到底是在教育自己,还是想掌控自己,这种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在张居正死后的几年里,达到了顶峰。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

张居正死后的几年,“倒张”的弹劾声势高涨,万历回想起张居正生前以师尊和元辅的身份对自己生活和理政施加的诸多压力,张居正的形象开始从公忠体国变成了虚伪狡诈,他抄没了张居正的家产,甚至总结了如下罪状:“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蒙蔽圣聪,专权乱政,本当剥棺戮尸……”张居正虽没有剥棺戮尸,但弟弟和儿子都被万历发配充了军。(想具体了解的,可参考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是否冤枉了张居正,张居正是个怎样的人?

张居正从来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官,他是一个具有铁腕手段的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试图整顿吏治,改善财政,富国强兵,以求一扫朝廷多年的积弊,澄清玉宇。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的他明白,面对复杂的官场环境,想要改弦更张,不得不用一些非常手段。例如,任用私人,安排自己的门生当要职。从朝廷的角度看,这难免有结党营私之嫌,但不这样做,张居正自身的政治主张就难免会出现政令不通,行政的效率就会下降。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大明王朝1566》中的张居正

至于张居正是否受贿,行为不检,答案应该是有的。从历史来看,这也是当时的文官制度问题,人制而非法制的弊端导致张居正身居高位,不可能像海瑞一样去办事,他要权衡利益。当然张居正也不会向严嵩一样窃权罔利。张居正为了尽可能换来改革的顺利,政令通畅,在某些小节方面一定是会妥协的,并且门生故吏,亲戚家仆那么多,有些事不一定出自于他本人的意愿。当然这无疑也就予人口实了,所以“倒张”官员们的弹劾也并非空穴来风。

历朝历代,改革就会得罪人,那些既得利益者自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所以“倒张”的官员不在少数,而张死后,更是变本加厉演变成为一场政治斗争。但是,万历也并没有完全冤枉了张居正,张居正确有独断专权、结党受贿之嫌。从学生的角度看,老师这样做是知行不一,有损道德。从皇帝的角度看,首辅行为不检,却以师尊的身份对自己严厉管教,申饬,摆明了欺主年幼,蒙蔽圣聪。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万历对老师张居正其实是感情深厚的,只是在心理上感受到了一种欺骗,因而有爱转恨。

严师未必出高徒:张居正教万历读书识字,万历却将他儿子发配充军

明神宗万历皇帝画像

年少的勤勉,与成年后的懒惰,怠政,万历也许从张居正与一众文官的身上,看到了那种仁义道德伪装下人性灰暗的一面,作为一部维持大明的国家机器,他感觉累了,也厌倦了。

从前没得选,如今朕要做一个放纵的人,也许是这样的心理问题,从而使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子不上朝了,你们爱怎么玩,玩去吧!


你觉得张居正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万历不上朝有别的原因吗?期待大家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