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產業鏈,萬億供應鏈全名單

前面我們已經聊過,中國在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上已經逼近美國,超越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在某些行業上確實還存在一些差距,例如,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製造、醫療、信息產業技術等領域,這些領域也已經寫入了2018年戰略新興產業文件內(前面解讀過),可見未來十年我們也會大力發展這些產業。

2018全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4176億個,同比增長10.8%,總金額高達3120.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元),同比增長19.8%,佔我國進口總額的14%左右。

2018年全年,我國出口集成電路數量為2171.0億個,同比增長6.20%,對應集成電路的出口額為846.36億美元,同比增長26.6%。

由此可見,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這一塊是一個超過幾萬億的大市場,目前這些市場的主導權主要在美、韓、日,前面我跟大家聊過,隨著國家的逐步強大,中美貿易摩擦必然會停止,因為這是一個實打實雙輸的遊戲,美國限制我們的一部分出口,我們一旦限制農業+電子產業,美國的企業也是很難受的。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美股上那些排名前100的電子信息產業公司立利潤會大跌,大量的公司會跌出世界500強。

美國企業對中國依賴程度有多大呢?

高盛在2017年統計了41家對中國依賴程度最高的企業,其中思佳訊、高通、博通、美光、德州儀器、AMD、微芯科技、賽靈思等美國知名半導體公司都有上榜。

在這41家公司裡,中國銷售額佔比超過50%的有7家,40%的有6家,30%的有5家,20%的有6家,10%以上的有17家,其中一些知名的芯片半導體類廠商依賴程度

分別是:

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爾依賴程度40%;

知名手機芯片廠商高通依賴程度65%;

知名存儲芯片廠商美光依賴程度64%;

知名半導體芯片廠商博通54%;

知名存儲芯片廠商西部數據依賴程度是39%;

半導體集成電路知名廠商思佳訊依賴程度84%;

以上知名廠商幾乎都是華為的供應商,從這些知名廠商的營收佔比上可以看出,我們目前被卡脖子的產業主要都集中在集成電路芯片半導體產業,去年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美國曾對中興禁售部分上游零部件,導致中興停產,媒體頓時一片譁然。

但是換一個角度考慮,美國當然可以全面禁售,他顯然是不敢這麼做的,因為一旦全面禁售,依賴程度超過50%的立馬會完蛋,股價絕對要崩盤,這個責任誰也承擔不起,包括唐總。

經過短暫的禁售之後,國內的ICT產業也漸漸意識到國產替代的重要性,以及這個超出萬億的大市場,阿里、格力紛紛表態要大力投入研發芯片產業,在消費電子終端品牌上,不管是情懷也好,質量過硬也罷,華為今年的手機銷量確實大增,其他廠商銷量下滑明顯。

第一季度華為銷量大漲50.3%,三星下滑8.1%,蘋果下滑30%,小米下滑10.2%,VIVO上漲24%。

其實我們從身邊已經可以感覺到用華為產品的人越來越多,三星的手機幾乎沒人用了。任何行業都一樣,到了快速發展期的後階段,行業增量越來越難做,各大廠商的增量就只能是吃同行(國內的家電市場也是如此),從各大廠商銷量的表現能看出來,華為前幾年吃的是三星的市場份額,這幾年已經開始吃蘋果的份額了。

未來這個蛋糕的50%可能都要被華為吃掉,因為蘋果已經沒啥創意了,最新的四攝像頭的創意,華為mete20也早就出過了。

2018年華為支付給供應商現金總額為6222億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金額2.1萬億,華為給供應商支付的金額佔進口總金額的30%。

華為足夠養活一大批上游公司,未來這些公司逐步做大做強替代進口零部件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根據公開信息,華為目前已經公佈的核心供應商有92家,股市裡也有一些公司在公開平臺表示是華為供應商,很多信息咱們看看就行了,別當真,就像我之前說的,我在華為門口擺個攤賣盒飯,然後華為員工買了,我說我是盒飯供應商,你信不信?但是這重要麼,真正在這個產業鏈裡吃到肉的業績上必然有所體現,有一些公司已經虧的老闆都覺得財務報表是假的,這也往華為上蹭,我相信你能分辨出來。

什麼是核心供應商?

電子產業裡同質化也是比較嚴重的,有一些零配件你能做別的廠商也能做,華為今年選擇從你這買,也可能明年就換其他家了,但是核心的供應商一般供應的產品都是在行業內具備絕對優勢的產品,短期很難被替代,這92家名單裡,美國有33家,大陸25家,臺灣10家,日本11家。

美國的優勢很明顯,美國供應商主要涉及的行業有傳感器、閃存、圖像傳感器、連接器、天線、射頻、芯片、軟件、存儲、基帶、處理器、電感等。

閃存,圖像傳感器這一塊目前由Micron供應,這一塊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三星和海力士是爸爸級別,國內目前沒有能替代的廠商,中低端的產品紫光系應該已經可以部分替代,相關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紫光國微。

連接器、天線線纜,這一塊相關上市公司已經給華為供貨的有立訊精密、長盈精密。

射頻芯片和射頻前端配件是有可能國產替代的,這一塊華為會自己做,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已經有這個技術,A股有蹭熱點的公司可以直接無視。

硬盤存儲方面目前是西部數據,有可能實現國產替代的有紫光系,還在研發階段。

CPU方面是英特爾供應,A股目前還找不到能替代的公司。

GPU方面是NVIDIA,A股目前還找不到能替代的公司。

PCB板方面可以實現完全替代的,已經達成合作的有生益科技(優秀供應商)、深南電路(金牌供應商)、依頓電子。

核心的供應商分別是:

生益電子(pcb板)、立訊精密(連接器)、長飛光纖(光纜)、深天馬(面板屏幕)、京東方A(面板屏幕)、光迅科技(光模塊)、亨通光電(光纜)、歌爾股份(耳機)、藍思科技(玻璃蓋板)、華工科技(光模塊)。

下面我梳理一下,這個產業鏈上一些優質的公司,優質指的是財務基本面差不多還看的過去的,或者是國企,沒有列到的我也不解釋原因了。

從華為全球供應商到蘋果全球供應商可以看出,全球上游電子產業鏈已經集中到中、美、韓、日四個國家,蘋果供應商主要地區分佈在臺灣、美國、日本、中國,要知道臺灣和日本的電子終端品牌已經開始下坡路了,下游沒有終端品牌支撐,上游的產業鏈衰退也只是時間問題,那麼隨著華為品牌的崛起,下游品牌地位提升,上游本土的供應鏈在業績上也會逐步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