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初唐李世民滅亡東突厥汗國之後,有十餘萬突厥人投降了唐王朝。如何安置這些人,成了李世民和大臣們的煩惱。大家都清楚,這只是個開頭,後面還有大量的異族等著被征服,同樣會存在這種安置問題。

這可以說是幸福的煩惱,畢竟像後世有些王朝還沒有資格為這種問題煩惱。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李世民)

【朝堂上的不同聲音】

有三種意見:

普遍的態度是安置在黃河以南兗豫之間人口缺少之地,讓突厥人學習耕織,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生活習慣,這樣是對漠北釜底抽薪的控制手段;

第二種是中書令溫彥博提出的,說應該像漢光武帝劉秀的做法,在五原(現內蒙包頭)邊塞集中安置,理由就是內遷不是“函育之道”。這個詞的意思不是說突厥人沒法通過函授教育考試,而是這樣違背了他們騎馬放羊的本性,不人道。

這個地區就是秦時歸入中原的河套地區,大秦統一中原後蒙恬北拒匈奴,攆走了匈奴人,設立雲中、九原兩郡,是黃河中上游最好的地方,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溫彥博的意思是此處水草豐美之地,又離中原核心區域比較接近,對於改造教育突厥人有作用,而且還有漢光武帝的先例。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魏徵代表了第三種意見,他也反對突厥人內遷,但理由與溫彥博這個書呆子不同,認為突厥人非我族類、鳥獸天性,要麼就殺光,要麼遠遠的攆到河北去。這個河北不是現在的河北省,而是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以北地區,包括現在的內蒙、遼寧、吉林以及山東、河北、河南的一部分。魏徵認為,把突厥人放在黃河以南,歷朝歷代苦心經營的與北方異族緩衝地帶就失去了,是將來的心腹隱患。

一批人同意魏徵的河北安置意見,包括中書侍郎顏師古、給事中杜楚客、禮部侍郎李百藥等人,還提出了補充建議,就是讓突厥人儘量分成小部落,互相之間沒有統屬關係,以防聚眾作亂。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魏徵也是個狠人,不是隻會直諫的書呆子)

溫彥博當時是中書令,李世民秘書班子中書省的一把手,標準宰相之一;魏徵貞觀四年是秘書監,從三品,也可以參預朝政,算是宰相班子成員之一。

李世民反覆考慮之後,覺定採納溫彥博的意見,這應該是考慮到東漢時期南匈奴的情況。東漢初期劉秀把南匈奴安置在五原,中後期南匈奴實力恢復、趁漢王朝內部政局不穩多次入侵中原,造成極大破壞,但三國時期曹魏全部吸收了南匈奴勢力,融入中國後漢匈已經不分彼此,關鍵還是看中原政權的實力。

李世民估計是有這個自信能夠壓制內附的東突厥,就採納了溫彥博的建議,在朔方河套地區設置了東突厥保護地,具體應該在黃河“幾”字形最上方範圍之內,現在內蒙鄂爾多斯以北、黃河以南的地區。

又把這些人當中的幾百個首領和貴族都封了官位,並批准數千戶入長安安家,“擢酋豪為將軍、郎將者五百人,奉朝請者且百員,入長安自籍者數千戶”。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鄂爾多斯草原)

【東突厥的帶路黨】

李世民還任命了頡利可汗的侄子、東突厥的小可汗突利為一部首領。

突利這人身份比較特別,是頡利可汗前任的前任的兒子,當年他老爹死的時候年紀小,就由他兩個叔叔先後當了可汗。所以,突利實際上是正宗的東突厥王族,是早就與唐王朝暗通款曲的突厥帶路黨。

突利這人沒什麼本事,當年頡利可汗安排他統管東突厥東方的契丹、靺鞨各部,權勢還是很大的。但突利對各個部落聚斂無度,弄得轄區範圍很多部落都投靠了大唐,突利出兵鎮壓薛延陀又失敗,嚴重削弱了東突厥的內部實力。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草原騎兵)

闖了這麼大的禍,頡利對突利這個侄子還是留有餘地的,只是關了十來天,捱了一些鞭子遭了點兒罪。但突利獲得自由後就私下投奔了唐王朝,是否提供了一些重要情報就不得而知了,在李靖與頡利交戰的時候突利按兵不動一直在觀望,頡利緩過手來與突利交戰,突利戰敗索性直接投了大唐。

李靖消滅頡利這麼順利,東突厥這些帶路黨應該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舊唐書》中說武德年間突利就和李世民勾搭上了,結為兄弟,存疑)

這是個標準的帶路黨苗子,沒什麼本事,還有野心。李世民對他也不錯,親自接見,並任命為大將軍、北平郡王,後來又任命為統管東突厥投降勢力四州都督之一。

突利沒多久就死了,位置由兒子賀邏鶻繼承,這是李世民手裡的一張有用的牌,是向周邊各國展示大唐胸襟的工具。

突利有個弟弟,叫結社率

,和突利一起投降了唐王朝,是後來刺殺李世民行動的主謀。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蒼狼,突厥等草原民族傳統圖騰)

【一次針對李世民的失敗行動】

結社率全名阿史那結社率,又叫阿史那結社爾。

投降大唐後,結社率只是一個正四品下或者從四品的中郎將,《資治通鑑》中說結社率“居家無賴”,是個浪蕩公子,因為哥哥突利責備他,就向李世民誣告突利謀反,李世民對結社率這種行為很反感,就一直沒給他升官。

貞觀十三年,在東突厥滅亡後9年,這個一直在長安的突厥人終於剋制不住對草原的渴望,聯繫了四十多個突厥人,藉著宿衛李世民的機會,密謀對李世民下手。

計劃很有特點,只能說有特點,不能說周密或者完美。因為整個計劃實際上就是埋伏在門口,早上一開門就衝進去,屬於土匪小毛賊的戰術風格。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草原騎兵雪雕)

李世民去九成宮離宮,當時服侍李世民的晉王李治每天清晨四更要開宮門巡視周邊,結社率準備借開宮門的時機騎兵突擊。結社率雖然也是護衛,但應該是屬於外圍,行動範圍是受限制的。

可惜,當晚大風,李治沒有外出,結社率擔心計劃洩露,就轉為強攻,縱馬突破了四層防線,弓箭向李世民中軍營帳射箭,並大呼鼓譟殺人,衛士死者數十人。

(“相與夜犯御營,逾第四重幕,引弓亂髮,殺衛士數十人”《舊唐書》)

李世民護衛的衛士們奮力抵抗,領頭的是折衝都尉孫武開,這也是個不過四五品的中級武官,也是史書上只提過一次名字的人,不知道後來的結局如何。結社率抵擋不住逃走,在馬廄殺了馬伕偷了二十多匹馬,竟然逃到了渭河邊上才被追上殺死。

剛才說的突利的兒子賀邏鶻,結社率的侄子、正牌東突厥王族當家人,也被結社率劫持參加了刺殺行動。李世民沒下狠手,賀邏鶻只是被流放到嶺南,讓一個在蒙古草原土生土長的突厥人在嶺南終老一生。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嶺南水鄉)

【事情很簡單,也是個偶發事件,但之後的唐王朝發生了一大一小兩個變化】

首先,小的變化,是李世民加強了對自己的安全保衛工作。

在結社率造反的時候,騎兵突破了數重防線,“犯御營,馬騎得逾長幕”(《唐會要》),證明了在外離宮或者中途紮營的時候有安全隱患。

於是,李世民派人制造盾牌,上面塗著彩繪的獸頭,連接成一排,一律向外,使馬匹見到後恐懼不敢衝擊,這成為了之後唐王朝皇帝出行的標準配置。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大致是這個意思吧,漆畫獸頭恐嚇馬匹)

其次,是一個大的變化,調整了對東突厥殘餘勢力的安置政策,但裡面有陰謀的味道。

李世民任命原來東突厥的一個將領阿史那思摩為可汗,賜姓李,就是李思摩,命他們向北渡過黃河,遷徙到蒙古高原的南部,也就是漠南地區。

這就使當時已經趁東突厥被滅後填補空白佔據整個蒙古高原的薛延陀勢力不滿,這個靠著大唐才成為蒙古高原主人的勢力不滿足從碗裡分出一半,尤其還是自己原來的主子。

從這個角度來說,薛延陀勢力也是當初東突厥滅亡的帶路黨,對原來的主子,帶路黨往往比敵人更兇狠。

李思摩北遷之前,由於畏懼薛延陀,很是擔憂。李世民說你們別怕,有我在後面,薛延陀要是來打你們,你們就告訴我,我給你們做主。李世民還有一句話應該沒說,薛延陀已經統一蒙古高原,不在裡面樹山頭製造矛盾,難道等薛延陀勢力恢復了再入侵中原?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蒙古高原)

於是,李世民以璽書的名義下達命令,讓雙方和睦相處。之前的文章我曾經提過,並非唐朝皇帝的每一道聖旨都是璽書,璽書有些類似現在的主席令,數量比較少。

在李世民這麼正式的命令下,薛延陀接受了唐王朝的安排。既然都是大唐的羈縻勢力,既然安排薛延陀負責漠北、東突厥負責漠南,雙方就要聽話。

但勢力大的薛延陀對此並不滿意,屢次挑起與東突厥的衝突,為自身滅亡做了很好的鋪墊。

兩年後,薛延陀大舉進攻東突厥漠南地區,李思摩跑的很快,向長安求援,李世民命李績出兵,主力尚未到達之前,僅李績帶領的三千騎兵先頭部隊就大破薛延陀,斬首三千餘級,俘虜五萬餘人。

之後,李世民還氣人,對薛延陀的使者說,李績只帶了幾千騎兵就把你們打得這麼慘,以後長點兒心眼兒,有些人得罪不得。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蒙古高原)

很明顯,薛延陀沒聽進去李世民的話,在幾年後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的時候再次入侵中原。而且這次是從西部入侵大唐州郡,和東突厥殘餘勢力無關。

這一下事情的性質就變了,之前是兩個羈縻勢力之間的矛盾,就像兩個小孩子打架,大人稍稍管一管,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而這次是赤裸裸的入侵中原,變成敵我矛盾了。

於是,李世民再次出兵,先是擊敗薛延陀主力,又派李績出馬追到了天山腳下,消滅了仍然不服的數千人,薛延陀汗國勢力煙消雲散,成了統治蒙古高原時間最短的汗國。這個區域被李世民設置了燕然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前身),中原政權統治範圍首次覆蓋了整個蒙古高原,並達到了貝加爾湖地區。

這個過程,怎麼看都是個陰謀。李世民挖坑給薛延陀,薛延陀就義無反顧的跳了下去。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貝加爾湖的冬天)

整個事情過後,李世民對身邊人說,後悔沒聽魏徵的建議把東突厥安排的遠遠的,“朕不用魏徵言,幾致狼狽”。

當初安置東突厥時,是唐王朝第一次對外戰爭取得全勝,安置方案如何選擇,體現了唐王朝的對外政策。而當時魏徵的河北建議、溫彥博的河套建議,以及其他朝臣的內地分散安置的建議,三個方案當中,李世民初期選擇了溫彥博的建議,後來又調整為魏徵的建議,並且以後唐王朝都是按此處理,包括吐谷渾、西突厥等地。

三個選項,採用了兩個,完美的避過了正確答案。

一次東突厥殘餘針對李世民的刺殺行動,卻帶來了薛延陀汗國的滅亡

(秦皇)

在中國古代,對外戰爭勝利開疆拓土之後,只有內遷異族再實邊移民才是長治久安的國策,從秦皇移民嶺南五十萬,到漢武移民河西走廊、陝北、內蒙地區的72.5萬人口,甚至遠在西周時期分封黃河下游地區各諸侯國都是實邊移民的過程,這些區域才能夠真正成為中原領土,即使再被異族侵佔也會恢復,有著極強的向心力。

這是初唐對外政策的一個瑕疵,還是有些心急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