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人都想有個家,一個精神棲居的地方——萬州羅田古鎮連載八

隨著邊貿經濟和巴楚茶馬古道的興盛和發展,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多,羅田古鎮的禹王宮和關聖廟逐漸形成了兩處會館。


在歷史上,會館是專指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居的館舍,是屬於封建性的團體,迄今所知最早的會館是建於永樂年間的北京蕪湖會館。到了嘉靖和萬曆時期,會館的出現趨於興盛,而清代中期最多。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突破地域界限的工商業會館逐步大量出現,對保護工商業者的自身利益,起了積極作用。

在明清時期,會館的形式大體有三種。北京建立的大多數會館,主要為同鄉官僚、縉紳和科舉之士居停聚會的地方,所以又稱試館;江浙、上海等地建立的會館,主要是以工商業者和行業幫會為主體的同鄉會館;四川建立的大多數會館,是入清以後由陝西、湖廣、江西、福建和廣東等省外遷來的移民建立的同鄉移民會館。隨著工商業逐步發展,會館制度開始從單純的同鄉組織向工商業組織發展。

漂泊的人都想有個家,一個精神棲居的地方——萬州羅田古鎮連載八

其實,會館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還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戊戌變法”中的著名人士康有為當時就住在北京的米市衚衕南海會館內,撰寫了《上清帝書》和《上清帝第二書》,成立了“強學會”,創辦《中外紀聞》,促成了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進行變法。譚嗣同住在北半截衚衕瀏陽會館內。變法失敗後,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在南海會館被捕,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

歷史上的很多名人都在會館留下了重要足跡。1912年8月,京城各界人士在虎坊橋湖廣會館舉行儀式,隆重歡迎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來到北京。張居正、紀曉嵐、曾國藩、梁啟超、章太炎及梨園泰斗譚鑫培、餘叔巖、梅蘭芳等也曾在湖廣會館留下足跡。1912年5月,文學巨匠魯迅來到北京,在南半截衚衕的紹興會館,一共住了8年,寫下了《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等不朽之作。1920年2月,毛澤東住在北京爛縵胡同的湖南會館,召開了“湖南各界驅逐軍閥張敬堯大會”。1930年3月,萬州籍的著名詩人、解放後曾任文學所所長的何其芳在北京求學時,曾在夔府會館小住一段時間,正是在那裡他度過了人生最美妙的初戀時光。如今,這些會館很多都成了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漂泊的人都想有個家,一個精神棲居的地方——萬州羅田古鎮連載八

會館在羅田古鎮的出現,既是羅田商業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羅田商業發達的重要標誌和佐證。歷經明代的“趕蠻拓業”和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大批外省的移民陸續來到四川各地,羅田古鎮由於地處巴楚茶馬古道的交通要道,受到外來移民的青睞,停下了奔走的腳步,在這裡休養生息。在羅田古鎮的歷史上,移民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下來,直到解放後的1953年土改時,還有萬縣市三馬路的城裡人移民到用坪壩。因此,作為共同精神家園的產物,會館在羅田古鎮的出現就再自然不過了。禹王宮和關聖廟作為原住民祭祀、停靈、聚會的作用和性質便逐漸得到了演變,到最後成了名副其實的湖廣會館。縱觀會館的發展歷史,大都是在都市地帶產生,但一個小小的羅田古鎮在當時就擁有兩座會館,而且還有幾道會館菜,這也充分證明了當年羅田古鎮的鼎盛和興旺。

在羅田古鎮一日比一日繁榮的商貿氣氛中,禹王宮和關聖廟(又叫武聖宮),成了商貿活動的娛樂聚會場所,每逢趕場日,會館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不僅如此,會館內還建有萬利苑戲樓,本地的戲班子常年駐紮於此,演出流傳於羅田古鎮一帶的地方戲種,途徑羅田的戲班子,更是不得不停歇下來,在羅田古鎮演出看家劇目。每當夜幕降臨,羅田古鎮一派笙歌燕舞,各路戲派唱腔悠揚,醉了百姓,樂了茶馬古道上的各路客官。

漂泊的人都想有個家,一個精神棲居的地方——萬州羅田古鎮連載八

2012年元旦,羅田鎮為關聖廟(武聖宮)並舉行了開光儀式。

解放後,禹王宮和關聖廟都曾作為國家糧站的倉庫使用。2012年元旦,羅田古鎮從湖北黃石請來高僧重新為修繕一新的武聖宮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現在,武聖宮內香火延綿,前來觀光的遊客日益增多,成了古鎮一道文化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