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都城分別是今天的哪裡?五帝的都城呢?

心嫿音


三皇五帝時期屬於古史中的傳說時代,這個階段處於原始部落時期並沒有形成國家的概念,當然都城也就不會出現。這一時期主要是以部落的活動區域來劃分,而且流動性比較大。夏朝建立後,原始部落過渡到奴隸制國家,才出現了都城。

五帝部落聯盟的都城

《史記》卷六七中的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這五位也得到了史家有限度的承認。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五位部落聯盟首領的都城。

黃帝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繼神農之後崛起的部落首領。黃帝打敗蚩尤而成為天下共主。《史記》說黃帝“邑於涿鹿之阿”,意思是黃帝在“阿”建都。就是現在的河北保定的徐水漕河空城。

顓頊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42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少年時期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後打敗共工成為天下共主。顓頊的都城共有三處,一是窮桑(山東曲阜),二是商丘(河南商丘),三是於帝丘(河南濮陽)。

帝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275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帝嚳的祖父是少昊,父親是蟜極。帝嚳在30歲時繼承顓頊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他以“亳”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

堯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188年之後的近一百二十多年間,他是帝嚳之子。堯13歲時被封於陶,15歲時改封於平陽,20歲時代兄長帝摯為天子,以平陽為都城,平陽就是現在的山西臨汾。堯在位七十年,禪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舜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128年之後的近百年間,他是軒轅黃帝的九世孫,出生於姚墟或諸馮。舜的帝位是堯禪讓的,他的都城是蒲坂,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永濟。

夏、商、周的都城所在

夏朝

夏朝是在公元前2070年都大禹之子啟所建立,是史書中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大約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初期,共延續約471年,傳14代共17帝。夏朝共由12個氏族部落組成,區域中心大概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和禹州一帶。

夏朝的都城共有10個,啟定都陽翟共15年(河南許昌禹州),太康、仲康和夏桀定都在斟鄩共69年(河南偃師),相先後定都商丘(河南商丘睢陽區)和帝丘(河南濮陽南)共30年,羿、寒浞篡夏後先後定都鉏(河南滑縣)和窮石(河南孟縣)共45年。

少康先後定都綸城共21年(河南商丘虞城),杼定都原共17年(河南濟源),槐、芒、洩、不降、扃五位帝王都定都在老丘共164年(河南開封祥符區),廑、孔甲、皋、發四位帝王定都西河共35年(河南安陽東南)。

以上都城有考古實物的只有斟鄩,也就是河南洛陽偃師夏都二里頭遺址。還有一個是大禹的都城陽城,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這兩座遺址都與史書中記載夏王朝的基本情況相符,但是缺乏最重要的相關文字記載。

商朝

商朝是在公元前1600年由商湯所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相關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共延續500多年,傳17世共31王。商湯率軍在鳴條之戰中將夏朝滅亡,帝辛於牧野之戰後宣告了商的滅亡。

商朝的都城共有7個,大乙湯到大戊密九位君主定都亳共178年(河南商丘),中丁莊和卜壬發定都囂共35年(河南鄭州),戔甲整定都相共8年(河南安陽內黃縣),且乙滕到且丁新四位君主定都西亳共48年(河南洛陽)。

南庚更與象甲和定都奄共12年(山東曲阜),般庚旬到帝辛受十三位君主定都殷共168年(河南安陽),帝辛受定都朝歌1年(河南鶴壁市淇縣朝歌鎮)。

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甲骨文所證實的商朝都城遺址。殷墟遺址的發掘,確證了商王朝的存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符號。

周朝

周朝是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姬發所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三個世襲制王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共享國791年,傳國君30代共37王。

周朝共有6個都城,周武王到周昭王四位君王先後定都鎬京(陝西西安西南)和成周(河南洛陽)共275年,周穆王和周共王定都鄭共65年(陝西渭南華縣),周懿王到周攜王九位君王定都犬丘共145年(陝西興平)。東周先後定都洛(河南洛陽)和鞏(河南鞏義)。

伏羲、神農和有巢氏的都城

伏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852年到前2737年,據史料記載,伏羲的都城為陳(河南周口淮陽縣);神農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737年到前2699年,神農的都城為魯(山東曲阜);有巢氏大約生活在距今6500年左右,居住在安徽巢湖一帶,後遷到山西呂梁興縣一帶。


野史也是史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後來也指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如果說到建都問題,應該是指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

“五帝”是個綜合稱呼,又不拘於究竟是哪五個人,一般來說就是指:黃帝、神農、伏羲、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幾個人。

所謂的“建都”在上古期也就是指一個部落的主要聚落,並在此基礎上建起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制度,具有多項功能的城邑。比如有城牆,有宮城,田宅分離,有作坊等等,體現一定的社會或禮制思想。

關於上古部落的活動地區,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裡說,“餘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於江、淮,至,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司馬遷說的這個範圍西到空峒就是現在甘肅平涼,北到涿鹿就是現在河北張家口,東到大海,南到長江、淮河,這個大範圍的區域之內都是上古部華夏部落的活動地區。

黃帝、炎帝都生於少典部落,三國譙周說少典是有熊的國君,西晉皇甫謐認為有熊在河南新鄭。皇帝成於姬水而姬為姓,炎帝成於姜水而以姜為姓。根據古代關於姬姓的傳說流傳的區域,黃帝的部落發祥地大致在現在陝西北部。炎帝部落發祥地“姜水”大致在陝西渭河上游一帶。《水經注》說“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

伏羲應該是比黃帝、炎帝生活時代早的人物,但是《禮記》把他算到五帝裡面。伏羲的生活時代應該是相當於舊石器時代。《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裡說伏羲生於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天水,又說他都於陳,有種觀點認為“陳”是現在的河南淮陽。徐旭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說伏羲和女媧屬於上古的苗蠻集團,生活的中心在現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帶。

有的觀點認為伏羲和太昊是一個人,而有的觀點則認為伏羲和太昊不是一個人,河南淮陽的是太昊陵不是伏羲陵,太昊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是五帝上帝裡的青帝。只是在漢朝以後,太昊才被和伏羲合而為一了。《左傳》裡說“陳,太皞之虛也。”任、宿、須句、顓臾這些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都是風姓的太昊後裔,封地都離濟水不遠,掌管太昊和濟水的祭祀。太昊部落的遷徏路線應該是從濟水一帶而遷到陳,即淮陽。

東夷部落另一個早期首領是少昊。《左傳》裡說“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虛”,這是說周公東征踐奄,滅了這個東夷古國,成王就把商與奄的遺民封給周公之子伯禽,讓他在少昊之虛建國,這就是後來的魯國。少昊建國立都的地方在現在山東曲阜。

顓頊在《山海經》的記載裡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有的觀點認為顓頊屬於華夏集團,當華夏集團從陝西、甘肅一帶黃土高原東遷時到達河南、山東、河北邊界的平原,這時與東夷開始有了爭奪,繼而又各自相安,也就難免文化、血統交錯相雜,所以會有少昊孺顓頊這樣的事。顓頊與共工氏相爭,共工氏在河南輝縣,顓頊在與之不遠的濮陽。

帝嚳這個人關於他的資料太少。帝嚳高辛氏,《史記集解》說“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高陽、高辛皆所興之地名;顓頊與嚳皆以字為號:上古質故也。”“高辛”這個地方在河南商丘。《帝王世紀》說他“三十登位,都亳。”

堯帝的封地“唐”在山西。《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宗國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竹書紀年》說後來堯年老德衰,舜將堯囚於陽城而奪得天子之位。“陽城”在現在的山西臨汾。所以有種觀點認為陶寺遺址是堯都。

《穀梁傳》說“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舜的都城有兩種不同觀點:一是認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誌*蒲州*河東縣》: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還有一種認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經濟》“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關於蒲坂也有不同認識,有的認為是平陽,有的認為是永濟。

禹的居住地在不同的史籍裡有不同的記載:《孟子》“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紀年》也說“禹居陽城”《世本》“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紀》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反正不是陽城就是平陽、安邑、晉陽。陽城,有可能在登封。安邑在運城夏縣。

夏代的都城現在未有定論,而且早期王朝也不會是自始至終只有一都。夏朝的主要活動區域最集中的兩處:河南中部洛陽平原及周圍還有山西西南汾河下游,都有可能有夏的都城,包括登封、禹州、鞏義、偃師等等。從史籍裡看,夏朝的主要居住地提到很多處:陽城、陽翟、帝丘、斟鄩等等。

史載商王朝第一座都城是“西亳”。商朝前期都城遷徏非常頻繁,如《竹書紀年》所載,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亶甲自囂遷於相。《史記》說:祖乙遷邢、遷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又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後來考古挖掘的河南安陽“殷墟”就是盤庚時的都城“北蒙”。

周的都城在先周時岐山周原建有舊京,位置在現在寶雞的周原遺址。文王作豐、武王作鎬,豐鎬在現在山西西安,就是所稱之“宗周”。成王營建新邑,就是洛邑,稱之為“成周”,是東周時期的王城所在地。


沅汰


夏、商、周的都城分別是今天的哪裡?五帝的都城呢?

三皇五帝時期

三皇五帝時期,一開始是沒有都城這個概念的,只知道有居住地,慢慢的才知道有都城這個概念。但是到伏羲氏的時候,就很明確了,羲氏定都在陳地。

夏朝時期

夏朝就比較頑皮了,471多年間,一共有16個都城,其中有15個都城在河南境內,只有一個都城在現在的山西境內。

商朝時期

商朝一共統治500多年,在這期間一共有六個都城。其中有四個都城是在河南境內,有兩個都城,竟然是在山東境內。

周朝時期

周朝,雖然存世時間最長,約有791年。但是在周朝的時候只有兩個都城。西周時期,周朝的都城是鎬京(宗周);東周時期,周朝的都城是雒邑(成周)。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正確答案:三皇五帝出河北。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山是河北的山,物是河北的物,人是河北的人。河北有人證、物證、山證,三證俱全,皆可證明《山海經》原為河北人所作。根據這些證據,元師傅做出最終判斷:《山海經》就是《河北山海經》!

證據之一,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

1.酈道元,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受《山海經》影響而作《水經注》。

2.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受《山海經》影響而作《鏡花緣》。

3.紀曉嵐,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封禁《山海經》。

4.元師傅,河北河間人。破解《山海經》。

為什麼這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這不奇怪嗎?

這四個河北人都和《山海經》有密切關聯,這恰恰證明了:

1,《山海經》乃是河北古籍。

2,《山海經》的中心在冀州之野。

更多證據,元師傅會陸續公佈。敬請關注!

更多知識,看這裡https://www.toutiao.com/i6680051708367733255/


河間元師傅


夏朝大禹時的都城在山西的聞喜縣附近,都名安邑。禹的兒子啟即位後又在河南的禹縣,古稱鈞臺,建立夏都。後來啟的兒子太康即位後,又把都城搬到了河南鞏縣附近的一個叫斟鄩的地方。後來一個大部落在河南商丘建都。是商朝的開始。多年後商王寒足滅了夏王后相。太康的兒子少康即位。又傳幾代,夏桀即位。這時商丘的商湯漸漸強大起來,商湯為報夏桀關押之仇。就起兵滅了夏桀。夏亡商繼。商成湯便在商丘的毫地建都。後商王子足已又把國都搬到了河北邢臺縣。後商王武丁又把國都搬到了河南安陽。商紂王帝辛即位後又在安陽的朝歌建立都城。即現在的淇縣。此時在陝西武功的周慢慢強大起來。定都鎬京,即西安附近。後又定都洛邑。即如今的洛陽。


順其自然65491946


五帝,木火土金水。青帝,炎帝,中央黃帝,白帝嚳,黑帝顓頊帝建都河南濮陽。其它還不知。


馬振廷1


夏商周的國都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否則,國家搞夏商周斷代史是不是錢多的沒地方花了?即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得的結論,也因為爭議太大,到現在也沒有出詳細報告。有人拿司馬遷的《史記》說事,動動腦子,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離夏商也有兩三千年的時間,也不一定是事實,需要考古資料來證實!


超凡電腦科技007


不管是哪裡都是磚家根據史書和傳說定的,只拿“亳”來說吧,有南亳北亳東亳西亳,只知道有個亳州,亳州在古代也是叫亳州嗎?河南安陽市內黃縣有個亳城鎮怎麼沒人提呀?

還有伏羲是甘肅人,以古代原始生產力和條件還有平均年齡他老人家怎麼翻山越嶺去的淮陽,估計到了淮陽他老人家壽限也到了吧,哪還有時間研究河圖洛書,還創建八卦圖。

還有我們濮陽的顓頊帝丘都是“據傳”。

還有黃帝陵在古代某年某月某日有一黃道大師(肯定是在全國有名)看此風水必定是帝皇之穴,但是有一墓地就臆測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陵墓,伏羲陵已有那只有皇帝了。

個人見解,可噴 但別帶家人和祖宗。

我是漢族,只要你是漢族罵我祖宗就是罵你自己(都是炎黃子孫)以你家戶口本和身份證標註民族為準。


無痕698


夏朝是否存在至今沒有定論,尚未有絲毫的實證,還夏朝五帝伏羲神農的都城,是否腦洞大開了?我還想知道60萬年前的周口店時期的都城,百萬年前的元謀人的都城,盤古開天地後的都城建在那裡呢?


中56657804


中國遠古人類歷史,首先你要知道帝王的都城在什麼地方。還要知道帝王使用什麼字體,還要知道各個帝王統治地域面積大小。你知道人皇的九州劃分嗎?舜帝十二州的變遷過程嗎?大禹帝的九州納貢制度嗎?秦始皇的三十六郡的面積有多大嗎?遠古中國,盤古開天地,三皇(天地人皇)五帝(東南西北中),堯舜禹,夏商周,秦,漢朝的歷史是連續不斷的!任何一個所謂的來自西方人所宣揚的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沒有中國宮廷歷史記載完整。現代人讀一讀經史子集,就知道周朝社會里的八大理論體系完全超越西方,而且,早於西方几千年歷史,因為它來自黃帝時代。唯獨中國延續了地球三次大洪災之前的人類文明文化和科技。明朝張岱的《夜航船》就是現代人瞭解遠古百科知識的最好讀本,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去了解遠古人類社會的存在,西方人的原始奴隸社會劃分,不適應於中國遠古歷史和科技!重新認識瞭解遠古人類歷史和科技是現代人的責任!現代科學還有很多沒有超越遠古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