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一德格天1


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慈禧。

與慈禧太后相比,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她是一個過於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有些傻乎乎的太后,甚至最後因為輕信慈禧而被她毒死。實際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不僅不傻,而且其聰明程度不亞於慈禧。

慈安的曾祖父策普擔任過陝西延綏鎮總兵官,官居二品,她的祖父福克精阿擔任過西寧辦事大臣,父親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出身,她才有可能被選入宮。

慈安是與慈禧等人一起入宮的。

但是她的升遷速度卻是其他人趕不上的,她剛入宮就被封為嬪,取得了內庭主位的尊貴地位,之後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地位直線上升,登上了皇后的寶座,可見深受咸豐帝的賞識和寵愛。慈安恪守后妃不干預朝政的祖制家法,但絕不意味著對皇帝的疏懶、懈怠、失誤袖手旁觀,放縱不管。據說咸豐帝在英法侵略軍直逼京師時,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整日憂慮,鬱悶不樂,不理朝政,慈安聞知後,力勸皇上。咸豐帝對慈安十分敬重,也非常信任她,所以,每次慈安對他勸諫都能虛心地接受。當時的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咸豐帝是心急如焚,可他又無能為力,心煩意亂,每天只能拿宮裡的太監、宮女和其他嬪妃們出氣。這一切都被慈安看在了眼裡,她非常理解咸豐的心情,也很同情無辜的奴僕和嬪妃所以“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旋蒙恩眷”,宮中大小都得到了她的照顧,也對她言聽計從,心服口服。

慈安在成為中宮皇后時,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內憂,而也正是在憂患中她歷練出了個人才能,在憂患中增長了閱歷。

如果把她與慈禧比較,決定朝政大事,慈安優於德,而慈禧優於才。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但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作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得心應手的。咸豐皇帝死後,以肅順為首的八個顧命大臣的專擅和傲慢把她一步步逼到了政治舞臺的最前沿和權力場的核心地帶。而也正是在政治鬥爭中,她的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示。

1861年7月,在位11年的咸豐死了。臨終前他做了三件事:

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二、任命“八王”協理朝中政務;

三、授予慈安“御賞”印章,授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以後要請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咸豐皇帝想得很周全,他想讓八位大臣和兩宮太后的權力能夠互相制約,既不讓八大臣一手遮天,又能避免後宮專政。但輔臣與兩宮太后不願共同執政,展開了奪權鬥爭。

兩宮太后聯合與八大臣展開鬥爭時,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是每當遇到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當時還要聽命於慈安。而慈安如果是傻子,不可能將八大臣鬥倒。在從八大臣手中奪得權力之後,慈安太后在處理朝政上有以下幾個重大的表現:

1.重用能臣,使清廷出現了“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個人才能,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訢、文祥、倭仁等能吏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
2.誅殺權監安德海。按照清朝的制度,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倚仗慈禧的寵信,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上至同治帝下至朝中眾大臣沒有一個不恨他的。同治八年八月,安德海給慈禧到江南置辦龍衣,本來應該很私密的事情他卻十分招搖,途經山東被巡撫丁寶楨將其扣押。太監私自出宮按律當斬,丁寶楨迅速將此事奏報朝廷。慈禧本想袒護安德海,但是慈安太后一紙命令讓丁寶楨將安德海就地正法。後來安德海的人頭被送到北京,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3.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十一年,17歲的同治帝到了該大婚的年齡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此女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然而慈禧卻看中了年輕俏麗的鳳秀之女富察氏。當時選誰當皇后成了後宮中最重要的事情,同治帝最後聽從了慈安的安排,立阿魯特氏為皇后。這件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如果沒有慈安的意見,即便同治喜歡阿魯特氏,也會順應慈禧的意見選別人為後。

在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時,慈禧一直與慈安情同姐妹,事事都共同商量。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太后在鍾粹宮去世,終年45歲。因為慈安之死事先沒有什麼明顯徵兆,因此人們對此議論紛紛,作了種種猜測。尤其是很多人認為她是被慈禧毒死的。

關於被慈禧害死的又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餅後,中毒而死;

二是《清末權監李蓮英》一書說慈安是喝了放有毒藥的湯後中毒死的;

三是《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或曰慈禧命太醫院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之。”

但是,這些史書都是野史,不足為信。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達20年之久,她倆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關係到社稷江山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是一致的。她們倆之間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慈禧根本沒有必要害死慈安。

清史專家徐徹先生經過深入研究考證,並做了大量深入的社會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慈安患的是腦血管疾病,很可能是腦溢血,這種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是疲勞過度。你又是怎麼個看呢?


天天開心歷史


光緒六年的時候,一直忙前忙後的慈禧太后忽然病倒,而且久病不愈。

孰料,這時宮中卻突然傳來消息——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去世了!

這就奇怪了,怎麼得病的太后沒死,反而沒得病的太后死了呢?

據說,就連剛見過慈安太后的左宗棠也拍腿質問說:

“昨天早上我見慈安太后還神志清醒,哪裡像得病的樣子呢?就算是暴疾,怎麼會如此之速呢?”

由此,慈安太后的死也成為清宮一大疑案,甚至有人認為是慈禧太后謀害了她。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咸豐皇帝死前,曾授予慈安太后一道密旨,命她在發現慈禧太后擅權不法時,可以以家法處置。

事後,慈禧太后果然跋扈,目中無人。於是慈安太后便將此道密旨拿出,慈禧太后為之懾服。

然而,慈禧太后的敬畏只是表面,其背後卻是想方設法要除掉慈安太后。後來,慈禧太后的孃家給她送來吃的,於是慈禧太后假意給慈安太后送去,其中卻已下毒。

於是乎,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的說法,在民間不脛而走。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這個可能性大概是沒有的。



事實上,慈安太后很可能是腦中風,或者說是現代醫學中說稱的腦血管疾病。

由於滿人的飲食習慣多重肉食(如鴨子之類)而少於蔬菜水果,因而得心腦血管病症而突然去世的案例還真不少,如之前的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都可能是此死因。

而根據宮中檔案,慈安太后去世前一天,她雖然照常召對,但卻又“兩頰微赤”的記載,事實上,這很可能就是中風的前兆了。

另據翁同龢的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慈安太后發病後的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

其發病症狀如神識不清、牙關緊閉、尿失禁和痰壅氣閉等,和腦中風是比較接近的。

而同樣在翁同龢日記中,也記載了慈安太后的兩次發病史:

一次是同治二年、慈安太后26歲時,當時“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的症狀,這可能是中風的先兆,不過這次因為年紀輕,未成大礙;

其次是同治九年時,慈安太后再次“厥逆半時許”,所幸治療及時,沒有產生嚴重後果。



總的來說,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的關係還是比較合作比較融洽的,兩人不存在什麼尖銳矛盾。

從慈禧太后的角度,慈安貴為中宮之首,但她本人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因而對慈禧太后並無威脅。

而從邏輯上說,慈安太后的突然發病到還真與慈禧太后有關,因為後者久病不愈,慈安太后不得不親自理政,而這並非她的興趣和強項,由此心力憔悴,以致病發而亡。


坑爹史冊


慈安之死確實沒個正確的說法,若把慈禧扣上個謀殺的罪名,那就從她和慈安一起進宮後開始說起吧,些許能從中找出一點兒蛛絲馬跡。



慈安生得俊俏,本性善良好德,入宮後沒多久就被升為貴妃,僅一年後便被咸豐“納為”正宮,年芳16。

而與慈安一起入宮、年芳也16的慈禧當時只是一個沒人“瞧得上”的“貴人蘭兒”,好在才藝出眾、貌美如花,被選為伺候皇母的妃子。雖然在“後院”與咸豐一次“偷情”後懷上了皇子,但也只破格升為貴妃,與皇后的級別還是有天壤之別。在後宮等級嚴格的制度下,一個小小的貴妃必須服從皇后,也就是說:慈安必須是老大。



然慈禧當時不安於現狀,為了博得一席之位,常“勾引”咸豐到她那享樂。有一次被慈安發現後,帶到後宮準備嚴懲,還是咸豐以其有身孕“求情”,慈禧方才躲過一劫。嚇得她從此以後在慈安面前唯唯諾諾,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再敢勾搭咸豐。



但自從親子載淳出生以後,慈禧不再卑躬屈膝完全聽命於慈安,因為慈安沒為咸豐生下一個子女。母憑子貴,在此以後,善於心計的慈禧在慈安面前雖然還是畢恭畢敬,但憑著咸豐對她兒子寵愛,實際權力已凌駕於慈安之上。再加上與小叔子奕訢“交好”,慈安已很難控制,整個後宮基本上已被掌控。

1861年,咸豐在熱河(今河北承德)駕崩。慈禧馬上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殺了肅順,打垮了顧命八大臣,輔弼親子載淳為帝(同治)。由於載淳登基時才六歲,慈禧便順理成章的垂簾,總理朝政。慈安貴為皇后,對國策有絕對說話權,所以也坐在一旁監管。至此,兩宮垂簾時代開始。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這倆人開始面和心不和。

據《清宮遺聞》記載:

……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



意思是東宮的慈安太后德行好,便對朝廷大事做主。而西宮慈禧太后的“品行”稍差一些,所以只能決定一些日常雞皮蒜毛的小事兒。每逢朝堂有大事,慈禧太后都不能私自做主,更不能“越俎代庖”,最終的決定權都在慈安一句話上,這點始終讓慈禧如梗在喉。由於這中間權力的平衡由內務府掌控,慈禧又不得不忌憚於封建禮教的“嫡庶之分”,所以暫時只能忍氣吞聲。



然而,倆人最後還是因“西宮豔聞”翻了臉。慈安把慈禧的男寵趕出京城,並時常將她很多醜聞擺在桌面上大肆數落,以敗壞皇族“門風”欲以治罪,據說慈安幾次駕臨西宮的大吵大鬧最終使慈禧動了殺機。

1881年4月7日,慈安太后在西宮摔袖離去。第二天晚上,慈禧遞信兒東宮欲與慈安和解,可到了鍾粹宮後,身體一向安好的慈安突然暴卒身亡。



據清宮野史“傳聞”,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雖不能排除得了急病,但慈禧太后向東宮傳信後就出事兒了,顯然脫不了干係。但奕訢和內務府中堂榮祿(與慈禧關係特殊)皆偏重於急病暴卒,所以,慈安之死至今然仍是一個謎團。



不過,不管當時是什麼原因,後人還是“熱衷於”慈安是被慈禧投毒害死。


驍勇34


慈禧第一次得重病,慈安死了,第二次得重病,光緒死了,慈禧一病重就會死人,而且都是關鍵之人,這到底是巧合還是有人故意為之。

戊戌變法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這並沒有完全達到慈禧的目的,她最終是想把光緒換掉,於是放出消息,說光緒病了,很嚴重,快不行了,不能繼續當皇帝了。這消息傳到西方列強那裡,西方人不信,安排醫生給光緒做了全面體檢,結果是光緒除了腎臟不太好,其他一切正常,但腎病並無大礙,不影響當皇帝。



慈禧害怕西方列強,換皇帝這事只好作罷。明裡不行,只好轉入暗裡,慈禧下毒害死了光緒。

有什麼依據說慈禧毒死了光緒呢?光緒駕崩之後,正史中記載他是正常死亡,證據很是充分,史學界主流觀點一直也都這麼認為。直到科學鑑定發現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主流史學界才把矛頭直指慈禧,認為是慈禧毒死了光緒。

慈禧毒死光緒,讓世人毫不懷疑她,可以看出慈禧手段之高明。既然慈禧毒死光緒可以做到天衣無縫,毒死慈安也可以做到,讓人們認為慈安是病死,而不是被毒死。



慈禧病了,病得很重,除了養病沒有別的事情打擾,她可以從容醞釀一場謀殺行動。

慈禧和慈安共事三十年,慈安年輕時患風疾,慈禧一定是知道的。為對付慈安,慈禧蓄謀已久,她控制了給慈安看病的所有太醫,慈安病了,慈禧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下藥毒死慈安,然後讓太醫偽造脈案,擺出中風死亡的假象。慈安死了,朝廷上下忌憚慈禧的淫威,誰敢去查真像,從此,中風而死就成了慈安的死因。之後慈禧獨自掌握大清政權,那些被慈禧收買利用的太醫,要麼閉嘴,要麼被慈禧幹掉。從此真像石沉大海。



以上只是推理,但這推理有其合理成分,正史的證據可能只是偽證,慈安被毒死完全可能。

殺人是要有動機的,慈禧毒死慈安動機何在?

慈安慈禧共同為同治皇帝選皇后,慈禧看中了富察氏,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同治也看中了阿魯特氏,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帝也不例外,定誰當皇后,那得兩宮皇太后說了算。慈安看出了同治的意思,把球踢給了同治,說父母跟你半生,媳婦要跟你一輩子,還是你自己選吧!最後同治選了阿魯特氏。違背了慈禧的意願,慈禧當然不高興。



光緒要大婚,安德海請求慈禧到江南為皇帝採購結婚禮服的布料,行至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拿獲。太監不準出宮,丁寶楨以此為由殺了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紅人,丁寶楨不會不知道,怎麼敢就地正法。實際這是恭親王奕忻安排,請示慈安後乾的事。打狗還要看主人,殺了安德海當然讓慈禧很難堪,她能不嫉恨慈安?

慈安是正宮,地位在慈禧之上,有人說慈安很忠厚,對政治不感興趣,不影響慈禧專權,從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慈安在,慈禧並沒有得到絕對權力,重大事情的決定權仍然在慈安手裡,大清政權頂多有一半分給了慈禧。權力慾極強的慈禧想得到全部,這就是慈禧毒死慈安的動機。

所以,我們完全相信是慈禧毒死了慈安。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謝謝@一德格天1 的邀請。慈禧害死慈安一說,流傳甚廣,真假幾分?我就在這裡和大家聊一下。

首先,慈禧和慈安,確實有矛盾。典型事件如同治八年,慈禧太后默許太監安德海借皇上大婚、以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結果一路之上,安德海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直到山東,被地方官丁寶楨拿下,奏報到朝廷。當時也巧,恰好慈禧生病,慈安獨處朝政。慈安怎麼斷這個案子?一句話,按法辦事。而大清國的法就是所謂祖制,“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所以最終,安德海人頭落地。

另一件事,是同治皇帝選皇后,當時慈安看中的是阿魯特氏,慈禧則相中富察氏。最後決定權落到同治帝自己手裡。同治帝選誰?阿魯特氏!

兒子選媳婦不聽親媽的意見,反而聽慈安的。慈禧會不會惱恨?當然會,但你說因為這個就害死慈安,不太可能。

自己親信的太監被殺,慈禧會不會惱恨?當然會,但因為這個就惱怒害死慈安,也不太可能。事實上,當年緝拿安得海的丁寶楨,直到光緒年間才死,此時慈禧已然大權獨握,而丁寶楨一生在官場上得罪的人很多,慈禧卻不予理睬,給丁寶楨追贈為太子太保,准許山東、四川等地為其建忠良祠——由此可見,慈禧也並不是那麼記仇的人。

但到了1881年4月8日,年僅四十五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斃宮中,這件事,確實讓人狐疑。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當時就頓足大聲說:“昨天早上還在正常應對大臣,慈安太后看上去清醒周密,哪裡像是有病的樣子?就算是急病,也不至於這麼快吧?“

於是就有秘史說:陰險毒辣的慈禧表面對慈安很尊重,其實早起殺機,假裝向慈安進獻點心,暗下毒藥,所以慈安其實是中毒死的。

老實說我也願意相信這種觀點,但問題是沒有一點證據,沒有一個太監宮女出來證實此事,更沒有物證。如果沒有人證物證,單憑猜測,你又如何斷定慈禧就是殺人兇手呢?

從翁同龢筆記來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從”神識不清、牙緊、遺尿“這些症狀來看,慈安當時出現了意識障礙、牙關緊閉和尿失禁等症狀,而御醫的判斷是“類風癇甚重”——簡單來說,慈安就是腦中風了!

再看慈安的病史。此前在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都曾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症狀。到了光緒七年,更因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獨理朝政,難免身心疲憊——恐怕她是積勞成疾,以至於腦中風發作。

所以,僅憑現有的證據來看,慈安不是被慈禧害死,而是死於腦中風。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不是。絕對不是,慈禧既不敢也不能害死慈安,後世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是慈安死的過於突然,二是根據慈禧的為人的推斷,這就完全是出於對慈禧的栽贓和揣測了。因為二者已經共同合作20多年了,她們的利益大於矛盾。精明的慈禧應該不會這麼傻,而說慈禧殺慈安一個是薛福成的《清稗類鈔》記載,說慈禧慈安吵架。慈安以木訥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菸壺自盡。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另一個是說慈禧在慈安的點心裡下毒毒死慈安,這更是不可能。




慈安,孝貞顯皇后。生於1837年,鈕祜祿氏,咸豐帝皇后,滿洲鑲黃旗人,1881年去世,終年45歲。慈安皇太后薨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

慈安入宮僅僅是個嬪而已,但入宮四個月就成為中宮皇后。滿清開國以來可謂第一個。可見慈安的手段和能力應該不遜於慈禧。而此時的慈安也不過16歲。這時候的慈禧還是宮女而已。由於慈安早逝 ,以及慈禧光芒的掩飾,慈安給歷史留下的是一個比較暗淡的印記,但實際上慈安的能力與手段絕不亞於慈禧。終其一世牢牢地壓制住慈禧,可見其手腕之高超,如果慈安與慈禧一樣高壽,晚清的歷史絕對是要改寫。絕對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子。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說,慈安的地位和權力都高於慈禧,誅殺顧命八大臣如果沒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根本無法成功,在兩宮垂簾聽政的時候,慈禧是執行者,慈安是掌舵的,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是慈安擁有最終絕定之權,比如殺安德海。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應該都有慈安的影子和手段。

慈安是在公元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慈安之死,事先沒有什麼明顯徵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在晚清四大日記之一的《翁同龢日記》記載。 他是在深夜被緊急召見入宮。同時還有其他重臣。入宮以後得知慈安病重,經太醫診治無效去世,作為宰輔之臣,翁同龢的日記應該是肯信的,而慈禧之所以召見宰輔重臣入後宮,也是有避免嫌疑的意思。




慈安的死亡應該屬於突然死亡,根據脈案推斷屬於突發性腦溢血。因為慈安的死的過於突然,再加上後世慈禧的種種不堪表現,才讓大家把慈安的死亡推在慈禧的身上。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strong>


清水空流


先說結論,慈安皇太后應該是宿疾發作自然死亡。

慈安皇太后是清文宗咸豐皇帝的繼後,出自滿洲大族鈕祜祿氏,鑲黃旗人。“慈安”是同治皇帝為嫡母所上的徽號,她的正式諡號為孝貞顯皇后。在歷史上,她因和同治皇帝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咸豐皇帝弟弟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從而兩宮共同垂簾聽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掌握了清朝末年政治權勢而知名。

光緒七年三月,年僅四十五歲、正當盛年的慈安皇太后突然暴崩。由於慈安皇太后是咸豐皇帝正妻,根據宗法制度上的“嫡庶之分”,她在禮法上的地位高於小皇帝生母慈禧皇太后,所以性格強勢的慈禧皇太后始終要尊慈安為先且受其制約。再加上慈安皇太后性格寬和大度,民間輿論對她的好感高於慈禧,因此後世對她的死亡一直有種種懷疑和推測,慈禧往往被認為是謀害慈安的兇手,《崇陵傳信錄》裡暗示慈禧用小點心毒殺了慈安;《清稗類鈔》裡說慈禧跋扈,慈安老實無法制約,一氣之下自殺;《清朝野史大觀》則認為慈禧故意用不對症的藥害死慈安。各種宮鬥陰謀論眾說紛紜,慈安之死可謂是清史疑雲之一。

雖然慈禧是慈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不過近年來學者們似乎更傾向於慈安皇太后是自然病死,他們的強勢依據就是直接參與和見證了慈安皇太后葬事處理過程的翁同龢之日記。翁同龢是光緒皇帝老師,當時任禮部尚書,因此有權負責處理太后喪儀,而且他還把慈安皇太后駕崩前後所發生的事原原本本記入了日記,可謂是最權威的第一手現場資料了。翁同龢的日記裡記載下了慈安發病的時間、病情進展、臨死症狀、死亡情形、遺容情形、藥方脈案以及慈禧太后的應對措施等等,由於翁有長期記日記的習慣,學者們在他的日記裡也找到了慈安太后往年宿疾的紀錄。根據這些獨家史料,現代中醫學者推測慈安皇太后可能死於急性的心腦血管疾病。

當然,不管慈安皇太后是自然病死還是死於宮廷陰謀,她的死亡在客觀上導致慈禧皇太后失去制衡從此不受約束,從而一家獨大把持朝政,恭親王失勢、光緒皇帝徹底淪為傀儡,清末歷史喪失了其他可能性。


美映椒房


這個也算是一大疑案了,由於慈安太后去世極為突然,加之其去世後慈禧獲利最大,故野史將其暴斃的責任加在了慈禧身上。不過慈禧害死慈安之說大多見於野史,並不可信,而根據慈安和慈禧交往三十多年的情況和《翁同龢日記》記載推測,慈禧害死慈安的可能性極低,慈安應當是死於腦血管疾病。

慈禧害死慈安之說大多見於野史,可信度不高

關於慈禧害死慈安,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慈禧逼死慈安,其二則說慈禧毒死慈安。但兩種說法均來自於民間野史記載,可信度並不高。

1、逼死慈安說。這種說法來源於《清稗類鈔》,根據其中所載,咸豐帝死後,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但慈禧權力慾極重,而慈安卻少聞外事,並不與其爭權,因此前期雙方相安無事。但在光緒七年初,慈禧患病,臥床不起,不能管理政事,因而這段時期內的朝政主要由慈安負責,這令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導致慈安氣憤異常,但因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菸壺自盡”。

2、毒死慈安說。這種說法則來源於《崇陵傳信錄》,根據記載,當年咸豐帝臨終時,由於深知慈禧權力慾望極重,因而為慈安留下一份遺詔,要其監視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卻將此事告訴了慈禧,並當著慈禧的面將遺詔燒燬。而陰險毒辣的慈禧雖然表面對慈安感激不盡,但實際上卻已經暗起殺機。因此,不久後便借向慈安進獻點心的機會,在點心中暗下毒藥,將其毒死。

這兩種說法雖然都有出處,且記載的均較為詳細,前因後果倒也令人信服。但卻未免有些太過真實,畢竟這種宮廷秘聞外人是不可能知之詳細的,例如遺詔內容、燒燬遺詔這種事情。再加上均是民間野史所載,極有可能是天馬行空推測而來,因此可信度極低。

慈安的真正死因,或許是死於腦血管疾病

對於慈安之死,《翁同龢日記》中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與野史比起來,《翁同龢日記》的可靠性就要大很多了。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

而且在慈安太后死後,翁同龢還記下了其脈案、藥房和病情,大致可以從中瞭解到慈安發病的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現代中醫專家根據記載的病情特點和臨床表現,推測判斷慈安多般死於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與《翁同龢日記》中記載的“類風癇甚重”相吻合。

而且,慈安太后的腦血管疾病極有可能是舊疾,《翁同龢日記》中還曾記錄了慈安太后的兩次病史。

第一次是在同治二年二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慈安二十六歲時,“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犯病共計二十四天,而根據有類肝厥,不能言語”的表現,依據現代醫學解釋,應當屬於中風前兆,不過病症較輕,加之慈安年輕,因此恢復較快。

第二次則是在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1870年1月5日),時慈安三十三歲,“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這其中說的“厥逆”依然是由於腦供血不足引發,不過由於及時治療,因此沒有造成後遺症。

從《翁同龢日記》的記載來看,慈安太后應當有腦血管疾病的病史,而根據《述庵秘錄》記載,慈安太后發病前一天“兩頰微赤”,已經是高血壓的表現,再加上病發突然且迅疾,最終誘發腦中風,甚至是腦出血而亡。


香茗史館


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斃,不敢確定就是慈禧所為,但是可以肯定慈禧太后有最大的嫌疑,因為兩宮太后一直不和,已是公開的事實。

光緒七年三月,東宮太后慈安鈕鈷祿氏突然暴屍於寢宮,當時只有45歲的慈安,身體一直很好,只是死的前一天患有輕微的感冒,並無大礙,怎麼會在第二天下午就突然死了呢?慈安得死確實有些蹊蹺,疑點重重。

按照清宮中規定,皇帝和皇后有病,在傳喚御醫之前都要事先通知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御醫多開的藥方也必須要交給他們過目,所以說按照程序慈安吃什麼藥,看什麼病,這些都應該有記載。但是據慈安太后死後,在詢問軍機和御前大臣時,他們卻一口咬定說事先並沒有接到通知。而且給慈安看病的御醫也說不明白慈安到底死於什麼病。因此,說慈安太后死的不明不白,確實讓人懷疑。

另外按照清朝慣例,皇后病逝將遺體入殮的時候,都要通知翰林院監督,可慈安屍體僅有少數內務府和家屬在場就被草草的收殮入棺了。據說慈安太后的遺容很少有人看見,這些疑點無疑增加了慈安太后死亡的神秘面紗。

僅僅因為一次輕微的感冒,慈安太后就送了命,而且死後諸多疑點重重,這能不令人懷疑有他殺的可能嗎,所以,各種各樣的資料證據顯示,慈禧太后是最大的嫌疑對象。

慈安和慈禧雖然都貴為太后,可是畢竟慈安太后才是正宮,而且慈禧太后在咸豐帝在世的時候,也只是個懿貴妃而已,後來咸豐帝駕崩,慈禧兒子同治帝繼位之後,慈禧才母以子貴,被冊封為皇太后,所以說慈禧和慈安在名分和地位上是有差距的。雖然後來兩宮太后都一起垂簾聽政,但是慈禧的行動多多少少還是受慈安的約束,這無疑給慈禧造成了很大壓力。

慈禧這個人專橫跋扈慣了,怎麼能容隱自己委曲求全呢?所以兩個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從來就沒有消停過。名利之爭其實就是權利和地位之爭,儘管慈安太后沒有政治頭腦,但是畢竟人家是正宮,而且據說咸豐皇帝死前曾經傳旨給八位“顧命大臣”要好生輔佐好慈安太后,不能任著慈禧,葉赫那拉氏的性子胡來,很顯然,咸豐帝也是不放心慈安太后,對慈禧的獨裁統治加以節制,以此來牽制慈禧太后。

宮中曾經盛傳這樣一句話,“東宮優於德,西宮優於才” 。在滿清親貴大臣們中,慈安的威望還是高於慈禧的,儘管慈禧有本事,可是做人做事她的道德品質不如慈安太后。顯而易見,慈禧太后這樣心狠手辣的人,怎麼會放慈安在身邊左右自己,所以慈禧很可能選擇適當的機會除掉身邊這個隱患。

在慈安宣佈自己感冒患病期間,慈禧為了日後擺脫嫌疑,她也宣稱自己身體不適,而且也不上朝了,全心在宮中修養,外面的大事小情一概不過明問。哪知道這是慈禧太后用的障眼法,目的就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製造一場謀殺慈安太后的行動。

而事情還真就應驗了,慈安太后沒幾天就突然暴斃而死,正值盛年的她怎麼會一下子就死了,這難道不令人懷疑嗎?所以坊間普遍認為這事就是慈禧太后乾的。

當然啦,以上這些只是傳聞而已,到底慈安太后怎麼死的,誰也不知道,凡事都是要將證據的,說是慈禧太后害死的,有確鑿證據嗎?沒有,歷史就是歷史,過去了那麼多年,就算是真的,也無從查證。

有些歷史事件,永遠是解不開的謎團,所以我們只能品茶論史,當做愉悅心情罷了。


任馳贏天下


這個說法野史的成分大一些。據說咸豐皇帝臨終前給了慈安一道密旨,為的就是以後處置有野心有手段擅長權謀的慈禧,這道密旨存不存在沒有確定的證據。咸豐死後,慈安和慈禧沒有根本利益的衝突還合夥兒發動“辛酉政變”清洗了肅順等顧命大臣奪了權力。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從慈安生前的情況看,她雖然地位比慈禧尊崇,可以否定慈禧的命令,也就是擁有最後決定權,但並不善於料理國家繁重複雜瑣碎的大小事務,不幹事的人不用當家,也不行使權力,對慈禧沒有威脅和妨礙。同治皇帝在位的十幾年裡慈安的存在感不高,光緒當了7年皇帝慈安去世的,慈禧實際上行使清國的最高權力已經20多年了,慈安不作為不吭聲就是在支持慈禧,慈禧又為什麼要謀殺慈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