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曾经,在三峡库区腹地深处,一个个偏远村落贫穷又闭塞,如今,脱贫攻坚战的春风拂过崇山峻岭,一边让村子道路硬了、产业壮了、村貌靓了,另一边又让村民腰包鼓了、干劲足了、腰杆直了。

送去春风的队伍中,一抹海事蓝是抹不去的亮色。从2015年至今,重庆海事人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行佑川江的“平安卫士”到扎根山乡的“扶贫铁军”,足迹遍布重庆江津、万州、忠县、云阳、丰都、奉节、巫山等长江两岸多个贫困村。他们以“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以钉钉子的精神,让望土兴叹的贫困户满载着脱贫致富的希望。

壮大主产业 腰包鼓起来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没有产业带动,穷根难以拔除;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为续。近年来,重庆海事局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在扶贫点着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助力当地培育优势龙头产业。

从重庆市奉节县城区出发,沿着弯急坡陡的“之”字形盘山公路驱车70公里,近两个小时后,便到了甲高镇星光村。一进村就看见山坡上绿油油一片油橄榄正开出小花。

“甲高镇现有3万多亩油橄榄树,其中星光村有1000多亩,加工成的橄榄油一斤能卖到170至180元,村民在油橄榄产业基地能获得一部分土地流转费,经培训后干技术农活一天还能有150元的务工费。”村支书冉仁付欣喜地给记者算起一笔致富账。

“村里产业发展得好,村民贷款的积极性也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来自奉节海事处的李玉果告诉记者,为了解决村民们担心的资金难题,扶贫工作队经常召开院坝会、讲习所宣传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还安排了专人为55户帮扶对象办理了269万元贷款,主要用于发展油橄榄、水稻、养牛、养羊、养猪等产业,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促成各利益主体抱团取暖利益共享。

在山地多、平地少的宝坪镇凤凰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高粱产业也让这个村子渐渐“活”了起来。驻村第一书记、云阳海事处李田林干劲满满地介绍:“凤凰村成立了高梁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650户村民种植高粱900亩,形成‘高粱—高粱酒—酒糟养殖—沼液、桔梗还田’生态产业链条,平均能为每户贫困户增收2000元。”

不止于此,4月18日,指着黄土地里已抽出大片绿叶的桑树苗和远处已建好的桑蚕生产厂房,李田林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牵头,发动村里40户村民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种植桑树100亩,养殖桑蚕50张,贫困户又趟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产业起来了,我们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在万州、云阳、奉节,一份份看得见的幸福洋溢在贫困户们脸上。

扶志又扶智 脱贫有底气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

4月17日下午两点,记者从星光村村委会出发,沿着崭新的水泥公路走上20分钟,就到了64岁的贫困户杨发兴家里。

“现在生活真是大变样了,以前就在一亩三分地上种点玉米、水稻,一年忙到头,兜里都没钱。”谈起精准扶贫带来的改变,杨发兴黝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去年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增收了8400元;修路务工有7200元;养猪养牛,政府以奖代补发了2000元,猪牛还卖了1万多元,现在村子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这不是杨发兴一个人的心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坐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依赖思想是要不得的,幸福都是自己奋斗来的,扶贫工作队已经这么帮咱了,若还是等靠要,怎么好意思?”在星光村,冉仁付的一席话也获得大家的认同。

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跟不上,也难有真脱贫。在“扶志”的同时,驻村工作队也积极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在凤凰村,驻村干部对今年6月即将初中毕业的学生进行摸底,并为五位学生联系上了中职教育学校;在星光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家校共育”和“送教上门”活动,帮助20名辍学学生完成义务教育……

“扶志与扶智同样重要,若是没有致富技能作保障,再高的志气也会瘪下去。”在铁峰乡楼坪村扶贫队员、万州海事处刘勇眼中,给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是扶贫工作的突破口。

2016年,在万州海事处的对口帮扶下,铁峰乡33位村民接受了上门培训并取得了船员资格证,陆续被海事处推荐到轮船公司工作,每月工资2500至3000是看得见的收入。

真心换真情 融成一家人

瘦瘦高高的个子,一件印有“驻村工作队”字样的红色小马甲,一脸温和亲厚的笑容,这是李玉果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尽管在恩施有了四年基层工作经验,刚到星光村驻村扶贫那会儿,李玉果依然感到问题棘手。“全村有建卡贫困户92户355人,占全村人口的14.22%。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居多,且村民对我们还不怎么信任。”

如何打破沟通壁垒,建起贫困户和扶贫干部的连心桥?“以真心换真情,用感情去带动他,用亲身经历去激励他,用美好信仰去引导他,把道理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讲,久而久之,他们也自然跟我们一条心。”在一户户走访,一次次院坝会的交谈中,李玉果摸索出了这么一套方法。

李田林也深有感触。“贫困户就是缺门路、缺政策,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贫困户也愿跟咱干。”在云阳海事处处长徐斌眼里,曾为军人的李田林,执行力强,人也热心。遇到村民干农活时,李田林总是第一个上去搭把手;路遇贫困户要反映问题的,因手术后不便长久站立的他也总是弯着腰耐心倾听。一来二去,贫困户们都把他当成“自家人”。每次走访,村民都热情地留他吃饭,他悄悄走掉后,村民就把家里种的青菜送到了村上食堂里。

在楼坪村,谈及驻村扶贫队的工作,73岁的邓代礼老人一个劲地表达着对扶贫队员刘勇的感谢。老人走进厨房,指着火灶上方的两刀腊肉笑着告诉记者,“你瞧,这里原来挂着一排腊肉,家里吃不完,都被他买走啦。”走进堂屋,看着半新的长条木椅和几个凳子,老人又说,“你看这些,还有我脚上的胶鞋、楼上的床垫毯子,都是他开车送来的。”老人感慨地说:“我儿子常年不着家,他却三天两头来看我,我心里感激得很呐。”

同行的万州海事处政委曾凡江补充道,“老刘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贫困户生活条件太简陋,他看不过去,就经常自掏腰包买了送去,他的衬衣和针织衫,除了上班必须要穿的一套,其余都送没了……”

春风暖人,滴水润心。在春风吹绿重庆大地的同时,扎根山乡不言悔的重庆海事人,也正如一阵春风,暖到了贫困户心里。

对于今日话题,您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