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獨有清明節具有雙重身份:節氣兼節日。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雨量增多,草木萌動,一掃冬日寒冷蕭條的景象。原本是農事節氣,清明是從節氣變為節日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兩個祭祀性節日——上巳和寒食是分不開的。歷史上的清明節演變之中既有生死別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一、清明節形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囊括了二者的祭祀感恩及新生復活的文化內涵

清明最初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上巳節的日子接近,後來三者就逐漸融為一體。在唐宋時期形成了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囊括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諸多內容的傳統節日,併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綜合性重大民俗節日。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著特殊的關係,在時間上,清明節是寒食節過後的三天日子。寒食節與歷史上著名的忠臣介子推"割骨啖君"的故事有關。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介子推與母親雕像

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己,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嚐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著,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結果他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文公見燒死了救命愛臣,疼痛不己,就把介之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上巳節形成於春秋末期,開始日期在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改為三月三日。根據相關史料可見,從周至漢,人們都要在三月上巳日去水邊舉行

"招魂續魄,拔除不祥"的祭祀活動。從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死亡復活"儀式。秋去冬來,萬木蕭瑟,動物冬目民大地沉寂,一切好像死去一樣。然而,冬去春來,大地甦醒,楊柳吐青,蟲蟻驚蟄,百鳥啼鳴,萬象更新,春天戰勝嚴寒,自然界又復活了。此時,貓了一個冬天的人們走向原野,走到水邊,用春水洗去身上的宿垢,採香草薰除穢氣,為大地招魂,迎接欣欣向榮的春天回到人間。上巳節,原本的文化涵義相當於西方的復活節。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三月三是"中國的潑水節"用香草燻和水沐浴,其目的為古代祈子之節,其意與生殖、戀愛之事有關。與其說是"中國的潑水節"不如說是"中國的復活節"。冬去春來,萬物復甦,欣欣向榮,人也像死去復活一樣,得到了再生。用清潔的春水洗去宿垢和邪穢,用蘭草招回魂魄,人和自然都得到了新生!這便是上巳節的文化意義所在。

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一詩中說"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正是寒食清明上巳為一體的佐證,寒食、清明、上巳逐漸融為一體。

二、清明節從寒食節的悲傷的氛圍己經慢慢的淡化,逐漸變得快樂明朗起來,凸顯娛樂性

宋代,隨著寒食節俗向清明節的轉移,寒食節作為一個單獨節日的稱法漸趨式微,而"清明"之稱卻大行其道。北宋年間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對當時汴京城過清明節百態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

清明節發展最盛的時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可見,宋人借祭祖掃墓的機會充分享受踏青之樂,寓嬉樂於哀痛之中,使清明成為一個非常盛大的綜合節日。北宋張擇端繪製的風俗畫長卷《清明上河圖》更是形象地呈現出宋代清明節的盛況。此圖以樸厚細膩的筆觸,生動準確地為我們再現了清明時節汴梁城內外的繁榮景象和人們的各種活動。畫而自右至左分為三段:首段為郊野鄉村,幾間茅屋掩映在疏林薄霧中,縱橫籲陌,柳綠草茂,行人往來,踏青賞春。中段繪以水勢輕緩的汁河,槽船散佈其間,兩岸屋宇連綿,人頭攢動。尤為奪目的是汴河上那座宛若飛虹的木拱橋,橋上及左右,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人物眾多,各具神情。末段為鱗次櫛比的房舍,交錯的街市,百肆雜陳,招牌巾翻呢,目不暇接。人流如潮,川流不息,活動多樣,各盡其妙。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據說元代由於廢除了火禁,寒食節遭到了重創,從此,清明節代替了寒食節的地位。寒食節的悲傷的氛圍己經慢慢的淡化,變得快樂明朗起來。唐代清明的娛樂活動如蹴鞠、擊鞠、盪鞦韆、鬥雞等活動,在宋代也十分流行。下面略述一下清明節幾種主要娛樂活動。

(一)踏青賞春。清明節正當農曆三月,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滿目蔥翠,一派生機,是人們外出郊遊的大好時光。清明踏青賞春的習俗自古有之。魏晉時,每到上巳節,人們便到風景區或溪水之畔嬉樂,帶著春食、春酒,或席地野餐,或在河邊"曲水流筋"相與為樂。唐宋時,踏青活動更為盛行古代禮教森嚴,大家閨秀多深居閨閣,平時不能隨便外出,而在清明踏青時,她們才可以盛服靚妝結伴踏青,盡情地賞春嬉戲,故民間有句俗語說:"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杜甫在《麗人行》中也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宋人對踏青更為熱衷。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了一幅宋人清明踏青圖:"清明前後十日,城中仕女豔妝飾,金翠深璃,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生動地反映了宋代踏青活動的盛況。在祭奠哀悼祖先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裡飽覽秀色、愉悅身心,這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對待生命特有的豁達態度。

(二)娛樂健身。順應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清明也是人們走出家門,舒展身體、愉悅精神,開展各種戶外體育活動的好時候。自古清明時節的娛樂健身活動就豐富多樣,主要有蹴鞠、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等。豐富的娛樂健身活動和繁榮的節日景象,構成了清明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蹴鞠

蹴鞠 古時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習俗,蹴鞠的意思是踢球。蹴鞠比賽與今天的足球比賽有不同之處。蹴鞠時,人們在球場的中央豎起高高的竹竿,並在上而懸掛佈網,以此作為球門。球門上的洞,名曰"風流眼"。比賽時,雙方球員互相不能過界,要依靠高超的球技把球踢過風流眼,以此分出高下。這種比賽很有觀賞性。據史書記載,在宋太祖時期,每年的清明節,王公大臣、宰相賓客,都要在皇宮裡舉行蹴鞠比賽,有時候皇帝親自下場,與臣同樂。元代錢選所繪的《蹴鞠圖》,便是對這一事實的生動寫照。畫中宋太祖趙匡J8L與五位臣子圍成一圈,正在聚精會神地踢球。由於朝廷對蹴鞠的推崇,蹴鞠運動在社會上極為普及,不僅男子蹴鞠,還有女子蹴鞠。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清明時節,人們都會選擇高崗的空地舉行蹴鞠活動。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盪鞦韆

盪鞦韆 人們在盪鞦韆時發明了多種玩法。一種是比賽誰蕩得高。人們常在高處繫上花、鈴等物,看誰在盪鞦韆時能碰到這些花或鈴;或在鞦韆橫板下繫上一根用來衡量高度的繩子,看誰在鞦韆蕩起時能把這根繩子徹底帶離地面。另一種是比賽誰蕩得花樣多。一些鞦韆高手,能在鞦韆遠離地面時,做出金雞獨立、翻身轉體等各種高難度的動作。由於盪鞦韆有益於身心健康,能培養勇敢無畏的精神,因此,盪鞦韆早已成為中國傳統體育中較具代表性的一項運動。

盪鞦韆在漢武帝時主要是後宮女子參與的一項活動,魏晉南北朝以後,此項活動由宮中向民間普及。到了唐代,盪鞦韆則成了最受女子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至寒食清明時節,唐玄宗必會組織宮女們舉行盪鞦韆比賽,眼看著彩娥飄舞,耳聞著嬌聲婉轉,唐玄宗心醉神迷,情不自禁地把女子盪鞦韆稱為"半仙之戲"

歷代文人墨客對女子盪鞦韆的歌詠之詞不勝枚舉。白居易在《和春深》中寫道:"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點絳唇》詞雲:"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在歌詠盪鞦韆的詩詞中,最為精妙生動的要數唐代王建的《鞦韆詞》,詞中寫道:"長長絲繩紫復碧,嫋嫋橫枝高百尺。少年兒女重鞦韆,盤中結帶分兩邊。身輕裙薄易生動,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定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把少女盪鞦韆時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三、清明節的信仰習俗,無不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新生活的期望

插柳 觀世音以柳枝普度眾生,所以人們認為柳枝可以用來辟邪解厄。清明節正是柳條發芽之時,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戴柳的原始動機是想運用接觸巫術將柳樹旺盛的生命力嫁接到自家門庭和自己身上,從而達到家庭人丁興旺,個體青春永駐,身體健康的目的,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惡神也就能退避三舍不敢接近了。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放風箏 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楊柳垂絲的清明時節是放飛風箏的季節。古代放風箏是一種迷信的巫術行為,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穢氣,風箏放上天后,故意剪斷牽繩兒,期盼消災祛難,所以民間習俗中,風箏斷了線,落在誰家的房頂上或院子裡,那麼,那家主人就趕緊把風箏壓在"鎮石"下且放鞭炮驅邪。後來,風箏才逐漸失去巫術特色,變成了一種老少皆宜的娛樂方式。福建惠安一帶,在清明祭掃墓時,大人帶小孩在山間放風箏,認為此舉有放邪的作用。不僅僅在中國,在外國也有,例如朝鮮在每年的風箏節中,人們把自己苦惱一一寫在製作的飄帶上,然後束縛在風箏上,當風箏飛上天空後,他們都把放風箏的繩子割斷將風箏隨風飛走,人們認為自己的苦惱也隨之消失了。也有少數民俗學者認為,清明節鬼門暫開,將慰問故人的情誼寄託於風箏上,傳達給死去的親友。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是生育理念的象徵。關於蛋的生殖力量,世界各國都有傳說。縱觀漢文古籍裡的宇宙起源神話,其中一種即是蛋生宇宙神話。漢族古籍《三五曆紀》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這裡的雞子就是雞蛋,盤古作為創世神誕生於雞蛋之中,他將混沌分成清晰的天與地,這是蛋生宇宙的演化形態。

植樹 "樹木是被看做有生命的精靈,它承載了先人的靈魂,樹能行雲降雨,樹能使陽光普照,樹能使六畜興旺,樹能使婦女多子。"樹生人神話稱,樹是人類的始母,最初的人類是從樹中誕生的,所以人們崇拜樹,需要樹,這種物質需求慢慢就演變成了崇拜對象。《金枝》中曾經介紹過這樣的習俗:"如果印度教徒種植一片芒果樹林,他必須把一棵芒果樹作為新郎和另外一株別的樹結婚。德國的農民習慣在聖誕節的前夕用草繩子把無花果樹紮在一起,讓它們結出果實。"在這裡,樹木的婚禮顯然是處於對人類的模仿,而形成這種模仿的基礎,則是因為人們相信樹木像人類生命一樣具有繁衍、生育的能力。

歷史上的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外,你知道古人都是怎麼玩的嗎?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一起是四大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祭奠祖先、盡孝尋根、緬懷英烈、敬賢感思是清明節的核心禮俗。中國人自古就非常崇拜祖先、尊敬長者。祭祀掃墓的習俗自秦漢相沿承襲,普及民間,歷兩千年而不衰,成為清明節不可缺少的禮俗活動。正如民謠所云:"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

而古代的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節慶習俗,得以流傳。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對於逝者的生命,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緬懷方式,清明掃墓是中國人的選擇,這種方式包含著中國人對於宇宙,對於歷史,對於人生的基本看法,是中國人尊重歷史,知恩而報的現實表達。將過去、現在與未來聯繫在一起,表達著一個家族,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承前繼後這就是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社會意義。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我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