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长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

王守觉(1925年6月27日 —2016年6月3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7年,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6月3日凌晨,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王守觉长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工作。

他是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学家,长期从事半导体与信息科学研究

人物生平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六月二十七日,王守觉出生在上海。 [2]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岁的王守觉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一年以后,王守觉刚读完初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威胁到苏州。 [2]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7年11月),王守觉随年迈的双亲逃难,一路颠沛流离,甚至绕道香港、越南,于1938年逃到大后方昆明。 [2]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因为大哥在昆明的一家机器制造厂做了厂长,一家人最终在昆明安定下来。王守觉在离开学校两年之后,插班进入一个学校的初三进行学习,扎实的底子让他顺利地升入高中。但是升入高中不久后,他病倒了。 [2]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天,王守觉考入西南联大的电讯专修科学习。 [2]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同济大学召开动员大会,学生踊跃响应,共三百多人报名参军,王守觉也在其中。 [2]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王守觉复员后到已迁至上海的同济大学继续学习。 [2]

毕业任职

1949年,王守觉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2]

1949年至1950年,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员。 [1]

1953年至1956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任主任设计师。 [1]

1956年至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

1957年至1958年,王守觉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列别捷夫研究所进修。 [2]

1960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 [1]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16年6月3日凌晨零点五分,王守觉因病医治无效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 [1]

主要成就

王守觉院士早年研究解决了“两弹一星”所需计算机的基础器件,提出和发展的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方法和理论,为信息与信号处理提供了新理论。

1958年4月,回中国后,王守觉开始从事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的研究,参与并主持了锗高频晶体管的开创性研制任务,于1958年9月研制成功了截止频率超过200兆赫的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它的截止频率比当时中国国内研制的锗合金结晶体管提高了一百倍以上。在这个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国家对研制高速电子计算机急需高频晶体管的推动下,王守觉率领生产队伍,进行了小批量试制,为中国核工业急需的首台晶体管高速计算机——109乙机提供了半导体器件。 [2]

1961年,王守觉获悉美国发明硅平面器件与固体电路的信息,决定终止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结果的硅台面管的研制工作,立即集中研究室力量转而投入对硅平面工艺的探索,1963年底完成了国防部门五种硅平面器件的研制任务,并在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工业新产品奖一等奖,次年还获国家科委首次颁发的创造发明奖一等奖。这也为中国在“两弹一星”研究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计算机——109丙机提供了器件基础。 [2]

1964年11月,半导体固体电路也研制成功;1974年,王守觉在中国首次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为基于计算机与图形发生器的自动制版法代替传统的刻图照相制版方式开辟了道路,使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复杂性不再受制于刻图尺寸与精度。这项工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2]

1978年,在国际上最先发表了《一种集成高速模糊逻辑电路DYL》,并研究了它在精确信号线路与系统中的应用,依此研究的高速数模转换电路使中国集成8位D/A转换器转换时间由80ns缩短至4ns以下。

1990年起,致力于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机器形象思维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基础研究,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承担了神经网络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攻关工作,研制成中国唯一一个产品化的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系列。相继两次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并获200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何梁何利科技奖和2002年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杰出科研奖。 [2]

1994年,王守觉在对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功能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已有人工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结构,发现了神经元与高维空间几何形体之间的潜在对应关系,提出多值和多阈值神经元;1996年,王守觉提出排序学习掩蔽数学模型(SLAM)以及通用前馈网络模型;1997年,王守觉提出模式识别用的神经网络的新模型,比原来的网络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2000年,王守觉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地研制了双权矢量硬件“预言神二号”,并用于实物模型的识别。随后王守觉还进一步研制了CASSANN-III和CASSANN-IV预言神系列计算机和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 [2]

2002年,王守觉在高维形象几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仿生模式识别的理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