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知府跟巡抚都是过去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官职,它们各自出现的时间,有很大不同。知府正式出现在北宋,巡抚最早出现在明朝。

在最初设立时,它们都非常不完善,各有缺陷。知府最初设立时,朝廷担心它在地方权势过大,进行分权牵制,导致事情无法正常处理。巡抚在最初设立时,甚至仍属京官,随任务设立,一旦任务结束,便立刻裁撤。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到清朝时,巡抚、知府趋向于成熟。所以,为了对比这两个官职,我们会把时间集中在这段时间,用来更好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了解中国历史更深的脉络。

按照清朝制度规定,地方行政上可划分为省、府、县三级。(州的设立并不固定)。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知府是府一级的最高长官。巡抚官员的数量,跟设立的省份数量有关。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清朝一共有二十二个省份,如果遇到总督兼职巡抚,巡抚数量会更少些。知府数量稍多一些,《光绪会典》记载,当时有188个知府。

而《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也只有221个知府。巡抚跟知府相加的数量,跟清朝庞大的官僚队伍相比,自然不多。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可是,它们发挥的影响力,却是极大的。作为地方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巡抚和知府都需要得到皇帝的亲自任命,才可正式上任。而它们的差距,主要来自于辖区大小,官阶等级。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按照清朝官制,巡抚为从二品官阶,照例可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而知府一般不加衔。不过,知府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京城和陪都的知府,常被称为府尹。清朝时,有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它们的官阶为正三品。一般的知府,属于从四品官阶。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清朝官员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阶。从收入来说,清朝官员俸禄,无论满汉,都以品级划分。级别越高,俸禄越高。

对于巡抚、知府来说,俸禄差异,并非主要。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更大的区别,还是养廉银的差距。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养廉银是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推行的制度,到乾隆时完善,主要归地方官享有。养廉银的数额,可以达到正式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具体的养廉银收入,并不以官职而定,而是跟各地收入情况有关。当然,级别越高,享受到的养廉银也会更多一些。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除了收入,在出行和住房上,巡抚跟知府,也有很大差异。按照清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在地方时,出行可以使用八抬大轿,四品以下,便只能使用四人抬轿。

不过,如果当官员到京城以后,三品以上官员仍可乘坐四人抬轿,四品以下官员,只能使用二人抬轿了。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在住房上,巡抚作为二品官员,可以居住15间房规格的房屋。顺天府尹、奉天府尹作为三品官员,只能居住12人规格的房屋。至于四品知府,则是10人规格的房屋。

不过,级别带来的不同,不仅是巡抚和知府在任时的待遇差异,退休后也有很大不同。作为三品以上官员,巡抚和府尹在退休前,需要亲自向皇帝告老还乡。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在任时有特别恶劣的事迹,退休后都可以享受在任时全部俸禄。如果是知府这样的四品官,退休后一般只能享受在任时一半俸禄。

当然,它们都不包括养廉银在内。否则,退休官员那么多,朝廷肯定无法负担。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对于三品以上的地方官,清朝还允许他将来们推荐子嗣到国子监读书,将来通过国子监考试后,可以直接当官,免去科举选拔的艰难。当然,巡抚跟知府之间的差距,还在于职权的不同。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清朝时,知府主要处理辖区内的民政事务。它需要考核官吏、州县,传达执行朝廷政令,征收钱粮,维护社会治安,必要时还要进行审案断案,还要处理好当地的科举教育,教化民俗等事务。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这些事情,巡抚也要处理,只是辖区范围更大,权限更高。但是,巡抚在处理这些民政事务外,仍需处理一些军事要务。

在巡抚麾下,有一支专门供它直接调遣的绿营军,兵员在数百人到上千人之间,被称为“抚标”。专门协助巡抚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朝廷授予巡抚兵部侍郎的兼职,也是授予巡抚节制辖区内武将的职权。

知府和巡抚的差别有多大?

而且,清朝还常常让巡抚兼任提督的职位。由此一来,便可节制全省绿营。如果得到兵部调令,便可调动军队进行大规模参与战斗。

这一点,只有总督、巡抚可以做到,一般地方官无法染指。所以,巡抚跟知府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地方上下级官员的差别,双方的影响力,有很大的距离。

想要把握历史更深的脉络,不能忽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正如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所言:


“一切现象,都是整个社会的一枝一节,其变化,都是受整个社会的规定的。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整个社会。亦惟有整个社会,能说明一枝一节的现象的所以然。人们向来不知,只是把一枝一节的现象,互相说明,就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