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實力遠不如迦太基,海軍實力懸殊,為何羅馬人仍能屢屢得勝?

戰爭中一切行動追求的都只是可能的結果,而不是肯定的結果。那些不能肯定得到的東西,就只好依靠命運或者幸運(不管把它叫做什麼)去取得。

——《戰爭論》第二篇第五章

公元前三世紀末,在東西方戰爭舞臺上同時活躍著兩位蓋世英雄。其一,就是國人熟知的西楚霸王,公元前208年,各路反秦義軍被秦軍大將章邯陸續擊破,連最為強大的楚軍也被秦軍擊敗,統帥項梁戰死,曾經如火如荼的反秦事業自從跌入谷底。

就在反秦事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項羽率領新敗楚軍於公元前207年在鉅鹿戰場上決定性的擊敗了秦軍主力,挽狂瀾於即倒,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儘管項羽最後在楚漢爭霸中戰敗身死,但是項羽在反秦戰爭中的功勳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經濟實力遠不如迦太基,海軍實力懸殊,為何羅馬人仍能屢屢得勝?

羅馬軍團

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角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3/182),這兩位英雄人物不僅處於同一時代,巧合的是命運相似,而且身上都充滿了悲劇色彩。論指揮藝術,漢尼拔略勝一籌,他有西方戰略之父的美譽,與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拿破崙並稱為西方四大名將。論個人魅力,兩人不相上下,千載而下,無數人對這這兩位英雄人物敬仰不已,或為其統帥才能所折服,或為其命運悲劇而扼腕長嘆。

公元前202年,是世界軍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東西方歷史上的四位不世名將為我們提供了兩場戰神級別的決鬥。韓信在垓下擊敗了項羽,西庇阿(前236-前184)在扎馬擊敗了漢尼拔,從此世界歷史沿著我們已知的軌跡運動,劉邦建立漢朝,開兩漢400年之繁榮;羅馬人在其後短短五十年間突飛猛進,最終執牛耳於地中海世界達500餘年之久。

經濟實力遠不如迦太基,海軍實力懸殊,為何羅馬人仍能屢屢得勝?

漢尼拔和他的軍隊

漢尼拔在扎馬的失敗意味著歷時16年之久的第二次布匿戰爭(注1)以羅馬的勝利而告結束,關於漢尼拔的失敗,西方軍事史學家多有評述,典型的觀點有兩派,美國著名軍事史學家杜普伊認為漢尼拔的戰略目標是動搖羅馬聯盟;英國著名軍事史學家富勒則認為漢尼拔的最好戰略是在坎尼會戰後進攻羅馬城,但是由於他缺乏攻城武器、兵力與補給,所以他只好選擇分化瓦解羅馬聯盟的策略。但是不論漢尼拔的戰略是哪一種,漢尼拔都沒有成功。

由於漢尼拔最後的失敗,不少以成敗論英雄的評論者認為漢尼拔只是一個一流的戰術家,而在戰略上缺乏遠見。雖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在此我們不禁要問,既然無論哪種戰略漢尼拔都顯得力量不足,那麼當初漢尼拔為什麼要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翻越阿爾卑斯山進軍亞平寧呢?關於這個問題,德國近代古羅馬史學大家蒙森在其鉅著《羅馬史》中曾作過初步解答,本文則是在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論述與研究。

經濟實力遠不如迦太基,海軍實力懸殊,為何羅馬人仍能屢屢得勝?

戰象

由於國內西史史料不全的緣故,有些關於漢尼拔的史料筆者無法接觸,但是,凡是國內能夠接觸到的材料(注),筆者莫不反覆習讀。此外,筆者一直以來閱讀了不少關於希臘羅馬的書籍,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排兵佈陣以及戰陣決勝有一定了解與認識。筆者不才,嘗試論述漢尼拔在進軍亞平寧前的戰略思考,如有疏漏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注1:杜普伊的《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蒙森的《羅馬史》第三卷,科瓦略夫的《古代羅馬史》中的布匿戰爭部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中的費邊傳,阿庇安的《羅馬史》中的布匿戰爭部分(此書中關於第一次布匿戰爭與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史料價值頗低),奈波斯的《外族名將傳》,馬漢的《海權論》中的序言部分,除了這些名家著作外,在此感謝兩位久居海外的資深軍事歷史網友的兩篇作品,分別是顧劍教授的《阿非利加的西庇阿:比拿破崙更偉大?》與史鑑兄的《漢尼拔征戰記》,這兩篇作品中不僅提供了不少國外才有的原始史料,而且有不少西方近代軍事史學家對於布匿戰爭的最新研究。

回顧第一次布匿戰爭

2000多年前,在地中海南岸突尼斯半島東北部曾經聳立過一座叫迦太基的城市,據說,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關於這個城市的興建,有一個美妙的傳說。公元前九世紀末,腓尼基提爾城的公主為躲避宮廷糾紛,漂流到了突尼斯,她向當地的某個部落首領請求借一張牛皮所能圍成的土地,以作為棲身之地,這位部落首領認為一張牛皮大小的地盤實在太小了,於是很爽快的答應了,聰慧的提爾公主把牛皮切成異常細的細絲,然後圍成了一塊很大的地盤,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迦太基城的內城。

迦太基城並不是腓尼基人在北非最早的殖民地,但是由於它農商並重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它逐漸成為北非腓尼基諸殖民地的領袖,並逐步擴張。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迦太基擁有突尼斯、利比亞、西西里島的大部(注3)、西班牙東南部沿海地區、巴萊爾群島、以及撒丁島與科西嘉島的沿海地帶。

從經濟上講,迦太基海外貿易十分發達,農業上也不毫不遜色,在西地中海沿岸,隨處可見腰纏萬貫的迦太基商人,在迦太基帝國的肥沃平原上,處處可見為他們的迦太基主人辛勤勞作的農奴,良好的經濟條件再加上迦太基對其屬下人民以剝削掠奪為主的國策,讓迦太基富甲天下。

從軍事上講,迦太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在強大的國力保障下,擁有一支橫行西地中海所向無敵的強大海軍。迦太基人是典型的商業民族,國民主要是地主、商人、以及小手工業者與無產者,缺乏農夫,迦太基人的國民成份與它的民族性格決定了他們不願意投身行伍,而主要靠徵集臣屬地位的民族以及僱傭外族兵作戰,這種軍隊如果缺乏優良的統帥,其戰鬥力是難以與羅馬軍團相提並論的。

我們再來看看在布匿戰爭中與迦太基作生死決鬥的羅馬人。公元前264年,羅馬自其建城伊始已發展了近500年,此時的羅馬,除了波河流域的高盧人尚未被其征服外,意大利半島的其餘部族均成為羅馬的一部分。論經濟,羅馬是傳統的羅馬社會,商業並不發達,經濟實力遠不能同迦太基相比。

如果談到軍事,我想大多數讀者都曾聽聞羅馬軍團的赫赫聲威,傳統農業社會的羅馬擁有大量農夫,為其提供了優秀而龐大的兵源;羅馬人在其爭奪意大利統治權的戰爭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軍事制度,逐步將羅馬軍隊打造為一支精銳之師,即使把羅馬軍團與當時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流軍隊相比,也未必會落於下風。半個世紀後的漢尼拔戰爭讓羅馬軍隊接受了血與火的洗禮,促使羅馬人在軍事制度上更上一層樓,終於將戰術體系發展到爐火純青,放眼地中海,所向無敵。

自公元前264伊始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打了24年之久,戰爭之初,羅馬人幾乎沒有海軍,當他們覺得無海軍便難以打敗迦太基的時候,便開始傾心打造海軍,羅馬人就航海的技巧與經驗而言,遠非迦太基人敵手,但是羅馬人在其戰船上採用了一種叫做“烏鴉”的吊橋,一旦對方戰船靠近,羅馬人就將吊橋放下,羅馬士兵從吊橋衝上對方戰船,將海洋上的戰鬥轉變為陸地上的戰鬥,以發揮羅馬步兵白刃戰的優勢。

這發明簡單卻有效,曾經的西地中海海上霸主被曾經那麼不起眼的羅馬海軍打得接連敗北,鮮有勝蹟,羅馬取代迦太基成為西地中海的海上強權。

雙方進行了24年之久的精疲力竭的鏖戰之後,最終羅馬人靠其毅力與團結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迦太基退出西西里島,科西嘉島,以及西西里島與意大利半島之間的一切島嶼,並賠款3200塔蘭特白銀。

注2:敘拉古人和瑪末丁人擁有西西里的其餘部分,第一次布匿戰爭就是因為瑪末丁人而起的。敘拉古國王希羅在公元前263年與羅馬結盟,兩者的聯盟關係一直維繫到公元前215年希羅駕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