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警惕這5類常見電信詐騙手段

【案例分析】警惕这5类常见电信诈骗手段

近年來,電信詐騙逐漸成為社會“毒瘤”。今年一季度,我市公安機關破獲電信詐騙案件近8000起,同比上升123.5%;止付3400餘萬元,同比上升185.8%;凍結7200餘萬元,同比上升17.7%。

為此

警方梳理了5類最常見的電信詐騙手段

提醒廣大市民提高警惕

↓↓↓

貸款詐騙

4月16日,市公安局刑偵總隊聯合永川、銅梁公安機關,成功摧毀了一個以辦理網貸名義實施詐騙的犯罪團伙。

該犯罪團伙在網上開辦了一個虛假貸款平臺,由業務員聯繫徵信記錄不良人員,利用他們急於用錢的心理,用虛假的大額貸款額度引誘受害人繳納298元會員費註冊平臺會員。

當受害人註冊會員時,犯罪分子則以需要截圖證明為由設置操作門檻。受害人一點截圖就自動退回主頁面,要麼就此放棄,白繳298元,要麼為了得到繳款截圖,不停點進去繳款。

隨後,犯罪分子會要求受害人繳納貸款金額總數20%的手續費,並誘導受害人繳納更多服務費升級自己的“信用”等。

民警提醒

請選擇正規資質的貸款機構申請貸款。凡是需要提前收取保證金、會員費的都可能是騙局。

購物詐騙

今年1月,合川市民李先生詢問了一家賣摩托車的電商,並通過微信轉了100元定金。

次日,對方發回一個寫著他地址的物流貨單。李先生認為對方已經發貨,便將剩餘2500元貨款通過微信轉給了對方。第三天,李先生收到一條來自“快遞員”的短信,他稱因重慶在嚴查外地車輛,需要李先生提供重慶的摩托車駕駛證才能入城。

李先生致電賣家,賣家肯定了快遞員的說法並表示可以只要交納制證費和代辦費共1680元就可以代辦摩托車駕駛證。李先生又照辦了。

而後,李先生查詢了物流單號,發現貨單居然是偽造時意識到被騙。

民警提醒

網上購物要選擇正規網站及信譽度較高的店家,不要輕易進行沒有第三方平臺或擔保的線上交易。

刷網評信譽詐騙

3月19日15時許,沙坪壩一高校學生小羅(化名)上網找兼職時,搜尋並添加了一個名為“金牌客服小楊”的QQ。對方要求小羅在一購物網站上刷單。小羅按要求在該購物網站上購買指定商品3次,對方如數返還小羅購物款512元,並支付了60元報酬。

次日,對方又派了3單給小羅。小羅付款後,對方稱因超時需要小羅要再刷3筆,小羅按要求先後刷去2萬餘元,但對方稱需要10個工作日之後才能退款。一直等到約定期限而退款仍無音信時,小羅才意識到被騙。

民警提醒

刷單行為本身不合規定。這類犯罪分子通過發佈兼職信息,以各種藉口誘騙被害人不斷刷單,最後並不按事先約定返還本金和報酬。

辦理銀行卡業務詐騙

3月30日14時許,家住南岸的霍先生在網上看到一個辦理信用卡的廣告。瞭解詳情後,霍先生申請辦理了10萬元額度的信用卡。

第二天,一工作人員打電話說,需要霍先生提供房產證及收入證明資料,並提示可以幫霍先生提供,但需要收300元錢勞務費。

霍先生轉賬300元后,於第三天收到了信用卡,但對方表示要收額度2%的辦卡費,才能激活卡片。霍先生又轉賬2000元后,按提示掃描信用卡上的二維碼激活卡片,頁面提示需要轉賬驗證償還能力。霍先生又轉賬10000元,但卡片依然沒有被激活。被告知還要轉賬20000元再做兩個月的流水才能激活卡片後,霍先生意識到被騙。

民警提醒

請勿輕信網上辦理銀行卡的廣告。如有需求,請到銀行網點或登錄銀行官方網站在線申請。

盜取、冒用身份詐騙

1月31日晚,江北一公司職員王先生收到一同事發來的微信,稱有急用要借錢。因平時關係好,王先生便轉了1300元過去。對方稱不夠,需要再借5000元,王先生又轉了5000元。次日上班,王先生碰到同事本人,才知對方的微信號被盜。

民警提醒

遇到親朋好友、同事等發來涉及金錢往來的信息,一要觀察聊天軟件是否有異常提醒,二要打電話或當面向對方確認核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