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教可以防止親子關係疏遠呢?

夏天-向日葵在微笑


現在大多數爸爸媽媽對孩子都有早教意識,但卻不知如何早教。我們早教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孩子的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但很多家長卻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強迫孩子學很多東西,更是給孩子安排了各種補課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孩子的心與家長越來越遠。想要在早教中避免與孩子疏遠的情況,首先要明白,早教的目的。

與其說希望孩子成“才”,不如說應該先教孩子成“人”。早教的意義就是,幫助孩子在成人的過程中,建築穩固的基礎。

如何正確的早教?

首先,家長要想明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聰明的、“文武雙全”的、樂觀的、獨立的、優秀的......

早教並不只是培養孩子琴棋書畫,識文斷字等這些技能。而忽略了,為這些技能打基礎的品性、專注力、社會能力和毅力等品質。有些家長認為只要盯緊孩子不鬆懈,每天勤加練習就能即學會技能又鍛鍊孩子的精神力。

這就是無期所致,長時間的強迫會使孩子反感,有多少孩子在父母身邊成績優異,但離開了家長獨自上大學之後,沉迷網絡遊戲,荒廢學業。所以家長在早教是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甚至是情緒。

早教的方法

  •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早教班不是必須的,家長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積極科學的親子互動交流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早教。這方面家政可以買一些與孩子正確交流的工具書,來進行系統的學習。家長要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品性要求,首先要自己做到,榜樣的力量,可以讓你與孩子關係升值。


  • 讀書,都市也是一個很好地親子互動活動。與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可能還在還不認識字,甚至不會發音,但家長可以通過讀兒童讀物,讓孩子觀察說話時的口型,這對孩子學習說話發音有很大的幫助。

  • 聽音樂,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早教類音樂。它可以訓練孩子的聽力和情操。帶著欣賞享受音樂的態度,陪孩子聽一段因為。如果孩子打大一些,也可以有語言上的交流,如“你聽這個音樂有什麼感覺?”“很歡快。”“沒錯,因為這事誰誰誰在某某情境下觸發的靈感創作的。音樂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影響我們的情緒,好的音樂是可以觸及人心的。”


  • 做遊戲,通過做遊戲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或發散性思維。比如一些數字類遊戲或想象類遊戲,也可以通過以些體能類或反應類遊戲,鍛鍊孩子的身體和協調性。

  • 培養孩子的性格,如:希望孩子善良,可以陪她養一課植物之類的,告訴她生命的可貴,和責任;希望孩子勇敢,家長可以在孩子膽怯的時候做榜樣,不要強迫孩子“你看我做了,沒事的。你不要膽小,過來試試。”家長可以在旁邊反覆的重複勇敢的過程並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也可以的,像Superman 一樣。”。

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3歲時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可達到1000萬億。所以寶爸寶媽們要為早教及早做功課哦。

孕育島


如果家長意識到和孩子之前的親子關係發生疏遠,家長一定要首先意識到主要問題應該是在自己身上,為了儘量避免親子關係的疏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儘量去完善。

1.除了注重孩子的身體發育,學習情況等等,更需要多花時間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比如,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和想法,多愛少打,多聽少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2.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與孩子平等對話,平時多一些陪伴,旅行等,用愛陪伴。

3.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能表現的高高在上,強壓給孩子自己的決定,有時可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溝通聊天,也分享給他們自己的一些工作學習等等,互相交心,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

4.與孩子共同成長,在孩子的世界裡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些問題,給予他們理解和支持,參與他們的成長。


Amanda—小A


如何早教才能防止親子關係疏遠?能夠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說明,這個是我們有所擔心和焦慮的一個事情。那麼接下來的話你可以看看,從這幾個方面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我們會存在這樣的一些誤區。

第一,早教的一個範圍,老話說的是三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最佳的一個年齡,不要超出7歲,如果年齡越大,我們要改變孩子的效果就會越差,所以最佳的一個早教年齡一定要注意,要7歲以內,當然往前推的話最好是0到3歲,三歲內如果說咱們有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你離開孩子身邊一段時間,那麼這個一定要注意了,我們的親子關係是必然疏遠的,這是第一.

第二呢,正所謂焦點在哪裡,那個結果就在哪裡,如果你把時間都投入在工作上,投資在賺錢上,那麼孩子的教育,親子關係的疏遠也是沒法避免的,那麼我們必須保證每天要有一定的一個時間陪伴孩子。

第三的話,一定要保證陪伴的一個質量,陪孩子並非,坐在孩子身邊,人在心不在,你坐在孩子身邊玩手機,那麼同樣也是沒有什麼啊作用的,那麼孩子只會能感覺到你對她的冷漠那就只能去看電視了,那這樣的話親子關係也是會疏遠。

第四,陪伴並非挑刺,找問題。看到孩子哪哪不好,平時沒時間,好不容易有點時間來陪伴,坐下來就是開始講道理,說教。試問你是孩子,你願意跟這樣的父母呆一起嗎?

所以,我們梳理一下:

第一,是否有讓孩子離開父母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個月,否則肯定影響親子關係;

第二,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至少要一小時起,這種陪伴是純粹的陪伴,而不是陪著看電視,那樣是毫先效果的;

第三,陪伴是否是高質量的陪伴,陪著孩子玩,陪著孩子做親子共讀,講故事,陪著孩子說話,這些都能夠大大的促進親子關係;

第四,要多和孩子互動,多瞭解她的感受,而不是批評指責,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所啟發!


庭爸談育兒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積極的影響,相信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能與孩子建立親密、信任的親子關係,同時孩子們也渴望用良好的親子關係來作為成長的依託。實驗得出有良好親子關係的孩子長大以後樂觀積極,獨立自信 ,富有有安全感!那麼,怎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個人認為在兒童不同的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方法!

0~3歲,心情愉悅的全身心陪伴,瞭解孩子的敏感期,滿足孩子的撫觸渴望,多與孩子親一親,抱一抱!

3~6歲,幼兒逐步走入社會,有初步自我意識,這時候在全身心陪伴的同時,瞭解相應敏感期和關鍵期,適當放手,鼓勵孩子走向獨立!

6~10歲,孩子已經融入社會,這時候進入“我在你身旁”式的陪伴,因為這個階段有獨立意識、獨立能力,但不成熟,所以也需要幫助,因此,要讓他知道你一直都在陪伴著他,有需要時候我都會出現。

10~14歲,進入青春期,叛逆期到來,這是走向成年的一個重要標誌,這個時候非常關鍵,很多親子關係在這幾年遭遇“滑鐵盧”,因為很多父母沒有“與時俱進”改變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方式。這個時期,父母要適當退出,給予孩子信任與自我空間,在孩子願意的前提下與他進行良性溝通,這樣就能很好的繼續原有的親密的親子關係。

15~18歲,父母要學會放手,與孩子朋友式的相處,把他當做我一個成熟的大人去溝通就好了。

不管在哪個階段都要體現愛與尊重,都要有全身心的支持與陪伴,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溫柔平和,這樣親子關係肯定親密又融洽!


愛幻想qm


不想親子關係疏遠,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陪伴。人都沒見著,你要孩子怎麼跟你不疏遠?

陪孩子逛公園,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花草樹木、貓狗蟲鳥等。還可以增長孩子的常識。

陪孩子看一集動畫片,和他討論動畫片裡面的劇情。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陪孩子玩玩具、做運動、做手工。還可以鍛鍊孩子的競爭和合作的意識。

每天晚上,花5-10分鐘,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教會孩子各種各樣的道理。

……

方式很多種,看似簡單,但很多家長也就只能做到一次兩次,還想因為這一次兩次中取得巨大的成效。想想都不太可能。孩子不會一夜長大,孩子18年才成年,18年中的1次2次算得了什麼?

所以,想要方法有效,就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儘可能多的“高質量陪伴”吧!


南寧麥迪森


套用一句老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也是最好的成長禮物,最好的親子關係黏合劑。


媽媽小百科


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早教


李家小鋪鮮生


每天有質量的陪伴,多聊天,戶外一起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