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煮肉要兩三個小時,而炒肉就需要幾分鐘?肉能熟嗎?

李永獻7001


煮肉要幾個小時,炒肉只要幾分鐘,肉都會熟,一樣吃。為什麼會這樣?問題不在於豬肉,是人們追求不同的味道、口感和菜式造成的。從三個方面作如下分析:

(炒肉的火候在“斷生”,斷生正好,過了就老,咬不動了)

第一,豬肉怎麼算熟。

豬肉是高蛋白、高脂肪食材,食肉類動物的主要能量來源。從食材原理解釋,豬肉無論生熟,裡面的蛋白和脂肪等營養物質不會有什麼質量改變。也就是說,生吃、熟吃所得到的能量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味道和口感,還有外部形狀。所以,在燧人氏給我們帶來火種之前,肉都是生吃。直到如今還有遺留,譬如生吃火腿、牛羊肉、魚生。

那麼生肉與熟肉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從外觀上很容易能看出,生肉具有熟肉所沒有的柔軟彈性,這個狀態就是蛋白質活性。蛋白質有個特點,遇熱凝固,表現為一加熱就變硬變色。不論水加熱,油加熱,蒸汽加熱,都是這樣變化。依據食材的這一基本原理,豬肉加熱變硬變色就算熟,也僅僅這個由軟變硬變色的瞬間,俗話說的“斷生算熟”。過了這一刻會繼續收縮,很快就硬到咬不動。

這個“斷生算熟”的瞬間是個節點,廚藝理論與操作的基本功,炒肉把握的就是這個節點,也叫火候,少一分則生,過一分則老。除此之外的豬肉所有做法,則又是追求的另一個境界,通過長時間的加熱,蛋白纖維細胞被破壞,把肉裡的物質逼出來,重新融合多種味道,也改變了肉本身的質感,變得軟爛鮮香。



第二,為什麼要把豬肉做熟了吃。

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於好奇,對未知的、美好的東西追求無止境。就像豬肉,生者可以吃,烤了、炒了、燉了都可以吃,但是不會滿足,還要不斷探索更多的吃法。

雖然生肉煮熟不能增加營養成分,但是卻改變了豬肉的味道、口感和形狀。也就這麼一個遠古人類不經意的改變,重寫了整個人類文明史,助力人類登上動物界智慧最高峰,成為實力統治者。

在這漫長的飲食文化發展中,人類從熟制動物肉中得到極大的享受,概括起來有三個:

  1. 獲得永不知足的香。這個香首先從烤肉中得到,然後的烹,再到滷、臘等十八般做法,各種香料的加入,融合成無數種肉熟制後永遠無法抗拒的香。
  2. 有貪得無厭的鮮。最常用的熟制方法是燒、燉、蒸,都是把肉裡的蛋白質和脂肪逼出亮相,特別是蛋白質遇熱溶於水,突出一個鮮字,成就吸引人的絕味。
  3. 得到再吃不膩的口感。熟制後的豬肉裡,茹毛飲血時期最難吃的部分,成了最美味。啃咬不動的筋膜軟骨,熟制後得到軟化,口感比過肉。肉的口感也發生根本變化,完全可以根據人的需求來得,想硬就硬,譬如焦脆五花肉,吃著像鍋巴一樣。想軟就軟,譬如紅燒肉,入口即化。

第三,怎樣把豬肉做熟。

只說兩個做法,一個代表炒熟,一個代表燉熟。

【魚香肉絲】

  1. 四兩裡脊肉切絲,給適量鹽、料酒和澱粉抓醃五分鐘。
  2. 一隻青辣椒切絲,半根胡蘿蔔切絲,泡兩朵黑木耳撕開。
  3. 炒鍋熱油下肉絲劃拉開,斷生出鍋。
  4. 炒鍋內下入蔥花薑末豆瓣醬炒香,再給青椒絲紅蘿蔔絲,斷生下肉絲,加生抽翻炒均勻出鍋裝盤。
【清燉豬蹄】

  1. 兩隻前蹄剁大塊,焯水。
  2. 燉罐加水燒開,放入豬蹄,水與豬蹄2:1。
  3. 再燒開撇去浮沫,放進蔥把、拍姜和甜酒釀。
  4. 轉最小火燉2小時。
  5. 關火前5分鐘給鹽調好鹹淡,然後關火出鍋裝盆。

普濟




油比水要溫度高。

單從油和水的沸點來看,通常我們吃的食用油沸點一般都在200°以上,有的像菜籽油都能達到300°以上,水的沸點是100°,所以油鍋比湯鍋肯定要熱,所以在炒肉的時候溫度高,肯定要比煮溫度低所用的時間要短。



炒肉片,燉肉塊。

我們在炒肉的時候,一般是肉搭配其他的青菜來炒,大多數情況下,會切成肉絲或者是肉片,這樣肉的面積就非常的小,所以在炒肉的時候用時短,而煮肉大多情況下,比如說做梅菜扣肉,腐乳汁扣肉等等都是先把肉給煮熟,煮的過程中是煮的大肉塊,就單從面積上來說,煮的肉要比炒的肉大很多倍,所以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比炒肉所需要的時間長。



豬肉和炒肉的目的不同。

大多數情況下,炒肉都是在爆炒以後,表面撒上調料,這樣就非常入味了。如果煸炒時間過久,就會導致肉片變老,口感會變得很差。如果繼續煸炒,還會導致炸出油炸,所以炒肉的過程一定是快速的。而煮肉大部分是用來燉湯喝,把肉切成塊放入湯鍋裡來煲,小火慢燉,大部分情況下還會放入很多佐料,甚至中藥材,比如當歸,枸杞等等,這些食材都是比較硬的,小火悶燉,既可以使食材做熟,另外可以充分的入味,使得肉質更好吃,更有營養。



炒肉與鐵板接觸,煮肉與水接觸。

炒肉的時候,肉與鍋是直接接觸的,一般炒菜用的是鐵鍋,傳熱的速度非常快,肉很容易被炒熟。但是,在煮肉的時候,鍋裡面會放入水,然後再加入肉,熱量是通過水的傳遞再到肉中,經過了這樣一個轉換,所以煮的時間也會變得長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的製作工藝能夠製作出不同的形態,而且所做出的口味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不管是煮肉或者是炒肉,都要根據自己的需求而定,時間上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一個為了孩子吃的健康而努力學做飯的寶媽,每天在頭條分享最接地氣的家常菜。喜歡做飯的朋友可以收藏,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學習一下,希望與大家一起共同提高做飯水平,一起交流做飯心得!

我是球球媽,一個月前加入悟空問答,創造過單篇閱讀量349萬的成績,積累粉絲1500人,感謝大家對鏟子愛廚房的支持,每天在頭條持續分享家常菜,麵食,烘焙小吃的製作方法,喜歡做飯的朋友記得動動手指點下關注,球球媽感謝大家觀看!

鏟子愛廚房


現在的肉豬,由於生長時間只有半年左右,其肉質非常嫩,無論是炒還是煮,都很容易熟,這一點毋庸置疑。倘炒不熟,肯定是種豬肉。

不同的是,我們在炒豬肉時,由於爆炒時間很短,通常需要去掉豬皮,否則即使能夠炒熟,豬皮也比較硬,有嚼不動之虞;煮豬肉則完全沒必要去豬皮,即使生長時間超過三年的老母豬,只要煮的時間足夠長,完全可以煮得落鍋。

“煮”與“炒”是兩種不同的烹調方法。前者以“水”為媒介,水溫最高只能達到100℃,講究“小火慢燉”,煮熟的豬肉軟爛入味、肥肉不膩、瘦肉不柴,適合牙口不好的人的口味;後者以“油”為介質,油溫可達200~300℃,在高溫作用下,幾分鐘便可炒熟,節省時間,炒出的豬肉口感清香、有嚼勁,適合年輕人。二者各有特點。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國南北都養殖土豬,生長期在一年左右,肉質較老,做豬肉一般都需要煮,或者先煮後炒,“一家做肉、滿街飄香。”現在,隨著品種改良、使用配方飼料集中餵養,養殖效益大為提高,但失去了豬肉原有的味道,竊以為得不償失。


北大屠夫陸步軒


咋一看這個問題猛的一愣,可是稍微考慮兩秒就發現這很好解釋啊。

首先煮肉和炒肉的時候肉的形狀不同,導致受熱面積不同。

我相信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燉煮肉塊(以小時論時間的做法)、炒肉絲(片)的,很少有人會肉絲下鍋煮1、2個小時,或者大個肉塊放鍋裡炒幾分鐘就準備吃的吧。同樣的一塊肉,切成肉塊和切成肉絲之後,它們與鍋具、加熱媒介的接觸面積就相差太多了,所以自然炒肉絲、肉片更容易熟透,而大塊點的燉煮肉時間上就要久的多。(但是說實話一般也不至於煮到2個小時以上那麼久,時間太長肉很容易失去口感和滋味)

其次的原因就是加熱的媒介不同,導致所承受的溫度不同。

煮肉的媒介是水,而炒肉的媒介是油,水就算用再猛的火去燒,它的溫度也是100度。而我們炒菜的油溫就要高很多了,舉個例子:一般情況下我們說“6層油溫下肉片翻炒”,根據不同的食用油,這個溫度差不多都在160度左右了,這是高壓鍋內部都達不到的溫度。因為本身肉片比較薄,於是受熱充分就更容易熟,再加上炒菜的油溫一般普遍高於水溫太多了,所以炒肉比煮肉、燉肉熟的快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就是食用效果的要求不同,所以烹飪時間不同。

其實燉煮的肉也不是非得個把小時才能熟,基本上只要筷子穿透而沒有血水,肉塊內部就差不多已經熟了。但是我們燉煮肉來吃要的不只是熟了就行啊,燉煮的肉我們想要的一般是濃香入味、口感酥軟,“熟”跟“好吃”可能對於原始人來說是差不多的意思,但對現代人來說完全不是同一個事情。同理的炒肉也是如此,開微弱小火炒一個小時也不是不能炒,肉也肯定是熟了的,只不過炒出來不好吃罷了。

所以針對不同目標效果、不同食材而施以不同的烹飪方式,這就是數千年來的烹飪之道。“烹飪”跟“把食物弄熟”在現在來看,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也是題目這個問題讓人感覺哪裡怪怪的一個原因。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肉的形狀大小,另一方面是烹飪加熱液體不一樣。

一般煮肉,都是整塊大塊,而加熱液體就是水了,水的沸點是100度,加熱到100就開了,變水蒸氣了,也就是說那麼大塊的肉被最高100度的沸水煮著,往往過很長時間外面輸了,豬肉裡面還是生的。

而炒肉呢?一般都是切片,哪怕紅燒肉一塊塊的也比豬肉的時候小。而加熱液體就是食用油了,食用油的沸點一般是200多度,菜籽油、花生油能有300多度,肉片被兩三百度的油爆炒,所以很快就熟了。


摸魚使人快樂


因為煮肉和炒肉要求的口感不同啊!

煮肉往往要求肉軟爛,不黏牙,肉湯鮮美醇厚。

炒肉則不一樣,炒肉的肉往往切得薄而細,爐灶裡面幾百度的高溫,往往只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把肉炒熟。

高溫爆炒,還可以讓肉保持脆嫩爽口的特點,這是燉煮所達不到的。

而且詛咒的溫度往往不超過100度,因為水沒幹,鍋裡的溫度就不會超過100度。

爆炒是不一樣的,植物油往往能夠經受幾百度的高溫,當肉倒下去的一瞬間,迅速升高的溫度會將肉的香味瞬間釋放出來。

以上就是炒肉與煮肉的區別,所以燉煮肉要幾個小時,而炒肉就只要幾分鐘。

如果覺得那夜說的有道理,歡迎點贊關注喲!


那夜最好吃


由於是兩種烹飪方法,相對的對主料的處理方法也是不同的。首先,煮肉(燉肉),我們需要的肉,一般是切成小塊處理,先去用涼水把肉冒下,把血冒出來,然後進行炒糖色,加入配料大火燒開,小火燉煮,使肉慢慢燉煮熟,由於細火🔥慢燉,把肉的精華慢慢的燉出香味,香而不膩。入口即化。

其次,炒肉一般是大火,急🔥火,瞬間炒熟,所以就要求了,我們炒肉需要肉的形態,大多是片狀,或者絲狀,比較好熟的狀態。大火熱油,溫度極高,煎炸的瞬間就已經熟透,在配上配菜,使之蔬菜的味道得到很大提升。

這兩種烹飪方法,都會使肉變熟,不會形成炒不熟的狀態。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baby燊美食記


因為烹飪的手法和吃法不一樣,時間也會相對的不一樣。

主要時間差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煮肉的話一般來說會切得比較大塊兒一點,防止一會兒就被煮爛了,這要保證肉中間的部分完全熟透,就要多煮一會兒,這是第一個要增加的時間。

第二就是我們一般對煮的肉要求的口感是比較柔軟,吃到嘴裡入口即化的感覺,這需要長時間的慢火熬製,大火雖然可以降低煮肉的時間,但同時也容易出現把外面的肉煮爛,而裡面可能還沒熟的情況,這不僅影響裝盤美觀,還影響口感和味道,這也就大大的增加了烹飪時間。而炒肉就不一樣了,我們要求的口感是鮮香,對於時間上來說,我們只需要炒熟即可裝盤。就好比醋溜土豆絲,只需要大火翻炒幾分鐘就行了,而燉土豆就得多一點時間。就因為吃法和口感要求不一樣,一個是軟的,一個是脆的。

第三就是水溫和油溫的差異了。煮肉是水煮,水的溫度100,然後就維持這個溫度慢燉,而鍋裡用來炒肉燒的油溫就不一樣了,溫度高達兩三百,生肉下鍋,立馬就被炸熟了,這也是一個時間體現的方面。





愛臭美的大橙子


烹飪方法不同哦,煮肉一般是紅燒肉,形狀都是立體塊狀,比較厚,想要入味,肉爛肯定時間要長了,炒肉基本就4種:肉末,肉片、肉絲,肉丁,這麼一看,就是碎、薄、小,熟的快,講究大火快炒就出鍋,時間長了反而老了不嫩。不過你說的兩三個小時指的是什麼肉啊,豬肉一般40分鐘可以燉爛了,牛肉1小時內也差不多,除非是很大塊,或者熬湯,對湯的口感有要求,需要2-3個小時,這個是鍋的時間設定好的,文火慢燉的。


最暖的光亮


水沸騰以後最多100度左右,不會超過130度,而油最高可以達到300-400度,油可以使食物瞬間外焦裡嫩,而水則要慢慢煮制才能熟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