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山村脫貧自有方 ——漢中市漢臺區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紀實

全區55個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全部達標,所有行政村均已通水泥路(瀝青路),安全飲水實現全覆蓋,電力入戶率達100%;

大力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動員引導169家民營企業、社會組織,投入資金939.9萬元,助力脫貧攻堅;

全面推行“村集體經濟+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的產業脫貧帶動模式,與74個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

新時代 新作為 山村脫貧自有方 ——漢中市漢臺區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紀實

2018年以來,漢中市漢臺區結合貧困村實際,充分發掘城市資源,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兩個手段”,打出幫扶舉措“組合拳”,在改變貧困山村面貌、壯大脫貧產業的同時,推動了農產品和城市資源在“進城”與“下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精準銜接,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包扶單位+幹部駐村”

壯大幫扶力量

4月下旬,春風和暖,漢臺區新修的花馬路,草木蔥蘢,花香四溢,宛如一條碧綠玉帶,一頭連接著河東店鎮花果山村,一頭連接著宗營鎮楊家山村。行走其間,楊家山村村民劉玉潔心情格外暢快,“這下好了,我們村養的鵝、種的核桃,到外面賣更方便了,來村裡的遊客也多了!”

前幾年,楊家山村卻是另一番景象。“以前這裡的路窄不說,路面也不平,村民出去買東西,要麼步行,要麼騎自行車,還經常摔跤。”漢中市漢臺區審計局駐楊家山村第一書記王偉感嘆道,“自從有了這條路,村民脫貧增收不僅有了希望,全村旅遊業發展也有了方向。”

脫貧攻堅開展伊始,漢中市漢臺區審計局便包扶楊家山村,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王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要想有出路,必須先修路。”在漢臺區審計局及鎮村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2月,總投資1018萬元,長4329米、寬6米的通村公路全線通車,徹底改變了楊家山村出行難問題。

路通了,燈亮了,楊家山村悄然發生著變化,貧瘠的小山村有了生機和活力。在王偉及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村上新建的飲水塔拔地而起;為29戶貧困戶爭取到93萬元金融貸款;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就業培訓;村上成立扶貧互助合作社、扶貧互助資金協會,累計貸款21.6萬元。

幹部沉下去,感情浮上來。在脫貧攻堅中,漢臺區34名區級領導、140多個部門單位、1800餘名幹部與55個貧困村2666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結成“親戚”,幹群齊心推動了所有行政村實現水泥路、安全飲水全覆蓋;貧困戶安全飲水保障率、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接受並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率、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參保率、電力入戶率均達到100%。

“鎮村領路+自主脫貧”

激發脫貧志氣

“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沒用,政府幫我們的已經很多了,剩下的就要靠我們自己努力把日子過好!”4月26日,當記者見到老君鎮王道池村四組村民李忠文時,他正在自家的院子裡“鼓搗”著收割機,“現在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政府的扶持。”

老實本分的李忠文因為文化水平低,沒有發展門路,一家4口人全靠李忠文務農為生,他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幫助李忠文一家脫貧,鎮村幹部沒少跑路,多次上門和他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辦法。經過商量,李忠文決定購買收割機發展規模種植增收脫貧。對此,鎮上及時給他辦了農機購置補貼,並對他進行農機使用培訓。

有了門路,李忠文的幹勁足了。他們夫妻倆不僅種自家的田地,還承包了其他農戶的田地。如今,李忠文每年除收割自家的莊稼外,還為其他農戶收割莊稼,家庭收入從一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2萬多元,一舉實現了脫貧。

如今,李忠文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丟掉自卑感,重拾自信心,夫妻倆起早貪黑,農閒時間還出去打零工,千方百計增加家庭收入。

生活的鉅變,讓李忠文悟出一個道理:“貧困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現在政策這麼好,不能坐享其成等著別人給,別人給的始終沒有自己勞動得來的踏實,好日子都是勤奮換來的!”

“城鄉結對+社區幫村”

拓寬銷售渠道

外有幹部幫扶送寶,內有脫貧產業增收,如何讓農產品順利地進入市場變成“真金白銀”,為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的貧困戶帶去實惠?

位居漢中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漢臺區,獨特的城市優勢蘊含大量資源。在打通城鄉資源“雙向互通”過程中,漢臺區通過開展“城鄉結對,社區幫村”工作,發動城區5個街道結對幫扶貧困地區,促進了城市資源“下鄉”,農產品“進城”。

東大街街道7個社區主動結對漢王鎮7個貧困村。依託漢臺區東大街的超市、商場、便民市場等市場資源,東大街街道7個社區積極開設貧困村農產品特設攤位,專門銷售漢王鎮貧困村農產品。此舉既解決了貧困村農產品銷路問題,又幫助貧困村群眾拓寬了就業創業渠道。

對此,漢王鎮新風村貧困群眾付彩儒頗有感觸地說:“以前自家種的桃子,每到銷售季節就犯愁,現在城裡有了專門銷售村上農產品的攤點,我們只管好好種植,保證品質,銷路根本不用愁。”

“以前,駐村幹部找項目、談銷路都是動用自己親戚朋友的關係,現在和結對幫扶社區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係,一個電話就能知道哪裡有用工需求,哪裡又需要什麼農產品。銷售渠道廣,信息渠道暢,村民增收空間也就更大了。”漢臺區委政法委駐新風村第一書記張恆算了一筆賬,“現在,我們村豬肉價格比以前提高了20%至30%,蔬菜價格提高了30%至40%,一座大棚能增收2000元到3000元。”

不僅如此,東大街街道還發動社區裡的黨員、退休職工組成文藝隊。平時,文藝隊自編自演節目,將文藝表演送到村委會大院、村裡小學,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鼓勵村民樹立脫貧致富信心。記者 屈荔鵬 通訊員 葉亞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