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不发工作微信来“减负”?本身也是形式主义!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宋祖礼

如果说“996” 带来的是身体上的束缚,“抵制”微信群或许意在解决“精神”上的困扰。然而,正如对“996”的群起而攻之并未让谁真正摆脱工作的疲劳,

逞一时口快的“拒绝微信群”,恐怕也并不能解决大家对工作时长的焦虑。

下班不发工作微信来“减负”?本身也是形式主义!

在讨论是否响应网友号召,“全国推广”所谓的“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微信群”、“下班不许发工作消息”的“新规”之前,我们应明确的问题有二:

首先,通讯工具的存在价值在于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而非阻碍;

再而,即时通讯工具并非只有一个“微信”,老板“cue”你的方式也从来不只有一个手机。

如果按照此“新规”精神办理,那么在拒绝了微信后,我们还需要禁掉QQ、钉钉。而为了成功“屏蔽”老板,我们最好再通过“规定”的方式禁止下班后给员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

有网友戏称“下班后请当我死了”,如此纷繁复杂的条文做下来,我们恐怕离原始社会也并不遥远。

条文越复杂,问题越无解,条文如同“段子”,只能说明新规已经离题万里。与其说这是在响应中央精神“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毋宁说这种规定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

下班不发工作微信来“减负”?本身也是形式主义!

实际上,无论是“996”还是“微信群”,诸多讨论都未逃脱复杂问题简单归纳的窠臼。在这两者的讨论中,老板和员工简直成了现实版的黄世仁与杨白劳,日常的工作状态也似乎常态化地“没头脑和不高兴”。

然而,管理者并非都钟情于低效率,被管理者也并非个个逆来顺受。无节制的加班,有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病,也有行业发展不成熟的现实问题。“996”与“微信群消息”,都是工作时间侵占生活时间的表象,而非所有行业问题的“祸根”。

下班不发工作微信来“减负”?本身也是形式主义!

要缓解这其中的焦虑,需要成熟行业体系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找准工作效益与员工权益的平衡点,更需要被管理者找到自我实现的根基所在。管理者不自省,再多的“@”也点不醒一个装睡的“领导”,员工不自知,再多的“新规”也无法扶起一个无力的灵魂。

管理部门及时整治行业弊病的尝试值得鼓励,但形式大于内容的“新规”不仅无推广的必要,而且更有反思的必要:靠一纸具文来应付问题的“套路”或许该改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