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地看待“五胡乱华”那段历史?

_afiniafi_


泻药

人在中国,没坐飞机

不是985211的历史系研究生/硕士/博士/教授

题主问怎么正确看待五胡乱华,那么什么是“正确看待”?就我理解是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

五胡乱华起因是西晋内乱,使国力被大量损耗,无力抵抗北方蛮族的进攻,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冰河期,蛮族纷纷内迁。

五胡乱华开启了汉族与北方诸民族的战争,一方面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受到了中亚地区的文化输入,比如波斯教的传入;战争方面带来了新的骑兵战术;由于北方百姓与世族的大量南迁,让江南地区愈加繁荣,给思想家的活动提供保障;北方地区开始了民族融合,出现了很多胡汉混合的朝代,直到隋朝才融合完成,此时胡人文化以给北方汉人带来了巨大影响,陇西李氏就是鲜卑化的汉人;另外民族大融合带来的文化交流给当时的文化带来了生机,石窟就在那个时期大量出现......

那个时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更加多元的文化、宗教。交融时出现的冲突已成为过去式,而其结晶却成为了瑰宝,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说级嘴臭种老冰棍


要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来研究。尤其不能用今天的民族团结来绑架历史,以至于影响对历史问题的研究。


要看清五胡乱华本质必从五胡危害和起因方面来加强认识。

五胡乱华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尤其是包括了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政权,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乱华”并非某些人所说的“兄弟之争”。正确评价历史应从历史环境出发,当时的五胡对中原的“乱”象是有战争责任的,具体说对中原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

因为五胡乱华的危害巨大,具有几个显著特征:大破坏性,大毁灭性,大屠杀性。


古时候,北方的胡人,都是游牧部落,具有极大的攻击性,野蛮性,落后性,其每一次进攻所造成的杀戮都是“赤地千里”,结果导致人口锐减。更由于战争不断,田地荒芜,饥荒遍地,民不聊生,发生人口迁移。这种背景下,“衣冠南渡”的中原人民被迫四处迁移,逃避战火。

由于极大的破坏性造成了极大的毁灭性,中原人口损失惨重,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甚至有灭种的危险了,一个叫“冉闵”的人,振臂一呼,以“杀胡令”感召中原人民反抗胡人的进攻,所谓“以暴制暴”,用更凶狠的杀戮进行反击。

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五胡的每一次对中原的进攻,都是带着深深地伤害而来,这种巨大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不是来搞建设的,即,不具有任何建设性。

那么,五胡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会发现,五胡的部落部族文化特征决定了其野蛮性和攻击性、破坏性!

其一,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游牧部落在草原上的“不断重组”,衰落则解散,强盛则聚拢,不同部落部族之间,互相吞并,战争不断,加之草原上的生产资源本身就匮乏,“胜者为王”,用拳头说话,继承了“森林法则”的弱肉强食属性,他们本来就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抗争中,造就了他们一身的“生存本领”,这种本性促使他们具有极大的进攻性,通过对弱小力量的吞并,和对中原的近乎“疯狂”的掠夺,以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源。

事实上,人畜的大量攫取,对中原的一步步占领,就是他们攻击性和野蛮性的必然结果,最终解决了部落部族的生存空间问题。

其二,中原王朝被迫反击,“长城”见证了一段血泪历史。


古时候,交通不便,而游牧部落部族具有天生马背民族特性,他们逐草而居,居无定所。为获得大量财富,富裕的中原王朝,常常因此受到他们的攻击,而“长城”自然成为防备马背民族的最好手段。

由于马背民族擅长骑马,来无影去无踪,古人用烽火传递军事情报,长城上的“烽火台”在面对五胡入侵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五胡乱华,为什么是一场灾难呢?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马背民族能征惯战,离不开宝马,战时,特种部队的特殊奇袭武士还会有两三匹马增加脚力,整支军队运动作战,就如同一支现代化的机械军团流动作战,他们效率极高,日行几百公里长途奔袭,轻轻松松,取得战果就撤离战场,能获得战场主动权。相比较,中原王朝缺少战马,良马更是稀缺品,打仗的时候捉襟见肘,难免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长城,无疑迟滞了胡人部队的进攻节奏,为中原王朝输送兵力提高效率、提升战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其三,五胡乱花的本质是“侵略”,是生产资源争夺战,不能简单理解为“兄弟之争”。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生产力严重不足的古代,民族间的“侵略”战争是一种常态,他们往往通过毁灭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种争夺具有“此消彼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经年累月”的持久性特点。所以,往往是两败俱伤,而这样的摩擦注定让彼此都是伤痕累累。

有人质疑,古代会有侵略战争吗?

回答是肯定的!

侵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侵略,指近代国家法兴起以后,国与国的战争。广义指,古代国与国之间的争端。

主动发起战争一方对邻国的掠夺性质的战争都是侵略性质的。包括,文化侵略,经济侵略和领土侵略等多种形式。

其四,有人鼓吹“胡风汉韵”,把古代野蛮的胡人政权美化为“尊称”,是言过其实的。


事实上,华夷之辨,自古有之。

为什么?这不仅仅是正统之争,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坚守和反击。

一个“胡”字,饱含了多少中原人民的心酸历史。

“胡作非为”、“胡搅蛮缠”、“胡思乱想”、“一派胡言”、“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拼乱凑”。。。。这些成语都深刻地记录了古代胡人“胡闹”的行径,即以“野蛮、残暴、愚昧和落后”状态,对抗中原文明。这就是教科书所谓“兄弟之争”的实质。

其五,五胡入主中原,既是民族内迁,更是蛮夷主动汉化,寻求中原文明的结果,客观上达成了民族融合的结果。


事实上,五胡乱华的一百多年里,胡人主动或者被动汉化,并融入中原文明的汪洋大海里。

这里面,尤其需要浓墨重彩写一笔的就是鲜卑人!拓跋珪的鲜卑主动汉化,为民族融合的光辉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历史可以翻篇,但不能遗忘!尊重历史,就是正视古代民族的发展历史!不管是胡人还是中原人,他们都追求文明,向阳而生,虽有杀戮,必须谴责,但殊途同归,万径归宗!

众多胡人最终注入中原文明的海洋!

正所谓印证了一个定律,“夷入华夏则华夏之”的道理!

总之,“五胡乱华”是在古代生产力极其落后状态下发生的战争状态,是破坏性的,侵略性的,甚至于是毁灭性的,但最终形成了民族交汇,这不是兄弟之争,而是战争,杀戮!而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生存空间的争夺,而野蛮愚昧的杀戮都改变不了最终“融合”的归宿。


卓尔艾米


可能是我接触的历史比较多,对于教科书是否存在五胡乱华一说存在思维定势,因为我之前跟老铁说过教科书里有五胡乱华的说法。后来我咨询了几个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的朋友,他们跟我说中学历史教科书里面没有五胡乱华的说法,而且自建国以来一直用少数民族南下这一说法。

而且,我在网上还查到了关于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照片,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等版本的都有,没看到关于五胡乱华这一说法。照片我就不贴了,想查都能查到。我觉得这也算是拨乱反正吧,因为我没记错历史记录当中只有永嘉之乱这个说法,而五胡乱华是清末革命党为了搞民族主义革命创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大汉族主义,所以建国后给拨乱反正也很正常,清理辛亥遗毒嘛。

之所以会用少数民族南下的说法,第一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内附从汉朝就开始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大量的匈奴人南迁,霍去病的远征军当中就有大量的匈奴官兵,没他们汉武帝还真没法建立赫赫武功,而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骤减,曹操、袁绍等军阀都曾经大量雇佣胡人参军,即便是割据一方的蜀汉政权也曾经雇佣羌族参军。第二,这些造反的少数民族都是长期居住在内地的少数民族,而且早已汉化,很多人都曾经长期同东汉、曹魏以及西晋政权合作。第三,因为苛政嘛,要不然谁愿意造反,如果不是西晋压迫、奴役胡人,胡人也不会造反。另外,说少数民族南下也是给西晋一个面子,西晋还曾经抓捕胡人为奴,比如说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就是奴隶出身。如果说西晋被奴隶起义给拍死了,那么西晋多没面子。
说道石勒说一句,石勒在历史上名声不错,知道恢复生产以及知识分子的作用,能够虚心向知识分子请教治国理政。《晋书》对石勒的评价是勿谓凶丑,亦曰时英。如果说缺点,朱元璋说石勒选错了继承人,让石虎上台;毛主席评价石勒没有做好俘虏工作,干过杀降这种破事。而且,石勒如果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恶名,怎么会有石勒故里之争。

言归正传,准确点说,所谓的五胡乱华是西晋压迫、奴役胡人在前,胡人反抗在后。所以,西晋自己作死,没什么值得同情的。相比之下大唐的民族政策就不错,除了唐军当中的少数民族军人之外,大量的少数民族俊杰也为唐朝尽忠,比如说哥舒翰、李光弼、李克用等人,可以说这才是大唐气象。

最后,我不喜欢五胡乱华这个说法,我现在更认同少数民族南下这个说法。第一是五胡乱华这个说法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恶臭,在我看来这就是少数民族反抗压迫的运动,说是五胡乱晋还差不多。第二,自西汉以来,历史大势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平交流可以有,军事冲突也可以有,算来算去全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感谢afiniafi先生的邀请,我水平有限,谈谈自己的看法。

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史,要对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夏王朝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国家形态和民族变迁以及古代中国文明有正确的观念。

1.“五胡乱华”不是侵略、反侵略史,不能用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侵略”概念套用。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不是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现今中国境内的一切古代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王朝国家”,都是“中国历史”,因此我们有了“治(大一统王朝)”和“乱(多王朝、多政权分庭抗礼)”,“治”者如汉、唐、元、明、清,“乱”者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中国古代王朝国家之间的战争是“征服战争”,不是近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侵略、反侵略战争”,因此,“五胡乱华”的本质是王朝征服,与之前的春秋战国、之后的五代十国是一致的。用近代国际法意义上“侵略”概念硬套“五胡乱华”(以及之后的蒙元入主、明清鼎革)要么是水平有限头脑不清,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妄图隔断中国历史权益、危害当今中国的现实利益。

2.“五胡乱华”是今天汉族形成的客观历史事件(条件),不是有了今天的汉族后才发生了“五胡乱华”,二是有了“五胡乱华”才有了今天的汉族。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是“活概念”而非一成不变,由氏族到部落,由部落联盟到民族,民族是人群融和的产物也是人群融和的过程。无论一些人喜欢与否,历史事实不会改变:汉族以及全体中华民族,都是中国历史演进发展的产物,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进一步要明确:汉朝之前的商人、周人、秦人、楚人,汉朝之后中原的“汉人”以及南方的“蛮”、北方的“胡”,都是今天汉族及全体中华民族的祖先,今天的汉族传承着历史上包括“胡人”在内的诸多文化,是典型的文化民族, “五胡乱华”是形成今天包括汉族在内的诸多民族的历史条件,不因今人的喜好而转移。

3.中国是文明型国家,“胡”、“汉”不是血缘因素而是文化概念,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风汉韵”才是中华,“胡,天之骄子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尊称(古代中国,不是什么北方民族都资格称“胡”的,就像不是所有南方民族都能称“汉”),“胡”文化是现今中国文化的源泉之一,是中国历史的内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回溯1500年前的南北乱世,唯有以武川军人集团、关陇贵族集团为代表的“亦胡亦汉、半胡半汉”的“新汉人”有能力实现国家一统,杨坚、李世民是其代表人物,其后的隋唐盛世,也彰显了中国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

最后,吐槽几句,现在有些可笑的人,鼓吹什么“冉闵大帝”,“大帝”是你们封的吗?冉闵至称自己是“天王”,怎么到你们这里就成“大帝”了,还“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了,你见过在传统历史文献中没有本纪、列传的“千古一帝”吗?不是今天的历史课本忘了他,是古人(特别是南北乱世之后的唐代史学大家)都不屑记录他。实在没词了,还经常在一些垃圾网文下打上俩字“武悼”,好好看看历史,冉闵谥号“悼武天王”,你们这“武悼”是什么意思?什么胡人拿着汉人女子当军粮,谓之“两脚羊”,你信吗?大规模的食人事件,这些与人性、常识相悖的所谓“历史真相”出自哪里,有文献记载还是有考古记录?更可笑的是,冉闵登高一呼,一纸所谓的“杀胡令”就使得在灭种边缘的汉人实现了大反杀,把胡人杀光了,你信么?一个存在了两年时间,地区不过今天三五个地级市行政区划的古代军阀政权有如此的动员能力、武装能力?谁信谁弱智!……

2019年5月3日


左正章sein


问题是:怎样正确看待“五胡乱华”那段历史。要正确看待,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五胡所处环境,及中原变化。等。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瘟疫,中原人口大量减少;西晋统一后,由于人口不足,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很多边地豪绅雇佣了不少少数民族,也就有不少少数民族进入西晋统治区;这些少数民族实际上已是晋朝臣民,但由于这些民族还保持有原来的习俗,长期来是受到压迫和歧视的。

五胡主要指:

匈奴;在两汉打击下,不服的被打跑,臣服的内迁,在北方长期与汉人混居,汉化程度高。

鲜卑;匈奴在两汉打击下,大多离开蒙古草原,鲜卑从大兴安岭迁入;后臣服晋朝,并接受汉化。

羯;或匈奴分支,或西域迁入,大多于汉人豪强家为奴,接受汉化。

氐;长期受汉人豪族雇佣,汉化很深,主要在川西。

羌;陇西部族,不少受汉人豪族雇佣,汉化很深。

西晋“八王之乱”,平民死伤严重,已没有足够的男丁当兵了;有些军阀为解决兵力不足,雇佣胡兵,鲜卑等族即卷入战乱中。

氐族不满汉人政权的压迫,暴发起义,攻占成都,建成(汉)王朝。

匈奴领袖刘渊看到,中原长期战乱而空虚,自认是汉朝刘氏血亲,为恢复汉朝江山而造晋朝的反,因而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幂。

所谓“五胡乱华”,只是由于西晋朝庭内乱,而对社会失去控制,进而引发的大战乱而已。

至于中原战乱的主角多是五胡,是因为西晋朝庭所能控制的男丁,要么死于内斗,要么随着“衣冠南渡”了,剩下的属未迁的豪强自保的力量;因而,中原成为五胡的政治舞台,五胡之间,为争夺中原的统治权,相互攻杀,难顾江淮之南的东晋朝。

五胡的表现是宽仁、还是野蛮呢?五胡即保留有部分胡族习俗,也多少接受过不同层度的汉化;五胡自身人口少,需要人口增加实力,不会乱杀,但反抗者也决不手软;比凶残,比不过汉人间的内斗;比仁慈,也没有汉人的仁义思维;“五胡乱华”与军阀混战没有本质的区别。

中原族群原以“华夏”自称,且随着朝代更换,以朝代相称,如秦人、汉人、晋人、等;五胡入华,以汉人为荣,并以汉人称中原人;随着历史发展,中原人从自称“华夏”,到被称“汉人”,逐步接受了“汉人”这一称谓;近代,更是在“汉人”这一称谓上,确定了“汉族”这一族名。

所谓“五胡乱华”,不过是一个,大战乱和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历史时代。如要详细了解,请看正史。


一片叶儿飞


感谢afiniafi贤友的邀请,我水平有限,实在写不出什么文章,但个人认为当时的中原王朝在谋生存.图发展,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谋生存.图发展,古代么,肯定没有现代人的社会领先,当时的"五胡乱华"对当时的中国境内各族人民是一场灾难,同时当时的"五胡"也在当代中国彊域之内,也属于中华,怎么可以说"五胡乱华"?难不成中原汉族王朝向北方开彊拓土是"华乱五胡"?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就是在一次次的内战中变成同一个民族.兄弟的,不断扩大彊域领土的。现在我们毕竟是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认为在现代中国彊域内的人都是同胞手足,当时的战争只能算是兄弟之争,还是一家人,中国是56个民族的中国,不单单是汉族的中国,我是汉族,但我评价历史我只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评价。


大舅老太爷


这段历史我不是很了解所 以我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所谓“五胡乱华”是指西晋时期五个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不可否认在这过程中造成了很大冲击导致大批汉人南迁,但也间接的极大的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少民的汉化让原本有些单一的汉文明更加多元化,汉民族借鉴也学习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明成果,如果以我们今天21世纪的历史观来看这未必不是件对中华文明发展有利的事情。


好人吉姆


不管是《汉胡乱越》还是《五胡乱华》,都只不过是民不聊生时的战乱而已。战争导致的弱肉强食及互相残杀不可避免。汉胡乱越。胡屠汉,汉屠南越人。


忘记历史就是犯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