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北方汉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七翼侠飞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用“五胡乱华” 形容那段历史时期带有民族对立的色彩,也不符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因此用“少数民族南下”来指西晋时期诸多北方游牧民族趁八王之乱,在中原地区建立数个政权,更为客观。公元265年,司马炎以“禅让”的方式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灭吴后,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但西晋建立之初,就为其灭亡埋下祸根。先是分封宗子弟为诸王,掌地方重权。西晋的统治阶级从皇帝到大地主、大商人生活奢侈、腐败,对百姓的压榨愈加深重。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整个北方地区被战火席卷,损失惨重。这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反抗,而少数民族的首领、贵族趁机起兵,逐鹿中原。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憨帝,西晋灭亡。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随后,中原汉族的一些士族和百姓都随之南迁到江南。唐代刘知几在《史通》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

当时,跟随司马睿过江的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有百家之多,跟随士族难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还有同乡,人口数达到数万之多。但也有部分士族选择留在了北方。还有一些普通百姓无力负担搬家费用,也留在了北方。而这时的北方进入了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的十六国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如后汉、后赵。汉人的生活被压迫、剥削得更加严重。有些少数民族政权则积极完善政权组织,善待、起用汉族人士,如鲜卑族慕容氏的政权,设置侨郡县,安置流民等,一度引得很多汉人前往。也有汉人在北方占据一席之地。如凉州刺史张轨从大乱之时就抵御外敌。从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土,建立前凉。直到376年亡于前秦。前秦是十六国时期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是由氐族苻氏所建。苻坚继位后,在汉族人士王猛的辅助之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整顿吏治,兴办学校,劝课农桑,出现了大乱以来最为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建立之后,也是在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后,走向了强盛。汉化政策下为北方的汉人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权力。

在风雨飘荡的北方,大部分留在北方的百姓都因为战乱损失惨重,甚至丢到性命。他们多选择依附大族生活,成为少数民族或是汉族士族的部曲。而留在北方的汉族大族豪强多筑起坞壁,聚族而居,多着四五千,少者几百上千家。这时大族豪强既是宗族的宗主,又是大地主,而投靠他们的宗亲乡党,则失去了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了依附民。如李显甫聚宗亲数千家,占地方圆五六十里。崔、卢、郑、王等北方门阀大族也多是如此。这种宗主制,使得北方的汉人得以保存实力。而各少数民族政权也一般采取与之合作政策。


国家人文历史


“五胡乱华”时代,整个已知文明世界范围,都陷入游牧民族的大侵袭,华夏文明与华夏民族,能得以存留延续,而不是如古罗马、古埃及文明一样就此沉沦,几百年后得以复兴为辉煌的隋唐帝国;

首先要感谢孙权、贺齐、陆逊、诸葛恪等东吴明君贤臣,是他们经过长达近百年的对山越战争,将江南的原住民山越族清剿同化殆尽,将秦汉时期尚是被野蛮人重重包围,一个个汉人聚集区星罗棋布的江南,真正变成了华夏牢不可分的本土,为东晋永嘉南渡后华夏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留下了一大块肥沃丰饶的生存空间;一如东罗马帝国与君士坦丁堡之于欧洲文明的意义;

要感谢祖逖、桓温、谢玄、刘牢之、刘裕、韦睿、陈霸先这些杰出的南朝统帅与将领;要感谢王导、谢安这些长袖善舞出色统合了南方军政,重新建立与稳固统治中枢的政治家;

东晋尚书令:谢安

是他们的共同努力延续汉统,让北方的胡族政权无懈可击,是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的的砥柱中流,同时并继续对江南、岭南、福建等地的大力开发,将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南方各地。

如秦晋淝水之战这般,称之为拯救华夏文明与汉民族的生死存亡,亦丝毫不算夸大;如梁魏钟离大战这般,一次就斩首胡族大军二十四万,更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

要感谢那些在北方胡人的政权的争斗夹缝中,努力争取独立军权的汉人英豪们,冉魏皇帝冉闵就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先驱,他屠灭罪行累累的数十万羯人,以“杀胡令”对各方胡族宣战,虽然行事操切,功败垂成,但「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況我中土英雄,何得不称帝邪!」一语,亦算得上气壮山河,声越千古。

冉魏政权的骤兴骤灭,也让之后的北方各胡族政权提高了对汉人将领的警惕之心,比如在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汉人王猛和邓羌虽然也极得信重,一度成为大军主帅,征伐四方,但终究只能为鹰犬之任,根本不能如鲜卑首领慕容垂、羌人首领姚苌那般,直接掌握本族武力、起兵时便一呼百应;

之后除却后燕大臣冯跋发动政变,消灭已经退回辽东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建立了一个北燕小朝廷外,整整一百多年的北方战乱里,再也没有一个汉人统帅能够成为胡族政权的一军之帅,如冉闵那般在中原腹心一带卷起风云。

一直到冉闵死后百年,冯跋的孙女冯有成为北魏的摄政太后,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冯有的孙子北魏孝文帝元宏,更进一步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尽弃胡族风俗语言服饰,此外,更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制定汉式官制朝仪,将北方汉人士族全面纳入北魏王朝的统治中枢。

北魏孝文帝:元宏

虽然这样激进的改革严重损害了鲜卑军事集团的利益,元宏死后不到三十年,以鲜卑军人为主的六镇边军集团便纷纷起兵,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但北方汉人亦趁此良机,得到了很大一部军权,成为执掌权柄、出将入相的军国重臣。

关东的高齐王朝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其名将高昂(高敖曹)更出自汉人高门世族渤海高氏。

关西的西魏政权,其统治支柱八大柱国有一半是汉人,包括李唐王朝的始祖李虎,以及赵贵、李弼等;以及不在八柱国之列的北朝名将韦孝宽,和隋王朝的建立者杨忠、杨坚父子。鲜卑和其他胡族兵将在彼此不断的内斗中死伤殆尽,汉人将领掌军、汉军将士成为军队主力,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冉闵遇害二百三十年后,一个胡名为“普六茹那罗延”的汉人,夺取了胡人的北周政权,恢复了自己的汉人名姓:杨坚。鲜卑大将尉迟迥不服,据邺城起兵,关东八州皆反。

隋文帝:杨坚

汉人老将军韦孝宽领军东征,未来的隋朝第一名将杨素亦在军中,出谋献策,将鲜卑胡人的负隅顽抗一举荡平。随后,杨坚代周称帝,敕令举国尽弃胡姓胡俗。

昔日在北中国叱咤数百年之久的五胡部族也大都成为了历史名词,或是彻底融入汉族,虽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独孤、尉迟、长孙等仍能探究其祖先来历……

其实韦孝宽这位北周第一名将,若不是在他临终前一年,东征平定了尉迟迥率领的鲜卑贵族势力反抗,他的平生赫赫功业在后世看来,大概也不过就是个替胡人打仗、甚至攻打汉人政权(梁朝)、夺其疆土的张弘范式人物吧?

北周名将:韦孝宽

若是韦孝宽的东征大军战事不利,全军覆没,更因此导致杨坚垮台,被尉迟迥代表的鲜卑人反攻倒算了,那另一个历史时空的“隋文大帝”,大概也会变得如冉闵一般争议不断,甚至被一些纯粹功利主义者,抨击为不自量力的小丑吧?所以,何必单以成败苛责英雄,求全责备呢?

若不是这历史长河中,无数汉人英雄长达数百年的不懈努力,也就不会有杨坚仅用九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灭胡复汉的大业,被称为“自古得天下之易无过于杨坚”,岂知大隋帝国光复华夏背后,又是多少代汉人英豪前赴后继的艰辛铁血呢?


狐狸晨曦


题主所谓“之后”,但无时间截止点,在下且挑五胡乱华至北魏盛时说一说。

十六国前期北方人口减损到什么程度呢?

以下结论和数据引自王育民先生著《中国人口史》(非我所估算,我的水准没到那个境界):

一、十六国前期,第一各政权对治下百姓的杀戮有如残酷的竞赛;

第二,在掠夺人口(强令迁徙)的过程中所蒙受的贫、病、体弱、逃杀、饿死、无故被杀等重大损失;

第三,氐、羌、胡、蛮等族在冉魏诛胡羯之令(即网传所谓杀胡令)的强大压力之下,各还本土,而这还乡之旅,便是互相攻伐、互相吞噬之旅;

第四,灾荒、饥疫等相催逼,也不给人活路,如永嘉三年(309年)的大旱,永嘉四年(310年)的大蝗,建兴三年(315年)的大蝗,建兴四年(316年)的大蝗,大兴元年(大兴或为太兴,元年为318年)的大蝗,永昌元年的大疫(322年),咸和七年的冰雹(332年)……等,凡见之史书之天灾,每每使百姓“人相食啖”。

二、王先生通过《晋书·石勒载记》所记,西晋大兴二年(大兴或为太兴,二年为公元319年),石勒以“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称赵王之时,对比《晋书·地理志》此二十四郡人口相加之数为587500户之时(西晋太康元年),以举一反三之理,得出39年间人口减半之证。

十六国后期北方人口有所回升!

在经历过十六国前期惊人的人口减耗之后,前燕、前秦、后秦、甚至胡夏(赫连勃勃向以凶残嗜杀著称,但这不代表他是傻瓜,如他对岭北降附夷夏“拜置守宰以辅之”,公允地说,他的嗜杀是带有政治目的的举动)等,后期无不以走上正轨为要务,对本族及治下百姓,都编为编民,使北方人口得到了补充。王先生估算此时各地区有人口如下:

关陇及豫中地区:约100万户;

河东地区:约6-7万户;

辽西地区:约7万户;

山东(太行山之东)地区:约55万户;

河西地区:约17.5万户;

河套地区:约9万户;

代北地区:约20万户;

河南东部及滨海地区:约30万户;

东晋版图的北方区域:约60万户;

以上相加共309万户,按照每户5人的惯例,共该1545万人口,再加杂户、营户及镇户等军事性质的编制,则估算前秦盛时约有户400万,口计2000余万人。

北魏全盛时人口:

《魏书·地形志上》其序有言:正光已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之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查《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2459840户),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16163863人)。

“倍而已矣”四字,杜佑《通典》做“倍而余矣”,强调说,“今云倍而余者,是其盛时,则户有至五百余万矣。”

也就是说,北魏全盛时期(正光为孝明帝元诩年号,在520-525年),人口接近2500万之巨。

这实则已经将前秦帝国崩溃后,慕容氏诸燕、赫连勃勃等的小规模杀戮(比照十六国前期而言,亦即前赵、后赵及冉魏的大规模血腥杀戮而言)后的人口短缺,不但补上,并超过了四分之一。

以胡、汉之比例为1:3计算,北方汉人此时约为1800-1900万(此比例为我自己通过网络数据推算,做不得准,只略其大概罢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窃以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1、北方汉人人口基数太大,先前胡、汉之比或许为1:5或1:10左右,经过天灾人祸、兵祸连结后锐减至1:3左右,但即使如此,劫后余生的汉人数量依然能对胡人数量形成碾压之势。

在上个回答《五胡乱华杀了那么多汉人,为什么到了隋唐,中原又全是汉人,五胡反而不见了?》中,我回答了人类的生育热情在大乱之后的大治、中治、微治之世中的显著爆发,此处简而言之,如果没有人为的制约,人类生育的速度其实是非常恐怖的。

因此说,在人口基数巨大的有利前提下,再迸发出生孩子的热情,人口自然能飞一般的发展起来。

2、化胡,民族融合的显著成效。由胡汉混血再至不断稀释,在汉文化的强大同化力之下,最终完成了“老子化胡”一般的壮举。

3、政权的稳定性及强盛性使盛世效应凸显。强盛带来稳定,稳定带来强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前燕、前秦,最终统一北方的北魏,都有难得的止戈休兵之世,这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保障。


欢迎批评。


王事情


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汉人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之后。


其实在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战乱频发,生灵涂炭,永嘉之乱之后,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成为汉族王朝的正朔,而北方则彻底沦为胡人的放马场和狩猎地,汉人或者沦为奴隶,或者沦为附庸,甚至沦为乱世胡人军阀争霸称王的军粮。

当时所谓中原陆沉,衣冠南渡,大批汉人士族纷纷逃往南方避难,也掀起了中国历史第一个大规模开发南方的高潮,但是这些逃往南方的汉人的数量仍旧远远少于留在北方汉人数量,很多人是依仗着大族势力依附胡人求得发展,继续留在北方,更多是贫苦的汉人无力逃往南方而只能留在北方,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

五胡乱华遍地腥膻

由于胡人和汉人文化水平发展的巨大差异,胡人们在内侵中原之后,都主动的或者被动进行了汉化,但是由于胡人太过野蛮和北方胡人政权混战更迭严重,这种汉化经常性遭到中断,往往某些胡人帝王也是尊重儒家知识分子,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常常是一念之间之后,就对汉人屠戮一孔,比如氐人的前秦王朝,统一北方之后,大兴汉文化,可是淝水之战之后,统一的前秦王朝四分五裂,北方胡人并起,中原又是遍地烽烟,北魏统一北方后,开始重用汉人,其中汉人大族崔浩成为北魏名臣,功勋彪炳,并主修北魏国史,但是一念之间,崔氏一门就被灭门,夷九族。

直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开始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然后大刀阔斧的开始了彻底的汉化改革。比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禁穿鲜卑胡服;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朝廷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这一系列改革结果是本来作为征服者但是数量不多的鲜卑人,完全融入到更多的汉族之中,而汉文化也彻底的成为北方的主流文化,迎来了北方汉人的大发展,也正是在北魏孝文帝之后,中国王朝的正朔开始转移到北方,而后来隋唐的大一统王朝也是继承北魏的正朔。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比汉人还汉人的鲜卑皇帝,对于中国的贡献称得上千古一帝

所以说被北魏孝文帝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他的汉化改革虽然最终导致北魏的败亡,鲜卑人民族性消失,但是却为汉人和汉文化的新生注入了新生力量,此后的杨隋和李唐皇族都或多或少的有着鲜卑人的血液,比如隋朝建立者隋文帝的杨坚的鲜卑名是普六茹坚,但是他们都是大一统汉族王朝的开拓者,而无可争议,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功劳。



大东北的小豆包


五胡乱华,中原浩劫,北地十室九空,保壁大帅十不存一。那北地汉家人口,又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记住几个重要人,重要的事件:

330年前后,羯族石勒立国后赵称帝,于中原统治区劝课农桑,经济人口有一定恢复(十室九空,也是他干的);


346年前后,后赵某一和尚谏言石虎,汉人气运有压制国(胡羯)人迹象,需苦役之。石虎纳谏,从此至后赵灭国,汉家子弟水深火热,仅史书记录,修邺城挖河,就死了二十余万,城郭附近吊死男女绵延百里,整个中原区域,汉人损失不计其数

349年,记住这一年,汉家冉闵起兵灭后赵,至352年,灭后赵胡羯一族,从此五胡之胡羯,再无势力,宣显汉家威力,震慑胡族各部

农耕文明先进于游牧文明,汉家文化先进于胡族,胡族后续政权“趋之若鹜“,一方面遏制汉家军事,一方面鼓励汉家农耕

495年前后,鲜卑孝文帝,实行胡族汉化改革,说汉字,习汉语,穿汉服,改汉名。当然在450年之时,鲜卑太武帝,借国史案,打击北地汉人世家大族,诸如清河崔氏,河东柳氏等都被灭族,让北地汉民失去当时领头羊。至孝文帝时,可以放心改革,鸠占鹊巢


524年前后,魏北六镇发生起义,也是反汉化军事大抗争,胡族各部汉化反汉化矛盾大爆发,在这一年,隋文帝杨坚家,唐太宗李世民家,等等汉家实力,开始凝聚成军,越长越大

580年,也记住这一年,北周汉家大将韦孝宽20万对23万,平鲜卑尉迟迥,为汉家杨坚代鲜卑宇文周彻底扫平道路。自311年,永嘉之乱起,经历269年抗争发展,汉家势力终究在北方占据主导,杨坚代周,大隋朝立!

北地汉家人口为什么能发展,除了感谢各个时期,为民族生存而斗争的各路英雄豪杰,还要感谢祖宗先辈传下的农耕文明,以及文学理法,这些是我族能在各种困难时期生存之根本


灵石蕴珠宝


衣冠南渡得以保留政权,南方战争相对较少,汉人得以发展。北方就要靠汉人大族了,当时的汉族大家各自招兵买马,建墙造垒,是北方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后前秦天王苻坚在王猛的帮助下,一统北方,平定战乱,结束五胡乱华局面。之后北魏再次统一北方,孝文帝汉化改革,使得汉人地位相较五胡乱华时期,大大提高汉人地位。像后世的宇文泰高欢,一个汉化的鲜卑人,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其实已无区别,再之后宇文邕建北周统一北方,其后杨坚带周,这时候天下便是汉人的天下了。


方山中人


知道冉闵不?杀胡令,让故人闻风丧胆!具体的细节我忘了,他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应该很高!


西藏游记


汉人分两种,一种是有着庄园和广大宗族以及仆役佃户的世家豪强,另一种是普通百姓。胡人按照草原规矩,把世家豪强当做部落头人,把一般百姓当做头人下边的平民和奴隶,加以整合,普通百姓就成了奴隶,世家豪强就成了归附的头人加入胡人统治阶级群体,那些贵族就妥协了开始领胡姓,生活也一定程度胡化。开始融入胡人贵族内部,贵族群体就这么保存下来了。早期的胡人其实是很自卑的,非常羡慕汉人生活方式,进入北方后就深受臣服汉人贵族的印象也一定程度汉化了,胡汉贵族间间通过文化影响通婚等方式不断加深信任之后,事实上胡汉贵族合流了。但是胡汉百姓并没有合流,胡人平民可以随意欺负汉人平民(早期实际上是奴隶),汉人贵族虽然胡化了,但是依旧在意识形态上领导汉人平民,随着胡人的统治逐渐稳固,北方这种统治模式持续了很久,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胡人兵员不足了,开始从汉人平民和奴隶中抽调炮灰部队,虽然胡人广泛看不起汉人炮灰部队,但是汉人士兵中那些真正骁勇的人,胡人也是很佩服的,很快就领了胡姓成了新贵族了。北方汉人大体上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其实在北方五胡统治的时候,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向不是胡汉之别,而是统治集团中的派系之争。胡汉贵族结成一个个政治实体开始争权夺利,从开始的五胡兴起到鲜卑独大,大体都是这个模式在不断内斗中,汉族贵族到底还是底蕴深厚,靠着家学渊源不断咱露头角,不断掌控基层势力,和少部分高层势力。到了北魏迁都后由于统治重心内迁,严重影响了一部分老旧贵族的利益,引发了六镇叛乱,导致鲜卑分裂成以独孤信为首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和以高氏(虽父系是汉人,但已彻底胡化,严格意义上算是鲜卑人)为主的山东豪强贵族集团。到这个时候,胡汉融合基本完成,这个时候虽然上层依旧是胡人为主体,但是在最高贵族级别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汉人也有了一席之地,汉族贵族依旧在权利斗争中和胡人结成各个政治团体不断内斗,不断积累实力,一直到杨坚篡周,即便是杨坚篡周了,胡汉贵族已经通婚几百年早就融为一体了,都有香火情,也没办法搞种族清洗,于是就把所有胡人贵族纳入汉人贵族中一视同仁,依旧让胡人统治做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对于胡人来讲,按照胡人的规矩,杨坚篡周不过是一场部落战争而已,杨坚这个头人当了老大,改了部落名称而已,只要其他的头人利益基本保持不变,是鲜卑人或是汉人,这个也不是啥大问题。以隋朝的建立为标志,北方汉人完成了一次屌丝的逆袭。


第一个11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意思。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些北方胡人都变成了汉人。是不是很好玩?

某些人用现代西方的舶来品“民族”概念来套央央华夏,显然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民族融合一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果不是西方的介入,它还会继续下去。

事实上,华夏大地从来都是两大族群冲突融合的历史。来自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渔猎游牧民族为了资源财富和生存空间,较量了数千年,也就在杀戮和血腥中,夹杂着文化和温情的碰撞,融合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过程有点枯燥,甚至刨除下面的细节,你会觉得有点无聊。

中原的农耕民族逐渐累计财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繁华竞逐,浮生若梦;而漠北和苦寒之地的那些游牧或者渔猎民族,或迫于生存危机,比如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第一次入侵中原,就是漠北大雪,冻死牛羊无数,而入侵中原;或觊觎中原的繁华,试图入主中原。后者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民族融合就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往复中,慢慢的发生了。

比如最早,华夏第一女将妇好的经典一战就是击败鬼方,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草原民族的入侵,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随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戎狄的冲突。实际上很有意思的是,中华统一帝国的始建者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国,其实就脱胎于西戎,还有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就是一个戎狄国家。现在的很多姓易的,其实就是中山国这些戎狄的子孙。为毛?因为中山国都城坐落于易水河畔,亡国以后就以易为姓。

然后就是著名的华夏、汉朝与匈奴的冲突。比如战国名将李牧一战灭荤粥十万,这就是与匈奴早期的冲突。随后两汉数百年与匈奴大战,然后匈奴不断战败,分裂,内迁,典型的如南匈奴部落内附,呼韩邪单于联姻王昭君,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一直到了三国西晋,直到晋八王之乱,匈奴又一次回光返照,随后消失融合进了华夏,融入了汉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次的回光返照就是五胡乱华最早的匈奴五部首领刘渊。刘渊本是曹操安置于内地的匈奴五部的单于,本无野心。但晋八王之乱杀得是血流成河,记不太清了,可能是东海王司马越看中了匈奴诸部的实力,昭令当时在其部下的刘渊召集匈奴诸部相助。不过刘渊还没来得及为司马越效忠,此人就已经败亡,刘渊也就乘势而起,以汉外甥自居(也没错,大多是汉和亲公主的后代),建立了“赵汉”。

哦,对了,历史记载:

刘渊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

诸位要是说刘渊是外族的话,侬能有刘渊这深厚的儒家经典学识修养么?

但这个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盖不上了。随后氐、羌、碣、鲜卑诸部都加入了逐鹿的战场,诸如苻坚的前秦,氐族;姚苌的后秦,羌族;石勒的后赵,羯族;还有就是姑苏慕容氏念念不忘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一堆燕国。

这些国家都去哪了呢?都归入了北魏。北魏是鲜卑拓拔氏,后世目为华夏瑰宝的“魏碑”为北魏的,花木兰是北魏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的。你不承认他们吗?

事实上,刘渊的赵汉灭国以后,匈奴就作为汉民族的渊源之一,彻底融入了汉族;拓跋鲜卑的北魏而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除了高欢高氏的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以外,都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在南北朝以后,也彻底融入汉族。

事实上,农耕民族和渔猎游牧民族在中原反复争夺,通常的流程都是:中原富庶——游牧民族入侵——文化融合——游牧渔猎民族融入汉族——中原反击,将部分游牧民族赶回大漠草原,但大量的都融入汉族成了这个民族的一部分。

而在这个过程的反复中,融入了的牧民渔民成了新的汉人,与原有汉人一起,面对新的入侵者,或者反击,或者南渡。南渡的,扩展了华夏的生存空间,改变了原有的地缘结构。比如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南渡,比如八王之乱随后的永嘉南渡,中原士族和汉家衣冠大量进入江南,开发江南,江浙一时文风大盛,财富聚集,使得原来落后的蛮荒之地吴越成了中华最富庶的地方,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随后就是安史之乱的大规模南迁,再随后就是至今影响深远的靖康之齿和宋室南迁,这次衣冠南渡影响深远,彻底奠定了江南的地位,使得原来可以分庭抗礼的南北,发生了偏移。南方彻底超过了北方,并再没变过。

事实上,大家看到这里,都能明白,所谓的汉族本就是一个融合的民族,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国度。一味地强调汉室,有意义吗?

两汉四百年,随后是三百多年的南北朝,北方都是匈奴鲜卑等民族;随后的隋唐也都是原来鲜卑宇文氏的关陇贵族军事集团的高官;五代十国本就有沙坨人的李存勖李克用父子的后唐;北宋立国一百多年,北方先后被契丹金国统治,西北则是党项的西夏,党项本就是融合羌、鲜卑的一个民族;后南宋金国先后被蒙古所灭,然后就是大元;朱元璋灭元,但他尊奉元为前朝;然后就是最近的满清。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狭隘的皇汉是多么可笑。这么一列,可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时间一点不少于汉族,甚至更长。为什么不开阔心胸,因为这片土地本就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这就是我的答案



江上一峰青


中国历史上胡人少民不管谁入主中原,就宣称自己代表正宗汉人,金国统治集团同样把自己当成正统大汉人,金国将领纥石烈子仁有词: 虿锋摇,螳臂振,旧盟寒。恃洞庭,彭蠡狂澜。天兵小试,万蹄一饮楚江乾。捷书飞上九重天。春满长安。 舜山川。周礼乐,唐日月,汉衣冠,洗五州妖气关山。已平蜀,风行何用一泥丸。有人传喜,日边都护先还。 金国骂南宋为妖,是因为沙陀人赵宋逃离中原,当然自己俨然是“舜山川。周礼乐,唐日月,汉衣冠”的正统,比大汉还大汉,汉人是以中原地域和中原文化为依托的人群,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王朝都是胡人王朝,但几乎所有的胡人王朝都宣称自己代表汉人,胡人李白有诗云:胡无人,汉道昌!由此可见不论哪方胡人进入中原就是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