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愿意追随刘邦?他的个人品质里面最可贵的是什么?

一直向前160638843


蒙牛前总裁牛根生说过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之所以那么多英雄豪杰都追随刘邦,是因为刘邦大方,舍得。



人都是有野心的,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有野心的人,他们之所以反抗秦人,就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和锦绣前程。韩信彭越英布开始是项羽的小弟,但是项羽舍不得手中的权力和地盘,能把任命的大印摩挲的没了棱角,就是舍不得发。封分诸王时极其不公平,所以诸王纷纷起来反对,摁下葫芦浮起瓢。一句话,跟着他,没肉吃。



刘邦不同,只要肯给他卖命,女人房子财地盘宝要啥有啥。英布刚开始投奔刘邦,刘邦很不礼貌,英布气的要自杀,回到营帐一看,配置跟刘邦一样高档,于是死心塌地给刘邦卖命。



说穿了,刘邦能够洞悉人性,知道这帮家伙跟着自己图什么。项羽跑路,刘邦去追,被打的大败,问计张良,张良让他跟韩信彭越英布平分天下,刘邦答应了。三人方才集合兵力将项羽灭了。



毛主席说过,刘邦最大的特点是大度,能够听进别人不同的意见。所以每次在关键时刻都能化险为夷。这也是许多人跟着刘邦干的主要原因。项羽恰恰没有这种品质,因此只能别姬了。


唐风宋月


关于大家为什么追随刘邦,本质是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值得去追随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有多处提及。在《高祖本纪》中,通过高起、王陵两人之口就解释过原因。



当时刘邦在雒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道:“各位不要有所顾虑,都说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众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刘邦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高起、王陵说道:“虽然您傲慢爱侮辱人,项羽为人宽厚,但您派人去攻城略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赐给他什么,这叫‘与天下共利’。而项羽则嫉贤妒能,有功的他就嫉恨,有本事的他就怀疑,打了胜仗他不奖励,得到了土地他也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所谓“与天下共利”,就是跟着我刘邦混,有肉吃、有汤喝,这就是大家跟随我的原因。

刘邦听后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粮草,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所以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所制服。”



知人善任、驾驭有方,这是对于刘邦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留侯世家》中,刘邦在彭城为项羽所败,他退兵到下邑,坐在马鞍子上休息,问道:“如果我拿函谷关以东的地盘用来封赏,谁可以帮助我共建破楚之功?”张良建议道:“英布是项羽旧部,现在和项羽有矛盾,可以利用;彭越正在齐地反项,也可以拉拢;您手下的人里,只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假如您拿出土地封赏,就给这三个人,那么项羽肯定可以打败!”


从善如流、舍利求全,充分体现了刘邦虚心纳谏、舍弃眼前利益,谋求天下大局的战略眼光和豁达胸襟。

刘邦分封功臣后,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他们三五成群窃窃私语。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干什么?张良说道:“他们因为没有得到封赏,又担心陛下嫉恨他们的过错,正在计划着谋反作乱呢?”刘邦问道:“这可怎么办?”张良问道:“您平时最恨谁?”刘邦思考了一下后,说道:“是雍齿,这个家伙屡次背叛我,我一直想杀了他!”张良说:“您马上封雍齿为侯,大家就都没有作乱之心了。”刘邦从其计,众将都说:“雍齿都封侯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刘邦放下了个人恩怨,只为了稳固大汉江山。放得下恩怨,坐得稳江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知人善任,而且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跟随他的人,在打仗的过程中,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这样的人,才是有才能的人,最愿意追随的。

韩信在追随刘邦的时候,曾经对刘邦和项羽,有过一番评论,我觉得韩信的评论是最中肯的。

当时他问刘邦,你觉得你和项羽单挑的话,谁能胜利?

刘邦说,那还用说,当然是项羽了。

韩信接着问刘邦,若是让你带兵和项羽打仗,谁能胜利?

刘邦说,我不如项羽。

韩信说你说的都对,尽管您这方面比不上项羽。但是,项羽也有很多不如您的地方。

您最起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自知之明。毕竟人无完人,不如别人,也没有什么可耻的,人最为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

在这一方面项羽和您比就差多了。

刘邦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他才能够成就了一番帝王霸业的。

他的军事才能,不如韩信,所以他让韩信带兵打仗。

他的政治才能,不如萧何,所以他让萧何给他管理大后方,补充粮草。

他的谋略才能不如张良,所以,他让张良给他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

所以,正是这三个人的配合,帮助了刘邦,夺得了天下的。刘邦尽管什么都不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能够成就一番霸业。

反过来我们在看项羽,项羽正好和刘邦相反,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即使是人才,在项羽看来,也不过而而。

韩信就是从项羽那里投奔刘邦的,还有刘邦的顶级谋士陈平,这些国家栋梁,最早都是追随项羽的。

但是,项羽不能更好的用他们。他们最终只能一走了之,成为了项羽最大的对手。

所以说知人善任是刘邦最可贵的一个优点。

刘邦还有一个可贵的优点,就是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这一点是项羽比不过的。你看项羽只失败了一次,就自刎乌江了。

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被项羽打败过无数次,但是,只要他没死,他都会选择卷土重来。

你看彭城大战的时候,项羽用三万人马,把刘邦的六十万大军给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按道理说,这个打击对刘邦来说,应该是最大的了吧。

毕竟他是六十万人,败给了人家三万人。

一般人若是得到这样的失败,肯定觉得自己不是打仗的料,趁早敢干嘛去,就干嘛去了。但是,刘邦不一样。

他觉得这次失败,没关系,只要他活着,他就要给项羽干下去。直到胜利,方才罢休。

彭城大战,也是刘邦人生最为低谷的时候,他在张良的建议下,开始争取英布,联合彭越和韩信。

最终刘邦正是在这三个人的联合下,找出来了一个出路,并且最终在武力上碾压项羽的。当然了刘邦可贵的优点还有很多,他的胸怀比较大,他做人比较真实,爱恨分明。他还能调合个方面的矛盾。

正是这些优点,综合在他身上。让他具备了一种独特的魅力,然后吸引别人来为他效力的。


史学达人


现代人对刘邦评价不高,提起刘邦,很多人把他归为地痞、二流子之类。

果真如此吗?

唐太宗和大臣许敬宗有一段对话。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然犹有诽者,何也?
许敬宗对曰: 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厌其泥泞。秋月如圭,佳人乐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人尚叹焉,何况臣乎?

唐太宗问许敬宗,以我看来,在我身边的大臣中,你的贤德是拔尖的,可还是有人跟我讲你的坏话,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宝贵,农夫喜欢春雨滋润大地,行路的人却因为雨水让道路泥泞而讨厌它 ;秋月如玉盘高悬空中,佳人才子流连赏月乐在其中,盗贼却恨月光明亮影响他的偷盗行径。天地如此博大无边,还有人觉得无法让他满足,何况我一个人,怎么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呢?

这段对话说明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世上的人,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而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对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对刘邦的负面评价,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1、刘邦出身寒微,当过一个小小的亭长,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乡镇干部。他这个人不拘小节,做了不少让常人难于理解的荒唐事,有点儿像个无赖。2、在一次情况危急的逃跑中,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车。3、当项羽架起大锅,威胁要煮他父亲时,刘邦竟然说要分食一杯羹。4、刘邦待人往往显得傲慢无礼,喜欢骂人。这些都是刘邦私德的欠缺之处,容易给人的心理上造成厌恶情绪。

《大学》里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天下鲜矣。”

喜欢某人,同时能看到他的缺点,不喜欢某人,也能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普天之下能够这样客观地看待别人的人是不多见的。

事实上恰恰相反,喜欢一个人,把他的缺点也看成优点;不喜欢某个人,他身上有多少闪光之处也会视而不见,这是世间的一种常态。。

由于对刘邦有了先入为主的坏印象,对他的评价就难免偏颇,把他看成一个二流子,这是一种很深的偏见。


(二)

刘邦如果是现代人眼中的刘邦,他怎么可能在秦末汉初那样一个风云跌宕,天下大乱的时代里,聚拢起一大批英雄豪杰,开创了大汉四百年江山的基业呢 ?

实际上,刘邦身上有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过人之处。

1、 胸有大志,乘势而起 :

刘邦年轻时有荒唐的一面,但他身上还有另一面,史家说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有远大志向。”

刘邦奉命押送役徒到骊山服徭役,此去离家乡1000多里,路上役徒纷纷逃亡。刘邦见状,果断释放役徒逃命,许多人受到感召,自愿留在刘邦身边。到秦二世元年,各地义军风起时,刘邦身边已经聚集了100多人。

沛县人起事响应义军反抗秦庭,当时在县里地位较高的萧何、曹参等人担心失败后受株连不愿出头,素有人望的刘邦被推举为沛公,他则不怕危险、不计后果地担起了重任。

刘邦率众打下邻近的丰邑,命雍齿留守,自己带人继续攻城略地。后来雍齿背叛沛公降韩,刘邦失去了根据地。面对困境,经过对各路义军的权衡比较,刘邦决定投靠了项梁的楚军,在项梁麾下,刘邦的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释放役徒、接任沛公、投靠项梁,显示了刘邦身上仁厚、担当、睿智的潜质。

2、 识人用人,聚拢人才:

刘邦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善于识人用人。

张良是韩国贵族,跟随刘邦打下关中后,回到韩王身边。韩王兵败,张良二次投奔刘邦,刘邦一直对张良极为信任、言听计从。韩信在项羽帐下只是一名执戟郎,投奔汉王刘邦后官拜大将军,成为汉室定鼎天下的重要力量。陈平是项羽手下都尉,改投刘邦后成为主要谋臣之一,后来官拜丞相。赵王张耳兵败,不惜千里之远到汉中投奔刘邦。这些都是当时一流的人才,能够忠心耿耿地聚在刘邦身边,可见刘邦对人才的感召力。

有两段话能充分说明刘邦识人目光的深邃独到:

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大局已定。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刘邦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晚年病重,吕后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死后,汉室政局的变化证明了刘邦所言不虚,对几位大臣的看法异常准确。

正因为刘邦善于识人用人,除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外,在沛县一同起事的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一直追随左右,郦食其、陆贾、随何等谋士争相来投,纪信、周苛、枞公等人愿效死命。

3、 择善而从,决策果断:

秦二世三年,沛公刘邦受楚怀王之命引兵向西攻秦,兵行到陈留(河南开封),高阳酒徒郦食其求见献计,刘邦依计而行,袭击了陈留秦兵粮仓,得到大批辎重粮草。刘邦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命其弟郦商守陈留。

刘邦打算攻下洛阳从潼关入秦,但战事不利,因而转战到宛城(河南南阳)。宛城城高兵多,一时难以攻取,刘邦准备越过宛城去攻打武关。这时张良劝阻说,您虽然急于入关攻秦,但宛城是一处军事重地,兵多粮足,冒然西进,前有秦兵阻截,后有宛城兵尾追,我军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不如拿下宛城再西进。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围困宛城。

沛公刘邦的军队围困宛城数日,仍然难以打破城池,当时两军的态势是:宛城危急,刘邦兵疲。守城主将的门客陈恢来到刘邦的营帐游说:大王拼命攻城,城中军民知道城破必死,所以拼力死守;大王如果引兵西去,宛城兵一定尾随追击;大王您不如招降宛城,宛城一降,周围的十几座城都会跟着投降您。刘邦经过慎重考虑接受了陈恢的计策,果然不出所料,宛城属下的十几座城池很快就望风归降了,刘邦率军得以一路顺利向西逼近武关。刘邦封宛城守将为殷侯,陈恢也受封食禄千户。

汉三年,汉王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郦食其向汉王献计,封赏六国诸侯后裔,这样一来,六国后人感激汉王,势必会帮助汉王攻打项羽,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刘邦又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听说上述计策大吃一惊,然后张良侃侃而谈,指出了郦食其之计的迂腐之处,并分析了此计的“八不可”,让汉王刘邦惊出一身冷汗,从而放弃了郦食其的计谋。

上述所有事例都说明了一点,不管有多少谋士献计,最终决策的只能是刘邦一人。如果刘邦是个愚人,其结果或者是首鼠两端,犹豫不决;或者是听信错误计谋,走向灾难。汉军最终得以节节取胜,打下天下,其中自然少不了刘邦的英明睿智。

4、 与人共利,豪杰效命:

《孙子兵法》里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武圣人孙子的意思是说,无论君王还是统帅,部下三军效命打了胜仗,不能及时论功行赏,这样的军队就潜伏着凶险。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恰恰就犯了这样的毛病,韩信评价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有将领打胜仗立了战功,封官的大印已经刻好,那位项王把印拿在手里把玩的磨秃了棱角,也不舍得交给立功的将领,这样怎么可能不失去人心。

刘邦与项羽完全相反,论功行赏,从不吝啬:武将攻城略地,谋士献策建功,降者献城献地,按功劳大小封赏,该给的爵位、地盘、财物,从不吝惜,从不拖延,因而部下将士不会因封赏问题离心离德。

刘邦称帝后,封了八个异姓王,100多名文臣武将或者封爵封侯,或者食地食邑。庆功宴上,大将高起、王陵就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招降攻占的地方就封赏给他,与天下人利益相共,所以能够得天下。”

5、 忠厚信义,收天下心:

当初,楚怀王和各路诸侯约定,谁能率军先攻入关中,就可以在关中称王。当时秦军还很强大,陈胜、项梁分别西向攻秦,都以失败告终。诸侯畏惧强秦,没有人敢于冒险西进,只有项羽为了给叔父项梁报仇,愿意率军入关。

怀王身边的老臣对怀王说,项羽为人残暴,他打下襄城后,全城人都被活埋,一个没剩;章邯率众投降后,20万士兵被项羽坑杀。派项羽去攻秦,不会有好结果。应该派一位宽厚长者,以正义为号召带兵入关,才有可能得到关中秦国百姓的支持,诸侯中只有沛公是这样的宽厚长者,适宜担当入关攻秦的重任。由此可见,经过几年的征战,沛公在诸侯中树立起来的形象,于是怀王就派了沛公率部攻秦。

汉元年,沛公率军攻破武关到达霸上,秦王子婴率群臣来降。有将领主张杀死子婴,沛公阻止说,当初怀王派我来,就是因为我能宽大容人,如今秦王已经投降,还要杀掉人家不仁义也不吉利,于是把子婴交给官吏看管。

随后,沛公召集关中各县父老乡绅宣布,关中百姓受秦暴政已久,人民苦不堪言,现在我和你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的,抢劫的抵罪。除此之外,所有秦朝繁苛的严刑峻法一律废止。关中大地一片欢呼,三秦百姓都盼望沛公能在关中称王。

全面地看待刘邦,他有年轻时无赖的一面,更有打天下、做大事时胜人一筹的一面,揪小事,忘大节评价刘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失于偏颇。


壹壹若尘


个人觉得,追随刘邦的人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很大原因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在当时的封建迷信制度下,民众大都十分的迷信,而刘邦斩白蛇等传说都是使人们追随他的起初原因。


其二,刘邦此人很聪明,知道把握住民众的人性弱点,就是第一点说的迷信,并以此制造大量的舆论使大家相信他是真命天子。从而达到众人追随的地步。

举个例子:当初秦始皇东巡时说过“在这东南方的位置,有云团,这是天子的象征”秦始皇想借着东行把这个“天子”给灭了。结果这话一出,刘邦想借此给自己增加声势,不知是不是和吕后说好的,当刘邦在这芒砀山穿梭的时候,这个吕后怎么都能找到他,就像安装了定位仪一样。就好奇的问吕后怎么总能找到自己?这吕后也是很机智说”你头顶白云,你去哪那云就飘到哪儿,看云跟来的”古时候通信都靠嘴,这话越传越神乎,后来周围的村民都觉得这个刘邦是天子之命。于是就来投靠他。



刘邦虽然出生市井,前半生称为地痞也不为过,也正因为他经常就穿于市井,知道百姓十分迷信这个天命,于是就利用舆论将自己的形象神话,从而达到众人追随,民心倾向其一人。


依史为镜


说刘邦是“流氓”,那是现代人的看法,既然要搞清楚为啥有那么多人跟随刘邦,并且宁死都不变节,自然就要搞清楚当时人对刘邦的看法。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刘邦的评价是“忠厚长者”,这在史记里是有明确记载的。举两处例子:

1,《史记 高祖本纪》:怀王诸老将皆曰:……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彊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对于谁领兵西进攻打咸阳,楚怀王及其部下是有讨论的,大家都认为项羽太残暴,不合适。而刘邦是“宽大长者”,能安抚秦地父老乡亲,是最佳人选。

2,《史记 陈丞相世家》: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

王陵投靠刘邦,项羽绑了王陵的母亲,胁迫王陵归顺自己。然而王陵的母亲对儿子的使者说:汉王是个忠厚长者,儿子你专心跟着刘邦吧,不要挂念我。然后自杀明志。

看来虽然刘邦爱骂人,有时候礼数也不到位。但是大家好像并不太当回事儿,刘邦在当时的口碑似乎还挺不错。

就这么一个忠厚长者,不计较你出身高低,不计较你原先是哪个阵营的,不计较你是不是以前得罪过他,不计较你是否背叛过他。他给你平台让你干,舍得给你发钱封地,你牺牲了他给你优厚的抚恤(奚涓阵亡,没有后代,封他母亲为侯;纪信救主而死,封他儿子为侯;郦食其被齐王烹杀,封他儿子郦疥为侯),那大家自然乐意跟着他干。

于是乎,县吏(萧何,曹参,张苍),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编织匠(周勃),布贩(灌婴),失意贵族(张良),执戟郎官(韩信),辩士(郦食其,随何,陆贾),儒生(叔孙通),豪强(王陵),剑客(虫达)等等在他的麾下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各尽其才。

刘邦也兑现了他给属下的承诺,跟着他混有富贵,刘邦建国称帝,陆陆续续封了7个王,143个侯,除韩信,彭越,臧荼,英布,韩王信,陈烯,卢绾之外,其余一百多人都共享富贵,善始善终。

引用郦食其的话:汉王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大家说了很多刘邦的优点,比如善于用人。我说一点我的看法。

刘邦有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决心和毅力。他只比秦始皇小三岁,当他走出芒砀山起义时,已经48岁了。两千多年前,大家的平均寿命都不高,48岁算是快入土的人了,三年灭秦,四年破楚,七年平叛,他始终奋战第一线,身受多处创伤。虽然经历过多次惨败,但是却屡败屡战,不曾气馁。入咸阳,进秦宫,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动财富,约法三章,还军霸上,秋毫无犯。受封汉王,虽然地理偏僻,但是衣食无忧拥有荣华富贵,这并没有磨灭他夺取天下的雄心。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还有没有雄心和勇气能不能像刘邦那么拼?

四百多年后,曹操西征张鲁,拿下汉中。刘晔和司马懿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放弃了攻打益州的大好机会,一副老态龙钟,垂垂老矣的样子,想想刘邦同龄的时候,还披坚执锐,毫不松懈的奋战在一线呢。


寂寞空虚的空巢老人


对于刘邦,完全可以定为一个“流氓”!

流氓,通常指的是小混混,二流子,地痞之流!但流氓有一个特质就是义气以及不同常人的自来熟!

流氓的义气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而对敌人凶狠如狼!项羽就是最好的证明,虚与委蛇,四面楚歌最后使得项羽兵败自杀!

这些特质在刘邦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是他自身最大的特质!在跟随他的手下眼里那就是一个亲和的领导!但这人又知人善用,自己不会坚决不插手,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

凡跟随在刘邦身边的人,十成能力可以化成十二成!而韩信一开始跟随在项羽身边,郁郁不得志,可以说完全无用!

一到刘邦这边,如油遇到火,一点就着,军事才能疯狂输出!而在项羽那边就是油在泥土里了,永远别想冒头了!

所以刘邦的这些下属各个听命!三军用命,希望满满!


读史使人进步


首先,刘邦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很有义气的人。刘邦出生于农家,只是一介布衣而已。他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相反,为了生计,他很早就开始混迹在当时的鱼龙混杂处,也因此有了一股子“江湖气”,他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他愿意全心全意的相信别人。

当然,在这些混迹社会的日子里,他也对自身的不足了如指掌。他的这些方面的品质也是他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能人追随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刘邦虽然身份卑微,但是,他懂得如何做人,他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有一次,刘邦押送犯人去骊山,当时路上有很多犯人都跑了,而且刘邦还还和剩下的犯人有了感情。于是刘邦想:既然都有人跑了,那我为什么还要难为我的这帮兄弟,那大家就都一起跑吧。于是刘邦放了当时所有的犯人,并和他们一起逃亡。这一举动,使当时的很多的犯人都很感动,刘邦是官,而他们是犯人,可是刘邦却愿意为了救他们而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刘邦也因为这一举动获得很多人的追随。

其次,刘邦之所以被成为“流氓”,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什么问题而是由于刘邦在道德上存在一些让当时的人们所不认同的,比如刘邦和当时的寡妇曹氏有染。然而刘邦与当时的曹氏有染也是郎有情且妾有意的事情。曹氏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娘,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曹氏一个女子独守着这个酒馆。独自守着一个酒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当时便有很多人来到曹氏的酒馆来撒酒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出现了,他拯救了当时被小流氓动手动脚的曹氏。而曹氏也因此而爱上了这个英雄救美的英雄。刘邦和曹氏也因此走在了一起。按照常理说,此时他们男未婚女也没有了丈夫,他们在一起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不太允许这件事情,所以刘邦也被渐渐叫成了“流氓”。但是,刘邦的这些问题并不能说明刘邦没有能力。

最后,我觉得刘邦之所能够让那么多能人追随,还因为刘邦的赏罚分明。刘邦对于部下,无论部下什么战功都是记得牢牢的,并且对他们进行嘉奖,而对于部下的错误,他一定会提出,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引起了更多的人愿意追随,为他卖命。





贝壳口腔骆医生



刘邦个人品质最珍贵的是知人善任,能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所长。

刘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素有大志,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有领导才能。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吸引了一大批人追随。

刘邦做皇帝后,曾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从中可以看出心胸豁达,为人大度。


品史君


刘邦情商高,聪明。

毫无专长可言。搞不了农业也搞不了商业,也不会做官也不会打仗,就会喝酒交友搞破鞋。在任何时代都是标准乡村流氓。类似现在的无赖也可能当上村长,他莫名其妙做上亭长了,使他的出身比老朱强一点。

刘邦啥也不行,做他下属没啥压力,可以发挥自己长处。这样领导到今天也是好领导。

要说刘邦能成事,也是他的家乡同时代出的人才多。没有故乡团队做班底,刘邦无法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