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在中國人心中,茶佔有獨特的地位。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話題都可以與茶相關,因為茶可以雅俗共賞,也可謂老少皆宜。以下的這些茶界先賢,都是為我國的茶業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貢獻的人。

漢唐茶人

王褒、左思、杜育、王蒙、王肅釋、皎然、陸 羽、常伯熊、裴 汶、劉禹錫、白居易、李 約、盧 仝 、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 釋齊己 。

宋元茶人

丁渭、 葉清臣 、文彥博、 梅堯臣 、歐陽修、 范仲淹、 蔡襄 、曾幾 、蘇軾 、蘇轍、耶律楚材、 黃庭堅、 趙佶 、陸游、 楊萬里、 馬鈺、 周必大、 薩都剌、 倪瓚。

明清茶人

朱權、 文徵明 、錢椿年 、顧元慶 、徐獻忠、田藝蘅、張源 、許次紓 、屠隆 、屠本畯、 羅廩、 聞龍 、龍膺、徐勃、 陳繼儒 、文震亨、 張大復、 高濂 、周高起、釋超全 、李漁 、杜睿 、冒闢疆 、馮可賓、 查慎行 、袁枚 、乾隆 、汪士慎 、鄭板橋 、施閏章。

現代茶人

吳覺農、周作人、柯永濤、王澤農 、陳椽、陳學、莊晚芳、張天福、王鎮恆、詹羅九、童啟慶、 程啟坤、 姚國坤 、朱自振、劉勤晉、阮浩耕、陳文華、餘悅 、滕軍 、蔡榮章、范增平、羅慶江、 施兆鵬 、曹席賓、徐金華、吳賾宇(墩臺茶人)。

茶聖陸羽(唐)

最先創立了中國茶道,為茶文化開創了一個新時代。陸羽自少年起便與茶結緣,以茶道為信仰,終其一生遍尋各地名茶。尤其他耗盡心血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為茶葉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意義非同一般。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張又新(唐)

唐代除了有茶學家陸羽,還有張又新這位品茶家。張又新是歷史上17位“連中三元”的狀元之一,是在朝為官的公務員,平時善於烹茶,對茶和水的關係有所研究。他編撰的《煎茶水記》是茶史上最早論述茶湯品質和適宜喝茶用水的著作。強調茶湯與水質的關係,將喝茶用水按等級劃分開來,提出了烹茶用水的標準。這才掀起了我國茶學史上有關鑑別烹茶水質的學術爭論。以至於我們現在喝茶,也會更多地關注喝茶用水,對後世影響深遠。

茶僧——皎然(唐)

他與陸羽可說是不相伯仲,或者說是更淡泊更灑脫的人物,皎然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也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雖然皎然並沒有關於茶葉的論著,但是他卻將茶、詩、佛家有機結合,以茶入詩,以茶入禪。

他的詩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茶飲風氣,也便是最早提出“茶為國飲”的理念。其中最為著名的茶詩之一《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最為出名,“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茶仙——盧仝(唐)

唐中期著名的詩人盧仝詩風浪漫,愛茶成癖。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津津樂道。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茶帝——宋徽宗趙佶(宋)

宋徽宗雖然不懂做皇帝,卻精於茶藝,最大貢獻便是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後為歷代茶人所引用、借鑑。由於宋徽宗等上層階級的愛茶之風盛行,大大帶動了宋代茶事演進,出現了點茶、鬥茶以及茶百戲。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別茶人——白居易(唐)

白居易除了喝酒吟詩外,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後索茶,有時睡下後還要品茶。他不僅愛飲茶,而且善辨別出好茶壞茶。為此,朋友們稱他為“別茶人”。

白居易愛好飲茶,更喜歡用茶詩抒發情懷,把茶文化傳入尋常百姓家。據統計,白居易存詩2800首,酒主題的有900首,茶主題的有8首,而敘及茶事、茶趣的則有50多首。

歐陽修(宋)

他不僅精通茶道,並留下了很多詩詠的美文,還為北宋政治家、書法家和茶學專家蔡襄的《茶錄》作了後序。除了品茶、詩茶外,歐陽修還深入研究茶學。繼唐代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後,歐陽修寫下了論茶水的專文《大明水記》,對泡茶用水進行系統論述,對茶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足見歐陽修當時在茶界的地位和聲望之高。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朱權(明)

又是一位皇室成員,這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但如今介紹他時,一般頭銜是“劇作家”,這是由於他和他的兄弟——明成祖朱棣之間的歷史原因而導致的。被封為“寧王”的朱權,只能將心思寄託於戲劇、文學、茶道等。但就是這樣,好學的朱權還在茶道方面頗有建樹。他也寫了本書,叫《茶譜》,反對茶中摻香料,力主喝茶要清飲,提倡喝散葉茶。這是當時喝茶的創新主張,我們現在不用和老外一樣調飲,也許就是因為受朱權的主張所影響呢。

蘇軾(宋)

蘇軾不僅以詩詞名聞天下,而且還精通茶道。他認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靜中無求,虛中不留。”他在品茶中講究心境和虛靜,寫出豪放柔美的詩詞。

蘇軾品茶,對茶友和茶具有較高的要求和品位,正如在《揚州石塔試茶》中寫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他對茶的養生作用也十分注重,正如在《物類相感志》中寫道:“吃茶多腹脹,以醋解之。”此外,他還用陳茶驅蚊蟲。每當夏季,他都會把陳茶點燃,然後吹滅,以茶煙驅蚊蟲。蘇軾對煮水的器具和茶具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提出“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備三者。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泡茶最好用石燒水。

茶神——陸游(宋)

陸游一生,是與詩、詞、文、書、茶、酒、琴相伴的,而茶為尤甚。陸游用大量篇幅詠茶與詩詞、茶與書法、茶與琴棋、茶與友情以及茶事活動,被後人喻為“重譜茶經又一篇”。

一生寄深情於茶的陸游對建茶一向傾慕。《建安雪》把建茶描繪到了極致。該詩云:“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銀瓶銅碾春風裡,不枉年來行萬里。從渠荔子腴玉膚,自古難兼熊掌魚。除了詩茶外,陸游對茶的烹飲之道非常在行。他總是自己動手烹煮,以此為樂。如何掌握煎飲的火候?他曾對“效蜀人煎茶法”和“忘懷錄中法”做了深入研究,其創作的《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北巖採茶用中法煎飲,欣然忘病之未去也》等詩中足以佐證。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茶怪——鄭板橋(明)

揚州八怪之一居然清茶裡悟人生,頂峰之極,而悟出了“難得糊塗”千古流傳,真怪!他的畫 怪,六分半書也怪,“曲曲溶溶漾漾來”,穿沙隱竹破莓苔,此間清味誰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詩人認為世間難得有清泉、清茶這樣的芳潔之物,這世間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與其朋友的愛茶,愛竹,愛梅、愛蘭、愛石、愛紫砂來顯其君子之得。板橋也是寫茶聯最多之人,“汲來江水煮新茗買盡清山當畫屏”,“香文古鼎把九個,日著新茶兩三碗”,“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但若是我們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橋的人生,就是“糊塗”而真,見怪不怪了!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羅廩 [lǐn](明)

這是明代的一位對茶非常感興趣的公務員。羅廩根據自己親自採茶、製茶的實踐,寫成了《茶解》一卷。這本書提出茶樹種植方式,茶園間作對茶葉品質的影響,茶易吸收異味的特性及其保存方法,以及炒青綠茶的加工技術,內容十分詳細。對如今的茶葉生產技術提供了寶貴經驗。

茶皇——乾隆(清)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愛茶的皇帝之一。他主張品茶要“咀嚼回甘”,用細啜慢飲去品味茶之清香。他以茶論道,用茶溝通,以茶馭人,他認為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首創“三清茶”用梅花佛手、松仁入茶,警示為臣要清如茶水,勤政廉明。為招攬人才創辦“經筵茶典”,親自講學並賜茶宴。施展茶外交,送茶給邊陲少數民族加強民族團結。


歷代著名茶人茶事



周作人

周作人的一生用茶來概括的話那便是“清茶”和“苦茶”,周作人的喝“清茶”可以從他少年時期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這段時期內周作人嚮往閒適平淡的生活,追求“茶禪一味”的精神境界,他的作品《周作人自編集:苦茶隨筆》讓讀者能體會到的也是一份清幽、恬淡。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因打油詩事件,讓他慢慢便轉向了喝“苦茶”,他的生活不再悠閒,充滿了苦澀和無奈,他只能“苦中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