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片雲天外立,短棹雨中行——歷代《風雨歸舟圖》

《風雨歸舟圖》是書畫作品的名稱。歷史上,很多書畫作品都名為《風雨歸舟圖》,如蘇顯祖《風雨歸舟圖》、戴進《風雨歸舟圖》、藍瑛《風雨歸舟圖》、謝彬《風雨歸舟圖》等。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南宋 蘇顯祖 風雨歸舟圖

立幅絹本,通高96釐米、寬49釐米。

展開畫卷,只見煙雲莽莽,雨氣濛濛,遠山鬱郁森森,如巨斧劈皴;近水波紋漣漣,似細羽輕搖。河中梢公披蓑撐篙逆流行舟,橋上鄉人荷傘頂風急步斷魂,神態生動。兩岸泥石樹叢,錯落有致,互相呼應。畫右上方,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沈周題七律一首:“小橋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臥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摹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窗榻,相對寒燈訂後期。”右下角署“蘇顯祖”隸書款。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元代 佚名 風雨歸舟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軸

絹本淺設色,縱143、橫81.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描繪暴雨降臨的瞬間,風雨交加,江面上小舟顛簸擺盪,行人迎風而行的情景。為了捕捉這大自然戲劇性的一刻,戴進運用寬闊的溼筆,快速斜掃過畫面,表現大雨滂沱如潑、雨霧翻騰的撼人氣勢,同時他也畫出翻折的樹葉、蘆葦,和逆風行走的小舟形成一種垂直逆向,加強整幅畫的動勢。

戴進這幅畫以自然中的風雨雲霧為創作主題,可以追溯到南宋夏珪的傳統。不過,和宋代繪畫相比,戴進的構圖動勢更強烈,筆墨也更加奔放縱恣,這件《風雨歸舟軸》影響了後來的明代宮廷畫家,成為他們描繪這類風雨山水圖的典範。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明 藍瑛 風雨歸舟圖

鏡心,設色、絹本,20×30cm。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明 張宏 風雨歸舟圖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清 謝彬 風雨歸舟圖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清 金農《風雨歸舟圖》

長54.5釐米,寬126釐米,畫面縱向,上方是雨中迷濛的遠山和山腳下岸邊隨風雨起伏的葦叢。中間留白處是大片的水面。畫面右下方,工細寫出峭立的山岩和岩石上經受狂風驟雨的樹木。而這一切作為鋪墊,襯托了風雨交加的水面上,一葉孤舟正在頂風逆水而行的場景。船頭一人撐傘蜷縮,船尾艄公身裹蓑衣在奮力搖櫓。畫面全以淡墨勾描渲染,風雨大作的氣氛和小船趕路心切的情態躍然紙上。徐悲鴻認為,金農的《風雨歸舟圖》是中國畫中的奇蹟,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支柱之作。

關於此圖,還有一件軼事:民國時期,徐悲鴻曾覓到過一件南唐名家董源的巨幅中堂《溪岸圖》。張大千見此畫後,非常喜歡,想用自己的藏品與之交換,當時他知道徐悲鴻正在迷戀金農,於是請謝稚柳做說客,想用他手中的《風雨歸舟圖》交換董源的《溪岸圖》,徐悲鴻慨然應允。於是,徐悲鴻用《溪岸圖》交換了一張張大千收藏的揚州八怪之首金農的《風雨歸舟圖》。

中國畫-歷代《風雨歸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