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下一個十年規劃裡,數據智能如何驅動雲計算的新變革?

2018 年 11 月底,作為中國第一大雲計算公司,阿里雲迎來一次重要的架構升級,阿里雲事業群正式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並任命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此舉也被外界普遍認為是阿里雲戰略升級的前兆。

2019 年 3 月,張建鋒站在2019阿里雲峰會·北京的舞臺上,正式向外界宣佈了阿里雲智能的未來戰略,即阿里雲戰略加速的「四級火箭」,包括達摩院加持的雲、數據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和被集成的雲四個方面,開啟阿里雲的下一個十年征程。

阿里雲下一個十年規劃裡,數據智能如何驅動雲計算的新變革?

如果說達摩院的加持是阿里雲的技術(研發)保障,而最佳實踐與被集成體現了阿里雲的商業與生態佈局,那麼數據智能的雲,則是阿里雲戰略升級後對於未來雲計算產品佈局的新思考。

更進一步來看,正如張建鋒此前所強調的「雲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商業問題」,阿里雲此次提出的「數據智能的雲」,也定義了企業使用雲、數據與智能的新關係——這些技術並非是炫酷而無用的「屠龍之技」,而是可以幫助企業轉型升級並推動業務創新的「實用之術」。

阿里雲此番定義的雲、數據與智能的新關係,也戳到了當下企業的痛點。

1. 企業新痛點:如何從數據中找到創新

無論「數據」這個詞是否只是一個市場宣傳口號,不過有一點已經在現實裡得到驗證:每個行業都已擁有了海量的數據。

這是數據可能來自於車間生產線,也可能來自於門店收銀機,也可能是電商平臺的用戶瀏覽記錄,從這個角度去看,不同行業、領域的企業,都已成為數據的集合體。

在過去的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企業更關注流程改造或流程再造,因為這才是企業效率提升的關鍵。如今,當企業成為數據集合體,這也催生了兩個新痛點。其一,站在企業管理者的角度,作為企業的「新資產」,企業內部的海量數據到底能為企業創新帶來什麼?其二,數據、雲、智能,這些技術詞彙背後,對於企業發展又意味著什麼呢?

阿里雲下一個十年規劃裡,數據智能如何驅動雲計算的新變革?

這也意味著,企業業務創新的動力正在從流程驅動轉向數據驅動。數據作為企業運營中貫穿所有業務的血液,如何激發企業數據的價值?「數據並不僅僅是幫助CEO做出有效的決策,數據是在幫助每一個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最優決策」張建鋒曾這樣強調數據智能的價值。

上述這些痛點,既是企業客戶給阿里雲提出的新需求,也是企業市場留給阿里雲的新機會。

事實上,這些痛點以及解決痛點的方法,阿里雲以及阿里巴巴已經有過不少實踐。

2. 阿里巴巴內部數據智能實踐:「中臺」架構

在阿里巴巴內部,多年來一直在實踐一套團隊作戰方法論——「大中臺、小前臺」。所謂大中臺,是將全公司的產品、數據能力統一整合到一個平臺上,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技術中臺。

「小前臺」則是針對不同的業務創新需求,組建一支懂業務、會看數據的前方作戰部隊,利用大中臺所積累產品和數據能力,可以大大減少前方作戰部隊在人力、時間的投入,阿里內部常常這樣形容「小前臺」的規模:「小到一頓宵夜只點3斤小龍蝦就可夠」。

「中臺」架構解決了企業數據、業務之間的多重難題,比如,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不同業務之間的數據孤島也會越發明顯;與數據孤島並行出現的,還有業務創新鏈條變得冗長,不同業務團隊之間的重複工作,嚴重影響了企業創新的步伐。

而通過將產品與數據沉澱到中臺上,實現企業全業務鏈中的數據在線和統一,不同業務團隊的創新需求,可以重複利用中臺上的產品以及數據能力,避免了重複「造輪子」,從而能夠快速推動業務上線。

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聚划算。

公開資料顯示,聚划算從項目提出到上線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在這個過程裡,利用阿里巴巴內部的「大中臺」架構,只有十幾人的「前方部隊」,打造出了一個頗具創新效應的產品。此後,釘釘、飛豬、口碑等業務的開發都基於該架構,「大中臺、小前臺」的價格也成為阿里巴巴在互聯網領域持續保持高效創新和探索的堅實底盤。

張建鋒也在演講裡展現了基於「中臺」架構所打造的「雲上阿里巴巴」,阿里巴巴要運營這麼大的經濟體,每天要售賣出上百億的商品,卻只有幾百個運營人員。「對比一下傳統公司與互聯網平臺公司的巨大的差別就在這裡,因為阿里巴巴電商大量地用好了數據,用好了智能做出的決策」,張建鋒如是說道。

阿里雲下一個十年規劃裡,數據智能如何驅動雲計算的新變革?

阿里巴巴的「中臺」架構不僅適用於在類似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在「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茅臺酒廠,依託「中臺」架構打造的茅臺雲商,整合了社會化營銷、溯源驗證、大數據精準營銷、跨界精品銷售、收藏拍賣等業務的數據,在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過程裡,取得非常不錯的成績,僅成立兩年,其銷售額就將近 80 億元。

與「中臺」架構遙相呼應的,還有阿里雲在公共雲平臺上的產業 AI 實踐。

3. 公有云平臺上的數據智能實踐:產業 AI

阿里雲對於產業 AI 價值的認識可以追溯到 2016 年的杭州雲棲大會,正是在此次會議上,阿里雲發佈了杭州 ET 城市大腦。

ET 城市大腦的基本理念是通過喚醒城市裡「沉睡」的海量數據,以此為基礎,形成對於城市的局部和全局的分析,最終將城市改造為一個可以智能調控運轉的有機體。

阿里雲下一個十年規劃裡,數據智能如何驅動雲計算的新變革?

目前ET城市大腦已經具備信號燈優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調度、重點車輛管控、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杭州、衢州、澳門、吉隆坡等十多個城市已經先後引入ET城市大腦。未來,城市大腦將涵蓋交通、醫療、城管、環境、旅遊、城規、平安、民生八大領域。

某種意義上說,產業 AI 所解決的,正是如何將 AI(智能)、數據、雲等技術落地實踐,並在效率提升和業務創新上實現突破的難題。

從城市的實踐出發,產業 AI 還在多個產業裡持續創造價值。

2017 年上半年的時候,一個「1%」的數字被阿里雲反覆提及,這是阿里雲 ET 工業大腦被應用到國內能源巨頭協鑫光伏切片生產車間後所提升的良品率,阿里雲幫助協鑫光伏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生產環節所有關聯參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量。

如果考慮到協鑫光伏一年百億規模的收入,這個「1%」的提升也就是數億元的收入。

2018 年,將阿里雲AI安裝到養豬場的四川特驅集團也分享了一組數字:預計當年母豬年生產能力可以提升 3 頭,死淘率降低 3% 左右。

至此,阿里雲的產業 AI 已經全面覆蓋到城市、工業、農業領域,加上之前在航空、醫療領域的佈局,阿里雲產業 AI 產品矩陣已基本成型。

4. 寫在最後:新徵程已經開始

過去十年是阿里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十年,也是中國雲計算普及的十年。十年前企業可能會問「雲是什麼」,但現在企業在討論的話題是「我們為什麼還不上雲」,這種變化既得力於阿里雲對於雲計算理念和技術的佈道,也是中國企業從信息化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必然。

「IT基礎設施的雲化、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化、應用的數據化和智能化」,這是張建鋒對於雲計算未來三大趨勢的判斷,也為阿里雲下一個十年定下了基調。

這其中,雲化的 IT 基礎設施與互聯網化的核心技術也是阿里巴巴創業二十年來所形成的技術價值觀,而數據化、智能化的應用則是支撐阿里巴巴持續創新的動力所在,這一系列歷經阿里體系裡複雜應用場景考驗的技術和經驗正在或即將通過阿里雲的公共雲平臺賦能更多企業。

當雲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基礎計算設施後,接下來,阿里雲要幫助企業實現全面數字化、實現全局實時決策和快速的業務創新,也將成為觀察阿里雲未來發展的重要窗口。(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