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華夏民族的華夏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依據?

炒涼粉


大家好,我是小漁老師,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說道華夏二字呀,咱們不得不提到華夏民族的來歷。相傳在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是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後來經過人口的流動,互相通婚等社會發展,逐漸融合成為一個大部落,就成為我們所說的“炎黃子孫”,居住於中原地區的炎黃子孫為了和四方胡人做區別,所以自稱為華夏一族。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呀,地位非常的崇高聖潔,顯赫尊貴。華、夏兩個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華就是夏,夏就是華。大約從春秋時代開始,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二字連用,合成“華夏族”。

從古代起,我們的漢族往海外遷徙,都自稱為華夏人,由此產生了“華人”這個詞,“華人”的概念也漸漸的由當初的單指漢族,擴展到整個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其他少數民族,逐漸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對此大家覺得呢? 歡迎大家點評一起探討。


小漁教老外


華夏,或者歷史上更常用的“諸夏”,最早是周王朝對自己的稱呼,與當時圍繞在周王朝四周的"夷蠻戎狄"各部落相對。

周人的祖先名叫棄,但我們可能對他的另一個名字比較熟悉,那就是后稷。后稷的父親是皇帝曾孫,“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

后稷是中國文化中的農神,傳說其母親姜嫄踩巨人腳印有感而生下了后稷,開始以為是妖怪,將其遺棄,但其卻受到了動物們的保護而活了下來。於是姜嫄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將其抱回精心撫養,並因為曾經被遺棄,所以取名叫棄。

棄兒童時就開始表現出卓越的農耕天賦,因此被堯任命為農師,教導百姓耕種,並以此功績被封於邰,號后稷。在傳說中,他是最早開始並教導人們種植稷和麥的人。

(周的古字,主體就是一個田字)

此後,棄的後人一直擔任夏王朝的農官,后稷也成為上古時期農官的官名。到了夏王朝後期,因為朝政晦暗,周人出走,遷徙到西北狄人部落之間生活。

等到商朝取代夏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重新與中原取得聯繫,並帶領被漢化的部分狄人部落內遷回周原。

周人雖然臣服於商王朝,但始終於商朝存在較大矛盾。終於到商紂王統治時期,周人看到了機會,在周武王的帶領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建立周朝之後的周王室,以夏王朝文明的正統自居,打著恢復夏文化的旗號,因此稱呼自己和有親緣關係的各封國為“諸夏”。

因此在這個時期,“華夏”或“諸夏”是周王室和姬姓諸侯國,以及其他嫡系諸侯國組成的周人集團的自稱。因此在這個時期,雖然臣服周王朝統治下,但非血親嫡系的很多諸侯國也常被認為是蠻夷而非華夏,最著名的就是楚國。

不過,在中國的歷代文化中,“華夏”更多的代表的是一個文化概念。如《春秋左傳正義》中對此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也成為了現在最常見的解釋。

唐代大儒孔穎達對此的註解是“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其中,華、夏一也的意思是,在上古時期,“華”和“夏”同音同義,孔子也認為這兩個實際是一個字。因此在古文中,中華和中夏,華人和夏人,是一個意思。

另外在古文中“華”通“花”,也有絢麗、美麗之意。同時“華”又代表了紅色,符合周人尚紅的特點,又對應了騶衍的五行五德之說。

從地理上來說,中國古代稱我們生活的這塊陸地為“赤縣神州”,赤色為紅,華夏又逐漸從地理上成為了中國代稱。

這種華夏概念,如果有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幅員遼闊、服裝華美、文化昌盛、禮儀道德之國”!

到了漢朝,中國不僅在地域上統一,文化思想上也被儒家思想所統一,奠立了中國大一統的基礎,民族也同時形成。又由於漢朝的強大,於是中原人民,以及之前的“夷蠻戎狄”各部落在同一個思想的統一下,形成了“漢族”的概念。

但“華夏”這一概念並沒有被取代,而是和漢族共同使用被流傳了下來。我認為現在華夏已經成為了一種更大的文化概念,在世界上代表了由56個擁有各自文化特點的兄弟民族組成的大中華文化圈。


潘不安講究史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世所周知,“華夏”、“中華”、“中國”是我們國家的稱號。然而,為什麼將我們的國家稱為“華夏”、“中華”和“中國”?其源頭又在何處? 關於“華夏”之名的由來,近代國學大師章炳麟(太炎)在其《文錄》中寫道:“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因水以名族,非邦國之號。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於夏水則為同地,於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雲、夏雲、漢雲,隨舉一名,互攝三義。建漢名以為族,爾邦國之義斯在;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章太炎先生的這段論述,被許多學者捧為真理,廣泛引用。因而在中國史學界流行近百年。筆者不才,願與諸君再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最早的華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區而自稱中華、中國據《史記夏本紀》記載,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動於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陝西華山南面的洛南和華山北面的華陰、大荔等沿黃河南岸、西岸一帶。因既在華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們就自稱華夏人。後來,夏族人跨過黃河佔了今天的山西南部,並向東北又發展了200餘公里,建都於濮陽,從而東西長達500餘公里,南北寬達200餘公里,幅員達十幾萬平方公里,人口達330萬,成為當時很了不起的大國家。

華山恰好位於神州中部,因而最早的華夏人遂以上邦大國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後民族。他們把北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民族稱為北狄,把南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民族稱為南蠻,把東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民族稱為東夷,把西方未歸順自己的少數民族稱為西戎。他們認為自己居住於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稱自己的民族為中華民族。這就是“華夏”、“中華”、“中國”的源頭。

太炎先生觀點的幾處商榷

在原始社會,本不存在國家。炎黃時代居住於華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國家。當然後來“華”也代表中國。但太炎先生說“華本國名,非種族之號”,又說“建華名以為國,而種族之義亦在此。”這顯然是顛倒了族與國的關係。

再者,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於夏,從而產生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夏朝被推翻,夏朝臣民及其後裔才被稱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說夏是“因水以民族,非邦國之號”,也是顛倒了本末。

劉邦被封於漢中,接著建立了漢朝,這是實實在在的國家。民族是指有著共同生活習慣和相近血緣的群體。漢朝臣民在大漢王朝統治下共同生活了400餘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習慣和相近的血緣。在漢朝被推翻之後,漢朝臣民及其後裔才被稱為漢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說“建漢名以為族,爾邦國之名斯在”,也是顛倒了本末。

太炎先生將四千年前的華夏和二千年前的漢弄混淆了。誠然,今天的漢族人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在歷史上,漢族人與華夏人並不等同。最早的華夏人並不是漢人,也基本上不是漢人的祖先。今日的中國人(主要是漢人)雖也自稱為華夏人,但已不是原來的華夏人,也基本上不是最早的華夏人的後裔。最早的華夏人,無疑是以禹為首領的夏族人。

當時的商族人因居住於東面的沿海地區,被夏族人稱為東夷人。當時的周族人,因居住於夏族人西面的岐山一帶,又被夏族人稱為西戎人。大約500年後夏族人被商族人打敗,一部分夏族人被商族人俘虜,成了他們的奴隸,大部分逃到了邊遠地區,一部分投降或隱匿下來,被商族人逐步同化。這時商族人佔領了夏族人的地方,住於中原地區,又自稱華夏人、中國人。

再後來周族人又打敗了商族人,將商族人的大部分又趕到邊遠地區,他們居於中原地區。當時部分商族人及其周圍的少數民族歸順了周族人,也被適當安置了。《尚書周書武成篇》對此作了記述:“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恭天民命”。文中的“華夏”即指原來居住於中原的商族人,“蠻貊”則指南、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可見,早先打敗了夏族人的商族人,因為後來入住中原,也自稱和被稱為華夏人。因為華夏本指地方(華山之下、大夏河岸邊),既然住在了那裡也就是那裡人。

正像我們今天的人,只要自己和祖輩住在那裡,就自稱是哪裡人,並不管那個地方過去住過什麼人。同樣的道理,周族人打敗商族人,入住中原後,也就自稱和被稱為華夏人了。至於漢,那是又過了大約1000年以後的事。漢王朝的建立距最早的華夏人即夏族人近2000年。所以,太炎先生說:“漢家建國,自受封漢中始。於夏水則為同地,於華陽則為同州,用為通稱。適與本名符合。是故華雲、夏雲、漢雲,隨舉一名,互攝三義。”這是將4000年前的華夏與2000年前的漢混為一談了。

當然,由於周朝歷時880年,漢朝的建立,並沒有也絕不可能趕走周族人,而且後來的漢族的主體正是周族人的後裔;今天的漢族人也是中華民族的主體。但太炎先生將漢族與歷史上的華夏混為一談,顯然是不妥當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文化的理想國


華夏一詞是周人自稱,周人自稱華,也自稱夏,合稱華夏。《史記·吳太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什麼秦聲被稱為夏聲?因為“其周之舊乎”,原來周人自稱夏,所以周地人民的歌聲被稱為夏聲。這是華夏的夏的來源。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得更明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被稱為東夏,東西合稱諸夏”。范文瀾還指出,周人尚赤,赤即華,凡尊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是華人華族。正因為周人自稱夏,所以,周滅商後,把分封的諸侯國稱為諸華或諸夏。因為這些諸侯以姬周姬姓為主,也包括姜姓等姻親功臣。另,《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朱駿聲“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隨著周人的統治,華夏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概念,正像范文瀾所說,凡尊周禮尚赤的人,就是華人華族,即華夏族!


至樂無如讀書



華夏是從《春秋,左傳,正義》中解釋為“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而來,其華夏一詞,最早見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貃,罔不率俾“。《尚書正義》中”冕服華章日華,大國曰夏“。古人是服飾彩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為夏,合起來就是富繞美麗遼闊大國家。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用現代語說,不論中原的穿著絲綢的地區諸侯頭人,還偏遠少數地方穿著獸皮的諸侯頭人,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指揮。所以華夏是代表中原大地代表。並不是那朝,那代,那族人。



從歷史說。從中國最早開發是從南方長江流域和北方黃河流地發展起來。特別的黃河的部落人群都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南方更認為大禹的後裔是象夲來西部偏遠是夷狄戎主的成就秦國,以東胡為主造就燕趙,以南蠻為主成為楚越。最早被秦始皇統一秦王朝大統一,最後全部歸順大漢。都是統一思想為整個中華大地共同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多少英雄前赴後繼,英勇犧性。多少豪傑戰果輝煌成就長久和平安寧。也造就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


是綜合統一起來,才為華夏民族。中華民族是最早受世界認同民族稱號。華夏民族是國內相互通用稱號。更是早在有甲骨文的中華的兩字,就代表。地位非常崇高,神聖,高潔,顯赫,尊貴,廣博,遼闊。從《左傳》中的“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更是不難理解。總計華夏民族。是一個統一的,有著容納的,非常多的,各族人統一起來的大國民族稱號,才能稱之為華夏民族。也是國內最能相互理解的民族稱呼。在國際還是中華民族為好。隨著與時俱進人時代要求特別是近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以教育強國優先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