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特色美食“假菜”

偶然在微信公眾號看到秀才武瑞徵寫的關於“永清美食新春時節話假菜”的文章,非常驚喜又非常親切,讓我對家鄉的美味—假菜,有了更多、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作為85后土生土長的本村人,小時候的記憶就是伴隨著假菜開始的……..


永清特色美食“假菜”



小時候,每逢冬季,村裡的大部分農戶都要製作一種叫做“假菜”的食物,也稱“燜子”。假菜的原料包括三四種:紅薯澱粉、鹽、蔥絲、薑絲,簡單而純粹。

我家也是製作假菜大軍中的一員。那時候,爸媽分工明確,媽媽將大鐵鍋盛上滿滿的水,用提前劈好的木柴燒開,爸爸在灶臺上揮舞著雙臂,用力的將紅薯澱粉與水充分揉勻。這是一項非常費力的步驟,也是假菜製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用手提一大塊揉好的麵糰,讓它自然下墜,如果非常勻速且連貫,證明麵糰揉的恰到好處。每當這時,爸媽早已滿頭大汗,但緊張的製作過程才剛剛拉開帷幕。將麵糰放到瓢裡,瓢底有分佈均勻的圓孔,這時候爸爸端著瓢,將它移到大鐵鍋水平面上50公分左右,左手端瓢,右手有節奏的捶打左手腕,這樣麵糰變成了條狀迅速流到滾燙的開水中,媽媽一邊往灶膛裡添柴,一邊用筷子把鍋中心的粉條撥到鍋邊。幾分鐘後,將這些煮熟的粉條撈起,快速的放到木質方形容器,我們俗稱“槽盆”,撒上少許鹽、蔥絲、薑絲即可,放置到第二天凌晨四五點鐘,徹底凝固、涼透、切塊後就製作完成了。

看似簡單的製作工序,其實是非常需要經驗和耐性的,麵糰的柔韌性、火候的把握都是從不斷地製作摸索中體會得來。偶爾閒暇時,村頭集市,製作假菜的村民們也在一起交流製作心得,交流經驗。


永清特色美食“假菜”



在九幾年,大部分農戶除了自行車,沒有其他交通工具。售賣假菜的村民們都是在自行車後車架左右兩邊用繩子綁上竹筐、裝上假菜、筐口蓋上棉被、馱著大筐假菜去村外方圓20多公里外的地方售賣,直到臘月三十,爸媽也是如此。這時候,看著爸媽費力的蹬著自行車,冒著嚴寒漸去的背影,只希望他們早點賣完能早點回家。長大後的今天才能理解,灶膛裡燃燃的烈火、灶鍋上瀰漫的蒸汽、爸媽騎著自行車載著沉甸甸假菜的背影,這一幕交織在一起,是辛勞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記憶中,爸媽只有在春節的時候可以短暫的休息幾天。過了正月十六,天氣漸暖,春天來臨。爸媽就要在院子裡建一個我們稱作“山芋洞子”的暖棚。地面用磚砌起矮圍牆,圍牆內面積約20-30平方米,地下是熱氣通道,在“山芋洞子”的一端挖個地坑,在地坑內掏一個灶膛,和熱氣通道連接。這時候,左鄰右舍的嬸子們聚在一起,一邊聊著家常,一邊將紅薯苗種均勻的碼放整齊。鋪上土壤,蓋上塑料膜,在地坑內燒火加熱,隔三差五噴水保溼,40多天後,紅薯苗就此而生。一部分到集市上銷售,一部分留著自家栽種。父輩們的旱菸繚繞、嬸嬸們的歡聲笑語、彤彤的紅薯苗種,這一幕交織在一起,是辛勞也是村民之間最淳樸的體現……

酷熱的夏天,地裡的紅薯秧已經很長了,週末和暑假時,爸媽和我們每人手持一根木棍,將每根紅薯秧翻到另一面,為了防止紅薯秧紮根奪取土壤營養成分,以免影響紅薯生長。每次都是忙到傍晚才回家。爸媽臉上洋溢的微笑、橙黃的落日餘暉、油油的紅薯綠秧,這一幕交織在一起,是辛勞也是對回家的期盼……

秋收時節,又是最忙碌的季節。不同品種的紅薯有不同的用途。有用於來年做山芋苗的麥茬、有用於做澱粉的紅薯。那時候,在房前屋後都有一個窖,俗稱“山芋窖”,將秋收的紅薯放到窖裡,防凍保鮮,用於來年作紅薯苗種或售賣。這時候,媽媽在地面上用籃子裝上紅薯,將籃子把兒繫上繩子,運到窖裡。爸爸拿著手電筒在窖裡碼放紅薯,分工明確、一氣呵成。爸媽臉上的汗水、習習的秋風、飽滿成熟的紅薯,這一幕交織在一起,是辛勞也是對收穫的滿足……

初冬時,爸爸都要在院子裡挖一個淺池,鋪上嶄新的塑料膜。將製作澱粉品種的紅薯,放到大缸裡用大號擀麵杖將洗乾淨的紅薯手工搗爛,這同樣是一項非常費力的步驟。媽媽將這些搗爛的紅薯放到一個布袋將殘渣過濾掉,再放到淺池裡。兩天後,水和澱粉徹底分離,將表層的水一點點撇去,底層的澱粉已凝固。再將澱粉充分曬乾,就成了做假菜的原材料--紅薯澱粉。爸媽凍得通紅的雙手、池子裡雪白的紅薯澱粉,這一幕交織在一起,是辛勞也是對來年的期待……


永清特色美食“假菜”



一年又一年,時光總是不斷的輪迴,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美味。“假菜”,從育苗、收穫、製作、再到餐桌上的美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間,這是一份情懷,更是祖祖輩輩的傳承……

李芳

2019年02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