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用户8496298166742


我家孩子小学二年级,写作业特墨迹,做事不上心!曾尝试鼓励他,也曾用奖惩的方式,他爱吃好的,爱玩(玩也不是很像样),现在也快十岁了,特想过一个盛大的生日,即便用这些投其所好,想让他改进,这时他便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毫无积极可言,当认不住动粗,他又一脸懵逼,感觉现在自己的好脾气都没了!

看了半天好像题主说的孩子“无所谓的态度”问题只有两点:

1、写作业特墨迹

2、做事不上心

然后举了一个想给孩子过一个盛大的生日这件事,而且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想到给孩子过个盛大的生日就是“投其所好”,就能“想让他改进”呢?难道是因为你说的“他爱吃好的,爱玩”吗?

呃~~~我个人认为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应该还是你们有点问题。

性子慢不是毛病

比较巧的是我门楼上有个邻居孩子就是“慢性子”,我举一个例子最最普通的例子,别的小朋友见面叫一声“叔叔好”非常干脆利落,声音中充满了激情、气势。但是这个孩子说的时候你就有一种感觉——他应该是没睡醒……现在这孩子都上初中了,还是这样,走路慢悠悠的, 说话慢吞吞的,就连微笑你都觉得好像是在放放慢动作一样——对了,之前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听到笑话之后半天才反应的那个样子。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急脾气,每次遇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都是那种爹妈嗷嗷的吆喝他做这个做那个,然后他就磨磨蹭蹭的慢动作,小时候一般听不到他反驳什么,这两年偶尔的还能听到他慢吞吞的反驳两句,但是往往换来的还是一通指责。

我不知道你家是不是这种情况,但是就我见过的情况来说,往往这种孩子的背后都会有比较能絮絮叨叨的急脾气父母。

其实慢性子也没啥,这种人往往也更加沉稳,实际上也给你们少惹了不少事儿不是吗?

作业墨迹的原因

做作业慢、墨迹这点我认为只是表象。

“慢”的原因除了孩子性子本身比较慢之外可能还会有很多的原因:

1、想别的事儿了。

这事儿也分情况:想跟作业有关的事情和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

2、学习遇到了困难,一直在思考。

3、学习没有计划性,所以做事儿慢吞吞,因为并没有什么需要他非常快就要完成作业然后要去做的事情。

我倒是觉得你可以尝试多陪孩子一起写作业好好观察一下,看看孩子到底问题处在了哪里。

而在学习上建议你跟孩子一起昨个学习计划表,对孩子的预习、作业、复习以及拓展练习等做一个带有时间安排的计划表,然后监督孩子完成一段时间试试。

做事不上心

<strong>这个事儿其实是很难说的,对于孩子来说做事的时候因为经验、阅历的问题往往只会考虑很少的问题,这点和大人会截然不同的,我们不能用自己做事的习惯去要求孩子也要这么做!说真的,我们小时候跟他们这个年龄还不一定比他们强啊。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给孩子安排一件事情的时候干涉太多,比如你告诉他做什么事儿,然后你都把详细的步骤告诉了他去做,或者你总是着急孩子为什么做的那么慢却无视他在做的过程中的思考,那么长期遗忘孩子做事儿的时候更多的就是纯粹是“完成你的任务”,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参与者。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去主动思考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题主可以尝试一下“放手”!

你就让孩子自己去做,憋住了!孩子做的过程你啥也别干涉,你就看着行了。

等孩子做完了之后你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安排的,如果没问题那就算了,如果你觉得还有地方孩子考虑的不够全面,那么你可以给他分享一下你的经验。

尽量少去发号施令让孩子仅仅去执行,你放心吧,几乎没有多少孩子能跟上急脾气父母们的要求的。

佛系就佛系吧

孩子就是一个“佛系”孩子,那么就让他佛系下去行了。

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肯定会更好,你非要把慢性子的人必成急性子这也不现实。

<strong>做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取决于前期的规划、设计。

你把重点放在这里,让孩子做事有条理我认为就可以了。

至于快点、慢点的问题这个不是很重要——以学习为例,“速度”并不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质量”才是关键不是吗?

当然了,为了避免慢性子导致考试时候题目答不完,平常还是可以进行一下这方面的训练的,起码让孩子有点时间概念。

最后还是说你们两句吧:通过题主的问题描述,我认为题主应该真的是急脾气,尤其是那段试图通过过一个盛大的生日来达到让孩子改进的目的——请问你问过孩子想要过一个盛大的生日吗?按照慢性子的人的习惯来说,他们恐怕更喜欢的是“安静”,而对于“热闹”他们往往更喜欢“看”而不是“参与”。所以在这事儿上我认为你还是在试图“主导”孩子。与其搞个盛大的生日会,不如走出去,带着好吃的,到外面野餐一下,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运动起来!平常带孩子做点体育运动,会对“慢”有所改变的。


随便看看微笑不语


认真看题主描述,一个活波灵动习惯于耍“赖皮”的二年级学生跃然纸上,但一个过于好脾气的妈妈也如影随形。

从题主的描述和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实际案例,再结合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针对题主的问题,我提供几点建议供参考:

1,溺爱养育、过度满足造成的必然现象。

小学二年级就有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典型的在之前过于溺爱了。也许家长自己不认可,这也正常,一般溺爱孩子者都不会坦诚自己对孩子溺爱的。

现在物质富裕了,孩子的欲望满足得过于容易,太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长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个延迟满足的说法。

我记得小女在五六岁之际,喜欢上了《巴啦啦小魔仙》的漫画书,非常喜欢,我答应她可以买,但是要挣到多少分可以买一本。我们一起把平时做的事情分作十项,每一项完成得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五分,完成的程度越好得分越高,不做就没分。就这样我们大约买了十几本,后来这个游戏有点累了,就想出来新的游戏,最后把整套的《巴啦啦小魔仙》都买回来了。每买一本,她都看的爱不释手,非常珍惜,因为一是喜欢,而是每一本书都有她的很大付出,付出之后有收获这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小孩子比较纯真,家长再提点她一下,更懂得珍惜。

2,任何一种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见效特别快的方法失效也快。

鼓励也好、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真诚有度,不可空洞或者难以达到。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一个目的,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好态度,培养他正向积极的价值观。

孩子的习惯在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养成,随着年龄的长大,他必定形成一定的习惯,要想增加一样习惯,必定舍弃一样习惯,好习惯是受到拘束的,随意的习惯是很容易的,人一般都是习惯于做容易的事情。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恒定的习惯和态度。孩子的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习惯和态度。

3,爱吃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十岁的孩子爱吃爱玩是本性,学习本身也可以化为一种游戏。家长可以把作业通过一些事前的安排促使孩子去做,用玩和吃做为诱饵或者说做奖励推动他去做,做到了就一定兑现,做不到就一定不能兑现。这只是原则,具体的做法家长还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斟酌。

4,家长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个年龄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有点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去做。一是家长表现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责任的体现,孩子的工作就是学习),耳濡目染对孩子是一种熏陶。有点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还抱怨孩子的作业多、压力大,这种负面的影响也是耳濡目染的。二是引导孩分担一点小家务,一个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他人认可赞赏的时候感觉是非常好的,这种认可和赞赏是真正的激励。

5,家长思想尽可能地能和孩子同步,学会换位思考还能再换回来。

说到动粗,孩子表现出来的懵,是因为孩子的思想和家长的思想不能同步造成的。这就更需要家长自我反思了。

如果能把这五点想明白了,孩子怎么教育家长应该心中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先自我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快乐庭院


孩子对什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想原因多半还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或是包办一切让孩子没有选择权,或是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让他心生失望,或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

孩子刚生出来确实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在孩子身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这种抹不去的烙印就形成了孩子的性格。


1、请尽快把惩罚这种方式从自己的教育字典中撕掉吧。

根据这位家长的描述,其实就是自己内在的教育理念是不统一的,不知道该用鼓励还是该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其实特别多的经验都证明:惩罚孩子会让孩子的大脑变笨,在惩罚孩子的一瞬间,孩子内在是因为害怕被困住,智力几乎不存在了,因为恐惧控制了孩子的大脑。

但孩子做了错事,我们一定很生气,这时候我们的表达方式就非常重要了,要以“我”开头,而不是埋怨孩子如何如何。

例如孩子不写作业被留在学校,你不要抱怨孩子说“谁让你不写作业,被留在学校活该”,这句话无疑是一根扎在还在心上最狠的刺。我们应该这样说:看到你因为作业么有写玩被老师留在学校,我非常的心疼你,担心你饿了,担心你会不舒服。

其实我们在这样的表达的时候,对孩子来讲是让他自己做选择,选择要按时完成作业,或是不完成作业,让妈妈担心。

2、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选择。

如果说人生中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其实就是选择权了。拥有选择权的人,无疑会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孩子3岁左右会开始挑衣服穿,5岁的时候会挑选自己的朋友,7岁的时候可能都可以自己支配零用钱了。

但是很多父母,为了省事,为了省时间,通常会替孩子做很多决定,有些孩子五六岁了还是让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喂饭吃,可包办的过程中,一定会伴有很多说教,而说教是非常无效的养育方式。

上小学的孩子,我们可以选择让他自己挑选做作业的时间,就寝的时间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包括玩游戏的时间也让他有一定的空间。

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承担选择之后的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可不是逻辑后果。逻辑后果类似于这样:吃不完饭不能看电视。而自然后果是:你不带雨伞,下雨了你会被淋湿。你不吃饭,一会就可能会饿了。

毕竟孩子的人生很长,自己选择的路,要怎么走,都要自己去决定。

3、高质量的陪伴孩子,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有时候也会自省,我的陪伴是否是高质量的,每当我玩着手机时候,孩子在想什么。虽然我做不到每次都用心陪伴,但我会用我的元认知能力,时刻察觉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去预测孩子的感受和内心。

当然我承认,要100%满足孩子要求的陪伴,我们很难做到,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陪伴时间。

这段时间里只有你和孩子,其它一切事情都要往后排,你们可以聊天,聊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和孩子有效连结,你才能听到真心话,你们之间的感情才能开始流动。

孩子愿意听谁的话,就是那个跟自己关系更亲近,对自己有更多爱的人的话,所以我们都要努力成为那个人,和孩子心连心,共同面对困难的人。


身为父母,确实不易,但并不是因为我们生了孩子就成为了父母,我认为是我们为自己的这个职位努力过,学习过,实践过,才成了真正的父母。

如果你也认同我的观念,请给我点赞,我会感谢你这随手的一个动作,也正是这个鼓励,才能让我走的越来越远。谢谢。


阳光小房子zxf


先看看你的陈述:“尝试鼓励”“用奖惩的方式”“投其所好”“自己的好脾气没了”——动

再看看孩子的表现:“爱吃好的,“爱玩”“无所谓的态度”“动粗又一脸懵逼”——静

一动一静,不同步啊!

从以上陈述来看,作为家长在孩的“较量”中,心理上你已经输了。任你怎么努力,孩子“我自岿然不动”,孩子无法理解你,你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心里。

很理解你焦急的心情,分析一下孩子这样表现的原因:

①可能是家长在某个阶段,缺少对孩子的陪伴,让孩子在心理上与家长有了距离,这种距离使孩子与你们的想法不同步,他无法理解你们的需求(心理上对他的),无形中把父母当成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你们再着急,他会无所谓。

②也可能是家长常常忽略孩子造成的。一般来说,孩子的喜怒哀乐惧是丝毫不会掩饰的。但如果以前你们经常忽略孩子的各种感受,少有分享他的进步的喜悦,少有分担他的失意的痛苦。孩子在心里就会认为他做好做坏,你们都无所谓,他自然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鉴于以上原因(果真是那样),给你以下建议:

①学会反省,勇于认错。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一定全都正确。要时常反省,如果意识到某方面做的不够好,要勇于承认错误。放低了姿态,孩子会重新审视你。对你的心理评价也会提高,自然与你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孩子可能会想:“父母和我一样会犯错,他们不再高高在上了。”,这是一种孩子式的平衡的心理感受。

②培养孩子一种兴趣。前提是你要对这件事了解和感兴趣,并征得孩子的同意,然后陪伴孩子去发展这种兴趣。这样孩子与你就有了共同的爱好,就有了共同的话题,那你们可能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③适当让孩子学会分享,分担。家长可以给孩子分享你生活中的点滴喜悦,一起和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比如干家务)。经常这样做,孩子会受影响,并主动分享他的点滴进步,主动承担家务责任。

以上是与孩子正确沟通的方法,他最起码可以让你和孩子步调一致,心里距离拉近。

希望帮到你。


格超梅上


一般来说佛系的孩子都有一个唠叨,急躁的家长。而且才2年级,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家长的言传身教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关注家长做了哪些事情,而不去关注家长讲了哪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