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粘媽媽,家長該如何有效引導孩子獨立?

陳明輝


孩子出生後,對父母具有極強的心理依賴性,在嬰兒期便養成了粘著媽媽的習慣,這本是常情。但是如果寶寶到了幼兒期,即兩週歲以後,仍然太粘著媽媽,就需要格外引起注意了,那怎樣做呢?下面我給家長一些建議供參考。

第一,讓孩子減少對媽媽過度依賴,媽媽要有意識減少對孩子的心理依賴感。

對於媽媽們來說,有一種本能對孩子的心理依賴,可能你感覺不到,但這種心理依賴確每天都存在。如果你發現孩子太粘你,說明以往你對孩子有太多親密接觸的機會啊。如你總是滿足孩子要求抱的心理,而不會鼓勵孩子自己走或玩兒。如你總是在哪怕相對安全的區域裡也不撒開緊緊牽著孩子的手,孩子就缺乏獨立活動鍛鍊的機會,只要撒開你的手,就缺乏心理安全感。當你知道這些時,那就必須要減少對孩子的心理依賴。

第二,媽媽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在相對安全的區域裡,逐步放開手,鼓勵孩子玩兒。

當孩子學會走路後,媽媽就要做好在安全區域裡撒開孩子手的準備。比如我在孩子兩歲多以後,我就在家裡,或小區的廣場裡,或是公園裡,嘗試讓寶寶自己走,但是我會走在孩子前面,隨時做好他要倒下我扶著的準備。因為大人在前面,寶寶就會追大人走,這樣就能主動鍛鍊孩子行走的獨立心理了。如果從這一關開始,媽媽就重視起來,你會讓寶寶膽子越來越大,膽子大的孩子對媽媽的粘性就明顯小多了。

第三,媽媽在家裡要主動營造讓孩子獨處的空間,鼓勵孩子自己單獨玩耍或看書。

親子陪伴,對有些媽媽來說,完全誤解為必須要和孩子有肢體接觸,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親子陪伴是指在適當的時機,和孩子零距離肢體接觸,當孩子能夠專注於做看書、看動畫片、組裝玩具等時,和孩子可以拉開空間距離,但又能隨時照顧寶寶的安全。如果家長知道這些,你就可以有意識在孩子在保持專注時,悄悄拉開距離,用目光關注法審視著孩子,或者你同時做其他的事。但是必須要告訴孩子,媽媽就在旁邊。

第四,當孩子總是粘著你時,你明確告知孩子,你已經大了,需要自己和媽媽保持距離了。

我兒子在五週歲時,有一階段特別粘著我,我就告訴孩子,你已經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該自己撒開拉著爸爸的手,否則,你又不能自由奔跑,又不能自由玩耍多沒勁啊。再說了,爸爸就在身邊,我會看著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大膽去吧,像其他小朋友一樣,你會和他們做的一樣好。經常這樣鼓勵孩子,當他發現我哪也沒有去,就在旁邊看著他,保護著他時,慢慢就不再粘著我了,題主也同樣可以這樣嘗試。

第五,引導孩子觀察同齡人,尤其那些總愛粘著媽媽的孩子,做反面案例的引導。

我在兒子上一年級後,走在路上時,我就告訴他,以後必須要學會獨自走路了,更不能隨時摟著爸爸的胳膊,多不好看啊,你明明和我並排走很帥很好看的,可是你這一抱著爸爸胳膊走路,樣子就特別難看了。有時我會引導他觀察那些已經快和媽媽同樣高的孩子,還摟著媽媽脖子撒嬌的孩子,讓兒子看是不是很難看?那是不是永遠長不大的嬰兒?孩子看到這些場景,慢慢就變的心理獨立了。

結束語:培養孩子心理獨立,需要家長擁有敏感的意識,既選擇合適的時機讓孩子和你有肢體的親密接觸,也需要適當鼓勵孩子撒開你的手,自己獨立去玩耍做安靜做其他的事。還有就是培養孩子獨睡的好習慣,在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前,儘可能給孩子準備好獨睡的臥室,慢慢讓孩子熟悉屬於自己的空間,對增強孩子心理獨立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寒石冷月


這個問題提的太含糊了,很難告訴你具體可行的方式。

1.你的孩子多大?

三歲以內,你會發現孩子都會比較黏媽媽,尤其當媽媽是主要扶養人。

2.你所說的黏有什麼具體表現?

比如說1到2歲之間,孩子有一個敏感期,這個敏感期,他不明白“媽媽看不見”和“媽媽離開自己”是兩件事兒,這時候,甚至媽媽上廁所關門,孩子都會大哭大鬧,不讓媽媽關門。這在媽媽看來可能是粘人,但我們心理諮詢師看,這是每一個孩子的正常反應。



3.如果孩子過於黏媽媽,還有一種情況是安全感不足。

什麼意思呢?安全感足的孩子,他知道媽媽不會消失,所以敢放心的離開媽媽。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很緊張,很擔憂,很害怕被拋棄,所以她就會粘著一個“靠山”。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要如何做呢?

1)經常親吻擁抱孩子,並對孩子說,媽媽永遠愛你。

有些媽媽跟我說“老師,我這樣做,孩子會不會越來越粘我呢?”放心,當孩子安全感越來越足的時候,他是敢離開你的。你越不給他,他越害怕沒有,進而越來越黏你。

2)逐步的讓孩子獨立。

比如孩子去遊樂場,一開始可以貼身陪著孩子。當孩子玩的很開心, 就告訴他媽媽就坐在旁邊的牆凳上,會一直看著她他,讓他放心去玩。當他這一步也接受,再離他遠一些…逐步孩子會接受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他一直關注著我,支持著我。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到你,歡迎關注我,一起輕鬆教養孩子!


親子故事蓮君說


從小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