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文章中的圖片均與本文內容無關,敬請諒解!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如今郵票作為收藏藝術品,它包含著藝術性、珍貴性,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會關注的真實性。集郵一直是收藏圈裡比較火熱的一個門類,相信大家手裡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張用過或者沒用過的郵票,這是一方面。還有許多人每年都會通過正規的渠道去購買一些紀念或者專門用來收藏的郵票,這是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人會通過一些禮品公司或者某些公司,也就是專門用一些沒有價值或者根本就是假的郵票來掙錢的公司,被那些公司的業務員各種忽悠,從而花了大價錢買到手。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無論是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普遍地存在著這種現象:既有禾苗,也有雜草;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郵品亦是如此,集郵專家們由於具備相當水平的郵識和實踐經驗,他們遇到偽品,憑藉自己的眼力,自然可以少上當,但也很難保證絕不上當。而對於一般的集郵者說,由於缺乏必要的郵識和經驗,他們面對五花八門的偽品,那就極容易受騙了。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才能在購買郵品時少上當或不上當呢?

首先,普通集郵者要在長期的集郵活動中,努力學習豐富的郵識,積累寶貴的經驗,掌握鑑別郵品真偽的技能和技術,提高自己的眼力,在漫長的集郵道路上,力求減少些盲目性,少受或不受偽品的欺騙。鑑別郵品真偽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一個集郵者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知識和技術,才能具有鑑別郵品真偽的起碼能力呢?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熟悉紙質

郵票是有價證券。有價證券為了防偽和流通使用,所用紙張與普通紙張不一樣。普通紙張採用一般紙漿製成,而有價證券所用紙張則是用精製紙漿製成的特種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印刷的郵票所用的紙張也不一樣。清代郵票既用過“手抄紙”也用過“機械坻”。手抄紙堅韌,不會發黃,但由於人工抄制,往往厚薄不均勻;機制紙用機器生產,比較規範,紙張厚度很均勻。民國郵票所用紙張比較複雜,不規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由於條件艱苦,因陋就簡,郵票用紙無法講究,有的採用白紙、報紙、道林紙;也有的採用的是“廢物利用”的代用紙,如“稿”字郵票印在舊的電報紙背面,毛澤東、朱德像郵票(安東二版)印在“明星便箋”紙背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印刷郵票所用的紙張開始走向正規化,由國家定點廠家專門生產並定向使用。這種特製的塗料郵票紙張,集郵者簡稱為郵票紙。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郵票紙是根據郵票印製工藝要求和郵票本身特性製作而成,物理指標和外觀要求都比較特殊。郵票紙的特點是紙面光潔平整,吸墨性強、有韌性、挺括、耐水洗、平展性好。不法分子在偽造郵品時,由於搞不到專門特製的郵票紙,只能使用市場上常見的質量較好的普通紙,如銅版紙、膠版紙等。銅版紙的特點是紙面光滑發亮,吸墨性差,紙質較脆,厚的紙發硬,薄的紙發軟,平展性較差;膠版紙的特點是紙面光潔白淨,吸墨性較差,紙質較脆,韌性差。可見郵票紙和普通紙相比較,在外觀和性能上有著明顯的差別。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用肉眼直觀紙張,難免會出現誤差,因此藉助某種儀器幫助鑑別很有必要,如鑑別鈔票真偽的驗鈔機。這種驗鈔機上裝有紫光燈,可以使有色和無色的防偽熒光油墨髮出熒光。同樣道理,當紙質中含有熒光增白劑或漂白劑時,在驗鈔機的紫光照射下,白色紙面會吸收紫光,呈現熒光,使紙面更加潔白明亮或呈現亮白色、淺紫色、暗色等。這不僅與漂白紙漿用的熒光增白劑有關,也同紙中的填料、膠料有關。因此,在驗鈔機的紫光燈照射下,普通紙張的白色紙面,大多呈現暗紫色和紫紅色,只有極個別紙質比較潔白的紙面,才呈現淺紫色或亮白色。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確認背膠

郵票背面塗刷背膠,其根本目的在於方便貼用。因此,郵票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刷有背膠。當初英國黑便士郵票刷的背膠,是用土豆粉、麵粉和阿拉伯樹膠合成的,到19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改進的糊精膠。20世紀40年代,開始使用化學膠,即聚乙烯醇膠(PVA)替代了糊精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郵票上所刷背膠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就為鑑別某些郵票的真偽提供了一些佐證。另外,背膠的種類和顏色不同,有時在區別不同印版的郵票時也很有價值。於是人們便逐漸意識到,在郵票背膠上壓有花紋、網紋、文字、圖形或使用帶有顏色的背膠,均有防偽作用。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利用背膠鑑別郵票的真偽,主要是依據膠質、膠面質感和是真膠還是假膠進行判斷。

中國早期的清代、民國郵票,所刷背膠多為植物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期發行的郵票均無背膠;1960年3月開始,在發行的郵票上刷有糊精膠;1965年以後,開始換用化學膠。

糊精膠的膠質特點是顏色微黃、膠面厚實、有光澤、發亮,對溫度和溼度變化比較敏感,容易吸潮、碎裂、脫膠。化學膠(PVA)的膠質特點是顏色潔白、黏性強、膠面稀薄、均勻,對溫度和溼度變化的適應性強,抗潮性能好、不容易粘連。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假郵票上刷的假背膠,有的是無黏性的白色塗料,有的則是普通膠水,而且多采用手工塗刷,製作手法拙劣,破綻比較明顯,常有不均勻的塗刷痕跡;即使偽造技術比較高的假背膠,要達到與真背膠一樣均勻、逼真、也是很困難的,只要認真鑑別,不難發現蛛絲馬跡。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測量齒孔

郵票齒孔是組成郵票完美形象的要素之一,當初在郵票上打齒孔,目的是為了便於把整張郵票分成單枚,後來由於使用不同的打孔機,採取不同的打孔方式,打出的齒孔形狀和大小千差萬別,齒孔便成了郵票的重要特徵之一。在圓形齒孔中加打異形齒孔,如菱形、五角星形等,具有較好的防偽效果。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根據不同的打孔方式打出的齒孔所具有的不同特點,通過目測便能夠正確地判斷郵票齒孔的真偽。比如上圖由1986年4月發行的“上海居民”郵票,無論是粗齒票,還是細齒票,齒孔均打得光潔圓滑,形狀規則,邊角齒孔一樣,完全對稱;而偽票的齒孔則打得不圓滑,形狀不規則,四角也不一樣,有經驗的集郵者一眼便能分辨出真偽。

為了更科學、更準確地通過齒孔判斷郵票的真偽,還需要精確測量郵票的齒孔度。齒孔度即表示齒孔密度的量度,其測量方法以20毫米內有多少齒和孔的數量來表示,如一枚郵票在20毫米內有10個齒孔,齒孔度為10;若有11個齒、12個孔或12個齒、11個孔,齒孔度則為11.5。在標準的郵票目錄上,每枚郵票的齒孔度均有精確表示。如一枚郵票四邊齒孔均為11度, 則用“P11”表示;如一枚郵票橫邊齒孔為11度,直邊齒孔為12.5度,則用“P11X12.5”表示。“P”是英文“Perf”的第一個字母,即“齒孔度數”。測量齒孔用量齒尺,其精確度可達0.25度。假如一枚郵票的齒孔特點看上去與真票一樣,而在測量齒孔度時出現明顯的不同,如果不是另一類齒孔度的郵票,則可能這枚郵票為假票。一般來說,假票上打的假齒孔,大都達不到真品的規範化標準,齒孔打得不是不圓滑,就是不規則,或有大有小,或歪斜不直。因此通過仔細觀察郵票齒孔的外觀特徵,再認真測量齒孔度,將二者綜合起來進行判斷,便能夠科學地鑑別出郵票的真偽。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四、區分版別

通觀郵票印刷的歷史,不同的時期,印刷郵票所採用的版別不一樣,其工藝特點也各不相同。按照印刷方式、郵票的版別主要有凸版、凹版、平版、影雕套印版、謄寫版等。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凸版:因印版著墨部位呈凸起狀,故得名凸版。印刷時,在凸版的部位塗上油墨,並且直接將圖文印到紙張上,類似蓋圖章。按照制板方法,凸版有雕刻凸版、照相凸版。世界上的早期郵票,有許多都是採用凸版印製而成。中國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也是採用凸版印製的,是用手工雕刻原模後直接翻制子模的銅質凸版。凸版的基本特徵有兩種:第一是單色版、套色線條版都是實地印製(刷色),單色及三色網目版的網點細密、規則、均勻,其二、凸版印製的郵票,圖文色塊、線條比較呆板,看上去與單色平版近似,墨色陷入紙面,偶爾也有膨脹外溢的感覺,有時在背面可見版面凸出部分的壓痕。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凹版:因印版的圖文部分低於空白部分,著墨部位呈低凹形狀,故得名凹版。印刷時,全版面塗墨後,將平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除掉只留圖文部分的油墨,然後覆紙加壓,使版面低凹部分的油墨移印到紙面上。

平版:因印版的圖文和空白部分在同一平面上,故得名平版。印刷時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在印版版面潤溼後塗墨,只有圖文部能附著油墨,然後覆紙、圖文上的油墨便會印到紙面上。

影雕套印版、膠雕套印版:因使用影寫版和雕刻版混合套印郵票,故得名影雕套印版;因使用膠版和雕刻版混合套印郵票,故得名膠雕套印版。採用套印方式,可以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印版的優點集中起來,取長補短,使印刷效果更加完美。拿影雕套印來說,影寫版印刷的版紋全部是由不同深度的網紋組成,在細線條或細文字筆畫處,常呈現出鋸齒形的網點,但影寫版印刷的效果比較光潔完整,而雕刻版恰好運用其粗獷挺拔的點、線,補充了影寫版的某些不足。因此,使用影雕套印方式印刷的郵票,色彩豐富、線條清晰、圖案優美自然、工藝細膩完整。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謄寫版:也稱油印,是孔版的一種。所謂孔版,即印版的圖文由大小不同的孔洞組成,油墨透過孔洞印刷到紙張或其他材料上。謄寫版是用鐵筆在蠟紙上刻寫文字或刻繪圖畫,製成印版,然後放在油印機上,施以油墨即可付印。用謄寫版印製的郵票,圖案簡單、工藝粗糙、極易偽造,只有在艱苦的條件下,迫不得已才採用這種印刷方法。在中國早期的解放區郵票中,多用謄寫版印製而成。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分辨刷色

刷色即郵票所印的顏色,它是反映郵票設計和印刷工藝的重要指標。刷色是油墨、印刷工藝、紙張的綜合產物,其中油墨起決定作用,也受印刷工藝和紙張的影響。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油墨是印刷郵票的主要材料,由粉狀顏分散在含油的溶劑中製成。按照印版類別和印刷機種類,油墨一般分為平版油墨、凸版油墨、凹版油墨三大類。印製郵票使用的是特製油墨,它既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如耐用度和穩定性強,耐光、耐磨、耐冷熱等,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化學性能,如化學穩定性強,耐溶劑、耐洗滌劑、耐酸鹼、耐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採用特製的油墨,配以特製的郵票紙,加上先進的印刷技術,印刷出的郵票外觀色光齊全,色調柔和,鮮亮美觀,刷色具有圖案色相純正美觀、色澤濃豔鮮亮、線條精細光潔的特徵。而製造的假郵票,由於從正常渠道搞不到印製郵票所特製的油墨和紙張,再加上多采用套印,因此從刷色上看,色相不正,色澤發暗,不鮮亮,圖案線條和文字筆畫常因套色不準而出現疊色,有暗影,發虛,模糊不清。只要藉助高倍放大鏡(30倍以上)進行觀察,上述真假郵票的刷色特徵,便會一目瞭然。特別是採用熒光油墨印製的郵票,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防偽能力,若用驗鈔機的紫光燈進行照射,出現特有的熒光,便於鑑別真偽。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在郵票刷色方面,對錯色、漏色票與變色、褪色票的不同,需要進行認真鑑別。錯色、漏色均屬印刷變體,是因操作失誤或某些印刷原因直接造成的。這種郵票的總體刷色特點和紙張特徵是不會改變的,即錯色新票的色澤應具有真票的刷色特徵,漏色票的紙張上沒有塗改、挖補和擦痕。變色、褪色票是因自然環境或人為的物理和化學作用造成的,如光照褪色、變色,化學褪色、變色等。在日光或其他光照射下,紅色、黃色從複合色中褪去以後,就會改變原刷色的某些色相,在酸鹼或某種溶劑的作用下,使綠色變為藍色,或某些刷色褪去.容易誤認為是錯色、漏色票。實際上,只要認真觀察郵票刷色是否鮮亮,紙質是否陳舊,背膠是否存在,是真是假便能夠判斷個八九不離十。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比較票幅

票幅是指郵票總體尺寸規格,常以橫直表示,單位為毫米,有些郵票圖案有邊框或底色,有時也用圖幅表示,圖幅即郵票的畫幅,表示的方法和單位,同票幅。

郵票的票幅或圖幅規恪比較嚴格,既可以作為分版的重要依據,也是鑑別真假郵票的重要證艍。用有齒票製造的假無齒票其票幅一般都要比真品小1-2毫米;用真郵票翻製版,原色、原大製造的假票,由於在翻拍、印刷打孔等製作過程中難免發生技術問題,也常出現與真票規格不一樣的紕漏。因此測量郵票的票幅(或圖幅),是鑑別郵票真偽的一種常用手段。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運用票幅鑑別郵票真偽時,如果有條件,版票的整版規格和票邊上的各種版銘特徵,或在局部的某個版銘特徵,也可作為判斷郵票真偽的參考依據。

掌握暗記

暗記是一種辨偽標記。它既是公開印在郵票上的,又儘量將自己的面貌隱藏起來。“暗記是保密的!”在集郵界經常能聽到這句習以為常的話,暗記為什麼保密呢?據說,因為有些人擔心,若將郵票上的暗記公開,會給不法分子製造假郵票提供方便。其實,對於集郵的人來說,郵票上的暗記並不是什麼神秘莫測的東西,他們經過仔細觀察,認真研究,完全能夠做到基本上準確識別;對於製造假郵票的不法分子來說,他們也在千方百計地尋找、研究暗記,有的暗記他們也能夠發現、掌握。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但是,由於受到印刷條件和印刷方式的限制,再加上一般的暗記又都很微小,即使不法分子已經發現、掌握了郵票上的暗記,也無法偽造出來,或者無法偽造得一模一樣。比如雕刻版郵票上的暗記,在採用真品翻拍製版、原大原色印製出的假票上,原來細微的暗記,早已變得模糊不見了。假的就是假的,即使用相同的雕刻版來偽造,也不會作出和真品毫無差別的、一模一樣的暗記。這種鑑別郵品真偽的有力證艍應該交給廣大集郵者掌握,方便他們識別真偽。

觀察水印

水印是有價證券防偽的一種重要手段。用水印紙印製的郵票,根據紙張上水印的特徵,大致分為三種:一是“單式水印”,也就是一張郵票一個水印,在每枚郵票上都有一個相同的水印。如中國清代發行的“小龍”郵票,每枚郵票上都有一個太極圖水印。二是“複式水印”即水印在全張郵票上重複出現,排列規則,但在每枚郵票上所含水印並不規則,其水印為連續的篆體“郵”字。三是“全張水印”其水印圖案比較大,單枚郵票上僅有該水印的局部,只有把多枚郵票相連在一起,才能看到水印的全貌。如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東北郵電管理總自1947年3月8日發行“三八”婦女勞動節紀念郵票開始,曾連續發行過多套用水印絹絲紙印製的郵票。這種水印紙因水印間距太大,單枚郵票上僅為絲紙而無水印,只有將多枚郵票連接在一起或是整版郵票,才能見到完整的水印圖案。中國發行的郵票絕大多數都不採用水印紙印製,只有少量郵票上有水印,因此利用水印鑑別郵票的真偽,只能作為有水印郵票的參考依據。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一個集郵者要掌握和具備鑑別郵品真偽的技術的能力,不僅需要掌握郵票知識、技術知識和印刷知識,還必須積累“過手”經驗,即親自分析和研究真偽郵品,力求將真品和偽品的基本特徵錄印在頭腦中,剖析真偽品的製作手段和規律,逐漸形成一種經驗,一一貯存在頭腦中的一種感應信號,只要碰到偽品,便會靈敏地亮出報警的紅燈,試想如果一個集郵者根本不下功夫研究郵品,甚至連真品的最基本面貌和特徵都不道,碰上偽品時,不上當受騙那才叫怪事呢!功到自然成。要儘可能多地、儘可能深入細緻地研究真品和偽品,便會培養出一種對偽品的特殊敏感,當然每個集郵者所獲得的這種敏感程度會有所不同。

不要小看一張不起眼的郵票,收藏它們也是有門道的!

值得強調的一點,鑑別郵品的真偽,需在對郵品各方面的特徵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較科學地、準確地判斷,切忌只抓住郵品的某一特徵便急於下結論,犯下只及一點不及其餘的片面性錯誤。

只要集郵者們掌握了鑑別郵品真偽的基本功,集郵隊伍的識水平和技木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加上專家們的指導和幫助,不法分子就會無隙可鑽,偽品的市場就會逐漸縮小,集郵環境就會得到淨化,集郵世界就會成為一個真正高雅的樂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