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创成首家省级名特优小作坊

2019-05-10 15:45 | 见习记者 陈异俗 实习生 吴戌慧

说起小作坊管理,第一个字就是“难”。的确,小作坊曾因“脏乱差”一度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难点。

近年来,市场监管塘下分局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监管模式,大刀阔斧推进辖域内食品小作坊提升整治。经过提升改造,如今塘下的食品小作坊已经大变样,其中,溢享坊烘焙馆更是摘得“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该分局以“名特优食品作坊”创建模板为标准,深入推进小作坊全面整治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添彩。

塘下创成首家省级名特优小作坊

首家“名特优”成功创建

小作坊品牌意识不断提升

日前,记者跟随市场监管塘下分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塘下广场中路的溢享坊烘焙馆,见证溢享坊挂上“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牌匾的荣誉时刻,并参观该烘培馆生产车间。

走进该作坊的加工区,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百余平方米的车间被分隔成更衣室、原料间、制作间、烘烤室、包装间等区块,各房门间用玻璃门窗隔开,改造后的烘培馆内制作工序一目了然,员工们全部统一服装、持证上岗,在员工更衣室,配备了感应式水龙头、巴氏消毒液、消毒毛巾等,各空间均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等进行消毒,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影响食品加工过程。

作为有着20多年历史的食品作坊烘培馆,溢享坊在塘下小有名气,尤其是该烘培馆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用一定比例新鲜红枣、核桃、葡萄干混合煮烂人工捣碎的传统手工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特色产品红枣糕,成为塘下一代人的记忆。但随着市场上大品牌蛋糕连锁店的陆续开张和各类私家蛋糕烘培房的崛起,溢享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自去年被列名特优作坊重点培育对象后,极大地调动了该馆的软硬件改造提升积极性,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作坊进行了“改头换面”。

“烘培食品小作坊之间竞争很激烈,而客户往往更倾向于大品牌的产品,申报名特优食品作坊,会让客户对我们的产品质量更有信心。”徐立告诉记者,在申报之初,他却因名特优作坊评比标准高、难度大而犹豫过。

后来,在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溢享坊重拾信心,选定该店的特色产品红枣糕和时节性产品绿豆椪作为申报产品,通过把关原材料采购、管控现场制作、更新硬件设备、加强人员管理等多个环节的对标把控,成功通过申报,摘得“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荣誉称号。

“塘下首家名特优小作坊的成功创建,提高了小作坊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了该作坊产品的品牌意识。”市场监管塘下分局副局长杨彬说,名特优小作坊的成功创建对食品作坊未来发展,特别是品牌的提升、质量的把控、网络销售平台的搭建等都非常有益。

以打造名特优为契机

狠抓食品小作坊整规提升

在打造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和整治之前,塘下辖域内的46家食品小作坊基本呈现“脏乱差”的特点,生产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更有甚者“无证无照”,食品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一度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难点。

为了保证当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底,市场监管塘下分局全面实施食品生产小作坊整规提升计划。成立小作坊整规提升专项工作小组,对辖域内食品生产小作坊开展地毯式大排查,通过排摸、调研,建立小作坊数据库,分类开展整治提升工作。同时,以打造名特优食品作坊为契机,创新设计“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经营温馨提醒表”,将小作坊建设的各类标准罗列并集合在温馨提醒表上,下发给各作坊经营户,方便经营户对照整改提升。

经过初步整治和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退市处理,辖域内原有的46家“脏乱差”食品生产小作坊华丽变身为符合标准的24家小作坊。

“针对这24家小作坊,我们还邀请第三方机构对食品质量进行一季度一次抽检,若出现不合格即作违法处理,立案查处;发现问题马上进行整改,并对问题产品进行追溯,实行闭环管理。同时,严格落实小作坊食品安全“三色”分类监管,鼓励绿色(正常)小作坊争创示范点,对黄色(整改)、红色(停业)的小作坊进行高频次的日常监管。”杨彬告诉记者,下步,该分局将以首家名特优食品小作坊为模版,进一步引导其他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